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应用区域定位评分法研究腰椎间盘突出(膨出、突出、脱出)有临床症状与无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及原因分析.方法:将符合要求的CT病理分型为膨出、突出、脱出的体检或住院或门诊患者120例,按有临床症状与无临床症状分为2组,每组按CT病理分型分3组,年龄20~59岁,平均38.5岁,有临床症状与无临床症状两组间在性别、年龄、病程及椎间盘分布节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应用区域定位评分法对各组评分;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矢状径指数(SI)、盘黄韧带前间隙、侧隐窝上口宽度、硬膜囊前后径.CT值由X线断层扫描测定,分别测量3次,取平均值.结果:①腰椎间盘突出有临床症状与无临床症状两组在SI、CT值、CT评分、硬膜囊前后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侧隐窝上口宽度、盘黄韧带前间隙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腰椎间盘突出有临床症状与无临床症状两组突出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间盘脱出有临床症状与无临床症状两组突出节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腰椎间盘突出大小、部位、类型不一定与临床症状存在必然关系,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压迫程度无正比关系;②椎管内突出髓核是否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存在着诸多或必然因素,可能与椎间盘突出物可代偿的椎管储备容量、受累神经根对机械压迫的逃逸避让与弹性延长功能,以及受累神经根低氧消耗与抗缺血性损伤代偿作用等因素有关.
作者:余庆阳;杨存瑞;余浪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中药片仔癀对骨肉瘤U-2OS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方法:①采用1月龄SD大鼠16只,雌雄各半,体重120g左右,随机分为2组(空白血清组和片仔癀治疗组),每组8只.空白血清组大鼠灌服PBS,片仔癀治疗组大鼠灌服中药片仔癀溶液.②人骨肉瘤U-2OS细胞培养于舍10%胎牛血清,青霉素100IU/ml,链霉素100μg/ml的RPMI 1640培养液中,置于37℃、5%CO<,2>饱和湿度的细胞培养箱中培养.用MTT法检测不同含药血清浓度对骨肉瘤U-2OS细胞增殖的影响,筛选对骨肉瘤U-2OS细胞作用佳的片仔癀含药血清浓度.③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电镜下观察骨肉瘤U-2OS细胞形态.④TUNEL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的凋亡.⑤提取基因DNA,琼脂糖凝胶电泳,以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和透射电镜检测细胞凋亡.结果:①20%片仔癀含药血清对骨肉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佳.②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可见空白血清组细胞呈梭形贴壁生长,在20%片仔癀胶囊含药血清组,可见部分细胞体积变小、变圆,细胞膜完整但出现发泡现象,折光性增强.随作用时间延长,变圆细胞逐渐增多,部分贴壁细胞皱缩、变圆、脱落,可见坏死细胞及碎片.③20%片仔癀胶囊含药血清组,TUNEL检测阳性.④DNA Ladder电泳结果:含药血清组细胞基因DNA凝胶电泳出现明显的梯状带.⑤透射电镜观察染色质沿皱缩的核膜下凝聚,细胞表面出现凋亡小体.结论:中药片仔癀胶囊对骨肉瘤U-2OS细胞有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作用.
作者:张俐;于波;林建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21世纪,随着关节外科技术的进步和日臻完善,人工关节假体的临床应用数量不断增加,使用年限不断延长,相关的翻修数量也在逐年上升.2000年,全美共行183 000例全髋关节置换,其中翻修手术31 000例,占17%左右[1].比起初次的髋关节置换,全髋翻修面对的患者情况多变复杂,手术难度大,要求的手术技术高,关键技术之一是处理股骨假体周围的严重骨缺损,是对所有关节外科医生的一大挑战.其中的股骨侧缺损用一般传统技术重建困难,而自体骨移植受到自身骨量和强度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异体皮质骨板配合假体使用修复股骨缺损成为可能.自2002年以来,利用同种异体皮质骨板配合假体使用治疗全髋翻修术中股骨段缺损5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钱万锋;沈海良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肱骨干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约占全身骨折的1.31%[1].肱骨干骨折的保守治疗已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但随着内固定物材料的发展以及手术操作的日益完善,采用手术方法治疗肱骨干骨折已得到广泛认可.尤其对于多发骨折、开放骨折、脊髓损伤(高位截瘫)或臂丛损伤、骨折伴有神经血管损伤、漂浮肘和闭合复位不满意的患者,手术治疗已经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1-3].自2005年9月至2007年10月,我们应用逆行置入可膨胀自锁型髓内钉(Fixion IM,Disc-O-Tech Medical Technologies,Israel)治疗肱骨干骨折,现将临床应用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朱丹杰;夏冰;毕擎;洪剑飞 刊期: 2009年第04期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上较为特殊,1990年1月至2007年12月本院收治住院腰椎间盘突出症6 526例,其中20岁以下68例(1.04%).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得到随访的42例,以总结其临床特点、疗效,探讨其发病因素.
