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医源性周围神经损伤分析

张祖根;张磊冰;田晓滨;邱冰;李波;赵筑川;韩伟;周焯家

关键词:医源性周围神经损伤, 功能恢复, 显微外科
摘要:目的:对医源性周围神经损伤进行分析,以引起手术医生高度重视.方法:39例医源性周围神经损伤中,神经离断伤27例,神经捆扎伤5例,神经牵拉伤7例.对所有患者发生医源性神经损伤的原因、部位及治疗方法进行介绍.结果:3例桡神经牵拉伤经针灸等治疗功能恢复,4例桡神经损伤采用腕伸指伸功能重建术,余32例医源性周围神经损伤经显微外科方法修复,优良率达87%.结论:对医源性周围神经损伤应高度重视,正确使用止血带,熟悉解剖,杜绝粗暴手术,一旦发生应当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补救,尤应尽早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
中国骨伤杂志相关文献
  • 胶原酶溶盘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分析

    美国人Susman[1]将胶原酶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获得成功.目前全国各级医院已累积此类病例十几万[2].作者就此项技术的现状作一分析.

    作者:孙运铎;张建中;范同英;孔庆利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夹心法松解手部皮瓣移植后肌腱粘连

    目的:介绍一种手部皮瓣移植后Ⅱ期肌腱粘连松解的新术式.方法:将手部移植皮瓣的皮下组织分割成两层,深层的筋膜瓣置于松解后的肌腱下方,重建肌腱的滑动床,表层的皮瓣去脂后覆盖于肌腱上方,术后辅以系统康复训练.临床共治疗18例34条肌腱.结果:3例皮瓣术后有少许边缘坏死,其余皮瓣术后血供不受影响,术后随访3个月,松解肌腱的手指TAM值为(171±93)°,功能优良率73.2%,与术前TAM(125±78)°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夹心法松解肌腱粘连充分利用皮瓣携带皮下脂肪润滑的特性,为松解后的肌腱提供了良好的滑动环境,而且可以与皮瓣整形术同时进行,是手部皮瓣移植后Ⅱ期肌腱松解的良好方法.

    作者:刘传法;康庆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小针刀治疗屈指肌腱腱鞘炎

    我们自1998年以来采用小针刀治疗屈指肌腱腱鞘炎120例,均治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洪玲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手法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肩关节前脱位

    自1998年3月-2003年7月,我们采取手法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肩关节前脱位28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马志永;袁福禄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开窗桥式椎管内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管狭窄症是引起腰腿痛和神经源性间歇跛行的常见原因,解除狭窄部神经压迫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已成为共识[1,2].自1992年1月-1999年6月我科开展椎板开窗桥式椎管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4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孙捷;郑连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髋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诊治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PVS)主要是指关节、滑囊以及腱鞘内的滑膜呈结节状或绒毛状进行性增生.以滑膜增生、棕黄色绒毛结节突出及含铁血黄素沉着为特点.病因不明,以膝关节多发,其次为髋关节.由于其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缺乏特异性辅助检查手段,临床常常漏诊甚至误诊.我科自1996年3月-2002年3月共收治髋关节PVS 12例,均经手术及病检确诊,报告如下.

    作者:范里;陶海鹰;彭昊;刘世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第一掌骨背侧间隙皮瓣修复拇指腹缺损

    拇指受伤率高,对于拇指远侧指关节、示指近侧段的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方法较多,作者2001年2月-2003年1月应用第一掌骨间隙背侧皮瓣修复手指面,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远林;赵建勇;刘志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健骨颗粒对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鼠钙调节激素的影响

