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吉;石学敏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损伤,随着社会老龄化,股骨颈骨折的发生率逐年增高[1],治疗方法较多,内固定效果不一,常发生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至今尚无很好的解决办法.自2000年以来,对38例不愿接受髋关节置换或不适宜行髋关节置换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闭合复位、小切口空心螺纹钉固定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曹振孝;陈发红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骨盆受到冲击载荷作用的力学行为特征,为临床分析及判断骨盆骨折类型、力学分布、冲击载荷影响提供力学基础.方法:采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方法,将所构建骨盆三维实体模型导入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7.0,计算单侧髂前上棘和单侧髂骨正后方部位冲击载荷作用下骨盆的力学行为表现,冲击载荷为0~8000N,峰值8000N,时间自0~40ms,分析主应力值、应力分布情况以及主应力方向上骨盆单元的位移.结果:冲击载荷作用于单侧髂前上棘时,0~10ms主要的应力沿髂后上棘到髂前上棘分布,在冲击后期10ms以后,骶髂关节、髋臼和耻骨支都会产生较大的应力分布;作用于单侧髂骨正后方部位时,0~20ms主要的应力沿髂骨纵行传导,应力分布并没有在冲击峰值10ms时达到大,而是从20ms之后,应力开始向骶髂关节、双侧耻骨支、坐骨支以及髋臼等部位传导并可见到明显的应力分布.结论:分析冲击载荷作用下骨盆各部位应力分布以及骨盆各个单元在应力作用下的位移变化,有助于临床上进行骨盆损伤内固定力点的选择以及进一步明确骨盆内在应力值分布.
作者:苏佳灿;管华鹏;张春才;陈学强;王保华;吴建国;丁祖泉 刊期: 2007年第07期
开放性骨盆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创伤,由于伤情复杂,病死率高,诊治非常复杂棘手,遗留后遗症较多,我院自1998年-2006年2月共收治开放性骨盆骨折13例,报告如下.
作者:梁国辉;成传德;周中华;万明才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运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髋臼后壁骨折ATMFS(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内固定在4种步态负载情况下(脚跟着地相、单腿站立位开始相、单腿站立位中期相、单腿站立位结束相)的应力分布和骨折端移位及头臼接触应力与接触面积变化,为髋臼后壁骨折的ATMFS内固定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利用PATRAN 2005 R2软件建立包含头臼作用力及所有跨髋肌肉收缩力的完整髋臼、后壁骨折及ATMFS坚强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模型上对髋臼后壁骨折在4种步态负载情况下,对ATMFS固定及无固定2种方法的工作情况进行有限元分析,并以完整髋臼为对照,分析4种步态下骨折断面的应力、骨折端移位、头臼接触应力及接触面积,评价ATMFS内固定方法固定的效果.结果:①骨折未固定时接触面积小,并在骨折边缘形成应力集中(峰值10.9 MPa);随着骨折复位ATMFS固定,接触面积增大,接触压力随之减小,应力集中趋于缓和.②ATMFS所产生的记忆聚合应力,致髋臼软骨下骨发生收缩变形(1.93 × 10-6~3.48×10-5m),使髋臼的负重顶区更多地参与了头臼之间接触.③ATMFS固定时4步态生理负载下,骨折端移位分别为0.0319、0.0477、0.037 2、0.0289 mm,所有移位均在安全范围内.④ATMFS固定时,各步态中骨折断面主要为记忆压应力,接近于生理载荷,仅近髋臼窝边缘处骨折面表现为张应力.结论:髋臼后壁骨折ATMFS固定牢固可靠,能有效地降低头臼间的接触应力,增加接触面积,维持骨折断面接近正常生理载荷的记忆应力,有效促进骨折愈合,是临床中值得推广的一种新方法.
作者:汪光晔;张春才;禹宝庆;王家林;许硕贵;苏佳灿;牛云飞;张鹏 刊期: 2007年第07期
自2004-2005年对143例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且有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进行分组治疗,现将其研究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范运元;田佩远 刊期: 2007年第07期
寒痹外用方是中日友好医院阎小萍教授创立的系列外用中药制剂之一,主要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证患者.近期我们观察了寒痹外用方对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证的近期止痛作用,现报告如下.
作者:陶庆文;路平;阎小萍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散瘀接骨精在辅助治疗四肢闭合性骨折中对缩短患肢疼痛、肿胀、骨折愈合时间的作用.方法:234例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四肢闭合性骨折患者,男134例,女100例,年龄6~84岁,按随机方法分两组治疗.对照组120例,患肢以石膏、夹板或牵引固定制动等常规处理;治疗组114例,加用散瘀接骨精湿纱布外敷患处,隔日以注射器注入10~20 ml散瘀接骨精至纱布,4周1个疗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患肢疼痛、肿胀、骨折愈合时间等情况.结果:随访时间6~10个月,平均8.5个月,治疗组患肢疼痛、肿胀、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散瘀接骨精辅助治疗四肢闭合性骨折,具有明显的消肿止痛功能,能促进骨折愈合及患肢功能恢复,缩短疗程,且无不良反应.
作者:廖瑛;周荣初;王晓旭;羊明智;黄红林;刘宁;袁文勘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患者,女,18岁,右足疼痛18年,右踝关节活动受限逐渐加重,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于2005年4月19日跛行人院.查体:右足马蹄样畸形,右足第4趾见环形束带,足趾缩短7 mm,右踝关节背伸位强直,右小腿肌肉萎缩,患处皮肤发红略紧张,弹性差,质韧,皮肤温度略低,有轻压痛.