作者:杜红根;蒋忠;魏晖;宋鸿权;叶树良;黄梅珍;宁喜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评价腰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09例采用腰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61例,女48例;年龄25~68岁,平均37.7岁.痛变部位:L<,3,4>5例,L4,542例,L5S1 49例,L4,5和L5S113例.手术:单侧1个节段88例;同侧2个节段13例,1个节段双侧8例.评估术后1年和平均5.2年的疗效及满意度,并对影像学资料完整的患者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和稳定性进行对比.结果:术后1年和平均5.2年JOA评分由术前平均(6.40±1.68)分,分别提高到(13.40±1.42)分和(13.15±1.35)分(P<0.01);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10±1.55)分分别下降至(1.90±0.84)分和(2.10±0.58)分(P<0.01).术后1年优77例,良23例,可9例,差0例;术后平均5.2年优75例,良23例,可11例,差0例.患者自我评价满意度分别为95.4%和94.5%,平均恢复工作时间1个月.影像学显示无一例发生腰椎失稳征象,手术椎间隙高度丢失在术后1年和平均5.2年的发生率分别为57.8%(26/45)和93.3%(42/45).结论:腰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中、远期疗效较好,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靠方法.微创手术仍不能有效避免手术椎间隙高度的丢失,但并不一定导致椎间不稳和神经根受压.
作者:黄承军;唐福宇;刘保新;王力平;娄宇明;梁伟斌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脊柱手法以纠正脊柱畸形或力学失衡为原则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但是,自从70多年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机制被现代科学揭示以来,人们就开始逐渐忽略或摒弃脊柱力学失衡的手法治疗,转而关注突出髓核组织.但是,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临床一线的医生们又逐渐发现了许多临床证据,证明大部分患者都可以通过保守治疗使症状得到缓解甚至临床治愈,而突出髓核在保守治疗成功之后并未产生显著改变,这不得不让现代医学重新审视突出髓核的临床意义.同时,根据脊柱手法在保守治疗临床工作的实际效应,临床医生在新的背景下,又开始重新展开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脊柱力学失衡问题的认识.本文从文献回顾的角度,总结了本病的这一认知历程,希望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理认识的深入和治疗原则的完善带来一些启示.
作者:赵平;田青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自2005年4月至2008年1月采用弹性髓内针(ESIN)治疗38例股骨干骨折患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连国;史晓林;童培建;宋小平;刘康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以及椎弓峡部不完整导致的腰椎不稳所引起的腰部疼痛、下肢放射性疼痛是常见的临床疾患,通常继发腰椎管狭窄,因而充分减压、即刻腰椎稳定性的重建以及长期可靠的骨性融合为其治疗的关键.如何获得长期有效的骨性融合直接影响到其远期的治疗效果.传统的横突间植骨由于存在手术出血多、植骨融合率不高、易形成假关节等缺点,使得寻求一种切实有效的植骨融合方式显得尤为重要.自2002年3月至2006年9月,应用关节突后侧棘突骨块植骨加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不稳19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程才;李书奎;赵晔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比较向前方向作用的后伸巷腰扳动定位整复手法和向左右方向作用旋转扳动整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209例,男131例,女78例;年龄20~79岁,其中50岁以上58例.膨出型92例,突出型69例,游离型48例.20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107例)和对照组(102例):治疗组采用牵引治疗仪持续牵引30 min后,用后伸卷腰扳动定位整复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牵引治疗仪持续牵引30 min后,用旋转腰部扳动整复手法治疗.隔1 d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包括腰部疼痛与不适、下肢疼痛与麻木、大小便无力与会阴麻木、直腿抬高程度、下肢行走能力、工作生活能力),并按疗效标准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6个月,平均3.2个月.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症状与体征各方面较治疗前均有较大改善(P<0.01),其中治疗组在腰部疼痛与不适、下肢行走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按疗效评定标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膨出型治疗组47例,对照组45例,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突出型治疗组35例,对照组34例,治疗组比对照组有效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游离型治疗组25例,对照组23例,对照组比治疗组有效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伸卷腰扳动定位整复手法比旋转扳动整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整体疗效满意,但游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选择旋转扳动整复手法更好.
