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足部游离组织修复手部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刘刚义;朱修文;荣向科;张洁;刘宗义;苟军全;王春旭;谢瑞菊

关键词:手损伤, 显微外科手术, 足部, 游离组织
摘要:目的 总结采用足部游离组织修复手部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7年6月至2014年5月,采用足趾搬移、(足母)趾腓侧皮瓣、第二足趾胫侧皮瓣、趾腹皮瓣、(足母)(趾)甲皮瓣、足背肌腱皮瓣、第二趾节段组织、第二足趾关节移植、组合同一血管蒂的(足母)甲皮瓣联合第二足趾骨皮瓣、组合足趾与足趾或足趾与皮瓣,共109例患者113块足部游离组织移植修复拇、手指指体缺损,指端、指腹、指体中间节段(或关节)缺损及手部复合组织缺损,恢复其外形及功能.结果 7例发生血管危象,经手术探查后6例解除危象,1例失败,其余均顺利存活,成功率99.1%.随访6~48个月,修复后手或指体的外形及功能满意,两点分辨觉为5~9mm.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72例,良33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6.3%.供区外形良好,无功能障碍.结论 采用足部游离组织移植修复手部组织缺损,外形逼真,可恢复手的功能,符合“受区修复重建好,供区创伤损失小”的组织移植原则.
中华手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腕关节镜辅助微创治疗延误诊治的舟骨骨折

    目的 舟骨骨折常由于患者未及时就诊,或初诊时未被发现而延误诊断与治疗.对这类患者,选择何种治疗方式有利于获得较满意的疗效,目前仍然是非常有争议的问题.本研究采用腕关节镜技术辅助微创治疗延误诊治的舟骨骨折,并对治疗体会和疗效进行分析总结.方法 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采用腕关节镜辅助微创手术的方法共治疗延误诊治的舟骨骨折患者10例.所有患者都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评估舟骨骨折移位情况,骨折端硬化和骨质吸收缺损情况.术中从腕中关节入路直视观察骨折移位情况及骨折端稳定性.根据骨折移位情况,骨折端稳定性,骨折端硬化情况和骨质缺损情况,分别予以关节镜指导下直接经皮内固定、骨折端清创后经皮复位内固定,以及骨折端清创后植骨复位内固定.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4.7个月(6~3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折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1.3周(8~17周).采用Mayo腕关节评分方法评定:优9例,良1例.结论 腕关节镜辅助微创治疗延误诊治的舟骨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采用腕关节镜技术可直观检查骨折端情况,并可根据检查情况进行相应的微创治疗.

    作者:刘波;陈山林;朱瑾;田光磊;王志新;沈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拇指尺背侧筋膜皮瓣修复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

    日常生活工作中手指创伤缺损较常见,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修复的方法也越来越多,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1-2].我院自2012年12月至2015年8月应用拇指尺背侧筋膜带蒂皮瓣修复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患者8例,效果满意.1.一般资料:本组8例,男5例,女3例;年龄20 ~ 43岁,平均27岁.右示指3例,左示指1例,右中指2例,右环指1例,右小指1例.创面均为一期修复,缺损面积为0.5 cm×1.0 cm~1.5 cm× 2.0 cm.

    作者:廖胜;张忠荣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高频电刀预防神经瘤性残端痛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高频电刀电切和(或)电凝处理周围神经断端预防神经瘤形成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以进一步预防残端痛.方法 取3个月月龄的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4只.4组大鼠的坐骨神经分别接受刀切、电切、电切+电凝、刀切+电凝等不同处理.术后定期观察并评价各组大鼠失神经肢体自噬情况、神经残端直径,组织学观察神经残端纤维再生情况,并通过免疫组化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在坐骨神经残端的表达情况.结果 刀切+电凝组大鼠自噬行为评分低,开始时间晚,重度自噬发生率低;电切组自噬行为评分高,开始时间早,且重度自噬发生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刀切+电凝组神经残端膨大不明显,与周围组织粘连较轻;电切组膨大明显,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术后4组大鼠神经残端中均有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刀切+电凝组均低于其他3组,电切组均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验证明,与刀切组、电切组、电切+电凝组相比,采用刀切+电凝法处理神经残端,可以有效抑制残端痛性神经瘤形成.该方法操作简单,避免了复杂的手术过程和高昂的手术费用.

