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原地区动脉导管闭合术670例麻醉分析

金新会;王祖谦;黄志业;傅建学;祁恒宁

关键词:高原地区, 动脉导管未闭, 闭合术, 先天性心脏病, 现报告如下, 控制性降压, 体外循环, 深低温, 低流量, 手术, 开胸, 结扎, 海拔, 方法
摘要:我院地处海拔2 260米的高原地区,自1982~1999年共施行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DA)手术670例,采用全麻控制性降压,开胸结扎导管和体外循环深低温低流量下闭合导管等不同方法,现报告如下.
中华麻醉学杂志相关文献
  • 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的围术期管理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搭桥术与体外循环搭桥术病人的术中及术后早期恢复情况.方法 39例病人接受了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同期33例病人接受了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两组均采用中等剂量阿片静脉复合全麻.结果病人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在监护室的停留时间,非体外循环组均明显短于体外循环组(P<0.01).围术期平均输血量和输血病人数在1支桥病人中非体外循环组明显少于体外循环组(P<0.05).术后房颤发生率和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术后脑卒中、低心排及死亡的发生率各组均为0%.结论与体外循环搭桥术相比,非体外循环搭桥术缩短了病人的麻醉、手术及在监护室停留的时间,加快了病人的恢复,从而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并降低了手术费用.

    作者:王东信;吴新民;Jean-Pierre Villemot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年龄对异丙酚药效学的影响

    目的研究年龄对异丙酚药效学的影响.方法选择18~90岁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42例,按年龄分成-A组18~3 4岁(14例)、B组3 5~60岁(15例)、C组>6 0岁(13例)三组,腰麻完善后,A组以0.5 mg@kg-1@min-1的速率,B、C组以0.4 mg@kg-1@min-1的速率静脉输注异丙酚,EEG爆发抑制时停止给药,取一系列静脉血样本用于测异丙酚血药浓度.意识消失时间、睡眠时间、达到爆发抑制时的用药量、意识消失和意识恢复时的血药浓度与年龄的关系用直线回归进行分析,年龄对意识消失和意识恢复与血药浓度关系的影响用曲线回归分析.结果 C组比A、B组意识消失时间短,用药量小.老年人对异丙酚的敏感性增加,2 5岁,5 0岁,7 5岁意识消失EC50值分别为2.86,2.26和1.78μg@ml-1,而意识恢复的EC50值分别为1.76,1.45,1.11μg@ml-1.结论异丙酚对老年患者催眠和E E G效应比青年人更敏感,老年人麻醉用药量应减少.

    作者:吴群林;张兴安;王若松;聂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氯胺酮小儿麻醉后24h苏醒一例

    患儿.男,3岁,13kg,以右侧腹股疝入院.既往史无特殊.术前0.5h肌注阿托品0.375mg、苯巴比妥0.035g.入手术室R24次/min,P96次/min,BP13/8kPa,血氧饱和度100%,深部肌注氯胺酮65mg,5min后手术开始,20min患儿不能耐受手术,静脉推注氯胺酮45mg,50min静注氯胺酮20mg(在1h内共用氯胺酮130mg).手术历时130min,患儿生命体征正常,送回病房,继续补液以及抗生素的运用.回病房8h后患儿烦躁不安,恶心呕吐,经对症处理后鼻饲氧气吸入,生命体征平稳,继续输液观察治疗.又经16h,患儿清醒,能应答.从后一次用氯胺酮至完全清醒24h.

    作者:冉书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浅低温颅脑手术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开颅手术和脑外伤后用浅低温行脑保护,已日益为临床广泛应用,我们在浅低温脑保护的研究中,对此做了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金生;卢振和;高崇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老年白内障病人手术中应用佩尔地平控制新福林引起的血压升高反应

    白内障病人常合并高血压、冠心病,但在散瞳时需要结膜下注射新福林,为了防治手术操作及注射新福林引起的血压升高,我们在应用新福林前后静脉注射佩尔地平,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国智;杨帮祥;闵龙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乳腺癌根治术后病人自控静脉吗啡和曲马多镇痛的比较

    病人自控静脉镇痛法(PCIA)疗效确切,安全方便,在临床上得到广泛运用,其药物配方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得到完善.本研究旨在观察比较曲马多与吗啡复合配方应用乳腺癌根治术后PCIA的临床效果.

    作者:齐敦益;马正良;刘金东;李军;季勇;曾因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神经外科病人术后自控镇痛的研究

    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方法,比较吗啡、哌替啶、芬太尼用于开颅术后病人自控镇痛(PCA)的临床效果.