作者:吕立江;金叶道;郑如云;范炳华;杨米雄;应晓明;王琪凯;张文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随着交通运输业和工农业的发展,骨盆骨折的发生率逐年升高,且骨盆骨折程度及移位情况复杂,治疗难度较大,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传统上对骨盆骨折采取保守治疗,如骨牵引、骨盆悬吊、石膏固定等方法,致残率高达50%~60%[1].近年来,随着对骨盆骨折的认识不断深入,尤其在骨盆的解剖、生物力学、影像技术、治疗器械方面的发展,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手术治疗,以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2].白2003年5月至2008年9月对23例患者不稳定的骨盆骨折进行了手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王海章;吴文元;魏金栋;石晶;陈著学;高乐才;刘阳;武永东;王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桡骨远端骨折是常见的损伤,是指位于距桡腕关节面2~3 cm的松质骨骨折,其发生呈双峰年龄分布,多见于儿童和老年人,尤其是老年骨质疏松女性[1].老年骨质疏松女性的桡骨远端骨折基本属于低能量损伤,但仍能导致严重的关节内粉碎和移位,相当部分属于不稳定型骨折.对于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如采用闭合复位夹板/石膏固定,治疗中后期难以维持复位,且不能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易导致腕关节僵硬、功能受限等后遗症.切开复位则创伤大,部分患者还要行二次手术,加重经济负担.动态腕关节外固定架治疗该类型骨折可获得和维持骨折复位,且操作简单.本院自2002年4月至2007年5月,采用闭合复位或有限切开复位单边动态腕关节外固定架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42例,随访观察表明短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袁海涛;李启生;黄宗贵;戴海 刊期: 2009年第04期
1997年,Foley和Smit研制出经腰椎后路正中入路的显微内窥镜椎间盘手术(microendoscopy disectomy,MED)系统,这套系统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费用低,疗效确切等优点,能广泛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对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我科2007年采用后路腰椎间盘镜手术治疗45例(93个椎间盘),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希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自2001年6月至2008年6月对44例(52指)多种原因所致的末节断指,采用非选择性进行多种方式再植,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夏增兵;王丹;袁永健;闵继康;杨文龙;徐旭纯;李战春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踝关节在下肢负重行走功能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内外踝缺损将影响踝关节完整与稳定,导致踝关节内外翻畸形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对于骨骺未闭合的儿童,尤为重要.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对其缺损的修复与重建日益受到重视,为保持踝关节活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重建儿童患者踝关节解剖结构成为共识.
作者:郭永强;王剑利;杨华山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股骨颈疝窝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及20例符合Pitt等描述典型影像学征像的股骨颈疝窝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男17例,女4例;年龄30~85岁,平均53岁.所有病例均行X线和CT检查,其中13例行MRI检查.结果:21例发现股骨颈疝窝病灶29个,累及右侧9例,左侧8例,双侧4例,病灶均位于股骨头基底部或股骨颈前外侧皮质下,病灶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大直径约16mm,X线表现为透亮区或硬化环,CT表现为骨质缺损区,密度因成分不同而呈软组织密度、脂肪密度或混杂密度,边缘伴有薄层清晰硬化缘,临近骨皮质见局限性裂隙样缺损与骨质缺损灶相通,MRI信号不定,多数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结论:股骨颈疝窝的影像学表现较有特异性,CT检查对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基本可以确诊,X线及MRI检查具有辅助诊断作用.