作者:叶方;兰树华;陈丹 刊期: 2007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编者按] 高能量损伤所致的髋臼骨折是当前骨伤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尽管Judet-Letournel的髋臼二柱概念和骨折分类及手术入路,已成为髋臼骨折治疗的里程碑,但文献资料中众多并发症的报道及治疗方式的争论表明,髋臼的相关概念、骨折分类、诊断及治疗,仍存在值得继续探索的问题.
作者:张春才;苏佳灿;许硕贵;禹宝庆;王家林;牛云飞;张鹏;王仁;杨郁野;管华鹏;刘欣伟;郑金煜;张殿英;沈惠良;吕德成;王刚;王家让;周东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肱骨髁上骨折为儿童常见肘部损伤,占肘部骨折首位[1]。其中伸直型骨折多[2],自1995年采用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严重移位的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10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高龙;肖延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尺桡骨干双骨折在前臂骨折中仅次于桡骨远端骨折而居第2位,治疗复杂,预后不佳[1].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骨折多发生在中1/3或下1/3处.由于解剖功能的复杂关系,两骨干完全骨折后,骨折端可发生侧方、重叠、成角及旋转移位,复位要求较高,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时必须纠正骨折端的各种移位,特别是旋转移位,并保持骨折端整复后的对位,进行外固定直至骨折愈合.本人应用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前臂双骨折64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邹冬保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探索复杂性髋臼骨折(complex acetabular fractures,CAF)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及多处骨折的治疗方法与对策.方法:2000年8月-2005年3月,收治复杂性髋臼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及多处骨折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4~51岁,平均37.5岁,皆系高能量损伤.合并其他部位骨折23处,平均2.6处.采用改良髋臼入路,应用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ATMFS)、空心加压螺钉、Richard钉、交锁髓内钉、天鹅记忆接骨器(SMC)等固定骶髂关节分离、复杂性髋臼骨折、股骨颈、股骨干、胫骨干、肱骨、尺桡骨骨折.结果:术后随访6~31个月,平均13.5个月.12例复杂性髋臼骨折均获解剖复位并达骨性愈合;同侧股骨颈骨折也获解剖复位,10例达骨性愈合.术后3~7个月(平均4.6个月),髋关节功能达到健侧水平;1例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关节置换;1例股骨头坏死合并异位骨化导致关节骨性融合.4例骶髂关节分离获解剖复位;其他23处骨折,均获骨愈合.根据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3例,艮6例,一般1例,差2例.结论:采用改良髋臼入路、应用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固定髋臼骨折,同时固定股骨颈骨折及合并的多处骨折,配合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可以使髋关节获得良好的功能.
作者:张春才;牛云飞;禹宝庆;许硕贵;王家林;苏佳灿;张鹏 刊期: 2007年第07期
膝关节僵直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其主要原因是伸膝装置的挛缩与粘连.近3年来,我科应用股四头肌成形与膝关节松解治疗膝关节僵直23例,取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李凤春;王鹏;石福明;柳东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我科自2001年1月-2004年7月共收治高能量创伤髋臼骨折78例,64例获得随访,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徐伟;沙广钊;缪昌杰;沙磊 刊期: 2007年第07期
自2004年6月以来依据小针刀术的原理用改良小针刀治疗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35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道银;唐中尧;杨陈一 刊期: 2007年第07期
肱骨外科颈骨折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多发于青少年且治疗方法较多,但疗效不一.我院自1998年5月-2005年10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法治疗,该类损伤32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程国建;吕世和;王六五 刊期: 2007年第07期
严重创伤可造成骨缺损或软组织缺损,临床上较为常见.传统手术常采用Ⅰ期皮瓣修复,消灭创面.Ⅱ期植骨常诱发局部感染,植骨后吸收,多次手术,甚至引起严重感染、皮肤坏死,甚至截肢.随着显微外科技术发展及骨折固定技术提高,自2001年,我们采用髂骨复合皮瓣治疗骨缺损13例,获得良好疗效.
作者:魏学庆;沈国军;胡思斌 刊期: 2007年第07期
跟骨骨折是常见的跗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约75%的跟骨骨折为关节内骨折,对于跟骨骨折的治疗在很多方面存在争论.对跟骨骨折的治疗要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治疗方法、手术方式和术后处理,自2000年3月-2004年3月共手术治疗跟骨骨折120例,分析如下.
作者:温剑涛;郑雷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建立一种骨盆弓状线部骨折的动物模型,探讨骨盆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acetabular tri-dimensional memory fixation system,ATMFS)对骨折愈合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选用10只成年杂种家犬,建立双侧髋臼臼顶上方1.5 cm处的横形骨折动物模型,分别采用ATMFS前柱固定器和6孔重建钢板内固定,于术后1、2、4、8、12周各取2只动物,行X线检查、大体观察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动物术后12~24 h开始站立行走,定期复查未发现骨折端移位及内固定断裂.ATMFS侧骨折端无凌乱骨痂,术后4周即可见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生物力学测试发现术后第1、2周两侧生物力学强度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第4、8周ATMFS侧骨折端生物力学强度明显高于钢板侧(P<0.05),术后第12周两侧生物力学强度差距缩小,但ATMFS侧仍大于钢板侧.结论:通过双侧髋臼臼顶上方的横形截骨能够建立可靠的骨盆弓状线部骨折动物模型,ATMFS的解剖位固定和其产生的持续顺应生理力线的压应力能够促进骨折愈合.
作者:牛云飞;王家林;张春才;许硕贵;张鹏 刊期: 200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