    作者:周聚普;苏冠龙;江波;王培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克氏针张力牵引法治疗腱性锤状指畸形

    目的 探讨克氏针张力牵引法治疗腱性锤状指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2年6月至2014年8月,我们对27例腱性锤状指患者应用克氏针张力牵引法治疗,术后夹板保护克氏针尾端,近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正常活动,6周后拆除牵引线、拔除克氏针.结果 术后2例失访,2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9~ 16个月,平均13个月.按Crawford锤状指疗效评价体系评估:优7例,良15例,可3例,优良率为88%.结论 采用克氏针张力牵引法固定伸肌腱,手术操作简单,可明显纠正锤状指畸形,获得良好的关节活动度,是治疗锤状指畸形较为有效的方法.

    作者:江波;张勇;赵家举;左志诚;王培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肘管综合征单纯松解术疗效的临床评价

    目的 通过对53例肘管综合征行单纯松解术的患者进行随访研究,评价其临床疗效,为临床正确选择肘管综合征的手术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访研究53例行单纯肘管切开松解术的患者,从术前病情的不同严重程度,病程的不同长短,以及患者的年龄等方面,研究其手术疗效,并以同期行尺神经皮下前置术的134例患者作为对照,统计分析其疗效的差异.结果 在无肘关节畸形的情况下,肘管综合征单纯松解术与尺神经前置术的疗效无差异,与术前严重程度无关,与病程长短无关,而与患者年龄相关.结论 在无肘关节畸形的情况下,单纯松解与尺神经前置疗效无差异.

    作者:刘靖波;劳杰;董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腓肠内侧动脉分叶皮瓣的解剖学研究及在手、足部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目的 探索腓肠内侧动脉分叶皮瓣临床应用的解剖学依据,并报告其修复手、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取6例新鲜中国成人下肢标本进行显微外科解剖研究,观察和测量腓肠内侧动脉及其穿支的蒂长、外径、穿支数量、穿出点距腘皱褶及小腿后正中线的距离,及其与腓肠神经的关系.自2012年3月至2014年9月,我们采用以腓肠内侧动脉为主干,与第一、二肌皮穿支构成分叶皮瓣,移植修复手、足部软组织缺损6例,皮瓣面积为4.5 cm× 10.0 cm~ 6.0 cm×17.0 cm.结果 解剖6例下肢标本共观测到腓肠内侧动脉穿支10支,每例1~2支,平均1.7支,穿支点距腘皱褶5.8~9.9 cm、距后正中线内侧1.7~ 3.7 cm,主穿支距腘皱褶平均为(6.77±0.75) cm、距后正中线平均为(2.17±0.34) cm,与腓肠神经水平距离平均为(3.23±0.20) cm,腓肠内侧动脉起始部外径平均为(2.43±0.31) mm,穿支穿出深筋膜处外径平均为(0.71±0.11) mm.临床5例腓肠内侧动脉分叶皮瓣顺利存活,1例皮瓣下积血出现静脉危象,经血管探查、积血清除后危象解除,皮瓣存活,皮瓣外观和功能恢复良好,术后随访时间为4~12个月,平均7个月,皮瓣两点分辨觉平均为6mm,供区肢体活动无影响.结论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恒定,携带源动脉能获得较长的血管蒂,有理想的血管吻合口径,可携带腓肠神经恢复部分感觉,若术前定位准确,可制作分叶皮瓣修复手、足部多处缺损创面,是临床应用较理想的皮瓣.

    作者:赵风景;姚建民;楼佳庆;马亮;张兴群;徐一波;张龙春;祝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利用钛网包裹打压松质骨植骨治疗上肢长骨较长骨缺损

    临床上一般将大于骨干直径1.5倍的骨缺损称为较长骨缺损,上肢长骨较长骨缺损临床常见.自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们利用钛网包裹打压松质骨植骨治疗6例上肢较长骨缺损患者,取得满意效果.1.一般资料:本组共6例,男5例,女1例;年龄19~ 56岁,平均33.5岁.