    作者:韩如泉;程灏;王保国;李淑芹;王恩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急性心肌梗死康复期病人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后进行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麻醉处理.方法普外科和普胸外科病人12例,(67±4)岁.心梗发生至手术间隔72-175d.麻醉选择为硬膜外阻滞或复合全身麻醉,保留硬膜外导管术后镇痛.结果病人均顺利度过手术期.术中心电图监测无缺血性ST-T改变.术后病人镇痛效果良好.随访至出院,无一例出现急性心衰和心肌梗死.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康复期病人进行非心脏手术应放宽时间限制.急性心梗康复期病人进行非心脏手术的危险不仅与心梗发生的时间间隔相关,还取决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病人对体力活动的耐受程度及外科手术性质.充分的术前准备对稳定围手术期心脏功能十分重要.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是冠心病病人非心脏手术较适合的麻醉方法.

    作者:庄小凤;薛张纲;蒋豪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体外循环中鼓泡式氧合器和膜式氧合器引起细胞因子变化的比较

    本文对体外循环(CPB)两种氧合器引起细胞因子的变化进行了比较.资料和方法选取患有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的患者23例,择期行房缺或室缺修补术.将患者随机分为鼓泡式氧合器组(B组,其中房缺7例,室缺4例,共11例)及膜式氧合器组(M组,其中房缺5例,室缺7例,共12例).两组病人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麻醉采用芬太尼、琥珀胆碱诱导,以咪唑安定、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

    作者:李德强;阎德民;谷天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恒速静脉输注异丙酚时脑摄取的研究

    目的研究恒速静脉输注异丙酚时脑摄取与输注速率、输注时间的关系.方法 14例ASA 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恒速静脉输注异丙酚的速率分别为6、12 mg.kg-1@h-1,持续30~35min.于给药后不同时点同步采取桡动脉及颈内静脉球部血样,以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异丙酚的血药浓度.结果恒速静脉输注异丙酚起始15min,两组桡动脉血药浓度(Ca)随时间逐渐升高,15min后维持恒定不变;A组颈内静脉球部血药浓度(Cijbv)静注异丙酚30 min期间随时间升高,但低于相应Ca(P<0.05),30~35min时维持恒定,并接近于Ca;而B组Cijbv静注异丙酚20 min期间随时间升高,但低于相应Ca(P<0.05),20~30min时维持恒定,并接近于Ca;脑摄取达稳态前各时点累积桡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累积面积差(AUCa-v)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恒速静脉输注异丙酚麻醉脑摄取达平衡前,异丙酚摄取量呈速率和时间依赖性.异丙酚脑摄取动态平衡滞后于动脉血药浓度的平衡.人脑对异丙酚基本无代谢或代谢极少.

    作者:古妙宁;盖成林;林春水;欧阳铭文;徐建设;周俊岭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异丙酚对血小板表面CD62P、CD63和CD41/CD61表达水平的影响

    目的评价异丙酚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 ASAⅠ~Ⅱ级的择期手术患者30例.异丙酚组(n=20),采用流式细胞术定量测定诱导前、诱导后5min、应用5~8mg@kg-1@h-1异丙酚30min、停用异丙酚1h时血小板表面CD41/CD61、CD62P、CD63的表达量;同时,动态观察血小板数、出血时间、ACT.异氟醚组(n=10)为对照组.结果异丙酚组应用异丙酚后血小板膜上的CD62P和CD63的表达量明显下降,而CD41/CD61、血小板数目、出血时间、ACT无显著性变化.结论异丙酚可抑制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和CD63的表达,抑制血小板的活化.

    作者:方向明;方晓;鲍军明;王琦;杨功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过度通气对异丙酚麻醉病人颅内压和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及血氧含量差的影响

    异丙酚因诱导麻醉平稳,可控性好,能降低颅内压,而越来越多地用于颅脑手术的麻醉.颅脑手术麻醉期间常采用人工过度通气降低颅内压(ICP),异丙酚和过度通气均可引起脑血流明显减少[1],有致脑氧失衡的可能.故在异丙酚静脉麻醉下确定何种程度过度通气既能降低颅内压又不致于脑氧供需失衡非常重要,而国内外未见类似报道.本研究主要探讨不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对异丙酚静脉麻醉病人颅内压、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动脉、颈内静脉血氧含量差值[C(a-jv)O2]的影响.为临床合理使用过度通气提供依据.

