学术投稿

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姜秀云

关键词:急诊, 静脉溶栓, 脑梗死
摘要:目的:了解急诊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院内延迟时间及不同治疗时间的治疗效果,探讨缩短病人院内延迟时间的方法及溶栓治疗的有效时间窗.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急诊溶栓组经CT或MRI确诊后立即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住院溶栓组则在住院后进行.结果:急诊溶栓组病人来诊至溶栓治疗开始的平均时间为58 min,发病6 h内接受溶栓治疗者19例(47.5%);住院溶栓组来诊至溶栓治疗开始的平均时间为120 min,发病6 h内接受溶栓治疗者12例(30%).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组间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发病6~48 h内溶栓仍有效.结论:急诊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缩短院内延迟时间,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滨州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63例

    高血压脑出血是由高血压病引起的脑实质出血,多见于50~60岁的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近年来逐步年轻化.它发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情凶险,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1].自1998年1月至2001年3月,我院对63例重症高血压病人进行了手术治疗,效果比较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士勇;张学芹;杨升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不稳定型心绞痛发展为心肌梗死4例

    据报道,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住院期间的心肌梗死发生率为37.5%[1].我院2001年8月-10月间收治不稳定型心绞痛4例,全部发展为心肌梗死,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徐敏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儿童期单纯肥胖症研究进展

    目前,单纯肥胖症为世界范围内受关注的营养性疾病之一,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呈上升趋势[1,2].它不仅极大程度地危害着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且还是成人期肥胖、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必须引起足够认识.笔者对此作一综述.

    作者:栾绪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家族性梅尼埃病一家三代4例

    梅尼埃病为膜迷路积水所致,其特点是发作性眩晕,波动性耳聋、耳鸣,恶心呕吐.本病多发生于青壮年,而儿童期发病者较少见,笔者于1999年发现家族性梅尼埃病一家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丽京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外伤性支气管断裂手术治疗1例

    患者,男性,33岁.20 h前驾驶摩托车时,被直径约2 cm的圆钢迎面刺入右胸腔,感剧烈胸痛、呼吸困难,无昏迷,被送往当地医院,给予右胸部伤口清创缝合,局部加压包扎,行右胸腔闭式引流及颈部气管切开,静滴抗炎药物,输血1 200 ml,并从气管内吸出较多鲜红色血痰.经上述处理后,病人症状无明显好转,且出现广泛皮下气肿,故转我院进一步诊治.查体:神志清,急性痛苦病容,呼吸较急促,面、颈、胸、阴囊等处广泛皮下气肿,口唇轻度紫绀,颈部气管已切开,内置气管套管,右胸饱满,右锁骨中线第2肋间见引流管与水封瓶相连,呈Ⅲ度漏气,胸骨右缘第3、4肋间凹陷并见直径约3 cm的伤口(已缝合),右肺语音颤弱,叩诊过清音,呼吸音低,闻及少许哮鸣音.拟诊为气管或支气管断裂,因病情危重,未行X线等检查.

    作者:刘鹃;郭永祝;高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MEA方案治疗成人难治性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观察

    我们应用MEA方案[米托蒽醌(MTZ)+足叶乙甙(VP-16)+阿糖胞苷(Ara-c)]治疗成人难治性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15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学霞;孙建荣;张化道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食指近节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缺损

    对于拇指指腹缺损,应用食指近节背侧岛状皮瓣修复,具有简单、方便、成功率高等优点,一般供区大多能直接闭合,损伤小,效果好,对手功能无明显影响.

    作者:李青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差示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氧氟沙星葡萄糖注射液中氧氟沙星的含量

    氧氟沙星葡萄糖注射液中氧氟沙星的含量测定法,卫生部标准为对照品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本文利用氧氟沙星在0.1mol*L-1氢氧化钠液和0.1 mol*L-1盐酸液中紫外光谱发生变化的特征,采用差示紫外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氧氟沙星的含量,方法简便、准确,不受注射液中辅料的干扰.

    作者:景艳萍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急性脑血管病病变部位与心电图改变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脑血管病病变部位与心电图改变的关系.方法:对24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于接诊或入院2~48 h内行心电图(ECG)检查,1~4 d内行头颅CT定性和定位.结果:240例中心电图异常者198例,占82.5%,以缺血性ST-T改变为常见.其ECG异常改变与脑血管病病变性质无相关性(P>0.05),但各病变部位的ECG异常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有心电图的异常改变,其心电图的异常检出率与病变部位及有无意识障碍有关,与病变性质无关.

    作者:张京玲;梁克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多发性骨髓瘤10例误漏诊分析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克隆性浆细胞无控制积聚的肿瘤.由于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很容易漏诊、误诊.我院1992年3月至2000年10月共收治MM 12例,其中10例误诊,误诊率为83.33%,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金旗;杨巧凤;李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脑转移瘤综合治疗26例近期疗效观察

    脑转移瘤是指人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颅内者,本病死亡率较高,其自然生存期仅为1~3个月.为提高其疗效,我科自1992年9月至1999年12月应用鬼臼噻吩甙(Vm26)或甲环亚硝脲(Me-CCNU),并结合放疗等综合疗法治疗脑转移瘤26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宁方玲;孙建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反复发作病毒相关性吞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

    患儿,男,2岁,因持续高热20 d于1995年5月第一次入院,无明显的伴随症状.体检:体温39℃,神志清,精神差,无皮疹,咽充血,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腹未见异常.血常规:血红蛋白92 g/L,白细胞4.6×109/L,嗜中性粒细胞0.36,淋巴细胞0.64,血沉75 mm/h.血EBV-IgM(+).骨髓检查:符合缺铁性贫血骨髓象,并见到较多组织细胞吞噬红细胞现象.诊断为病毒相关性吞噬血细胞综合征(VAHS).先后给予静脉点滴氨苄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西力欣、双黄连、干扰素、转移因子治疗20 d,体温不降,加用地塞米松3 mg静滴,1 d后热退,2 d后停药,体温无反复,住院30 d痊愈出院.