    目的:探讨健骨颗粒对骨质疏松模型鼠三种主要钙调节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切除雌性大鼠卵巢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病理模型,分别喂服健骨颗粒、骨松宝和生理盐水,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降钙素(CT)和雌二醇(E2)水平.结果:卵巢切除后随着血清E2水平的下降,1,25-(OH)2D3、CT含量明显下降(P<0.01或P<0.05),而PTH却显著上升(P<0.01).用药后健骨颗粒组血清1,25-(OH)2D3、CT水平显著回升(P<0.01或P<0.05),而PTH浓度出现下降(P<0.01).E2与CT、1,25-(OH)2D3呈正相关,而与PTH呈负相关;PTH与1,25-(OH)2D3、CT呈负相关,1,25-(OH)2D3与CT呈正相关.结论:健骨颗粒能通过协调骨质疏松模型鼠血清PTH、1,25-(OH)2D3、CT三种钙调节激素浓度,改善因E2下降对骨代谢产生的副作用,这可能是健骨颗粒有效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林燕萍;周瑞祥;冯尔宥;黄美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颈椎前路减压异体骨笼植入术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环钻法减压、异体骨笼植入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椎间盘切除、异体骨笼植入治疗颈椎椎间盘病变患者60例,男25例,女35例;年龄37~72岁,平均47岁.并对其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0例患者平均随访23.2个月,不但临床症状得到改善,而且取得了骨愈合,并能维持颈椎解剖关系,无局部及全身异常反应.结论:颈椎前路环钻法减压、异体骨笼植入是具有应用前景的新方法.

    作者:赵新建;廖绪强;关宏业;杨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小儿股骨干骨折的治疗

    我院自1991年1月-2003年1月运用牵引后夹板固定或石膏固定治疗小儿股骨干骨折16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孙德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髌下脂肪垫劳损的B超诊断与治疗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病,是引起膝关节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与髌下脂肪垫劳损的研究甚少,我们从1995-2003年对106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了髌下脂肪垫B超检查,同时与150例正常膝关节进行了对比.并对确诊为膝关节髌下脂肪垫劳损患者采用透明质酸钠关节腔注射,效果优良,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永才;廖世杰;张松涛;孙荣智;吴同山;张海琦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颈椎病易误诊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

    颈椎病是指颈椎发生退行性改变后所形成的内容广泛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管狭窄症、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钩椎关节病等,文献中的颈脊髓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eylopathy)、颈神经根病(Cervicalspondylotic radicalopathy)在我国均属颈椎病的范畴[1].简易分型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及其他型(目前主要指食管压迫性)[2],专科分型(期)分为颈椎间盘症期(颈椎病)、骨源性颈椎病期、脊髓变性期[3].其常见的颈肩疼痛、颈部活动受限,颈部肌肉僵硬、上肢麻木等症状,已为临床医生所熟悉,但由于颈椎病变对邻近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交感神经等组织刺激和压迫的不同,可发生各种不同症状,使得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化,临床上常发生误诊,因此,有必要了解、熟悉这些易误诊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以指导治疗.

    作者:杨豪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植入型复方丹参缓释剂对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丹参缓释剂植入骨折局部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42只新西兰健康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均于右前肢桡骨中段制成3mm骨缺损的骨折模型,同时实验组放置丹参缓释剂60mg,对照组放置等量赋形剂.分别于术后第2、4、5、6周取右桡骨行X线片及组织学检查;第2、4、6周行电镜及骨密度检查;第5、6周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X线片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骨折愈合提前.组织学观察实验组纤维性骨痂、软骨性骨痂、骨小梁之间过渡加快,毛细血管增生明显.电镜检查实验组示骨折修复细胞形态学变化均有利于修复骨折.术后第2、4、6周时骨密度值实验组均较对照组高,其中第4周时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第5、6周实验组抗折力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在骨折局部使用丹参缓释剂对骨折愈合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王俊国;曹斌;唐胜建;刘永辉;张守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前臂扭伤致急性骨间后神经损伤9例

    我院1996-2003年共收治前臂扭伤所致急性骨间后神经损伤患者9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洪杰;宋振华;郭建平;王金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辨证分型治疗胫腓骨及足踝部闭合骨折后肿胀

    自2002年1月-2002年12月间,对收治的66例胫腓骨及足踝部闭合性骨折住院患者的伤肢肿胀症状,依其证候表现,分为5型来辨证治疗,并与对照组比较,疗效确切,现总结如下.

