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春芳;吕守正
目的:探讨多根克氏针内固定治疗Lisfranc骨折脱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49例患者中,男37例,女12例;年龄20~58岁.损伤根据Myserson分型:A型12例;B1型3例,B2型28例;C1型4例,C2型2例.根据中足的结构特点设计多根克氏针进行三柱重建内固定,三柱的重建不仅需要每个独立柱的解剖复位和固定,且需要各柱相互形成一个联体.结果:49例均获随访,按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足部分的评定标准,优(90~100分)14例,良(80~89分)22例,一般(70~79分)8例,差(60~69分)5例,平均(84.200±9.663)分.结论:Lisfrac骨折脱位的诊断和治疗应依从于三柱重建理论,使中足构成坚固的弓形结构,达到生物力学上的静态平衡,为骨折和软组织愈合提供环境.多根克氏针进行三柱重建内固定是治疗Lisfrac骨折脱位的有效方法.
作者:周勇忠;吴献民;张友忠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是一种常见损伤,因该部解剖特点是皮肤薄、血运差、活动度小,不适于用局部转移皮瓣,成为临床处理的较人难题.2002年10月至2007年3月应用腓动脉外踝卜穿支皮瓣修复踝周及足背软组织缺损18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顺炳;吴发林;倪生华;黄建华;陈剑锋;单丁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不同分型内固定治疗选择.方法: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62例,男40例,女22例;年龄60~82岁,平均71岁.按Evans分型:Ⅰ型16例,Ⅱ型13例,Ⅲ型17例,Ⅳ型10例,Ⅴ型6例.其中Ⅰ、Ⅱ型29例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Ⅲ、Ⅳ、Ⅴ型33例采用动力加压髋螺钉治疗(DHS)治疗.结果:经1~4年随访,平均2.5年,根据疗效评定的标准,Evans Ⅰ、Ⅱ型(即稳定型骨折)29例,优13例,良11例,差5例;EvansⅢ、Ⅳ、Ⅴ型(即不稳定型骨折)33例,优18例,良12例,差3例.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不同的分型,分别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内固定治疗,对Evans Ⅰ、Ⅱ型的稳定性骨折,多采用了空心钉内固定的治疗,而对Evans Ⅲ、Ⅳ、Ⅴ的不稳定性骨折,则以动力加压髋螺钉(DHS)内固定为首选.
作者:蓝海 刊期: 2008年第07期
锁骨中外1/3骨折合并肩锁关节脱位在肩部损伤中较为少见,常易漏诊.目前临床对此的治疗主要是切开复位内固定.自2003年至2007年共收治此类患者26例,采用闭合复位穿针内同定,取得良好效果,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凤;李健;江和训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外伤性肩关节前脱位临床上较为多见,复位方法亦很多.自2000年3月,在传统手法整复基础上,采用手牵膝顶法治疗肩关节前脱位47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吴伟华;陈文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分析需截肢(趾)的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规律,对围手术期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方法:32例糖尿病足截肢(趾)患者均为单侧截肢(趾),其中男25例,女7例;年龄51~78岁,平均65.1岁.23例行1次截肢(趾)手术,8例行2次截肢(趾)手术,1例行3次截肢(趾)手术.结果:随访时间6个月~1年,平均8个月.32例患者中2例术后感染,放弃治疗出院,其余30例终伤口愈合,疼痛消失,能进行日常生活及工作.结论:糖尿病足重在预防和积极治疗,对难以控制的感染,必要时应选择适当的、正确的截肢(趾).
作者:赵波;贺西京;李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总结大隐静脉转流术治疗髂股静脉栓塞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1998年9月至2005年12月,应用大隐静脉转流术治疗6例髂股静脉栓塞,男5例,女1例;年龄36~52岁,平均41岁;均为单侧股和小腿肿胀,伴有疼痛.从对侧切取正常的大隐静脉,经耻骨上隧道转移至患侧.在髂股静脉栓塞段以远与股静脉或大隐静脉近端吻合,将患侧静脉血经大隐静脉引流至对侧股静脉.结果:手术顺利,术后仅1例供区伤口发生表浅感染,经换药处理愈合.随访1~3.5年,平均1.8年,所有患者疼痛消失,水肿明显减轻,但仍有轻度肿胀.结论:大隐静脉转流术是治疗髂股静脉栓塞的有效方法.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和安全.
