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臀筋膜间室综合征2例报告

亓立祥;陈红;郭恒

关键词:臀筋膜室综合征, 减压, 外科手术
摘要:病例1:男,46岁,酒后昏迷7 h收住内科.酗酒后倒在卫生间,7 h后被发现送医院.入院时体检:呈深昏迷状态,压眶反射消失,右前额可见一血肿,右臀横纹处有擦痕.次日患者渐醒后,觉右臀部疼痛、肿胀、皮肤发亮,右下肢疼痛及小腿麻木.查体:右臀肿胀、张力高,局部皮温稍高,压痛明显,压之有右下肢放射痛,右髋关节伸髋及外展时疼痛明显,轴向叩击痛不明显,右小腿内外侧及足背皮肤感觉减退,躅背伸力下降.臀部X线片见软组织弥漫性肿胀.右臀部CT扫描:右臀部软组织显著肿胀,内有不规则低密度区,CT值为3 924Hu.诊断:右臀筋膜间室综合征.急诊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切开减压引流术.
中国骨伤杂志相关文献
  •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神经损伤

    腰椎间盘突出症伴马尾神经损伤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其病变发展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常常导致大小便及性功能障碍,给患者带来终身的痛苦.本院自1997年6月至2007年10月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224例中,合并马尾神经损伤49例,占21.8%,根据本组随访疗效提出分析讨论如下.

    作者:王运龙;赵医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中国骨伤》2009年第4期继续教育题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经皮内固定治疗骨盆环损伤

    随着交通运输业和工农业的发展,骨盆骨折的发生率逐年升高,且骨盆骨折程度及移位情况复杂,治疗难度较大,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传统上对骨盆骨折采取保守治疗,如骨牵引、骨盆悬吊、石膏固定等方法,致残率高达50%~60%[1].近年来,随着对骨盆骨折的认识不断深入,尤其在骨盆的解剖、生物力学、影像技术、治疗器械方面的发展,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手术治疗,以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2].白2003年5月至2008年9月对23例患者不稳定的骨盆骨折进行了手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王海章;吴文元;魏金栋;石晶;陈著学;高乐才;刘阳;武永东;王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的免疫学理论探讨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LDH)的主要临床表现下腰痛和坐骨神经痛与免疫学的关系,研究LDH的主要症状疼痛与免疫复合物(IC)、巨噬细胞(MP)、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前列腺素E2(PGE2)、磷脂酶A2(PLA2)、一氧化氮(NO)表达的意义及其相关性,为临床上防治和治疗LDH开辟新的途径.将目前LDH的疼痛的免疫学理论探讨进行综述.

    作者:李盛华;王久夏;张佳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关节镜下硬膜外穿刺针缝合半月板在急性半月板撕裂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用硬膜外穿刺针缝合急性撕裂半月板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22例急性半月板撕裂患者在关节镜下用硬膜外穿刺针和强生2号不吸收线进行半月板缝合,其中男18例,女4例;年龄17~42岁,平均28.4岁.对患者进行术后6~12个月的随访,随访时进行Lysholm评分、主观症状及查体检查.结果:Lysholm评分,术前46.72±13.46,术后89.43±18.21,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P<0.01).患者的主观症状及查体检查:无交锁复发,内侧间隙无疼痛,无内侧与后内侧关节间隙压痛.McMurray试验阴性.术后未见血管、神经或肌腱损伤的并发症,也未见感染病例.结论:关节镜下用硬膜外穿刺针缝合急性撕裂半月板的术式具有简便、可靠、缝合强度大、疗效明确的优点.

    作者:杨光;马云淼;徐铁锋;高志洋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单纯髓核摘除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单纯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远期疗效.方法:行腰椎间盘突出症单纯髓核摘除手术治疗的病例400例,男220例,女180例;年龄16~73岁,平均43.3岁.采用后路小切口开窗法,切口小于5 cm,椎板开窗为2 cm×2 cm,髓核摘除后,常规探查神经根管并予以扩大减压.术后常规用地塞米松5mg,连用3d,并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定期随访.结果:近期随访(术后2年以内)380例,优308例,良48例,差24例,优良率93.7%;远期随访(术后3年以上)348例,优244例,良48例,差56例,优良率83.9%.近、远期疗效优良率经SPSS 10.0统计软件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髓核摘除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下降趋势.