    作者:陈远林;邓惠文;林德就;邓建杨;杨湘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医源性周围神经损伤分析

    目的:对医源性周围神经损伤进行分析,以引起手术医生高度重视.方法:39例医源性周围神经损伤中,神经离断伤27例,神经捆扎伤5例,神经牵拉伤7例.对所有患者发生医源性神经损伤的原因、部位及治疗方法进行介绍.结果:3例桡神经牵拉伤经针灸等治疗功能恢复,4例桡神经损伤采用腕伸指伸功能重建术,余32例医源性周围神经损伤经显微外科方法修复,优良率达87%.结论:对医源性周围神经损伤应高度重视,正确使用止血带,熟悉解剖,杜绝粗暴手术,一旦发生应当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补救,尤应尽早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

    作者:张祖根;张磊冰;田晓滨;邱冰;李波;赵筑川;韩伟;周焯家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椎管径线测量在颈椎管狭窄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颈椎管狭窄术前CT下椎管径线的测量和临床应用.方法:96例颈椎管狭窄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1~73岁,平均53岁.术前对其CT片上测量到的各椎管径线换算成实际值,术中以此为依据做椎板开槽,完成椎管扩大成形.结果:术后CT复查椎管矢状径明显改善,椎板开门准确无误,既无偏内又无偏外,椎管减压满意.结论: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前精确的测量椎管径线,并以此指导椎板开槽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

    作者:王剑英;刘云蛟;江天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应用解剖学和针刀治疗研究

    目的:为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临床治疗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和针刀治疗之法.方法:在20侧成人尸体头颈标本上,对枕大神经的行径、动静脉穿斜方肌腱膜的部位、深筋膜以及易发生卡压的部位进行了解剖观察和测量.对200例具有枕大神经卡压症状的颈椎病患者应用针刀分离松解术,采用不同方向和大小范围分离松解,进行对比性治疗,观察治疗效果有何差异.结果:枕大神经在枕外隆突下方(2.8±0.2)cm,旁开(2.6±0.1)cm处穿斜方肌腱膜至皮下;动静脉穿斜方肌腱膜和深筋膜的部位约位于枕外隆突至乳突尖连线的中、上1/3交界点;穿出点有大量腱纤维和筋膜束缠绕枕动静脉,是神经血管发生卡压的部位.结论:采用枕大神经穿出腱膜和筋膜点的稍内侧进针,从外上向内下方(与后正中线约40°夹角)分离松解,便可解除因神经主干受压引起后半头麻痛.有时往往还需要扩大松解范围,因为枕外隆突至乳突尖连线中1/3外上方枕大神经分支浅出皮下处的分支,易被深筋膜硬化组织粘连和卡压,结合压痛点范围进行扩大松解,才能获得佳治疗效果.

    作者:韩震;尹保国;刘畅;韩冰;庞伟华;曾展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经颅多普勒研究进展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1],对人类健康造成很大危害.近年来,如何找到一种经济、简便、无创、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作为诊断和判定疗效的标准,成为本病研究的焦点.自20世纪80年代经颅多普勒(TCD)出现以来,迅速发展、普及,成为CSA检测的常用手段之一.现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宋文静;隋显玉;聂伟志;石关桐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常见困难及对策

    目的:介绍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经验.方法:1997年4月-2000年4月,对16例18髋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其中单侧14例,双侧2例.假体类型:非骨水泥型10髋、混合型6髋、骨水泥型2髋.随访时间平均3.8年(3.2~4.6年).结果: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无血管及神经并发症出现.¨髋术后肢体恢复等长,其余7髋较健侧缩短,但均<10 mm.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52分增至术后92分.随访期未发现假体松动及脱位.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手术比较复杂、并发症多,术前应有周密的计划,术中特别需要考虑肢体长度均衡、假体的选择、髋臼骨床的制备及安置.

    作者:索鹏;梅汉尧;周永顶;王浩杰;陈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主管:中国果树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