作者:张功林;章鸣;荆浩;张灵芝;郭翱;胡玉祥;丁法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肩关节前脱位是临床常见的创伤疾患,治疗时常采用拔伸足蹬法、拔伸托人法或牵引同旋法等,是传统有效且规范的整复方法,不论中医还是西医的骨伤科医生都能熟练掌握其技巧而灵活运用.对于未能复位成功的病例,笔者近10年来试用牵引过顶推按法整复治疗8例,均获得成功复位,现将整复治疗方法和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罗建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单切口交锁髓内钉治疗漂浮膝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38例创伤性漂浮膝患者,男25例,女13例;年龄17~52岁,平均35.6岁.采用膝部单切口股骨逆行及胫骨顺行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对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情况以及患肢的功能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全部患者伤口Ⅰ期愈合,38例获随访8.6~15.4个月,平均12个月.37例获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2.7~6.9个月,平均4.8个月;1例股骨远端骨折逆行钉出现骨不连,经二次植骨钢板固定后,获骨性愈合.根据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等进行评价:优22例,良13例,可2例,差1例.结论:单切口交锁髓内钉治疗漂浮膝具有损伤小、感染率低、骨折愈合率高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漂浮膝方法.
作者:谭健韶;张毅;张建平;曾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胸腰椎Chance骨折的创伤机制、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本组21例患者,男13例,女8例;年龄23~57岁,平均32岁.骨折部位:T11 3例,T12 9例,L1 8例,L2 1例.骨折按Denis分类:A型10例,B型2例,C型5例,D型4例.神经功能ASIA分级:A级0例,B级1例,C级2例,D级2例,E级16例.本组均行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并行脊柱后外侧植骨.结果:21例平均随访18个月(13~28个月).除1例ASIA B级术后神经功能无改善外,其余ASIA C级或D级者恢复至E级.术后X线片示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满意,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术后腰背疼痛及功能情况总体满意.结论:胸腰椎Chance骨折属于屈曲牵张性损伤,发病率低,神经症状少,为不稳定骨折,采用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此类骨折可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王云;张前法;庞清江;葛志斌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滑膜软骨瘤病(synovial chondromatosis)是一种少见关节滑膜疾患,好发于膝、髋、肘等全身大关节,其中以膝关节发病率高.我院收治一位病史长达30年且合并病理性骨折的患者,国内报道较少,现报告如下.
作者:苏江宁;李旭明;赵晓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利用自体周围神经组织游离移植修复大鼠陈旧性脊髓损伤病理机制.方法:利用改良Allen撞击方法建立脊髓打击损伤模型后,将大鼠分为2组,各20只.神经移植组切取后肢腓肠神经,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去除神经外膜,将其修剪成小段,游离移植于脊髓损伤处,对照组不作处理.分别于术后4、12周.在光镜下观察脊髓损伤段及移植周围神经再生情况,并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神经逆行示踪技术进行脊髓神经束的再生评价.分3个时点(1、2、3个月)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对照组脊髓变性,可见瘢痕和空洞,移植组术后12周,损伤区脊髓与周围神经融合良好,可见再生轴突,跨越损伤段脊髓,周围神经无变性.12周时脊髓神经束的再生评价结果提示:神经移植组优于对照组,移植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明显恢复.结论:周围神经组织游离移植修复大鼠陈旧性脊髓损伤后,存活良好并可促进大鼠脊髓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作者:麻文谦;张少成;李明;颜永碧;倪灿荣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自制脊柱撑开复位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治疗组42例共56椎体,男14例,女28例,年龄50~69岁;对照组54例共68椎体,男19例,女35例,年龄51~75岁.均摄X线片和CT扫描,其中27例加行MR以排除肿瘤继发性骨折和陈旧性骨折,均确诊为骨质疏松状胶脊柱压缩性骨折.CT扫描椎体后壁完整无椎管占住,均无脊髓神经损害症状.骨质疏松程度以L3X线骨小梁变化分级.治疗组应用脊柱牵引复位器经椎弓根向椎体注入骨水泥,对照组采用椎体成形术.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参照Lee方法测量椎体高度压缩率和恢复率,计算骨水泥渗漏率.结果:治疗组平均随访2.5年,VAS评分治疗组由术前的平均(8.6±0.8)分降至平均(1.7±0.5)分,对照组由平均(8.5±0.4)分降至平均(3.5±1.4)分,术后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前、术后椎体前壁和中间高度压缩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后凸角度恢复率71.8%,对照组恢复率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骨水泥渗漏,对照组渗漏率47%.疗效评定治疗组36例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对照组43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脊柱撑开复位器是一种能替代进口球囊的微创技术,可迅速止痛,恢复椎体高度且无骨水泥渗漏.
