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可吸收内固定材料治疗新鲜髌骨骨折

林峰

关键词:髌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摘要:我院自2002年4月-2004年6月使用可吸收内固定材料形成AO张力带法治疗新鲜髌骨骨折23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中国骨伤杂志相关文献
  • 肱骨髁间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分析手术复位钢针张力带固定和内外侧双钢板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1999年1月-2004年2月,手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48例,按Riseborough分型:Ⅱ型6例,Ⅲ型13例,Ⅳ型29例.手术入路采用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28例,尺骨鹰嘴截骨入路20例;内固定方法包括钢针张力带固定23例,内外侧双钢板固定25例.术后早期行功能锻炼.结果:本组48例均获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31个月,用改良Cassebaum评分系统评定肘关节功能,优21例,良18例,可6例,差3例,优良率为81.3%.术后3例关节间隙轻度狭窄和边缘骨赘形成,异位骨化2例,无伤口感染和骨不连,4例尺神经损伤均完全恢复,无一例发生迟发性尺神经炎.结论: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和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显露肱骨髁间骨折,显露充分,钢针张力带和内外侧双钢板能提供有效固定,合理地运用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式,早期行功能锻炼,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陈红卫;姜丹生;林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大鼠骶髂关节传入神经通路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逆行神经追踪法研究大鼠骶髂关节的传入神经通路.方法:3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非交感神经切除组(A组)和交感神经切除组(B组),每组15只,交感神经切除组切除左侧L1以下椎旁交感干.两组左侧骶髂关节注入30%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20μl,72h后取出双侧的L1-S1背根神经节(DRG),TMB法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HRP阳性神经元细胞并计数.结果:两组左侧L1、L2背根神经节内HRP阳性神经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HRP阳性神经元明显减少;左侧L3-S1背根神经节内HRP阳性神经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L1-S1神经节含有支配同侧骶髂关节的传入神经元,同侧椎旁交感干可能是骶髂关节到L1-L2神经节重要的传入神经旁路,而不是到L3-L5神经节的传入旁路或重要的传入旁路.

    作者:洪盾;顾海锋;方向前;陈海啸;范顺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对高位颈髓损伤膈肌功能的评定

    目的:评定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对高位颈髓损伤患者膈肌功能状态及呼吸功能预后的价值.方法:采用MagⅠ型磁刺激仪对12例高位颈髓损伤患者进行经颅及颈部刺激,于腋前线第8肋骨插入同心圆针电极达膈肌,记录MEP,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膈肌MEP的变化与呼吸功能变化的相关性.并以10例健康志愿者作对照.结果:12例高位颈髓损伤患者受伤后各时间段的膈肌MEP皮层潜伏期及中枢传导时间(CMCT)均延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损伤早期经颈刺激MEP潜伏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但是后期明显比正常对照组延长.结论:脊髓损伤早期,皮层潜伏期较正常显著延长提示患者膈肌功能障碍,出现呼吸衰竭的可能性大;损伤后期经颈刺激膈肌MEP潜伏期明显延长,提示患者只能长期依赖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可作为安装膈肌起搏器的可靠依据.

    作者:章允志;周许辉;滕红林;刘海燕;诸葛林敏;谭军;贾连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酒精性骨质疏松症造模鼠的骨与生化代谢特征

    目的:观察酒精中毒引发骨质疏松造模鼠的骨与生化代谢变化特征,探讨酒精对骨质疏松症形成过程的毒性作用.方法:SD大鼠120只分为3组,实验组A给予45°白酒8 ml·kg-1·d-1,每天2次灌胃,实验组B给予45°白酒6 ml·kg-1·d-1,每天2次灌胃,对照组以8ml生理盐水灌胃,分别于8、16、24周取材,进行相关骨代谢指标的测定.结果:各实验组动物骨小梁稀疏,髓腔脂肪细胞增大、增多;骨细胞数量减少,退变固缩或出现脂滴,成骨细胞减少,尤其实验组A改变为明显.16周后实验组A的BMD显著下降;24周后骨Ca、HOP含量及Ca/'HOP比值均呈显著降低;血清AKP、BGP、血Ca及钙磷乘积显著下降;而尿Ca、P、HOP排泄量则呈显著增多.结论:酒精中毒可引起模鼠骨代谢紊乱,继发骨质疏松.

