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选择性腰脊神经后根定量切断治疗痉挛性脑瘫

李福如

关键词:脑瘫, 脊神经根切断术, 肌张力
摘要:目的:评定高选择性腰脊神经后根定量切断治疗痉挛性脑瘫的临床疗效,为痉挛性脑瘫患者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本组198例,男103例,女95例;年龄4~20岁.按脑瘫诊断分型标准:双下肢痉挛型120例,四肢痉挛型62例,混合型16例.手术采取限制性椎板切除,神经阈值测定仪测量腰脊神经后根的兴奋性后,行腰脊神经后根的高选择性定量切断.结果:194例下肢痉挛消除,按Ashworth肌张力标准,下肢肌张力平均下降3.0级,12例上肢肌张力平均下降1.1级,眼斜视、流涎及语言障碍等伴随症状也有改善.根据疗效评定标准:优172例,良18例,一般8例.结论:高选择性腰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能够有效地解除下肢痉挛,降低下肢肌张力.定量法使腰脊神经后根的切断量更为精确,提高了疗效.
中国骨伤杂志相关文献
  • 《中国骨伤》2006年第1期继续教育试题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腰椎融合器在腰椎退行性病变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80例使用腰椎融合器患者的疗效,评价腰椎融合器在治疗退行性病变腰椎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相对椎间隙高度、Taillard指数、腰椎曲线指数、节段前凸角、全腰椎前凸角等影像学检查指标及Greenough临床疗效标准,对80例使用腰椎融合器的腰椎退行性变的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对比分析术前术后及随访结果,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前相对椎间隙高度平均为0.69(0.62~0.76),术后平均为1.24(1.14~1.34);Taillard指数术前平均为0.32(0.24~0.40),术后平均为0.03(0.02~0.04),手术疗效良好率达到91%.术后出现1例融合失败,发生率为1%.结论:腰融合器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有效方法,应用时应掌握其准确的适应证和植入技术,避免并发症发生.

    作者:徐格;许建中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闭合复位穿钢针结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

    1998年1月-2004年5月采用闭合手法复位穿钢针结合小夹板外固定的方法治疗肱骨干骨折45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牟光旭;徐清春;尹桂明;胡俊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酒精性骨质疏松症造模鼠的骨与生化代谢特征

    目的:观察酒精中毒引发骨质疏松造模鼠的骨与生化代谢变化特征,探讨酒精对骨质疏松症形成过程的毒性作用.方法:SD大鼠120只分为3组,实验组A给予45°白酒8 ml·kg-1·d-1,每天2次灌胃,实验组B给予45°白酒6 ml·kg-1·d-1,每天2次灌胃,对照组以8ml生理盐水灌胃,分别于8、16、24周取材,进行相关骨代谢指标的测定.结果:各实验组动物骨小梁稀疏,髓腔脂肪细胞增大、增多;骨细胞数量减少,退变固缩或出现脂滴,成骨细胞减少,尤其实验组A改变为明显.16周后实验组A的BMD显著下降;24周后骨Ca、HOP含量及Ca/'HOP比值均呈显著降低;血清AKP、BGP、血Ca及钙磷乘积显著下降;而尿Ca、P、HOP排泄量则呈显著增多.结论:酒精中毒可引起模鼠骨代谢紊乱,继发骨质疏松.

    作者:齐振熙;王明千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并发症研究

    肱骨髁上骨折是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发生率占肘部骨折首位,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6~7岁为发病高峰,若处理不当常可导致肘内翻等并发症.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在强调选择佳治疗方法使骨折断端解剖复位的同时,固定位置及外固定方法十分重要.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整复外固定、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及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方法.治疗的同时着重预防神经、血管损伤,Wolkmann缺血挛缩以及肘内翻等并发症的发生.本文主要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并发症发生机制和防治进行了探讨.