    作者:沈友银;杨月舟;汤龙海;顾三军;殷渠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腕关节镜下腕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Palmer ⅠB型损伤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 探讨腕关节镜技术对腕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TFCC)Palmer Ⅰ B型损伤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 自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我们对32例腕TFCC Palmer Ⅰ B型损伤患者,采用腕关节镜技术进行诊断和治疗.根据Palmer分型,合并尺骨茎突骨折10例,合并ⅡA型损伤5例,合并ⅡB型损伤8例,合并ⅡC型损伤6例.腕关节镜视下明确诊断后不伴Ⅱ型损伤患者行经尺侧关节囊镜下缝合术,合并ⅡB型损伤患者行软化成形术,合并ⅡC型损伤患者行清创、软骨成形及尺骨头部分磨除术.术前和术后随访评定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握力及关节活动度分析、改良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无手术并发症并获得随访,腕关节疼痛明显缓解.术前VAS为(6.0±2.3)分,术后1年为(1.0±1.1)分;术前患侧握力为健侧的(60.3±4.3)%,术后1年为(82.0±4.1)%;腕关节屈伸活动度为术前(62.0±4.3)°,术后1年(105.0±4.3)°;旋转活动度术前(125.0± 16.0)°,术后1年(152.0±18.0)°.经改良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评定:优26例,良3例,可3例,优良率为90.6%.结论 应用腕关节镜技术诊断并治疗TFCC Palmer Ⅰ B型损伤安全有效,随访效果确切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杨顺;程亚博;徐文东;唐浩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高频超声在甲下血管球瘤术前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研究高频超声在甲下血管球瘤术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68例甲下血管球瘤的临床表现及声像图特点,对比分析超声、X线及MRI检查在甲下血管球瘤术前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68例患者均有末端指(趾)局部疼痛,冷刺激敏感,发病部位以拇指为常见.二维超声显示68个瘤体中94.1%为低回声,5.9%(4/68)高回声;肿瘤边界清66.2% (45/68),边界不清33.8% (23/68);57.4%(39/68)显示指(趾)骨呈弧形凹陷或邻近骨组织受侵蚀.彩色多普勒显示47.1%(32/68)瘤体内见丰富血流,超声诊断甲下血管球瘤符合率高于MRI,超声与X线在诊断甲下血管球瘤邻近指(趾)骨受压或侵蚀的准确性方面有显著差异.结论 高频超声应作为甲下血管球瘤术前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

    作者:范志娜;吴刚;袁建军;刘银龙;赵巧英;姬冰;胡文笳;龚毓宾;薛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不同层次手掌皮肤软组织逆行撕脱伤的处理体会

    目的 对手掌软组织在不同层次的逆行撕脱伤提出不同的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和总结自2008年12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手掌软组织逆行撕脱伤患者共113例,在掌腱膜以浅逆行撕脱的37例,采用原位回植,局部加压包扎,26例辅以高压氧舱治疗;在掌腱膜以深掌浅弓以浅逆行撕脱的43例,将撕脱皮瓣修薄后原位回植、局部加压打包32例,吻合撕脱皮瓣远端静脉11例,共27例辅以高压氧舱治疗;在掌浅弓以深逆行撕脱的33例,先修复掌浅弓,吻合皮瓣边缘的静脉28例,并将皮瓣减张拉拢缝合.结果 在掌腱膜以浅逆行撕脱的完全存活33例,部分坏死4例,完全成活率89%;在掌腱膜以深掌浅弓以浅逆行撕脱的完全存活31例,部分存活6例,坏死6例,完全成活率72%;在掌浅弓以深逆行撕脱的皮瓣存活9例,部分存活12例,坏死12例,完全成活率27%.坏死后二期植皮7例,皮瓣修复17例.结论 手掌不同层次的软组织逆行撕脱伤,应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高压氧舱治疗有利于撕脱皮肤的成活.