    作者:俞雷钧;宋红浦;张春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淫羊藿总黄酮对去卵巢大鼠骨组织OPG、OPGL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淫羊藿总黄酮(total flavone of epimedium,TFE)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分子机制,为传统中药的现代化和二次开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60只4月龄健康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组,20只,行假手术处理),去卵巢组(OVX组,20只,切除卵巢后不给予淫羊藿处理),淫羊藿组(TFE组,20只,切除卵巢后给予淫羊藿灌胃).所有大鼠术前及术后4周以DEXA骨密度仪检测L<,4>骨密度变化(若BMD下降>20%,则骨质疏松模型建立).模型建立后TFE组大鼠给予淫羊藿总黄酮(浓度30mg/ml,10ml/kg,1次/d)灌胃4周.所有大鼠处死前再行DEXA骨密度检测,过量麻醉法处死后取其股骨下部,切片匀浆提取骨组织中RNA,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骨组织护骨素(osteoprotegrin,OPG)、护骨素配体(OPGL)mRNA的表达.结果:①TFE组大鼠切除卵巢4周后,腰椎BMD均值降至(0.084±0.020)g/cm<'2>,降幅>20%证明骨质疏松模型建立.TFE灌胃4周后其腰椎BMD提高至(0.112±0.009)g/cm<'2>,与给药前比较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TFE组大鼠骨组织中OPG mR-NA的表达较OVX组相比,明显增强,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对OPGL mRNA表达促进作用不明显,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FE是通过促进骨组织中OPG mRNA的表达来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和成熟,从而达到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目的.

    作者:陈柏龄;谢登辉;王宗伟;李佛保;徐栋梁;黎艺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可吸收螺钉治疗距骨骨折脱位16例

    近年来,可吸收螺钉临床应用越来越多,其中绝大部分用于松质骨部位的固定,取得了公认的效果[1],自2000年8月至2007年10月,应用可吸收螺钉治疗距骨骨折脱位1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叶舟;占蓓蕾;占允中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腰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的中远期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腰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09例采用腰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61例,女48例;年龄25~68岁,平均37.7岁.痛变部位:L<,3,4>5例,L4,542例,L5S1 49例,L4,5和L5S113例.手术:单侧1个节段88例;同侧2个节段13例,1个节段双侧8例.评估术后1年和平均5.2年的疗效及满意度,并对影像学资料完整的患者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和稳定性进行对比.结果:术后1年和平均5.2年JOA评分由术前平均(6.40±1.68)分,分别提高到(13.40±1.42)分和(13.15±1.35)分(P<0.01);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10±1.55)分分别下降至(1.90±0.84)分和(2.10±0.58)分(P<0.01).术后1年优77例,良23例,可9例,差0例;术后平均5.2年优75例,良23例,可11例,差0例.患者自我评价满意度分别为95.4%和94.5%,平均恢复工作时间1个月.影像学显示无一例发生腰椎失稳征象,手术椎间隙高度丢失在术后1年和平均5.2年的发生率分别为57.8%(26/45)和93.3%(42/45).结论:腰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中、远期疗效较好,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靠方法.微创手术仍不能有效避免手术椎间隙高度的丢失,但并不一定导致椎间不稳和神经根受压.

    作者:黄承军;唐福宇;刘保新;王力平;娄宇明;梁伟斌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如何正确把握实验设计的三要素

    任何一项实验研究通常都包括受试对象、实验因素和实验效应三个部分,故称其为实验设计三要素.医学实验的受试对象主要是人、动物和样品.进行实验研究,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要向受试对象施加干预措施,在统计学上称其为因素(如药物种类、手术方式或其他治疗手段等),通过对某些指标在不同受试对象身上的表现,得到所谓的实验结果,通过运用某些合适的统计学方法找到因素不同水平或不同因素作用条件下观测指标取值的变化规律性,从而达到了解和掌握人们关心的事物或现象的本质,以实现研究者初的研究目的.

    作者:胡良平;王琪;毛玮;陶丽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治疗研究进展

    腰痛是临床中的常见和多发症状,是较复杂的一组临床综合征.60%~80%成人均经历过不同程度的腰痛.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是指椎间盘内各种病变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所引起的腰痛.近年来,随着对该疾病认识的逐步提高,各种各样的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其适应证不一,治疗效果也有很大差别,结合近年来国际、国内的资料和笔者的临床体会就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治疗方法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辛志强;赵樑;王剑文;唐尧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骶髂关节错位的手法治疗

    骶髂关节是骶骨和髂骨耳状面相互交错嵌插的滑膜关节,是组成骨盆的重要关节.骶骨关节面为凹面,髂骨关节面呈凸面,关节面上有关节软骨,两侧参差不齐的关节面相互交错,为一微动的关节,一般认为不易发生错位,但是笔者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发现骶髂关节错位的发病率非常高,是引发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往往以腰椎间盘突出来诊,自诉腰及臀部疼痛或伴有受累侧下肢疼痛麻木,临床上极易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如按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无明显疗效,笔者于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整脊手法治疗骶髂关节错位患者126例,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栾龙;闻英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胫骨平台骨折螺旋CT重建对手术治疗的指导意义

    目的:根据螺旋CT重建图像进行胫骨平台骨折分型,探讨骨折分型对手术治疗方法的指导意义.方法: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26例,男95例,女31例;年龄23~58岁,平均33.5岁.所有患者行螺旋CT扫描重建图像,提出分型方法.其中中央压缩型13例,劈裂型8例,劈裂压缩型79例,粉碎型(性)26例.并根据骨折分型选择手术入路及骨折固定方法.结果:126例患者经0.5~4年,平均1.2年的随访.根据Hohl膝关节功能评价方法对手术前后进行评分统计.手术前后疼痛、主动活动能力及活动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稳定性及患者自我评价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螺旋CT重建图像进行胫骨平台骨折分型能正确的指导手术入路、复位和内固定的选择,并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梅锦荣;李雄峰;祝跃明;罗斌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拇指籽骨翻转脱位致掌指关节绞锁的诊治