    作者:王怡旻;姜宏伟;位风芝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蝶鞍区常见疾病的MRI诊断

    蝶鞍区范围小、结构多、毗邻关系复杂,且是疾病的多发部位.随着CT、核磁共振成像(MRI)的应用及其分辨率的提高,鞍区更多的结构和病变得以显示和诊断.如冠状薄层高分辨率CT及MRI均能直接显示垂体,发现垂体微腺瘤.但蝶鞍区结构的形态和位置变异较大,给断层影像诊断增加了困难.因此,研究和学习蝶鞍区局部解剖和断层解剖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寻航;王靖;高凤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乳腺癌患者长期应用三苯氧胺后子宫内膜的变化

    三苯氧胺(他莫昔芬Tamoxifen,TAM)是一种非甾体类雌激素拮抗剂,现在,已成为乳腺癌患者尤其是绝经后妇女的首选内分泌治疗药物,无论对乳腺癌的缓解,复发的预防,还是患者的生存时间都有显著效果.但是TAM同时具有弱雌激素样作用,1985年以来,有关乳腺癌患者应用TAM作为辅助治疗导致子宫内膜病变的报道越来越多,因此,乳腺癌长期应用TAM对子宫内膜的影响及是否增高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成为当今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顾振鹏;袁秀玲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微小病变型肾病患者血、尿中可溶性白介素Ⅱ受体浓度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观察可溶性白细胞介素Ⅱ受体(sIL-2R)在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MCNS)病人血浆和尿液中浓度变化,探讨其在免疫发病中的意义.方法:用ELISA分析法检测23例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患者发病及缓解期血、尿白介素Ⅱ受体,同时用3H-TdR掺入法检测患者淋巴细胞增殖情况.结果:MCNS患者在发病期血、尿sIL-2Rα明显增高,于缓解期恢复正常.与对照组相比,发病期间患者尿液中增高的白介素Ⅱ受体与血清浓度不成比例地异常增高.同时还发现血清可溶性白介素Ⅱ受体与T细胞体外对PHA的增殖反应呈负相关,缓解期恢复正常.结论:可溶性白介素Ⅱ受体可能为血清中抑制T细胞克隆扩增的一种因子.

    作者:王金铭;刘玉夏;张翠娥;刘云启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学龄前儿童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的调查

    为进一步了解我园乙肝疫苗全程注射的儿童产生保护性抗体的情况,我们对1995年9月-1999年9月在滨州医学院幼儿园入托的3 146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了追踪调查,结果在3 146名幼儿中,抗-HBs阳性者2 232人,占受检儿童的71.0%.其中男童1059人,占70.6%,女童1137人,占71.3%.

    作者:苏春芳;彭新国;郭峥;王爱玲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宫颈妊娠6例

    宫颈妊娠是一种较罕见的异位妊娠.我科从1997年1月至2001年1月,共收治宫颈妊娠6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尹秀琴;赵智;张磊磊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婴幼儿肝脾触诊新法及应用

    左手肝脏触诊法 检查者位于患儿的左侧,左手除拇指外的其余四指并拢,与拇指分开,掌指关节伸直,与肋缘大致平行地放在右上腹部(或脐右侧)估计肝下缘的下方,随患儿呼气时,手指压向腹深部,再次吸气时,手指向前上迎触下移的肝缘,在反复触诊中手指逐渐向肋缘移动,直到触及肝缘或肋缘为止.由于患儿不合作,且呼吸频率较快,触诊时不必强求触诊节奏与呼吸频率一致,只要部位、手法准确,反复触诊几次即可触清肝下缘.其他注意事项及测量方法同一般单手触诊法.

    作者:史继利;郭晓辉;张向前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血清β-羟丁酸测定在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β-羟丁酸测定在糖尿病及酮症酸中毒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速率法测定40例正常人、45例糖尿病人和15例酮症酸中毒患者血清中的β-羟丁酸含量,同时用酮体粉对血酮体定性检测.结果:血清β-羟丁酸在糖尿病患者中明显升高,升高程度与病情相关,酮症酸中毒患者高于无酮症糖尿病患者(t=9.81,P<0.001).在无酮症糖尿病患者中β-羟丁酸阳性率高于酮体定性阳性率.结论:β-羟丁酸测定对于糖尿病患者病情监测、酮症酸中毒的早期诊断及预防病情恶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王际亮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粘多糖病Ⅰ型1例

    患儿,男,9岁,因听力障碍旧诊.患儿系第一胎,足月顺产,生后体检正常,2岁后体态异常,容貌粗笨,智力发育迟缓,反应迟钝。双亲体健,表型正常,非近亲结婚。

    作者:王爱婷;郑国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滨州医学院学报杂志

滨州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滨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