    作者:沈泳;施海峰;吴权;张志海;钱俊;吴柯;芮永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小指展肌联合小指短屈肌转移重建拇指对掌功能

    目的 评价小指展肌联合小指短屈肌转移重建拇指对掌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3月至2014年9月,采用小指展肌联合小指短屈肌转移重建16例单纯腕部正中神经损伤患者的拇指对掌功能.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19~47岁,平均35.5岁.致伤原因:锐器伤13例,钝器伤3例.患者均于伤后1.5~4.5 h行神经修复术,平均2.5h.受伤至该次入院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6个月.受伤部位:上臂伤7例,前臂掌部伤9例.正中神经主干伤修复术后大鱼际功能恢复不全11例,单纯鱼际支损伤5例.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本组优14例,良1例,差1例.结论 对单纯正中神经损伤小指展肌联合小指短屈肌转移重建拇指对掌功能是一种操作简便且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崔满意;田恒进;王志勇;盛辉;张志家;王培吉;沙震兴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手外科的历史、发展与当前任务

    一、手外科学科的建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摆脱贫困落后的殖民地位,增强国民经济基础,经过近10年社会整顿,于1958年开始工农业的大发展,北京积水潭医院在王澍寰主任的带领下组建了我国第一个手外科专业.1960年天津骨科医院及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980年后改名为华山医院)相继成立手外科专业,推动了全国手外科事业的发展.1984年于安徽合肥成立了全国手外科学组,由王澍寰任组长,孔令震副组长,顾玉东任秘书,1994年手外科学组晋级为手外科学会.1985年创办《手外科杂志》,王澍寰任主编,陶锦淳、顾玉东任副主编,1993年改名为《中华手外科杂志》,此后每2~3年召开一次全国性学术大会及杂志编委会.

    作者:顾玉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第一跖背动脉远端穿支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母)趾皮瓣供区创面

    (足母)甲皮瓣、C形皮瓣等再造手指已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1-2],修复供区创面有很多方法,各有优缺点[3-9].我科自2010年3月至2015年10月采用第一跖背动脉远端穿支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母)甲皮瓣及(足母)趾C形皮瓣供区创面12例,效果满意.

    作者:钟少开;汪庆红;曾德庆;卢文景;余纯斌;曹喜华;江吉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枸杞多糖联合去细胞异种神经支架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

    目的 研究枸杞多糖(lycium barbarum polysaccharide,LBP)联合去细胞异种神经支架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对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以大耳白兔胫神经为来源,采用化学萃取方法制备去细胞异种神经支架.取90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8只,即空白组、模型组、LBP组、支架组、LBP联合去细胞异种神经支架组(联合组).于大鼠左后肢股中部切除长度10mm坐骨神经,造成坐骨神经缺损模型.2周后用LBP或(和)去细胞异种神经支架进行桥接修复.各组分别于建模后4、8、12周行神经支架大体形态观察、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恢复率(MNCV%)测定、移植体的神经纤维组织学观察、甲苯胺蓝染色再生有髓神经纤维计数.结果 模型组与LBP组坐骨神经断端形成瘤性膨大,模型组神经断端与周围组织粘连情况较LBP组严重,支架组与联合组神经移植体粗细基本正常,表面分布大量血管,与周围组织粘连较轻,联合组较LBP组及支架组的再生神经纤维分布密集、排列规则整齐.术后12周空白组、模型组、LBP组、支架组、联合组坐骨神经MNCV%和再生有髓神经纤维计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BP联合去细胞异种神经支架能成功修复周围神经缺损,促进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

    作者:赵飞;丁冬;温鹏;巩凡;黄永禄;姚占川;杨子洋;李晓亮;马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手外伤术后手功能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手外伤术后患者各关节活动范围及力量对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自2015年1月至12月,我们对58例手外伤术后康复训练患者进行评估,内容包括拇指对指功能评分、前臂旋转角度、腕关节和掌指关节活动范围、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握力和捏力.以Jebsen手功能测试量表评估手功能,并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 翻纸牌、拣小物体和叠棋子的测试时间主要与患者的对指功能评分、抓握力量和手指TAM及掌指关节活动范围呈负相关;写字、拿罐子的测试时间主要与抓握力量呈负相关;模拟进食在此次研究中并未和各影响因素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手外伤患者的握力与掌指关节活动范围呈正相关,捏力与拇示指掌指关节活动范围呈正相关.结论 精细运动的基础是手指良好的活动范围,粗大运动主要依靠手部抓握以及上肢不同关节的协调运动.对于手外伤患者早期应以恢复关节活动范围为主,后期要根据患者要求及其工作方式进行针对性康复训练.力量训练有利于掌指关节活动范围的恢复.