    作者:高俊;丁真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伸直型伸膝装置粘连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伸直型伸膝装置粘连是下肢创伤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膝关节的屈曲功能障碍.我院自2001年2月-2004年5月,采用手术松解伸膝装置粘连和CPM及主动功能锻炼结合中药熏洗的方法治疗伸直型伸膝装置粘连42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洪威;戴振国;杨茂清;方萍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中预防肘内翻的探讨

    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中降低肘内翻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总结76例肱骨髁上骨折病例资料,按治疗方法分为手法复位加小夹板固定组(A组)31例,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组(B组)24例,尺骨鹰嘴牵引组(C组,2周后去除牵引改石膏固定)9例,手术治疗组(D组)12例.对A组与B组以及4组中的Ⅲa型骨折病例的疗效进行分析比较,并作统计学处理,着重对肘内翻的预防加以探讨.结果:所有病例经4~36个月随访,通过摄患侧肘关节标准正侧位X线片,治疗前后测量鲍曼氏角(BA角)、携带角(CA角),参照郭仲华等对肱骨髁上骨折疗效标准的评定.A组与B组的疗效比较(x2=0.132,P=0.716>0.05),无显著性差异;C、D组与A、B组中的Ⅲa型骨折治疗结果比较(x2=6.078,P=0.014<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肘内翻的预防应贯穿于骨折复位、固定、复查的全过程.根据骨折类型合理选择治疗方法,正确的复位方法,合理的复位判断及固定方式,手术入路的合理选择无论对保证肘关节的功能还是降低肘内翻的发生率均是关键.

    作者:魏世隽;陈庄洪;韩芳;熊昌源;蔡贤华;李姣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中国骨伤》论文中的统计方法表达与选择的错误辨析

    本文通过逐篇阅读<中国骨伤>杂志2003-2004年共24期刊登的论著、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文章,找出应用了统计分析的论文,对其统计方法、统计描述及统计图表运用等进行分析,归纳这些文章在统计应用方面容易出现的错误,在对错误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提出改正的方法,举一反三,从而帮助科研工作者提高运用统计学知识来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连智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外固定器治疗肱骨外科颈粉碎骨折

    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治疗目前仍是骨外科的一大难题,手法复位后以石膏或夹板固定常不能持续复位,影响肩关节功能;尺骨鹰嘴牵引,卧床时间长,老年人易出现其他并发症.自2001年6月-2003年6月,我们应用透视下闭合复位或切开复位外固定器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骨折20例,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焦姝芝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双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

    肱骨髁间骨折是严重的肘关节损伤,因其结构特点,骨折端对位后的稳定性极差,闭合复位困难.目前多采用手术治疗[1].1999年10月-2004年10月我科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加双克氏针张力带法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12例,效果满意.

    作者:刘建斌;张向臣;王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大鼠骶髂关节传入神经通路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逆行神经追踪法研究大鼠骶髂关节的传入神经通路.方法:3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非交感神经切除组(A组)和交感神经切除组(B组),每组15只,交感神经切除组切除左侧L1以下椎旁交感干.两组左侧骶髂关节注入30%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20μl,72h后取出双侧的L1-S1背根神经节(DRG),TMB法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HRP阳性神经元细胞并计数.结果:两组左侧L1、L2背根神经节内HRP阳性神经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HRP阳性神经元明显减少;左侧L3-S1背根神经节内HRP阳性神经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L1-S1神经节含有支配同侧骶髂关节的传入神经元,同侧椎旁交感干可能是骶髂关节到L1-L2神经节重要的传入神经旁路,而不是到L3-L5神经节的传入旁路或重要的传入旁路.

    作者:洪盾;顾海锋;方向前;陈海啸;范顺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外固定器在体轴向加压骨断端压力长期变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定量分析外固定器在体轴向加压时不同加压量、不同时期骨断端压力变化规律.方法:建立在体骨轴向加压断端压力测试动物模型,27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A、B、C三组,并分别加载1.5、1、0.5倍动物体重,以应变片为传感器,测量固定针应变.定标后15 d内每日测量固定针应变变化并转化为骨断端压力.结果:外固定器轴向加压15 d内在体骨断端压力持续下降,第15天在体骨断端压力剩余百分率:A组96%;B组96%;C组98%.结论:外固定器轴向加压15 d内在体骨断端压力持续衰减,且衰减幅度逐渐减少;15 d左右趋于稳定(≥额定压力的95%).

