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背侧入路微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

徐农;倪红联;李旱雨;祝军峰;朱康祥;金盛

关键词: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 关节不稳定性
摘要:目的 探讨背侧入路微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对15例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患者通过背侧入路切开复位,微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35 ~ 72岁,平均41.5岁.骨折AO分型:B3型1例,C2型12例,C3型2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X线片评估骨折复位,腕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6~ 18个月,按照Gartland和Werley评价系统评估腕关节功能:优13例,良2例.良2例均是腕掌屈缺陷<30°伴偶尔疼痛.结论 对于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通过良好的背侧显露,微型锁定钢板可有效完成复位和固定并支持早期功能锻炼.
中华手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T形血管吻合的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T”形血管吻合的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移植的方法以及修复四肢创面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9月至2013年2月,对11例四肢缺损创面患者,男7例,女4例,年龄27~ 62岁,采用“T”形血管吻合的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将胸背动脉主干、内侧支分别与受区动脉近、远断端行端-端吻合;胸背动脉伴行静脉(8例为2支,3例为1支)与受区浅静脉(或伴行静脉)行端-端吻合;2~3支皮神经共干与受区皮神经行端-端缝合.术后问卷调查患者对皮瓣外形的满意度(%),检测皮瓣痛触觉、温度觉、两点分辨觉(mm),对患肢功能行Enneking评分.结果 11例皮瓣均存活良好,皮瓣外形美观、质地耐磨,“T'”形血管血流通畅.9例术后随访12~ 24个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对皮瓣外形满意(100%).术后12个月皮瓣感觉神经功能评级为7例S3+、2例S3;Enneking评分为21 ~ 28分,达到正常侧的72% ~ 93%,平均值为85.3%.结论 “T”形血管吻合的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移植是修复四肢创面缺损的一种较好的术式,尤其适用于四肢缺血、慢性溃疡、合并主干血管损伤的创面修复,并可根据创面情况改进为多种切取方式.

    作者:李涛;陈振兵;翁雨雄;丛晓斌;艾方兴;周攀;洪光祥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手术治疗先天性束带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先天性束带综合征(CCBS)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 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共收治先天性束带综合征患者19例(共95处缩窄带),男9例,女10例;年龄3个月至19岁,平均73个月.26处Ⅰ度缩窄带采用一期“Z”字成形术进行松解;49处较窄的Ⅱ、Ⅲ度缩窄带采用二期“Z”字成形术予以松解;2处较宽的Ⅱ度缩窄带,则分二期手术切除缩窄带,再行带蒂皮瓣转移术予以修复;6处宫内截指(即Ⅳ度)行游离第二趾移植再造手指术;12处宫内截肢未予处理.术后采用Moses评估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手指与足趾缩窄带占全身的75.8%,上肢缩窄带发生率大于下肢,肢体远端缩窄带发生率大于肢体近端,长指(趾)比短指(趾)更易发病.手指、足趾主要为Ⅱ~Ⅳ度,前臂、上臂、小腿主要为Ⅰ度.本组病例平均随访30.5个月(12 ~ 60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未见感染,皮瓣及肢体无坏死;肢体肿胀情况明显减退或消失,功能及外观得到明显改善,无复发病例.按Moses评估标准评定:优51处,良27处,差5处;优良率94%.结论 “Z”字成形术、皮瓣转移术及第二趾再造手指术能有效矫正CCBS患者肢体畸形,促进患肢的发育和功能的康复.

    作者:季伟;陈燕花;李涛;陈江海;李进;翁雨雄;黄启顺;陈振兵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克氏针与抽出钢丝内固定治疗骨性锤状指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切开复位克氏针与抽出钢丝内固定治疗骨性锤状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3月至2013年5月,我们共治疗62例骨性锤状指(末节指骨基底背侧撕脱骨折块大于关节面1/3),其中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31例,采用抽出钢丝法治疗31例.研究项目包括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Crawford优良率评价及并发症.结果 克氏针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抽出钢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时间为6~ 13个月,平均10个月.克氏针组骨折均解剖复位,骨折愈合时间为4~6周,平均4.9周;抽出钢丝组骨折愈合时间为4~8周,平均5.9周.两组Crawford优良率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克氏针组并发症少于抽出钢丝组.结论 骨性锤状指治疗时,应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比抽出钢丝内固定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骨折固定牢固且并发症少.

