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烨;徐秀玥;赵新;劳杰;金红;张磊
患儿 女,2岁6个月.因切割机伤致左前臂离断3h急诊来院.入院检查:左前臂于中段斜形离断,仅背侧少量皮肤相连,尺桡骨中段粉碎性骨折,尺桡动脉及伴行静脉断裂并缺损,头静脉、贵要静脉断裂,左1~5指伸、屈肌群及肌腱断裂,桡侧及尺侧腕伸、屈肌腱和掌长肌腱断裂,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断裂,创缘皮肤挫伤严重,离断肢体远端苍白、干瘪,创面满布污垢.诊断:左前臂不全离断.入院后急诊在全身麻醉下行左前臂再植术.
作者:周绍勇;张航;唐林俊;王海军;邓小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肱骨干骨折后合并桡神经损伤的原因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自2008年10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32例肱骨干骨折后合并桡神经损伤患者,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桡神经采用探查修复术,其中单纯探查18例,直接神经端端缝合修复11例,3例陈旧性骨折采用腓肠神经游离移植修复.分析致伤原因、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及桡神经损伤的关系.结果 32例患者平均随访(12.6±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2.5~6.0个月,平均4.2个月.桡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周围神经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20例,良6例,差6例;优良率为81.25%.6例桡神经功能恢复差者行肌腱转位重建术.结论 肱骨中段骨折易损伤桡神经;伴发神经症状的肱骨干骨折均需桡神经探查修复,具体修复措施因神经损伤时间、损伤程度而异.
作者:朱晓中;付凯;郑宪友;柴益民;曾炳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甲下外生性骨疣复发的病因及预防方法.方法 对我院2006年5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33例甲下外生性骨疣的临床特点、组织学及解剖学特征、手术方法及远期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中23例获得随访,时间平均1.8年,23例中复发2例,复发率8.7%.术后均行病理检查,病理诊断为骨软骨瘤.结论 了解甲下外生性骨疣的发病特点,明确其组织结构及病理特征,以降低误诊率、漏诊率及复发率.
作者:刘红霞;路来金;李秀存;柴立兵;刘悦娇;崔建礼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切开复位克氏针与抽出钢丝内固定治疗骨性锤状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3月至2013年5月,我们共治疗62例骨性锤状指(末节指骨基底背侧撕脱骨折块大于关节面1/3),其中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31例,采用抽出钢丝法治疗31例.研究项目包括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Crawford优良率评价及并发症.结果 克氏针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抽出钢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时间为6~ 13个月,平均10个月.克氏针组骨折均解剖复位,骨折愈合时间为4~6周,平均4.9周;抽出钢丝组骨折愈合时间为4~8周,平均5.9周.两组Crawford优良率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克氏针组并发症少于抽出钢丝组.结论 骨性锤状指治疗时,应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比抽出钢丝内固定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骨折固定牢固且并发症少.
作者:江波;王培吉;赵家举;张勇;董启榕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拇指损伤是手部常见的损伤,伤指常伴骨、肌腱损伤外露.常用的修复方法有指动脉岛状皮瓣转移修复、拇指尺(桡)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修复、示指背侧岛状皮瓣转移修复、游离踇趾腓侧皮瓣移植修复等,临床治疗效果各异[1-2].手术治疗目的是尽量保留拇指长度,覆盖创面,恢复外观和感觉.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我们采用拇指指固有动脉背侧支皮瓣修复拇指远端软组织缺损患者18例,术后皮瓣全部存活,疗效满意.
作者:王红胜;袁海平;袁勇;崔剑华;樊川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手外伤所致的手指软组织缺损往往需要皮瓣移植修复,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越来越多,效果不一.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对皮瓣的厚薄、质地要求较高[1],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我们应用游离桡动脉掌浅支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19例,术后效果满意.
作者:尚修超;张乃臣;刘宏君;张文忠;许涛;顾加祥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应用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修复兔坐骨神经缺损,研究循环牵张应力对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低渗联合冻干改良化学萃取法制备同种异体脱细胞神经支架并与雪旺细胞复合,分别施加0%、5%、10%及15%形变量、频率0.25 Hz的周期性循环牵张微应变刺激3h.将其植入周围神经缺损动物模型体内,修复神经缺损.于术后4、8周超声观察支架在体内缝合口的生长情况.8周时行神经电生理检查,计算神经传导速度,并计算腓肠肌湿重比.结果 四种形变量刺激的支架超声长轴图像可见缝合口处神经外膜平滑延续,无离断;短轴图像显示神经纤维束结构清晰完整.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显示10%形变量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高于其余三种形变量组,且0%、5%、15%组可见低电压、多相电位的新生电位,10%组可见短时程、高波幅的再生电位.10%组双侧腓肠肌湿重比明显高于其余三种形变量组.结论 适当形变量的循环牵张应力可明显促进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的功能恢复.
