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盆内移截骨术治疗大龄儿童先天性髋脱位28例

樊金宝;孙铭谦;张绍唐

关键词:截骨术, 骨盆内移截骨, 髋脱位, 先天性
摘要:目的:分析骨盆内移截骨术治疗大龄儿童先天性髋脱位的疗效.方法:先天性髋脱位28例,男10例,女18例;年龄6~13岁,平均8.9岁;左侧9例,右侧19例.均为外上方脱位.X线检查:股骨头髋臼比例不协调,髋臼浅,股骨头大,髋臼指数大于50°.均采用骨盆内移截骨术.结果:术后获得2~12年的随访,平均5年3个月.患者髋部疼痛、活动度及跛行均有明显改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例,晚期发生半脱位1例,根据先天性髋脱位疗效评定标准:优14例,良10例,可3例,差1例.结论:Chiari骨盆内移截骨术治疗大龄儿童先天性髋脱位疗效可靠.
中国骨伤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CT三维重建和关节镜监视下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目的:探讨应用CT三维重建和关节镜监视下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2例胫骨平台骨折病例,术前常规进行X线摄片,按Schatzker分类:Ⅰ型4例,Ⅱ型5例,Ⅲ型2例,Ⅳ型6例,Ⅴ型3例,Ⅵ型2例.然后对骨折在3D重建图像后再分型:前外象限4例,后外象限8例,前内象限4例,后内象限2例,涉及内和外象限4例.在关节镜监视下结合3D重建对骨折进行复位和内固定.结果:22例胫骨平台骨折3D重建图像分型与关节镜术中的诊断一致.平台骨折需要植骨15例.松质骨螺钉固定4例,单侧支撑钢板内固定8例,双侧支撑钢板内固定4例,单侧支撑钢板加松质骨螺钉固定6例.随访3个月~2年,根据HSS膝关节评分标准:优18例,良2例,可2例.结论:螺旋CT及3D重建补充了在胫骨平台三维空间上新的骨折分型,对手术入路、复位和内固定有指导意义.关节镜监视下有助于骨折复位,对骨折块的血运干扰少,骨折愈合快.

    作者:刘红光;陈述祥;丁林坚;赵崇达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股部急性间隔综合征

    急性间隔综合征(Acute compartment syndrome,ACS)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骨科并发症,人们对前臂缺血性挛缩和小腿急性间隔综合征比较熟悉,但对股部急性间隔综合征的发生认识不足.已有临床研究资料表明[1-],该症的发生呈进行性增长趋势,且有一定的死亡率.为提高对本症的认识,本文对其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进行综述.

    作者:张功林;章鸣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加快中国接骨学理论和技术的创新

    中国接骨学,即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它是以小夹板固定为特点,以手法闭合复位和功能锻炼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治疗骨折的方法.中国接骨学从产生发展至今已有近半个世纪,其理论和技术均已获得长足的进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何加快中国接骨学理论和技术的创新,仍是摆在中国骨伤科医务工作者面前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

    作者:孙之镐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髓芯减压加自体多能干细胞、脱钙骨基质植入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

    目的:观察髓芯减压加自体多能干细胞、脱钙骨基质(DBM)植入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采用髓芯减压加自体多能干细胞、DBM植入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80例(96髋),男43例,女37例;单髋64例,双髋16例;年龄21~62岁,平均38.4岁;病史8个月~3年,平均1.4年.按ARCO分期标准:Ⅰ期62髋,Ⅱ期34髋.根据术前术后症状、髋关节功能评分、X线及CT结果进行评价,分析其疗效.结果:随访超过2年的52例(61髋)中46髋效果明显,10髋病情缓解,5髋病情无进展,优良率为91.8%(56/61).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9.1±7.5)分增至术后平均(75.2±5.9)分,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髓芯减压加自体多能干细胞、DBM植入术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章建华;厉驹;童培建;季卫锋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手法治疗外伤性尾骨痛89例

    外伤性尾骨痛在临床上经常可见,常因臀部跌伤、撞击伤或被踢伤而致骶尾部骨折、脱位、骶尾韧带、软组织损伤及其他肿痛引起[1].白1998-2005年,采用导师孙树椿教授骶尾部手法,治疗外伤性尾骨痛89例,疗效颇佳,现总结如下.