    作者:江波;王培吉;赵家举;张勇;董启榕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拇指指固有动脉背侧支皮瓣修复拇指远端软组织缺损

    拇指损伤是手部常见的损伤,伤指常伴骨、肌腱损伤外露.常用的修复方法有指动脉岛状皮瓣转移修复、拇指尺(桡)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修复、示指背侧岛状皮瓣转移修复、游离踇趾腓侧皮瓣移植修复等,临床治疗效果各异[1-2].手术治疗目的是尽量保留拇指长度,覆盖创面,恢复外观和感觉.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我们采用拇指指固有动脉背侧支皮瓣修复拇指远端软组织缺损患者18例,术后皮瓣全部存活,疗效满意.

    作者:王红胜;袁海平;袁勇;崔剑华;樊川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Ilizarov骨延长技术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骺早闭导致的马德隆畸形

    目的 探讨Ilizarov骨延长技术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骺早闭导致的马德隆畸形的疗效.方法 2011年10月至2013年12月,对5例儿童桡骨远端骨骺闭合合并腕关节畸形患者,应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固定并桡骨远端截骨延长技术进行治疗.结果 5例桡骨短缩畸形均得到矫正,术后随访2~ 18个月,桡尺远侧关节稳定,截骨部位愈合良好,腕关节屈曲、背伸活动良好,旋转功能良好,手指活动良好,无不良并发症.结论 Ilizarov骨延长技术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骺早闭导致的马德隆畸形是一种较为可靠有效的方法,损伤小,并发症少.

    作者:孙华伟;谢振军;赵国红;邓小兵;郑竟舟;邓名山;赵建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手部乳房外Paget病一例

    患者 女,62岁.于7年前发现左中指近节桡背侧出现湿疹并伴痛痒溃烂,采用碘伏等药物外用,口服依巴斯汀等药物治疗,未见明显改善,近半年来病变范围逐渐扩大,症状加重,前来我院就诊.临床检查:左中指近中节掌、背侧皮肤大片状湿疹样改变,边界清楚,中央稍隆起并伴有溃疡渗液,部分皮肤角化.

    作者:肖宁;戴黎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改良克氏针张力加压牵引治疗骨性锤状指

    目的 探讨改良克氏针张力加压牵引治疗骨性锤状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对28例骨性锤状指患者采用克氏针张力牵引的同时结合钢丝交叉加压骨块治疗.结果 本组26例获得随访,2例失访,随访时间为4~18个月,平均9个月,伤口均Ⅰ级愈合,患指远指间(DIP)关节伸屈活动度为0°~70° 7例,0°~60° 15例,0°~55°2例,0°~ 30°1例,关节无活动度1例.26例骨折均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2个月,其中2例向背侧移位畸形愈合,1例DIP关节活动度为0°~30°的患者因关节疼痛行DIP关节融合.根据Patel等的锤状指疗效评价标准评定:优7例,良15例,中2例,差2例,优良率达85%.结论 采用改良克氏针张力加压牵引治疗骨性锤状指,应用材料简单,手术操作容易,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周广良;蒋国栋;邹国平;李雷;张玉军;唐林峰;崔龙杰;巨积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小多角骨掌侧脱位合并第2、3、4腕掌关节脱位一例

    患者 男,36岁,因骑摩托车摔伤致全身多处流血、疼痛、活动障碍1d于2013年8月2日由外院转入我科.临床检查:左肩部三角肌以下肢体感觉及主动运动完全丧失.左腕背部第2、3腕掌关节处可触及隆起的掌骨基底部,按压后可复位松开后弹起.左膝关节前方见一长约3.0 cm伤口已缝合,左膝内翻畸形局部肿胀,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感.

    作者:郑忠;顾恩毅;蔡碰德;林勤;陈国龄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掌腱膜挛缩症的临床回顾性研究

    目的 探讨掌腱膜挛缩症的治疗体会.方法 对我院2004年10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78例掌腱膜挛缩症患者的发病特点、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及远期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111只手,99只手Ⅰ期愈合,12只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10.81%.其中68例患者98只手术后平均随访3.9年,6只手复发,术后复发率为6.12%.依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81只手,良11只手,差6只手;优良率为93.88%.结论 早期手术、精细操作将极大降低掌腱膜挛缩症术后出现早期及远期并发症的机会.