    作者:范里;唐新宇;李家元;胡佑伦;刘世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肱骨髁间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分析手术复位钢针张力带固定和内外侧双钢板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1999年1月-2004年2月,手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48例,按Riseborough分型:Ⅱ型6例,Ⅲ型13例,Ⅳ型29例.手术入路采用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28例,尺骨鹰嘴截骨入路20例;内固定方法包括钢针张力带固定23例,内外侧双钢板固定25例.术后早期行功能锻炼.结果:本组48例均获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31个月,用改良Cassebaum评分系统评定肘关节功能,优21例,良18例,可6例,差3例,优良率为81.3%.术后3例关节间隙轻度狭窄和边缘骨赘形成,异位骨化2例,无伤口感染和骨不连,4例尺神经损伤均完全恢复,无一例发生迟发性尺神经炎.结论: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和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显露肱骨髁间骨折,显露充分,钢针张力带和内外侧双钢板能提供有效固定,合理地运用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式,早期行功能锻炼,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陈红卫;姜丹生;林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肱骨骨折行桡神经内侧转位的临床应用

    1996-2004年我院对36例肱骨中下段骨折手术内固定的同时,行桡神经内侧转位术,为再次手术提供方便和避免神经损伤,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康建平;鲁晓波;钟德君;侯宗亮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抗氧自由基防治骨筋膜室综合征23例

    目的:探讨氧自由基(OFR)清除剂防治骨筋膜室综合征(CCS)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1年3月-2004年12月收治的23例OCS患者应用下列OFR清除剂:①20%甘露醇注射液250ml,30 min内静脉滴注;②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或川芎嗪注射液160 mg)、七叶皂苷钠20 mg、维生素C注射液4.0 g分别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分钟约60滴(4ml).上述药物首次4 h内滴完,用药后动态测定骨筋膜室压力.大于30 mmHg时立即切开深筋膜减压,小于30 mmHg(或切开减压术后)继续应用上述药物5~7 d,每天1次.其中20%甘露醇根据肿胀程度调整为125~250ml,6 h或8 h1次.同时维持液体轻度负平衡状态及电解质平衡,预防感染,支持治疗.结果:经6~24个月随访,23例应用OFR清除剂治疗后17例痊愈.因入院较晚,6例切开深筋膜减压后3例痊愈,3例伤残.总有效率86.9%.结论:创伤早期应用OFR清除剂可以明显减轻四肢再灌注损伤,降低OCS的发生率及伤残率.

    作者:付常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自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不连

    肱骨干骨不连临床上多见,传统的方法是钢板内固定并植骨术.但由于组织创伤大,且术后多需石膏外固定,常遗留肩肘关节功能障碍,更有部分病例骨折仍不愈合,而需再次手术.我们自2000年4月-2004年5月,采用自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不连18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李宏九;李志伟;李朝晖;王照印;王少纯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手法复位与改进石膏托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

    自1989-2001年,我们根据医学解剖、生理与病理的理论,吸取祖国医学手法治疗的特色,加用改进的石膏托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4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朝富;曾永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手法治疗枕神经痛51例

    作者自2001-2004年,采用中医推拿结合整脊治疗枕神经痛51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高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经皮穿针治疗髂前上棘骨折17例

    髂前上棘骨折临床少见,自2000-2004年,我们采用经皮钢针挑拨复位固定的方法治疗此类损伤17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李卫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单人手法整复治疗儿童尺桡骨下段双骨折

    儿童尺桡骨下段双骨折,临床以桡偏背侧重叠移位多见且整复难度较大,1999-2004年运用单人手法整复治疗3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桂林;王嵩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主管:中国果树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