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伟;朱明丹;张少强;魏聪聪;杜武勋
目的:观察牵抖摇挎手法颈椎正骨复位结合针刺松解治疗颈源性失眠的疗效.方法:将120例颈源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用龙氏牵抖摇挎手法颈椎正骨复位结合针刺松解治疗,对照组用枣仁安神胶囊口服治疗,疗程结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60例治愈12例,显效30例,好转15例,无效3例,有效率95%;对照组60例治愈6例,显效22例,好转15例,无效17例,有效率71.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龙氏牵抖摇挎手法颈椎正骨复位结合针刺松解治疗颈源性失眠症疗效显著.
作者:江振家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银僵汤对组织细胞增生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患者TNF-α、CD4+、CD4+/CD8+的影响.方法:将87例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以银僵汤口服,对照组以泼尼松口服,12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TNF-α、CD4+、CD4+/CD8+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CD4+、CD4+/CD8+明显增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相比,治疗组较对照组CD4+,CD4+/CD8+显著增高(P<0.05).两组(组内)治疗前后TNF-α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银僵汤治疗组织细胞增生性坏死性淋巴结炎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炎性因子(TNF-α),调节免疫水平(CD4+、CD4+/CD8+)相关.
作者:黄子慧;张国英;靳汝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现代中医医案中失眠阴虚火旺证临床症状的研究,探讨失眠阴虚火旺证的证候特点.方法:对筛选出的164例现代中医医案中失眠阴虚火旺证的症状表现,进行频数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失眠阴虚火旺证以眠差、烦躁为主症,以心悸、眩晕、口干、神疲、健忘、食欲不振、头昏、耳鸣等为次症;舌脉表现多见舌红、苔薄黄、脉细、脉弦、脉数等;根据病位可将阴虚火旺证分为:心肾阴虚火旺证、心肝阴虚火旺证、肝阴虚火旺证、心阴虚火旺证4种.结论:失眠阴虚火旺证证属本虚标实,以虚热为首要征象,临床上以心肾阴虚火旺证为常见,其次为心肝阴虚火旺;病位主要在心、肝、肾,也可波及脾、胆等脏腑,可出现病位相兼与病性相兼.
作者:陈聪;宋咏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老老恒言》中的许多养生方法、养生理论均受到儒家、道家养生思想的影响.如戒得养性、中庸养生的儒家养生思想;守静摄生、道法自然的道家养生思想.曹氏将儒、道两家养生思想融会贯通,应用于自己的养生实践中,从而身心安泰,克享遐年.
作者:刘弘 刊期: 2014年第06期
黄芪为“补益脾气之要药”,黄芪及其活性成分可以通过改善消化系统功能、调节机体免疫、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调控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发挥健脾功效,其作用机制具有多方面、多途径、多靶点的特点.就黄芪及其主要活性成分治疗脾虚证药理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参考文献27篇.
作者:崔宁;韩冰冰;王世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考杨氏海源阁藏《东垣先生试效方》为明刻明重修本,钤有“明善堂览书画印记”、“安乐堂藏书记”、“山东省立图书馆点收海源阁书籍之章”及“山东省图书馆珍藏印”等藏书印,知是书原为清宗室怡王府遗书,后经海源阁递藏,现藏于山东省图书馆.
作者:满雪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芎汤提取物及含药血清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活力的影响.方法:分别给SD大鼠灌服芎劳汤超临界萃取部位(SFE)和大孔树脂分离得到的20%、40%乙醇洗脱部位(EE20、EE40部位),获得各部位含药血清,设置含药血清组、提取物组、顺铂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分别作用于人肝癌细胞BEL-7402,用MTT法测定各组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活力的影响.结果:芎劳汤EE20含药血清在低浓度时抑制作用明显,并随着浓度增高抑制作用减弱;EE40部位含药血清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大对癌细胞增殖作用也越来越强,SFE部位含药血清对细胞无显著性作用;提取物对细胞的作用趋势与含药血清基本一致,但含药血清作用强于提取物.结论:芎劳汤EE20有效部位在低浓度时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的增值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为其抗肿瘤作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
作者:郭小藤;赵睁睁;容蓉;杨勇;胡金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系统评价中药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BM、EMCC、CNKI、VIP、SPRINGER、Wan fang(从建库至2013年1月),纳入以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或半保守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的随机或半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使用Cochrane手册进行评价,用Revman 5.2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抑制内异症术后复发的总有效率、复发率与西药组无显著性差异(P=0.10、P=-0.30),妊娠率高于西药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003).结论:中药可有效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且不良反应少于西药,但由于纳入研究数量有限,可能存在局限性.
作者:崔阳阳;孙伟伟;赵瑞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重症肌无力(MG)常见中医证候特征,分析MG中医基本病机.方法:纳入MG住院和门诊患者866例,使用频数、聚类、链接图等数理统计方法和数据挖掘方法分析MG患者常见中医证候特征.结果:研究病例中出现症状共计78个,症状出现频次总计10 070次,而常见症状体征(出现频次45以上)为48个,累计出现频次为9 509次,将总库所有出现症状进行链接图分析,找出MG患者核心症状,对MG患者的症状体征资料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分析认为MG基本病机以脾胃虚损为主,脾胃虚损可进一步累及他脏,他脏病变也可加重脾胃虚损.结论:MG基本病机为脾胃虚损,且五脏相关.
