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安;张征石
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的临床病例比较少见,其损伤机制及局部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愈后情况的不确定性.所以对该种病例的治疗方案尚无统一的标准.我们1999年5月-2003年1月收治18例患者,对其采用了不同的治疗方案,并全部获得随访,现对其预后分析如下.
作者:尚博;都芳涛;张劼;张文生;刘士明;周恩昌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在长骨骨折治疗中,外科医生经常面临选用何种固定.只有充分了解固定方法和固定物对骨折局部血供和应力环境的影响,才能较好地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由于交锁髓内钉固定骨折在保护长骨血供方面具有优越功能,因此使用交锁髓内钉治疗长骨骨折已经被公认为标准的治疗方法.本文拟就交锁髓内钉固定骨折对长骨干血供的影响作一综述.
作者:陈勇;赵建宁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中国接骨学,即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它是以小夹板固定为特点,以手法闭合复位和功能锻炼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治疗骨折的方法.中国接骨学从产生发展至今已有近半个世纪,其理论和技术均已获得长足的进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何加快中国接骨学理论和技术的创新,仍是摆在中国骨伤科医务工作者面前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
作者:孙之镐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从大体、组织形态学观察分析三七凝胶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粘连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84只Sprague-Dawley大鼠(SD大鼠)按单纯随机方法分为4组:三七凝胶组(NG)、单纯三七组(N)、空白对照组(C)、纤维蛋白胶组(FG),每组21只.切除L1-L2右侧椎板,分别在硬膜囊周围涂抹三七凝胶、三七浓缩液、生理盐水、纤维蛋白胶.每组大鼠分别在术后2、4、8周处死.各组在每个时间段各处死7只,其中1个标本作大体观察瘢痕的量、范围、致密程度以及解剖过程中硬膜囊的完整性,其余6个标本作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程度、计算椎管内粘连百分率.结果:术后各个时间段三七凝胶组椎管内预防粘连百分率明显优于单纯三七组、纤维蛋白胶组、空白组(P<0.05或P<0.01).结论:三七凝胶可以作为一种良好的材料用于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
作者:张兆杰;周卫 刊期: 2007年第01期
随着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使药物防治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成为可能.本文回顾了近年来一些国内外学者根据其发病机制进行的药物预防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研究,提出降脂、抗凝药联用不能完全预防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是以脂肪代谢紊乱和血管内凝血为主要发病机制,其他一些病理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李卫哲;金硕;杨明富;贾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足背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解剖游离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血管蒂的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11例足背皮肤缺损,男8例,女3例;年龄20~51岁.旋股外侧动脉及其伴行静脉与胫前动静脉对端吻合,皮瓣切取面积大20 cm×10 cm,小12 cm×8 cm.结果:11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移植皮瓣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按其外形、感觉、运动、疼痛及负重行走等下肢功能评价:优5例,良4例,可2例.结论:股前外侧皮瓣具有血供可靠,血管蒂长,切取面积大,部位隐蔽,不损伤主要血管等优点,是修复足背皮肤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作者:冯亚高;洪光祥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治疗方式和活动能力与死亡的关系.方法:对126例高龄髋部骨折患者进行随访研究,其中男53例,女73例,年龄61~92岁,平均72.6岁.通过患者坐起时间,行走时间,手术后5周时行走时间、距离分析治疗方式与患者活动能力的关系,以及活动能力和患者死亡率的关系.结果:高龄髋部骨折住院期间死亡5例,2年随访期内死亡30例.治疗方式与患者的活动能力明显相关,术后活动能力与患者的死亡率明显相关.结论: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早期恢复活动能力可明显降低死亡率,关节置换可获得好的活动恢复.
作者:李军;王春生;周晓庆;王清;李向阳;陈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急性间隔综合征(Acute compartment syndrome,ACS)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骨科并发症,人们对前臂缺血性挛缩和小腿急性间隔综合征比较熟悉,但对股部急性间隔综合征的发生认识不足.已有临床研究资料表明[1-],该症的发生呈进行性增长趋势,且有一定的死亡率.为提高对本症的认识,本文对其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进行综述.
作者:张功林;章鸣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其发生率约占急诊骨折的17%[1].大多数病例通过传统的闭合复位石膏或夹板外固定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但对于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尤其是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困难,复位后丢失率高,容易遗留肢体短缩、关节畸形、活动受限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后遗症.随着对桡骨远端骨折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于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越来越倾向于手术治疗.我院自2001-2004年使用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18例,疗效满意.
作者:俞秋纬;陈一鸣;沈强;周恩元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儿,男,7岁,以右髋部疼痛半年余为主诉入院.患儿于半年前出现右髋部疼痛,下蹲困难.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右髋关节软骨病,经治疗无明显好转.来我院后经腰椎MRI检查诊断为:Ti2-S2占位性病变.