作者:谭磊;张力;卢俊范;张亮;王景彦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肩肘弹力带外固定结合练功疗法治疗外伤性肩关节松弛症的治疗效果,并与肩肘吊带固定结合练功疗法进行比较.方法:80例外伤性肩关节松弛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完成随访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17~74岁,平均(48.4±21.3)岁;肩峰-肱骨头间距(acromio-humeral interval,AHI)15~38 mm,平均(22.7±10.2)mm;行肩关节肩肘弹力带固定并肩部肌肉锻炼、理疗、按摩、中药治疗.对照组(完成随访37例)男23例,女14例;年龄21~72岁,平均(45.8±23.4)岁;AHI 15~35 mm,平均(19.4±8.1)mm;行肩肘吊带固定并结合练功、理疗、按摩、中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愈29例(76.3%),好转7例(18.4%),未愈2例(5.3%);对照组治愈15例(40.5%),好转15例(40.5%),未愈7例(19.0%).两组疗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AHI平均(11.9±5.1)mm(8~19mm),对照组平均(14.2±5.4)mm(8~27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25,P<0.01).结论:肩肘弹力带固定并加强肩周肌肉锻炼,是治疗外伤性肩关节松弛症的安全、有效方法,疗效优于肩肘吊带固定.
作者:彭力平;林松青;陈浩雄 刊期: 2008年第07期
2004年至2007年,采用自制锁骨骨折复位钳,经皮复位穿针内固定微创治疗锁骨骨折,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张斌;宁亚楠;胡明亮;刘发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锁骨骨折的治疗争议只是近几年的事.回顾国内外文献可以发现,强调锁骨骨折手术治疗的趋势有所上升.而多少年来传统的保守治疗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现代内固定技术的发展,相信这种挑战会成为进一步上升的趋势.哪种类型的锁骨骨折需要手术?哪种类型无须手术?采用何种手术方式和内植物等等是本篇要重点讨论的问题.
作者:王满宜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肱骨髁上骨折是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约占小儿全部肘关节损伤的60%[1].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保守治疗常可获得满意的临床功能结果,但早期Volkmann挛缩和残余的肘内翻畸形是主要的并发症.以前对有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交义内同定治疗,有效地防止肘内翻畸形、Volkmann挛缩及肘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尺神经损伤发生率占3.9%,为解决该并发症,2006年3月以来,采用闭合复位、改良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12例,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殷春芳;吕守正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背侧入路π钢板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桡骨远端骨折,男11例,女21例;年龄23~67岁,平均36岁;左侧11例,右侧21例.骨折按AO分类:B2型16例,C1型9例,C2型7例.全部行背侧入路,均采用切开复位锁定π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27例患者行植骨.术后随访桡骨长度、掌倾角、尺偏角及腕关节活动范围.结果:32例经随访19~28个月,平均25个月,所有患者均达到解剖复位,骨折愈合良好.按照GartlandWedev疗效评价标准,优25例,良7例.所有病例无内固定松动、骨折移位等并发症.结论:背侧入路切开复位锁定π钢板手术创伤小,骨折复位固定满意,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李国风;蔡俊丰;李增春;尹峰;张振;黄宇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41例,男27例,女14例;年龄24~57岁,平均38.3岁.按患者主观症状、患侧直腿抬高试验(SLR)、脊柱运动、腰型进行临床评分,比较手法治疗前后评分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测量观察反映突出髓核大小的MRI椎间盘突出大层面矢状径指数(SI),比较手法治疗前后SI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法治疗后患者主观症状、SLR、眷柱运动、腰型积分明显增加(P<0.05),治疗前后临床综合评分分别为8.4500±24385、18.9000±1.8229,治疗后积分显著提高(P<0.05).手法治疗前后SI值分别为0.5651±0.1387、0.5292±0.1499,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改变(P>0.05).41例均获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1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病理改变是单(多)个椎体位移.实施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恢复患椎的解剖或代偿位置,临床表现可以随之锐减或消失.其机制并非髓核组织的缩小,可能是纠正椎体位移后减轻鞘膜囊(神经根)的形变和张力,恢复了脊柱的稳定性.
作者:冯伟;冯天有;王飞;毕永民;王书勤 刊期: 200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