作者:李艳军;孙晓雷;张扬;赵斌;马剑雄;李风波;马信龙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改良克氏针张力加压牵引治疗骨性锤状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对28例骨性锤状指患者采用克氏针张力牵引的同时结合钢丝交叉加压骨块治疗.结果 本组26例获得随访,2例失访,随访时间为4~18个月,平均9个月,伤口均Ⅰ级愈合,患指远指间(DIP)关节伸屈活动度为0°~70° 7例,0°~60° 15例,0°~55°2例,0°~ 30°1例,关节无活动度1例.26例骨折均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2个月,其中2例向背侧移位畸形愈合,1例DIP关节活动度为0°~30°的患者因关节疼痛行DIP关节融合.根据Patel等的锤状指疗效评价标准评定:优7例,良15例,中2例,差2例,优良率达85%.结论 采用改良克氏针张力加压牵引治疗骨性锤状指,应用材料简单,手术操作容易,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周广良;蒋国栋;邹国平;李雷;张玉军;唐林峰;崔龙杰;巨积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手为肢体暴露部位,容易发生烧伤、热压伤等创伤.在烧伤科,手背的深度烧伤往往多伴肌腱、骨与关节外露,需要应用皮瓣来覆盖创面,以达到一期修复,获得良好的功能和外观.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我们应用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筋膜皮瓣修复手背皮肤缺损且骨、肌腱外露创面7例,虎口瘢痕挛缩1例,术后效果良好.
作者:王海林;程翔;金汉宏;郑国平;邹文;金方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带关节微型外固定支架在手部关节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和疗效.方法 2010年2月至2013年1月,我们应用带关节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13例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骨折.所有患者均采用带关节微型外固定支架跨关节固定,并将关节间隙撑开至3~4 mm.术后指导患者进行早期手指功能训练.5~6周去除外固定支架,进行系统功能训练.通过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以及手指活动度评价手功能.结果 术后12例获得随访,1例失访,随访时间为8~ 18个月,平均10.3个月,所有骨折均顺利愈合,受伤关节活动度达健侧关节的80% ~ 100%,患者均没有明显的关节疼痛及针道感染,患者主观满意度良好,均恢复原有工作.采用美国手外科学会分级评定方法评定:优9例,可3例.结论 带关节微型外固定支架跨关节固定是治疗手部关节骨折的有效方法.带关节的外固定支架可以在保证固定的同时允许关节活动,利于早期功能锻炼,防止关节侧副韧带挛缩,减少关节僵硬的发生,结合有限的克氏针固定骨折,可以保证骨折顺利愈合,恢复手指功能.
作者:钱俊;芮永军;张全荣;吴权;吴柯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手外伤后常合并软组织缺损,肌腱、骨外露,需通过皮瓣移植修复创面,如腹部带蒂、局部带蒂岛状皮瓣,游离皮瓣.我科自2008年9月至2013年8月应用游离第1跖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周小祥;刘立春;刘成君;沈旭江;郎向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背侧入路微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对15例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患者通过背侧入路切开复位,微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35 ~ 72岁,平均41.5岁.骨折AO分型:B3型1例,C2型12例,C3型2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X线片评估骨折复位,腕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6~ 18个月,按照Gartland和Werley评价系统评估腕关节功能:优13例,良2例.良2例均是腕掌屈缺陷<30°伴偶尔疼痛.结论 对于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通过良好的背侧显露,微型锁定钢板可有效完成复位和固定并支持早期功能锻炼.
作者:徐农;倪红联;李旱雨;祝军峰;朱康祥;金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应用以指动脉背侧支为蒂的掌背皮瓣修复手指中远节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与治疗效果.方法 2011年10月至2013年8月,我们采用以指动脉背侧支为蒂的掌背皮瓣修复手指中远节软组织缺损15例15指.皮瓣切取面积为8.0 cm×3.5 cm~4.5 cm×2.5 cm,15例皮瓣供区均直接闭合.结果 术后15例皮瓣全部存活,其中2例皮瓣术后第2天远端出现部分血液循环障碍,经拆除远端缝线减张后恢复,皮瓣存活.其中10例皮瓣获得随访,时间为6~ 14个月,皮瓣外观良好,质地柔软,功能恢复满意.皮瓣两点分辨觉为8~12mm,平均10 mm.结论 以指动脉背侧支为蒂的掌背皮瓣可灵活设计皮瓣蒂部,能有效覆盖手指中远节软组织缺损,皮瓣内可携带掌背桡浅神经分支恢复皮瓣感觉,供区直接闭合,手术方式简便,是修复手指中远节软组织缺损的理想选择.
