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健肾祛瘀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7例

郭继山;杨明利;张承莲;齐平坤;王桂蒙;李青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健肾祛瘀方, 腰痛宁胶囊, 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健肾祛瘀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肾虚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7例,治疗组97例,治以健肾祛瘀方;对照组90例,治以腰痛宁胶囊.治疗30 d后观察两组疗效及疼痛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0%、94.4%,两组间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评分比较P=0.023;不良事件统计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健肾祛瘀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良好的疗效.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郁热不寐的形成与证治

    提出郁热不寐的概念,进而探讨郁热不寐产生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其中疏达清散是治疗郁热之关键环节,宁心安神不可或缺,临证需随郁热所在部位论治.

    作者:丁元庆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灸法治疗脊髓损伤临床研究概述

    查阅近10年灸法在脊髓损伤临床应用中的相关文献,综述了直接灸、间接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热敏灸、艾条灸、艾柱灸、隔物灸等各种灸法治疗脊髓损伤的方法及疗效.参考文献20篇.

    作者:马睿杰;肖婷;孙连珠;朱城洪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健肾祛瘀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7例

    目的:观察健肾祛瘀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肾虚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7例,治疗组97例,治以健肾祛瘀方;对照组90例,治以腰痛宁胶囊.治疗30 d后观察两组疗效及疼痛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0%、94.4%,两组间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评分比较P=0.023;不良事件统计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健肾祛瘀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郭继山;杨明利;张承莲;齐平坤;王桂蒙;李青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四时五脏脉浅析

    遵《内经》之旨,论述了五脏本脉和四时五脏脉的含义,指出研究与四时相应的五脏脉象,对研究脉诊的产生机制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李京民;滕晶;刘继蕾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上皮-间质转化分子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的研究

    综述了上皮-间质转化(EMT)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中的分子机制及中医药对EMT发生的抑制作用.参考文献28篇.

    作者:许艳艳;李慧杰;李秀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HPLC法测定乳癖康胶囊中山奈素的含量

    目的:建立乳癖康胶囊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色谱柱为Agilent Poroshell 120(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0.4%的磷酸(53∶47),检测波长367 nm,流速0.8 mI/min,进样量20 μL.结果:山奈素在0.76~ 3.8 μg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系数r为0.9986,平均回收率为99.16%,RSD为1.03%.结论:采用HPLC方法操作简便,专属性强,可作为乳癖康胶囊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王俊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丹参对豚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及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丹参对豚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后细胞凋亡及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豚鼠72只,随机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丹参干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干预组(术前腹腔注射丹参注射液,每天1次共7d),模型组和干预组再各分成3个亚组:缺血30 min组、再灌注6h组及再灌注24h组.用HE染色法观察缺血及再灌注不同时间段耳蜗各部位的形态学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内耳FasL的表达,用原位凋亡法(TUNEL法)检测内耳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正常组、假手术组、丹参干预假手术组内耳罕见凋亡细胞,FasL为弱阳性表达;模型组Corti器、血管纹、螺旋神经节每个时间点均有细胞凋亡,FasL为阳性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组Corti器、血管纹、螺旋神经节每个时间点均有细胞凋亡,FasL为阳性表达,程度较模型组减弱,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FasL参与了耳蜗IRI后的细胞凋亡,丹参可能通过抑制FasL蛋白的表达使凋亡细胞减少而对IRI后的耳蜗起保护作用.

    作者:许险艳;林迳苍;李德水;丁小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豆科利水药物药性规律研究

    从《中华本草》筛选出具有利水功效的豆科药物(豆科利水药物)共计74味,将所选取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毒性、功效、主治分别录入Excel中建立数据集,分析归纳各项统计数据,以探析豆科利水药物的药性规律.结果:豆科利水药物主归脾胃经,无毒者占大部分,可入食者多,主要高频功效为利水消肿、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止痛、止咳平喘等,以治疗气虚水肿、疮痈肿毒、淋证、咳喘痰多、脘腹胀痛等为主.

    作者:史雪;董利利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43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美多芭,同时配合盐酸苯海索(安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熄风止颤方加减,12周为1疗程.比较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0.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8% (P<0.05);两组统一帕金森病症量表(UPDRS)评分在治疗后均有显著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胡娅娜;郑水红;冯炯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高血压性肾损害的中医症状证型分析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肾损害的中医症状、证型特点及规律.方法:观察110例高血压性肾损害患者的症状特点,采用症状积分法定证型,再用x2检验对本病不同分期的症状、证型进行分析.结果:在高血压性肾损害不同分期中,症状有差异的是气短乏力、泡沫尿、脉络瘀阻、舌质紫暗(P<0.01),目赤口干、便结溲黄(P<0.05);证型上存在差异的是:脾肾气虚证、热邪内阻证(P<0.05),瘀血内停证(P<0.01).结论:阴虚阳亢是高血压性肾损害的基础病机,热、瘀与本病的进展存在一定关系.

    作者:杨晓萍;唐岚;张琪琳;张舒;唐蓉珠;徐晖;哈明昊;丁立人;闻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阴虚体质及其兼夹体质形成规律初探

    探析了阴虚体质的概念及形成机制,并分析了阴虚体质复合气虚、阳虚、痰湿、湿热、瘀血和气郁等兼夹体质的形成规律.