    作者:杨澔侠;王骏;俞君;芮永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足部游离组织修复手部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目的 总结采用足部游离组织修复手部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7年6月至2014年5月,采用足趾搬移、(足母)趾腓侧皮瓣、第二足趾胫侧皮瓣、趾腹皮瓣、(足母)(趾)甲皮瓣、足背肌腱皮瓣、第二趾节段组织、第二足趾关节移植、组合同一血管蒂的(足母)甲皮瓣联合第二足趾骨皮瓣、组合足趾与足趾或足趾与皮瓣,共109例患者113块足部游离组织移植修复拇、手指指体缺损,指端、指腹、指体中间节段(或关节)缺损及手部复合组织缺损,恢复其外形及功能.结果 7例发生血管危象,经手术探查后6例解除危象,1例失败,其余均顺利存活,成功率99.1%.随访6~48个月,修复后手或指体的外形及功能满意,两点分辨觉为5~9mm.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72例,良33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6.3%.供区外形良好,无功能障碍.结论 采用足部游离组织移植修复手部组织缺损,外形逼真,可恢复手的功能,符合“受区修复重建好,供区创伤损失小”的组织移植原则.

    作者:刘刚义;朱修文;荣向科;张洁;刘宗义;苟军全;王春旭;谢瑞菊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一先天性并指畸形家系的临床治疗及致病基因分析

    目的 对一个先天性并指畸形家系的先证者进行手术治疗,并进行致病基因的筛查和鉴定,确定这个家系中的候选基因是否存在突变及突变位点.方法 根据家族史、临床体征对一个并指畸形的临床表型家系进行临床诊断,给予先证者手术治疗及术后功能锻炼,同时采集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对该家系成员候选致病基因进行筛查.结果 该家系中的先证者接受了积极的临床治疗,功能和外观都得到良好改善,疗效满意.该家系2例患者的HOXD13发现突变,且皆为同一突变位点,对照组未发现HOXD13基因变异.结论 并指畸形患者需要积极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HOXD13是该家系的致病基因.

    作者:马党;杨光;袁娇平;李庆霖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旋转加压张力带固定法治疗钩骨钩部骨折

    目的 探讨旋转加压张力带固定法治疗钩骨钩部Ⅱ、Ⅲ型骨折的体会.方法 自2010年5月至2014年6月,我们对5例钩骨钩部Ⅱ、Ⅲ型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带孔克氏针旋转加压张力带固定法治疗.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4~18个月,平均15.6个月.所有患者对疗效满意,活动范围及握力基本恢复正常,均恢复原有工作.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5例患者腕关节活动度平均值为背伸51°、掌屈55°、桡偏15°、尺偏28°.结论 采用切开复位带孔克氏针旋转加压张力带固定法治疗钩骨钩部Ⅱ、Ⅲ型骨折疗效满意,临床可以推广应用.

    作者:李春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足母)甲皮瓣治疗晚期拇指海绵状血管瘤一例

    患者 男,28岁,因右拇指海绵状血管瘤术后复发住院.患者7年前发现右拇指肿胀,逐渐增大,局部皮肤呈紫色,表面凹凸不平,有时胀痛,但不影响活动,抬高患肢,局部挤压肿物消失.X线检查骨质未见异常.四维彩超显示右手大鱼际处混合回声包块,考虑血管瘤.入院诊断为右拇指海绵状血管瘤.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瘤体切除术,在放大12倍手术显微镜视下进行.

    作者:于满柱;石桩;巴达拉胡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掌侧旋转皮瓣修复指端软组织皮肤缺损

    手指创伤导致指端皮肤缺损的病例临床常见,治疗原则是尽量保留指体长度,应用皮瓣覆盖.如何选择血供可靠、质地相近的皮瓣来恢复良好外观、感觉及耐磨性,而供区外观及功能损失尽可能小正是手外科医生要做的[1-2].2014年5月至2015年11月,我们采用掌侧旋转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皮肤缺损患者54例,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强;张丽君;李家庚;成德亮;李刚;吕敏;魏登科;许玉本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