    作者:罗杰;于栋;赵国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肢体损伤漏诊9例

    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肢体损伤,临床上较常见,近年来有增多趋势,这类骨折多见于车祸、坠落伤,由于这种骨折可被股骨干骨折所掩盖,易引起漏诊、延诊.自1998-2003年治疗此类损伤124例,对延漏诊9例的确诊时间、治疗及随访结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刘四雄;张志卿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85岁以上老年人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治疗

    目的:探讨老年人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治疗.方法:1999年9月-2006年1月治疗85岁以上老年人髋部骨折68例,男31例,女37例;年龄85~93岁,平均87岁;左髋31例,右髋37例.有60例存在一种以上的并存症.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8例,加压空心钉固定21例,动力髋固定19例.术前应积极治疗并存疾病,手术采用硬膜外麻醉,尽力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加强护理.结果:68例中术中休克1例,术后由于消化道出血死亡1例,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切口无感染.结论:对于85岁以上老年患者髋部骨折,只要术前准备充分,术中尽力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加强护理,是能度过围手术期的.

    作者:郝振海;周东生;张进禄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交锁髓内钉与长骨干血供

    在长骨骨折治疗中,外科医生经常面临选用何种固定.只有充分了解固定方法和固定物对骨折局部血供和应力环境的影响,才能较好地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由于交锁髓内钉固定骨折在保护长骨血供方面具有优越功能,因此使用交锁髓内钉治疗长骨骨折已经被公认为标准的治疗方法.本文拟就交锁髓内钉固定骨折对长骨干血供的影响作一综述.

    作者:陈勇;赵建宁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性胸锁关节脱位

    胸锁关节脱位在临床比较少见,仅占肩胛带损伤的3%,诊断治疗却比较困难,尤其是不稳定性胸锁关节脱位,复发率高,手术并发症多而严重.自2003年1月-2005年12月,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性胸锁关节脱位6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邢庆昌;曹勇;唐佩福;王继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分期石膏外固定治疗幼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目的:探讨分期石膏固定治疗幼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本组97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共134髋)中男17例,女80例;年龄0.5~3.5岁.左侧34例,右侧26例,双侧37例.按Zjonts脱位程度分级:Ⅰ度9髋,Ⅱ度87髋,Ⅲ度38髋.根据年龄分成4组:1岁以下组(Ⅰ组)9例;1~2岁组(Ⅱ组,含2岁)45例;2~3岁组(Ⅲ组)37例;3岁以上组(Ⅳ组)6例.均行三至四期石膏外固定治疗.采用Mckay临床评定标准和Severin X线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97例经治疗1年后评价疗效:Mckay临床评分优88髋,良35髋,可7髋,差4髋,Ⅰ组和Ⅱ组优良率100%(13/13,62/62),Ⅲ组优良率86.3%(44/51),Ⅳ组优良率50.0%(4/8),总优良率91.8%(123/134),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083;Severin X线评分优80髋,良40髋,可9髋,差5髋,Ⅰ组和Ⅱ组优良率100%(13/13,62/62),Ⅲ组优良率82.4%(42/51),Ⅳ组优良率37.5%(3/8),总优良率89.6%(120/134),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083.结论:分期石膏外固定是治疗幼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可靠方法,患者应尽早进行治疗.

    作者:赵峻;陈力奇;龚跃昆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药物防治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研究进展

    随着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使药物防治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成为可能.本文回顾了近年来一些国内外学者根据其发病机制进行的药物预防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研究,提出降脂、抗凝药联用不能完全预防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是以脂肪代谢紊乱和血管内凝血为主要发病机制,其他一些病理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李卫哲;金硕;杨明富;贾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鹿茸多肽对兔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软骨表型诱导分化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体外培养的兔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在特定培养液作用下向软骨细胞表型分化的研究,探讨鹿茸多肽对其软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将第3代兔MSCs随机分为A组(空白对照组)、B组(诱导组)、C组(鹿茸多肽组),并取兔的关节软骨作为D组(关节软骨组).A、B、C 3组分别采用普通培养液、诱导培养液、含10 ug/ml鹿茸多肽的诱导培养液于离心管内进行培养,分别于1、2、3周后取材,通过组织学、生物化学和RT-PCR技术,对离心管内构建的软骨组织进行形态学和细胞功能状态的观察.结果:A组培养2周后,细胞团块逐渐崩解,无法进行HE染色.B、C组细胞团块除有轻度收缩外,呈白色半透明状,HE染色发现细胞为圆形或卵圆形,表层细胞密度大.B、C组糖胺多糖(GAG)含量及Ⅱ型胶原mRNA表达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多,并以C组为著;各时间点B、C组与A组相比明显增多,且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C组与B组相比较多,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C组与D组相比较少,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SCs在特定培养条件下能向软骨细胞表型分化,且鹿茸多肽对其定向软骨分化有明显促进作用.虽然在体外可以构建出软骨组织,但其与关节软骨质量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作者:修忠标;林建华;吴朝阳;王日雄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骨肉瘤化疗进展

    化疗可杀灭骨肉瘤肺部微转移灶,提高5年存活率,并为保肢提供一个安全的边界,使许多患者得以保存肢体,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化疗耐药的出现对骨肉瘤化疗提出了新挑战,但化疗在骨肉瘤治疗中的地位尚无法替代.