作者:臧成五;鲜航;张文志;赵睿;张航;史林;马继;秦凯;丛锐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患者 男,6岁.以“发现右小指外展畸形6年”入院.临床检查:右手较左手小,右小指外展畸形,外展约70°,主、被动活动可,右手各指感觉及末梢血运正常.X线片显示:右手第4、5掌骨融合,右小指近节指骨骨骺消失,第5掌骨骨骺发育不良.手术方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满意后,患肢常规消毒、铺巾,上止血带.取右小指近节桡侧纵形切口,向掌指关节延续,长约3 cm,逐层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显露右小指近节指骨基底部,于右小指近节指骨基底部桡侧楔形截骨,将小指向桡侧矫正,使用直径0.8mm克氏针固定.再将小指伸肌腱桡侧部分切除后做紧缩缝合,被动活动见小指活动良好,冲洗关闭伤口,无菌敷料包扎,石膏条固定(图1~5).
作者:杜晓龙;欧学海;宋涛;熊咏民;张世辉;从飞;付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微型钩钢板治疗骨性锤状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4月至2013年11月对8例伴有末节指骨基底撕脱骨折的锤状指患者,采用远指间关节(DIP)背侧“S”形或“L”形切口暴露骨折端,直视下复位骨折块后用微型钩钢板固定骨折,纠正锤状指畸形.结果 术后8例全部获得随访,时间为5~2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4~7周,平均5.6周.患指DIP主动背伸时欠伸0°~ 15°,平均5.0°;主动屈曲丧失0°~ 12°,平均2.1°.1例指甲出现轻微隆起脊,无疼痛、关节炎、感染及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术后DIP按Crawford功能评定方法评定:优4例,良3例,可1例.结论 微型钩钢板治疗伴有撕脱骨折的锤状指能达到坚强固定,术后DIP功能恢复满意,疗效可靠.
作者:吴志鹏;林大木;陈星隆;高伟阳;虞庆;丁健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前臂腕掌侧H型浅静脉弓的解剖学特点,并总结其在复杂断指再植中的应用和疗效.方法 选择100例健康成人和12例新鲜尸体观察前臂腕掌侧H型浅静脉弓的特点,并应用浅静脉弓进行移植,修复复杂断指血管缺损32例33指.结果 通过解剖学观察,了解前臂腕掌侧普遍存在H型较为恒定的浅静脉弓,该弓的远心端和近心端的静脉直径与手指固有动脉、指背静脉相近.对26例伴有血管缺损的复杂断指和6例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病例,共进行浅静脉弓移植32例33指(移植静脉弓33条、修复动脉60条、修复静脉6条),术后断指全部存活,无动静脉危象发生,随访优良率达90%.结论 腕掌侧H型浅静脉弓具有位置相对恒定、直径适宜、取材方便等优点,相比单条静脉和2条静脉移植不增加额外切口和创伤,移植术后无血管危象发生,适合在复杂断指再植和断指术后危象探查中应用.
作者:曹松华;朱磊;许庆家;王俊涛;聂林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Ilizarov骨延长技术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骺早闭导致的马德隆畸形的疗效.方法 2011年10月至2013年12月,对5例儿童桡骨远端骨骺闭合合并腕关节畸形患者,应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固定并桡骨远端截骨延长技术进行治疗.结果 5例桡骨短缩畸形均得到矫正,术后随访2~ 18个月,桡尺远侧关节稳定,截骨部位愈合良好,腕关节屈曲、背伸活动良好,旋转功能良好,手指活动良好,无不良并发症.结论 Ilizarov骨延长技术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骺早闭导致的马德隆畸形是一种较为可靠有效的方法,损伤小,并发症少.
作者:孙华伟;谢振军;赵国红;邓小兵;郑竟舟;邓名山;赵建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患者 女,62岁.于7年前发现左中指近节桡背侧出现湿疹并伴痛痒溃烂,采用碘伏等药物外用,口服依巴斯汀等药物治疗,未见明显改善,近半年来病变范围逐渐扩大,症状加重,前来我院就诊.临床检查:左中指近中节掌、背侧皮肤大片状湿疹样改变,边界清楚,中央稍隆起并伴有溃疡渗液,部分皮肤角化.
作者:肖宁;戴黎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掌腱膜挛缩症的治疗体会.方法 对我院2004年10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78例掌腱膜挛缩症患者的发病特点、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及远期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111只手,99只手Ⅰ期愈合,12只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10.81%.其中68例患者98只手术后平均随访3.9年,6只手复发,术后复发率为6.12%.依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81只手,良11只手,差6只手;优良率为93.88%.结论 早期手术、精细操作将极大降低掌腱膜挛缩症术后出现早期及远期并发症的机会.
作者:李秀存;路来金;崔建礼;孙希光;刘红霞;张颖;王维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明确术后康复重点.方法 对2009年9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成功行断臂再植患者13例进行术后功能评估,包括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视觉模拟评分(VAS)、手部关节活动度、抓握力量等.结果 患者对外形的满意率是76.92%,对功能的满意率是84.62%,前臂及手部关节活动明显受限,力量明显减弱,手功能受限,冷热觉及痛觉恢复.结论 患肢能够完成基本简单的日常活动,断臂再植术意义较大.术后康复重点应注重改善外观,加强内在肌训练和刺激,提高手部肌力.
作者:俞君;王骏;朱毅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