    作者:金胜威;许峰;毛毅;徐旭仲;苏尔瞻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大量输注Rh异型血抢救严重创伤性休克成功一例

    患者,男,19岁,因车祸导致创伤性休克,骨盆骨折,腹膜后巨大血肿,右肾挫裂伤,尿道和直肠断裂,左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急症入院,入手术室心跳微弱,呼吸急促,血压无法测出,经紧急快速输液抗休克处理,血压恢复到80/50mm Hg(1kPa=7.5mm Hg),HR136次/min,Hct15%.配血时发现患者为O型Rh阴性血型,经血库紧急寻找和收集仅有同型血600ml,全部输完后,病情未见好转,血压和Hct继续下降,休克难以控制.经了解,患者以前无输血史,又是男性,当即决定输注O型Rh阳性血.

    作者:陈利民;黎笔熙;季蒙;宋晓阳;沈七襄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术前口服酮洛酸和可乐定对上腹部手术患者细胞因子反应的影响

    目的评价术前止痛对上腹部手术病人围手术期细胞因子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拟于全麻下行全胃或胃次全切除的患者,单盲随机分成两组.(1)术前止痛组:术前1h口服酮洛酸10mg和可乐定4μg/kg;(2)对照组:术前1h口服等量安慰剂.分别于术前24h、全麻诱导后20min(术前)、诱导后90min(术中)、术后0、1、2、4、6和24h测定患者血清TNF-α、IL-1β、IL-6和IL-10的水平.结果(1)术前止痛组血清IL-6的水平于术后0h有显著上升,术后4h达高峰,而对照组于诱导后90min(术中)即有显著上升,术后2h达高峰;两组IL-6的水平于术后0、1、2h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术前止痛组的峰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两组TNF-α及IL-10的水平均于术中即有显著上升,术后2h达高峰,但两组TNF-α和IL-10的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两组IL-1β的浓度在围手术期处于较低的水平,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术前口服酮洛酸和可乐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术后患者促炎症因子IL-6的水平,对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潜在的治疗意义;(2)创伤后促炎症因子IL-6、TNF-α升高的同时机体启动内源性抑炎症机制.

    作者:姜雪梅;徐建国;周志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心肺联合移植手术病人的麻醉体会

    2000年4月26日我院成功地对一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的病人进行了心肺联合移植手术,术后恢复满意,心肺功能良好,现将麻醉处理的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周燕丰;陈益忠;金旭东;叶林祥;陈庆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麻醉剂量异丙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异丙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改良Longa法制成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异丙酚组、尼莫地平组对照组,观察麻醉剂量的异丙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研究其机制.结果麻醉剂量的异丙酚能明显降低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死亡率,明显缩小脑梗塞范围,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清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的升高程度,改善电镜下细胞超微结构的损害,明显升高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减少脑组织细胞内钙离子含量,减少丙二醛的生成.结论麻醉剂量的异丙酚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钙离子超载和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作者:蔡英敏;王美纳;薛荣亮;马小亚;雷晓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原位肝移植术中自体血液回收与回输

    我院1999年2月~2000年6月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手术14例,其中12例术中应用自体血回收,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12例原位肝移植手术患者,男8例,女4例,平均年龄11~57(42.4±14.5)岁,平均体重21~74(57.3±15)kg,术前ASAⅢ~Ⅳ级.

    作者:王健;王泉云;罗朝志;刘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静吸全麻下老年高血压病人五种神经肽变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静吸全麻下高血压老年病人血浆5种神经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神经降压素(NT)、心钠素(ANP)、神经肽Y(NPY)、内皮素(ET)的变化.方法选择上腹部手术、高血压老年病人14例,分别于术前、麻醉诱导后3min、手术60min、术毕及术后24h抽静脉血,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浆5种神经肽的水平.同时选择相同麻醉下行上腹部手术、非高血压老年病人14例作为对照组.结果高血压组ANP手术中及术后显著降低(P<0.05或0.01),而非高血压组无明显变化;高血压组NPY手术中及术后显著性升高(P<0.05或0.01),非高血压组变化不明显;而CGRP、NT和ET两组均无明显变化.结论高血压老年病人静吸全麻下,行上腹部手术时,CGRP、NT及ET无明显变化,而ANP和NPY则波动显著.

    作者:林财珠;林健清;代元大;吴立坚;汤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高原地区动脉导管闭合术670例麻醉分析

    我院地处海拔2 260米的高原地区,自1982~1999年共施行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DA)手术670例,采用全麻控制性降压,开胸结扎导管和体外循环深低温低流量下闭合导管等不同方法,现报告如下.

    作者:金新会;王祖谦;黄志业;傅建学;祁恒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高原地区全麻病人血浆内皮素和心钠素的变化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原地区(海拔3658m)全麻病人术中术后血浆内皮素和心钠素的变化及其相互间作用对机体的影响.

    作者:白树荣;周乐顺;冉茂荣;李永荣;欧珊;代雪梅;吴畏;徐贵森;郭贵林;张信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