    作者:梁鹏;宋建民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三七凝胶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粘连的实验研究

    目的:从大体、组织形态学观察分析三七凝胶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粘连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84只Sprague-Dawley大鼠(SD大鼠)按单纯随机方法分为4组:三七凝胶组(NG)、单纯三七组(N)、空白对照组(C)、纤维蛋白胶组(FG),每组21只.切除L1-L2右侧椎板,分别在硬膜囊周围涂抹三七凝胶、三七浓缩液、生理盐水、纤维蛋白胶.每组大鼠分别在术后2、4、8周处死.各组在每个时间段各处死7只,其中1个标本作大体观察瘢痕的量、范围、致密程度以及解剖过程中硬膜囊的完整性,其余6个标本作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程度、计算椎管内粘连百分率.结果:术后各个时间段三七凝胶组椎管内预防粘连百分率明显优于单纯三七组、纤维蛋白胶组、空白组(P<0.05或P<0.01).结论:三七凝胶可以作为一种良好的材料用于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

    作者:张兆杰;周卫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治疗方式和行走能力对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死亡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治疗方式和活动能力与死亡的关系.方法:对126例高龄髋部骨折患者进行随访研究,其中男53例,女73例,年龄61~92岁,平均72.6岁.通过患者坐起时间,行走时间,手术后5周时行走时间、距离分析治疗方式与患者活动能力的关系,以及活动能力和患者死亡率的关系.结果:高龄髋部骨折住院期间死亡5例,2年随访期内死亡30例.治疗方式与患者的活动能力明显相关,术后活动能力与患者的死亡率明显相关.结论: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早期恢复活动能力可明显降低死亡率,关节置换可获得好的活动恢复.

    作者:李军;王春生;周晓庆;王清;李向阳;陈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的治疗方法及预后分析

    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的临床病例比较少见,其损伤机制及局部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愈后情况的不确定性.所以对该种病例的治疗方案尚无统一的标准.我们1999年5月-2003年1月收治18例患者,对其采用了不同的治疗方案,并全部获得随访,现对其预后分析如下.

    作者:尚博;都芳涛;张劼;张文生;刘士明;周恩昌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足背皮肤缺损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足背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解剖游离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血管蒂的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11例足背皮肤缺损,男8例,女3例;年龄20~51岁.旋股外侧动脉及其伴行静脉与胫前动静脉对端吻合,皮瓣切取面积大20 cm×10 cm,小12 cm×8 cm.结果:11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移植皮瓣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按其外形、感觉、运动、疼痛及负重行走等下肢功能评价:优5例,良4例,可2例.结论:股前外侧皮瓣具有血供可靠,血管蒂长,切取面积大,部位隐蔽,不损伤主要血管等优点,是修复足背皮肤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作者:冯亚高;洪光祥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经皮尺骨髓内针固定治疗儿童前臂骨折畸形愈合

    自2000年7月-2005年8月我们采用手法折骨经皮尺骨髓内针固定治疗儿童前臂骨折畸形愈合1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王顺炳;石生友;张功林;蔡国荣;徐学方;陈页;黎沛裕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肱骨髁上管狭窄症2例报告

    病例1:男,12岁,因右肘上内侧疼痛伴右手麻木无力1年为主诉入院.入院查体:右肘内髁上4 cm处可触及一骨性隆起,挤压可诱发前臂掌侧及手掌部麻木、疼痛.大鱼际肌萎缩,拇外展对掌功能减弱,握拳无力,手掌桡侧三指半及背侧三指半远侧皮肤感觉减退.初步诊断为肱骨髁上管狭窄症.于臂丛阻滞麻醉下行髁上突切除,正中神经探查松解术.

    作者:王世刚;汪玉良;张万强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骨盆内移截骨术治疗大龄儿童先天性髋脱位28例

    目的:分析骨盆内移截骨术治疗大龄儿童先天性髋脱位的疗效.方法:先天性髋脱位28例,男10例,女18例;年龄6~13岁,平均8.9岁;左侧9例,右侧19例.均为外上方脱位.X线检查:股骨头髋臼比例不协调,髋臼浅,股骨头大,髋臼指数大于50°.均采用骨盆内移截骨术.结果:术后获得2~12年的随访,平均5年3个月.患者髋部疼痛、活动度及跛行均有明显改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例,晚期发生半脱位1例,根据先天性髋脱位疗效评定标准:优14例,良10例,可3例,差1例.结论:Chiari骨盆内移截骨术治疗大龄儿童先天性髋脱位疗效可靠.

    作者:樊金宝;孙铭谦;张绍唐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主管:中国果树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