作者:夏贤武;沈剑敏;康五根;袁建军;盛亮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腰痛是临床中的常见和多发症状,是较复杂的一组临床综合征.60%~80%成人均经历过不同程度的腰痛.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是指椎间盘内各种病变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所引起的腰痛.近年来,随着对该疾病认识的逐步提高,各种各样的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其适应证不一,治疗效果也有很大差别,结合近年来国际、国内的资料和笔者的临床体会就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治疗方法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辛志强;赵樑;王剑文;唐尧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病例1:男,46岁,酒后昏迷7 h收住内科.酗酒后倒在卫生间,7 h后被发现送医院.入院时体检:呈深昏迷状态,压眶反射消失,右前额可见一血肿,右臀横纹处有擦痕.次日患者渐醒后,觉右臀部疼痛、肿胀、皮肤发亮,右下肢疼痛及小腿麻木.查体:右臀肿胀、张力高,局部皮温稍高,压痛明显,压之有右下肢放射痛,右髋关节伸髋及外展时疼痛明显,轴向叩击痛不明显,右小腿内外侧及足背皮肤感觉减退,躅背伸力下降.臀部X线片见软组织弥漫性肿胀.右臀部CT扫描:右臀部软组织显著肿胀,内有不规则低密度区,CT值为3 924Hu.诊断:右臀筋膜间室综合征.急诊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切开减压引流术.
作者:亓立祥;陈红;郭恒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淫羊藿总黄酮(total flavone of epimedium,TFE)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分子机制,为传统中药的现代化和二次开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60只4月龄健康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组,20只,行假手术处理),去卵巢组(OVX组,20只,切除卵巢后不给予淫羊藿处理),淫羊藿组(TFE组,20只,切除卵巢后给予淫羊藿灌胃).所有大鼠术前及术后4周以DEXA骨密度仪检测L<,4>骨密度变化(若BMD下降>20%,则骨质疏松模型建立).模型建立后TFE组大鼠给予淫羊藿总黄酮(浓度30mg/ml,10ml/kg,1次/d)灌胃4周.所有大鼠处死前再行DEXA骨密度检测,过量麻醉法处死后取其股骨下部,切片匀浆提取骨组织中RNA,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骨组织护骨素(osteoprotegrin,OPG)、护骨素配体(OPGL)mRNA的表达.结果:①TFE组大鼠切除卵巢4周后,腰椎BMD均值降至(0.084±0.020)g/cm<'2>,降幅>20%证明骨质疏松模型建立.TFE灌胃4周后其腰椎BMD提高至(0.112±0.009)g/cm<'2>,与给药前比较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TFE组大鼠骨组织中OPG mR-NA的表达较OVX组相比,明显增强,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对OPGL mRNA表达促进作用不明显,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FE是通过促进骨组织中OPG mRNA的表达来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和成熟,从而达到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目的.
作者:陈柏龄;谢登辉;王宗伟;李佛保;徐栋梁;黎艺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拇指籽骨翻转脱位致掌指关节绞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5例掌指关节绞锁患者(男4例,女1例;年龄18~47岁,平均35岁)行闭合手法复位,成功3例,另2例闭合复位失败后行手术切开复位.术中见拇指籽骨翻转脱位,与掌板、拇短屈肌腱一起卡入掌指关节间隙的掌侧,形成绞锁.籽骨复位后,绞锁即得到纠正.结果: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3~34个月,平均15个月.治疗后所有患者局部疼痛症状消失,无红肿,手指感觉正常,掌指关节屈曲35°~60°,平均45°,不影响正常生活及正常工作,治疗后绞锁无复发.结论:拇指籽骨翻转脱位是导致掌指关节绞锁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王西迅;李钧;童哲;孙文海;陈波;胡继超;崔岩;魏勇;潘跃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