    作者:李秀存;路来金;崔建礼;孙希光;刘红霞;张颖;王维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背侧入路微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

    目的 探讨背侧入路微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对15例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患者通过背侧入路切开复位,微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35 ~ 72岁,平均41.5岁.骨折AO分型:B3型1例,C2型12例,C3型2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X线片评估骨折复位,腕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6~ 18个月,按照Gartland和Werley评价系统评估腕关节功能:优13例,良2例.良2例均是腕掌屈缺陷<30°伴偶尔疼痛.结论 对于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通过良好的背侧显露,微型锁定钢板可有效完成复位和固定并支持早期功能锻炼.

    作者:徐农;倪红联;李旱雨;祝军峰;朱康祥;金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尺动脉腕上皮支上行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

    目的 介绍尺动脉腕上皮支上行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末节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及甲床创面的手术效果.方法 采用尺动脉腕上皮支的上行支游离移植修复手指末节皮肤软组织及甲床缺损共15例,皮瓣面积大4.0 cm×2.0 cm,小1.5 cm×1.2 cm.皮瓣蒂部血管神经束与受区指动脉及指腹指背静脉吻合.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存活.随访6~24个月.皮瓣外形不臃肿,指腹饱满,外观满意,感觉恢复良好,两点分辨觉为6~ 10 mm.结论 尺动脉腕上皮支上行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甲床及末节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皮瓣切取方便,血管解剖恒定,受区外观饱满且感觉功能良好,供区隐蔽,是修复手指末节指腹及甲床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可行方法之一.

    作者:靳兆印;张敬良;陈雷;丁亚南;方文;童立苗;张志新;张国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加压克氏针阻挡技术治疗指深屈肌腱撕脱骨折

    1997年日本学者Ishiguro等[1]报告克氏针阻挡技术以来,这一技术一直用于治疗末节指骨基底背侧撕脱骨折,并且日后得到了很多改进,治疗效果不断改善[2-4].基于加压固定的理念,受克氏针阻挡技术的启发,我们设计了加压克氏针阻挡技术用于末节指骨基底背侧撕脱骨折的治疗[5].2010年至2013年,我们又将改进的这一技术应用于治疗指深屈肌腱撕脱骨折,使远指间关节获得了解剖复位和满意的无痛活动范围.

    作者:李国华;李春江;刘会仁;刘德群;刘志旺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带外踝前静脉网足背静脉弓逆行移植修复掌浅弓缺损

    手掌部严重的碾压或压砸等高能量损伤,常导致手部掌浅、深弓以及指掌侧总动脉完全断裂并缺损,临床处理十分困难,处理不当往往造成手术失败甚至截指.2007年5月至2012年3月,我们设计应用带外踝前静脉网足背静脉弓逆行移植修复掌浅弓缺损5例,术后疗效满意.

    作者:于胜军;付胜强;李晓;马振杰;侯忠军;李京宁;王志龙;姜俊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幼儿前臂不全离断再植成功一例

    患儿 女,2岁6个月.因切割机伤致左前臂离断3h急诊来院.入院检查:左前臂于中段斜形离断,仅背侧少量皮肤相连,尺桡骨中段粉碎性骨折,尺桡动脉及伴行静脉断裂并缺损,头静脉、贵要静脉断裂,左1~5指伸、屈肌群及肌腱断裂,桡侧及尺侧腕伸、屈肌腱和掌长肌腱断裂,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断裂,创缘皮肤挫伤严重,离断肢体远端苍白、干瘪,创面满布污垢.诊断:左前臂不全离断.入院后急诊在全身麻醉下行左前臂再植术.

    作者:周绍勇;张航;唐林俊;王海军;邓小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逆行带蒂桡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及腕部软组织缺损

    桡动脉皮瓣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皮瓣(Chinese flap)”.该术式的主要缺点为需要牺牲前臂1条主要动脉.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的皮瓣供区不断被发掘和应用,对供区损伤较小的穿支皮瓣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5].2009年6月至2013年12月,我们应用逆行带蒂桡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及腕部软组织缺损患者15例,效果良好.