    目的:探讨拇指籽骨翻转脱位致掌指关节绞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5例掌指关节绞锁患者(男4例,女1例;年龄18~47岁,平均35岁)行闭合手法复位,成功3例,另2例闭合复位失败后行手术切开复位.术中见拇指籽骨翻转脱位,与掌板、拇短屈肌腱一起卡入掌指关节间隙的掌侧,形成绞锁.籽骨复位后,绞锁即得到纠正.结果: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3~34个月,平均15个月.治疗后所有患者局部疼痛症状消失,无红肿,手指感觉正常,掌指关节屈曲35°~60°,平均45°,不影响正常生活及正常工作,治疗后绞锁无复发.结论:拇指籽骨翻转脱位是导致掌指关节绞锁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王西迅;李钧;童哲;孙文海;陈波;胡继超;崔岩;魏勇;潘跃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动态外固定架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分析

    桡骨远端骨折是常见的损伤,是指位于距桡腕关节面2~3 cm的松质骨骨折,其发生呈双峰年龄分布,多见于儿童和老年人,尤其是老年骨质疏松女性[1].老年骨质疏松女性的桡骨远端骨折基本属于低能量损伤,但仍能导致严重的关节内粉碎和移位,相当部分属于不稳定型骨折.对于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如采用闭合复位夹板/石膏固定,治疗中后期难以维持复位,且不能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易导致腕关节僵硬、功能受限等后遗症.切开复位则创伤大,部分患者还要行二次手术,加重经济负担.动态腕关节外固定架治疗该类型骨折可获得和维持骨折复位,且操作简单.本院自2002年4月至2007年5月,采用闭合复位或有限切开复位单边动态腕关节外固定架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42例,随访观察表明短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袁海涛;李启生;黄宗贵;戴海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不同作用方向的整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向前方向作用的后伸巷腰扳动定位整复手法和向左右方向作用旋转扳动整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209例,男131例,女78例;年龄20~79岁,其中50岁以上58例.膨出型92例,突出型69例,游离型48例.20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107例)和对照组(102例):治疗组采用牵引治疗仪持续牵引30 min后,用后伸卷腰扳动定位整复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牵引治疗仪持续牵引30 min后,用旋转腰部扳动整复手法治疗.隔1 d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包括腰部疼痛与不适、下肢疼痛与麻木、大小便无力与会阴麻木、直腿抬高程度、下肢行走能力、工作生活能力),并按疗效标准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6个月,平均3.2个月.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症状与体征各方面较治疗前均有较大改善(P<0.01),其中治疗组在腰部疼痛与不适、下肢行走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按疗效评定标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膨出型治疗组47例,对照组45例,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突出型治疗组35例,对照组34例,治疗组比对照组有效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游离型治疗组25例,对照组23例,对照组比治疗组有效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伸卷腰扳动定位整复手法比旋转扳动整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整体疗效满意,但游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选择旋转扳动整复手法更好.

    作者:吕立江;金叶道;郑如云;范炳华;杨米雄;应晓明;王琪凯;张文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甲板、甲基质部分切除联合甲沟重建治疗重度嵌甲症

    我科自2000年1月至2007年4月采用患侧甲板、甲基质部分切除联合甲沟重建治疗82例躅趾重度嵌甲症,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李允;杨国兴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折顶成角手法在Colles骨折复位中的应用

    2004年8月至2007年7月,采用折顶成角手法治疗Colles骨折68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程延;李成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胫骨Pilon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分析

    胫骨Pilon骨折是波及负重关节面与干骺端的胫骨远端骨折[1],其高度的不稳定、关节软骨的原发性损伤及永久性关节面不平整导致不良的预后.2001年至2006年治疗了30例胫骨Pilon骨折,针对不同类型胫骨Pilon骨折采用不同方法治疗.

    作者:杨永明;张海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脊柱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原则的演变

    脊柱手法以纠正脊柱畸形或力学失衡为原则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但是,自从70多年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机制被现代科学揭示以来,人们就开始逐渐忽略或摒弃脊柱力学失衡的手法治疗,转而关注突出髓核组织.但是,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临床一线的医生们又逐渐发现了许多临床证据,证明大部分患者都可以通过保守治疗使症状得到缓解甚至临床治愈,而突出髓核在保守治疗成功之后并未产生显著改变,这不得不让现代医学重新审视突出髓核的临床意义.同时,根据脊柱手法在保守治疗临床工作的实际效应,临床医生在新的背景下,又开始重新展开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脊柱力学失衡问题的认识.本文从文献回顾的角度,总结了本病的这一认知历程,希望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理认识的深入和治疗原则的完善带来一些启示.

    作者:赵平;田青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主管:中国果树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