    作者:张新普;童亚男;薛丹;傅杰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牙周炎56例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牙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12名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西医组给予阿莫西林胶囊及甲硝唑口颊片,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清胃败毒汤内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07%,西医组78.57%,且治愈时间比西医组明显缩短,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牙周炎疗效显著,缩短了疗程.

    作者:章蕾;方旭;傅新海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仁术便览》版本考略

    《仁术便览》由明代医家张洁编纂而成.据考察,当前主要有明代万历十三年乙酉冀州刻本和万历十三年冀州刻本清顺治十四年修补本两个重要版本.根据考析这两个版本的馆藏情况、版本源流、各版优劣等情况,认为底本选择应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所藏冀州刻本为好.

    作者:李明;王全利;郭瑞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张氏医通》对消瘅脉证的阐释

    阐述了《张氏医通》对不同地域环境中不同体质人群消瘅的脉证、病机及治法,同时分析了消瘅上中下三消具有的脉证、病机及治法,从脉象角度加强了后世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王华楠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益肾活血方对UUO大鼠肾脏HIF-1α、PDGF-BB、ICAM-1及VCAM-1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益肾活血方对单侧输尿管结扎(UUO)大鼠中低氧诱导因子(HIF-1α)、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BB)、细胞间黏附因子1 (ICAM-1)以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采用UUO大鼠造成肾纤维化动物模型,并以益肾活血方、氯沙坦灌胃治疗,分别在术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采集肾脏标本,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IF-1α、PDGF-BB、ICAM-1、VCAM-1在肾脏中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大鼠各时间点内,肾组织HIF-1α、PDGF-BB、ICAM-1、VCAM-1蛋白表达均在正常范围内;模型组大鼠随时间延长,肾组织HIF-1α、PDGF-BB、VCAM-1蛋白表达逐渐增加,给药组大鼠肾组织HIF-1α、PDGF-BB、ICAM-1、VCAM-1蛋白的表达有所降低(P<0.01或P<0.05),益肾活血方组降低优于氯沙坦组.结论:益肾活血方能明显改善肾纤维化过程中的内源性低氧状态、减轻大鼠肾间质的炎症反应,从而达到延缓肾间质纤维进展的作用.

    作者:钟建;黎凤仪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泄泻食疗源流考

    泄泻食疗历史悠久,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泄泻食疗的起步阶段;魏晋隋唐时期,泄泻食疗的研究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宋至金元时期泄泻的食疗更加详尽,已有大量的泄泻食疗方药记载;至明清时期,泄泻食疗已趋于完善.

    作者:姜德友;陈建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大黄黄连泻心汤历史源流及古今应用

    认为大黄黄连泻心汤与商朝“伊尹三黄泻心汤”关系密切,仲景理论应与《汤液经法》有重要联系,大黄黄连泻心汤是仲景依据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记载的小泻心汤演变而成.大黄黄连泻心汤在古代作为经方被各医家传承与沿用,当今临床亦用于多系统疾病的治疗,尤其对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肺出血等疾病,效果显著.

    作者:宫庆东;张沁园;王洪海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消化性溃疡中医微观辨证规律研究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内镜下中医微观辨证规律.方法:通过观察129例消化性溃疡传统辨证分型、内镜下黏膜大体特征、畸田隆夫分期,总结内镜下中医证候规律.结果:传统中医证型与畸田隆夫分期无关,内镜下黏膜特征同传统辨证结果密切相关.结论:微观辨证与传统辨证具有一致性,可以作为四诊的补充.

    作者:曹志群;宋贵发;陈雯雯;张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山东产艾及几种近缘种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目的:研究山东产艾及其4种近缘种的叶形、叶表皮微形态及叶解剖等方面的异同点.方法:取5种植物叶片采用叶表皮离析法、常规的石蜡切片法,解剖镜、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分析.结果:山东产艾及4种近缘种的叶在形态解剖学方面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①叶均为羽状裂,裂片边缘具齿,叶背面密被毛茸,叶柄基部有假托叶;②叶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类型均为不定式,表皮上分布有椭圆形或鞋底形腺毛(顶面观);③叶主脉背面均明显外突,下有间断的厚角组织;叶柄略呈“D”字形,表皮细胞排列紧密,被锯齿状角质突起,维管束多个,均为外韧型.所研究种类可从以下几方面鉴别:①茎中部叶叶裂深浅、裂片宽窄及叶质地;②叶上表皮细胞形状以及气孔、非腺毛残基分布情况;③叶柄横切面维管束排列方式,叶及叶柄中有无晶体分布及类型.结论:对艾及其近缘种的形态解剖学研究为山东艾叶类药材的鉴别、质量评价及资源开发提供了新资料.

    作者:孙稚颖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中医药治疗肺癌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

    综述了中医药治疗肺癌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指出中医药在改善肺癌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侵袭与转移、治疗常见并发症、配合西医治疗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参考文献40篇.

    作者:辛丽丽;龚婕宁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山东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