    作者:张重阳;杨英才;叶永奇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游离桡动脉掌浅支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

    手外伤所致的手指软组织缺损往往需要皮瓣移植修复,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越来越多,效果不一.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对皮瓣的厚薄、质地要求较高[1],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我们应用游离桡动脉掌浅支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19例,术后效果满意.

    作者:尚修超;张乃臣;刘宏君;张文忠;许涛;顾加祥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再论锤状指的治疗方法

    锤状指是手外科中的常见病,主要分成两个大类,一类是由于伸肌腱在Ⅰ区断裂造成腱性锤状指,另一类为带骨片的伸肌腱从末节指骨撕脱造成骨性锤状指.如果不处理,锤状指有可能造成鹅颈畸形,也就是近指间关节过伸,远指间关节屈曲,严重影响功能和外形.绝大多数锤状指不需要手术,只有少数带有大片骨片或保守治疗失败的病例才需要手术.现结合本刊的几篇关于外科手术治疗骨性锤状指的文章,以及骨性锤状指治疗的进展,谈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作者:芮永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甲下外生性骨疣复发的病因学分析

    目的 分析甲下外生性骨疣复发的病因及预防方法.方法 对我院2006年5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33例甲下外生性骨疣的临床特点、组织学及解剖学特征、手术方法及远期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中23例获得随访,时间平均1.8年,23例中复发2例,复发率8.7%.术后均行病理检查,病理诊断为骨软骨瘤.结论 了解甲下外生性骨疣的发病特点,明确其组织结构及病理特征,以降低误诊率、漏诊率及复发率.

    作者:刘红霞;路来金;李秀存;柴立兵;刘悦娇;崔建礼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桡骨远端骨折合并腕骨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 研究分析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各类腕骨骨折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探讨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回顾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共204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腕部正、侧位X线检查,部分病例行CT平扫及重建.从中统计合并单块或多块腕骨骨折的病例,统计桡骨远端骨折合并腕骨骨折的发生率,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并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腕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价不同治疗方式的选择及疗效.结果 共有15例(7.35%)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合并发生腕骨骨折,其中合并舟状骨骨折8例(发生率高),三角骨骨折2例,头状骨骨折1例,月骨骨折1例,钩骨骨折1例,有2例合并至少两处腕骨骨折.共有8例无法通过常规X线发现腕骨骨折,而是需要CT平扫得以明确.各相关危险因素中,以男性患者、AO分型为B型、致伤原因为高能量损伤的患者容易发生桡骨远端骨折合并腕骨骨折.治疗方式包括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以及石膏外固定,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4个月,有3例发生腕骨骨折延迟愈合.所有患者经明确诊断和治疗后,腕关节功能均有显著改善.结论 桡骨远端骨折合并腕骨骨折发生率不高,很容易被忽视造成漏诊,CT检查可以显著提高诊断效率.男性患者,骨折类型为B型和高能量损伤是合并腕骨骨折的高危因素.无明显移位的骨折需延长石膏外固定时间和开始功能锻炼时间,而移位明显的腕骨骨折则需要切开复位内固定以纠正移位.

    作者:陈一衡;陈时益;陈星隆;宋永焕;李士;褚庭纲;蒋良福;杨景全;高伟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前臂腕掌侧H型浅静脉弓的解剖学观察及在复杂断指再植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前臂腕掌侧H型浅静脉弓的解剖学特点,并总结其在复杂断指再植中的应用和疗效.方法 选择100例健康成人和12例新鲜尸体观察前臂腕掌侧H型浅静脉弓的特点,并应用浅静脉弓进行移植,修复复杂断指血管缺损32例33指.结果 通过解剖学观察,了解前臂腕掌侧普遍存在H型较为恒定的浅静脉弓,该弓的远心端和近心端的静脉直径与手指固有动脉、指背静脉相近.对26例伴有血管缺损的复杂断指和6例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病例,共进行浅静脉弓移植32例33指(移植静脉弓33条、修复动脉60条、修复静脉6条),术后断指全部存活,无动静脉危象发生,随访优良率达90%.结论 腕掌侧H型浅静脉弓具有位置相对恒定、直径适宜、取材方便等优点,相比单条静脉和2条静脉移植不增加额外切口和创伤,移植术后无血管危象发生,适合在复杂断指再植和断指术后危象探查中应用.

    作者:曹松华;朱磊;许庆家;王俊涛;聂林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