作者:朱凯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胸锁关节脱位在临床比较少见,仅占肩胛带损伤的3%,诊断治疗却比较困难,尤其是不稳定性胸锁关节脱位,复发率高,手术并发症多而严重.自2003年1月-2005年12月,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性胸锁关节脱位6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邢庆昌;曹勇;唐佩福;王继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52岁.因右下肢跛行30年余,右髋外侧流清液10年伴疼痛2个月入院.自诉30年前因右髋外伤行关节手术,术后伤口愈合但跛行,10年前右髋关节外侧开始出现渗液,无尿急、尿痛,髋关节疼痛可忍,未处理,2个月前右髋疼痛伴跛行加重.
作者:官丙刚;韩燕;杨迪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近年来,不稳定骨盆骨折,尤其在多发伤患者中的不稳定骨盆骨折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早期进行骨盆外固定架固定可有效地控制失血、稳定骨折,利于重症患者的转运和抢救.同时,对于特定类型的骨盆骨折,外固定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自2001年3月-2005年6月,应用骨盆外固定架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取得了良好效果.
作者:王青安;张征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分析骨盆内移截骨术治疗大龄儿童先天性髋脱位的疗效.方法:先天性髋脱位28例,男10例,女18例;年龄6~13岁,平均8.9岁;左侧9例,右侧19例.均为外上方脱位.X线检查:股骨头髋臼比例不协调,髋臼浅,股骨头大,髋臼指数大于50°.均采用骨盆内移截骨术.结果:术后获得2~12年的随访,平均5年3个月.患者髋部疼痛、活动度及跛行均有明显改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例,晚期发生半脱位1例,根据先天性髋脱位疗效评定标准:优14例,良10例,可3例,差1例.结论:Chiari骨盆内移截骨术治疗大龄儿童先天性髋脱位疗效可靠.
作者:樊金宝;孙铭谦;张绍唐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发生在大小粗隆之间部位的骨折,由于该部周围有丰富的肌肉层,血运丰富,且骨折的接触面大,容易愈合.老年患者由于肝肾衰弱,骨质疏松变脆,且易合并其他内科疾病,机体耐受性差,临床多采用持续骨牵引法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张朝霞;王海滨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一种经小切口与缝匠肌髂骨瓣转移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方法.方法:股骨颈骨折33例,男25例,女8例;年龄17~50岁,平均39.5岁.Garden骨折分类:Ⅰ型2例,Ⅱ型4例,Ⅲ型16例,Ⅳ型11例.采用经股骨粗隆外侧小切口带缝匠肌髂骨瓣植入方法进行治疗.结果:3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7年8个月,平均3年6个月.所有病例均达解剖复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例,骨折不愈合1例,其余病例骨折愈合良好.按Harris疗效评定标准:优19例,良10例,可2例,差2例.无断钉及螺钉松动发生.结论:经小切口与缝匠肌髂骨瓣转移具有操作简便,骨折复位可靠,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为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提供一种骨折愈合率高、股骨头坏死率低的手术方法.
作者:占蓓蕾;叶舟;陈土根;王巍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杜仲腰痛丸对大鼠非压迫性髓核突出神经根损伤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方法: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伸筋丹组(C组)、杜仲腰痛丸高低剂量组(分别为D、E组),每组10只.将大鼠自身的尾椎髓核取出移植于左侧L5、L6神经根背侧,造成大鼠非压迫性髓核突出模型,观察2周时神经根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B、C、D、E组神经根均产生明显可见的组织形态改变,但C、D、E组改变程度较B组减轻.结论:杜仲腰痛丸可减轻非压迫性髓核突出神经根损伤所导致的组织形态病理学改变,改善或抑制炎症反应,有保护神经根的作用.
作者:赵继荣;张思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治疗.方法:1999年9月-2006年1月治疗85岁以上老年人髋部骨折68例,男31例,女37例;年龄85~93岁,平均87岁;左髋31例,右髋37例.有60例存在一种以上的并存症.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8例,加压空心钉固定21例,动力髋固定19例.术前应积极治疗并存疾病,手术采用硬膜外麻醉,尽力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加强护理.结果:68例中术中休克1例,术后由于消化道出血死亡1例,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切口无感染.结论:对于85岁以上老年患者髋部骨折,只要术前准备充分,术中尽力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加强护理,是能度过围手术期的.
作者:郝振海;周东生;张进禄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外伤性尾骨痛在临床上经常可见,常因臀部跌伤、撞击伤或被踢伤而致骶尾部骨折、脱位、骶尾韧带、软组织损伤及其他肿痛引起[1].白1998-2005年,采用导师孙树椿教授骶尾部手法,治疗外伤性尾骨痛89例,疗效颇佳,现总结如下.
作者:罗杰;于栋;赵国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病例1:男,12岁,因右肘上内侧疼痛伴右手麻木无力1年为主诉入院.入院查体:右肘内髁上4 cm处可触及一骨性隆起,挤压可诱发前臂掌侧及手掌部麻木、疼痛.大鱼际肌萎缩,拇外展对掌功能减弱,握拳无力,手掌桡侧三指半及背侧三指半远侧皮肤感觉减退.初步诊断为肱骨髁上管狭窄症.于臂丛阻滞麻醉下行髁上突切除,正中神经探查松解术.
作者:王世刚;汪玉良;张万强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