    作者:齐振熙;王明千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经皮穿针治疗髂前上棘骨折17例

    髂前上棘骨折临床少见,自2000-2004年,我们采用经皮钢针挑拨复位固定的方法治疗此类损伤17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李卫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中国骨伤》2006年第1期继续教育试题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单人手法整复治疗儿童尺桡骨下段双骨折

    儿童尺桡骨下段双骨折,临床以桡偏背侧重叠移位多见且整复难度较大,1999-2004年运用单人手法整复治疗3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桂林;王嵩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手法复位与改进石膏托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

    自1989-2001年,我们根据医学解剖、生理与病理的理论,吸取祖国医学手法治疗的特色,加用改进的石膏托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4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朝富;曾永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手指指端缺损的修复

    手指指端软组织缺损,同时伴有肌腱、神经、血管、骨外露的损伤,临床上常见,自1999年5月-2004年5月,采用手术治疗指端缺损患者212例(256指),经术后随访,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戴晓强;梁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自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不连

    肱骨干骨不连临床上多见,传统的方法是钢板内固定并植骨术.但由于组织创伤大,且术后多需石膏外固定,常遗留肩肘关节功能障碍,更有部分病例骨折仍不愈合,而需再次手术.我们自2000年4月-2004年5月,采用自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不连18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李宏九;李志伟;李朝晖;王照印;王少纯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前路椎间盘切除及椎间孔切开术治疗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

    2002年3月-2004年7月,我们采用前路椎间盘切除及椎间孔切开术治疗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13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成俊;刘浩;林旭;石锐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手术治疗C型(AO/ASIF)肱骨髁间骨折

    肱骨远端波及关节面的粉碎骨折是肘关节的一种严重损伤,文献报道手术治疗的满意结果为55%~75%[1-3 ].本文报告2001年1月-2004年6月手术治疗15例C型(AO/ASIF)肱骨髁间骨折及随访结果,探讨影响疗效的因素.

    作者:柯楚群;何伟东;林英权;许鸿灏;黄新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外固定器治疗肱骨外科颈粉碎骨折

    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治疗目前仍是骨外科的一大难题,手法复位后以石膏或夹板固定常不能持续复位,影响肩关节功能;尺骨鹰嘴牵引,卧床时间长,老年人易出现其他并发症.自2001年6月-2003年6月,我们应用透视下闭合复位或切开复位外固定器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骨折20例,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焦姝芝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小肠黏膜下层在骨科组织工程学中的进展

    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小肠粘膜下层(small intertinal submucosa,SIS)作为细胞外基质类生物衍生材料,已广泛用于组织缺损的修复.SIS是一种不含细胞的细胞外基质材料,主要由Ⅰ、Ⅲ型胶原蛋白构成,还含有少量的Ⅳ、Ⅴ型胶原及多种生长因子,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转化生长因子-β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1].

    作者:王茂源;赵建宁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锁定加压接骨板关节囊外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方法颇多,切开复位内固定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术后肩关节粘连、僵硬、活动范围受限是常见的并发症.2003年3月-2005年1月我院采用AO/ASIF锁定加压接骨板(LCP)作关节囊外固定的方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28例,随访观察患者肩关节疼痛、活动度及功能情况,旨在探讨该方法对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宏;陆建伟;宋红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腰椎融合器在腰椎退行性病变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80例使用腰椎融合器患者的疗效,评价腰椎融合器在治疗退行性病变腰椎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相对椎间隙高度、Taillard指数、腰椎曲线指数、节段前凸角、全腰椎前凸角等影像学检查指标及Greenough临床疗效标准,对80例使用腰椎融合器的腰椎退行性变的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对比分析术前术后及随访结果,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前相对椎间隙高度平均为0.69(0.62~0.76),术后平均为1.24(1.14~1.34);Taillard指数术前平均为0.32(0.24~0.40),术后平均为0.03(0.02~0.04),手术疗效良好率达到91%.术后出现1例融合失败,发生率为1%.结论:腰融合器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有效方法,应用时应掌握其准确的适应证和植入技术,避免并发症发生.

    作者:徐格;许建中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并发症研究

    肱骨髁上骨折是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发生率占肘部骨折首位,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6~7岁为发病高峰,若处理不当常可导致肘内翻等并发症.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在强调选择佳治疗方法使骨折断端解剖复位的同时,固定位置及外固定方法十分重要.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整复外固定、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及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方法.治疗的同时着重预防神经、血管损伤,Wolkmann缺血挛缩以及肘内翻等并发症的发生.本文主要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并发症发生机制和防治进行了探讨.

    作者:高俊;丁真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三种封闭方法治疗腱鞘囊肿的疗效比较

    自2000年8月-2004年7月我们应用三种封闭方法共治疗腱鞘囊肿154例,在有效率、一次性治愈率、复发率和未愈率4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

    作者:张传开;宋一平;童迅;赵日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肱骨骨折行桡神经内侧转位的临床应用

    1996-2004年我院对36例肱骨中下段骨折手术内固定的同时,行桡神经内侧转位术,为再次手术提供方便和避免神经损伤,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康建平;鲁晓波;钟德君;侯宗亮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闭合复位穿钢针结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

    1998年1月-2004年5月采用闭合手法复位穿钢针结合小夹板外固定的方法治疗肱骨干骨折45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牟光旭;徐清春;尹桂明;胡俊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主管:中国果树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