作者:曹敏;刘凌云;陈新林;刘凤斌;佘世锋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益气滋阴祛瘀化湿法治疗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患者65例,辨证为气阴两虚、络瘀湿阻证,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口服泼尼松龙片和雷公藤多甙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益气滋阴祛瘀化湿汤,观察两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血浆清蛋白,治疗前后中医单项症状评分,评定临床综合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24 h尿蛋白定量和血浆清蛋白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P<0.01),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观察组对神疲乏力、腰脊酸痛、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浮肿、食少纳呆、舌象单项症状改善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益气滋阴祛瘀化湿汤与激素合用可提高疗效,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作者:汤归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心肾相交思想是内丹医学对《内经》心肾水火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内丹心肾相交理论体现了心肾气液升降和合、精气神交融合一及体质改善的层次递进等特征,促进了中医学心肾相交理论的确立及其在临床上的运用,从而确立了心肾相交作为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以及体质改善模式的内涵.它体现了传统医学关于生生不息的人体生命是形、气、神多层次、有规律运动的生命观.
作者:何振中;王体;柳长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就近年对OSAHS的研究,从OSAHS定义、病因、病机、分型、与高血压的关系及针刺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参考文献20篇.
作者:于晓帆;崔华峰;李心沁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探索瓜蒌薤白半夏汤调节血脂及心肌保护的作用.方法:构建冠心病痰浊壅塞证大鼠模型,经瓜蒌薤白半夏汤干预后,检测大鼠心电图、血脂、心肌酶五项及心肌梗死率的变化情况.结果:冠状动脉结扎后,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呈现典型心肌严重缺血样表现,中药高、低剂量组对心肌缺血具有改善作用(与模型组比较P<0.05).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TC、TG、HDL、LDL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与对照组比较,中药组对TC、TG、LDL水平均有降低作用(P<0.01),同时升高HDL(P<0.01).中药高、低剂量组均可降低心肌酶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脏梗死率显著升高(P<0.001),而瓜萎薤白半夏汤具有改善心肌瘀血、保护心肌的作用,中药高、低剂量组与模型组大鼠比较,心肌梗死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瓜蒌薤白半夏汤通过行气祛痰的作用,扩张冠状动脉血管、抑制血管收缩、改善心功能、增强缺血心肌收缩功能、增加心肌供血、保护缺血心肌、降血脂、降低血清心肌酶水平、降低心肌梗死率,显示出了较好的调节血脂及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荀丽英;李航;高兆慧;赵启韬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不同人格大学生健康状况的特点,为研究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提供依据.方法:运用自拟躯体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贝克焦虑量表(BAI)、贝克抑郁量表(BDI)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EPQ-RSC)作为测评工具,对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山西中医学院308例二年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进行现场调查,使用“973计划”肝藏血主疏泄课题组的项目化平台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分析不同人格状况下被试者的健康状况.结果:①308例被试者中低神经质66人(男21人,女45人);高神经质61人(男26人,女35人);②低神经质被试者艾森克P表总分(47.21±8.61)分,艾森克E表总分(56.97±8.62)分,艾森克N表总分(34.17±1.13)分,艾森克L表总分(54.13±9.64)分;躯体健康问卷得分(7.75±6.58)分,出现频次较高的条目是怕冷、咽部异物感和口干;BAI总分(22.74±2.28)分,出现频次较高的条目是消化不良或腹部不适、紧张和头晕;BDI总分(0.68±1.11)分,出现频次较高的条目是疲劳感、内疚感和忧郁感;低神经质人群具有外向-稳定的人格特质.③高神经质被试者艾森克P表总分(49.48±9.22)分,艾森克E表总分(44.80±10.47)分,艾森克N表总分(58.58±6.53)分,艾森克L表总分(47.64±7.74)分;躯体健康状况问卷总分(13.48±9.21)分,出现频次较高的条目是怕冷、口干、疲乏无力和眼睛干涩;BAI总分(27.28±5.46)分,出现频次较高的条目是害怕发生不好的事情、紧张、消化不良或腹部不适、不能放松;BDI总分(3.70±3.65)分,出现频次较高的条目是忧郁感、内疚感和疲劳感.结论:不同人格特质的被试者健康状况存在差异,低神经质人群躯体不适较少出现且程度轻,属外向-稳定型人格,焦虑、抑郁水平低;高神经质人群具有更多种类且程度更重的躯体不适,更多拥有内向型性格,焦虑、抑郁水平较低神经质人群高.
作者:吴昊;赵燕;唐利龙;赵勇;邓华亮;韦昱;杨毅玲;李玉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化痰活血通络法对多梗死性痴呆(痰浊蒙窍型)认知功能改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多梗死性痴呆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奥拉西坦治疗,观察组口服化痰活血通络汤剂,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olstein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变化.结果:治疗后MMSE、ADL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痰活血通络法对多梗死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疗效确切.
作者:张德全 刊期: 2014年第06期
通过对云南省清代医学堂所用教材《医学正旨择要》的点校整理,探究并总结清代云南医学堂中医教育特点.体现的基本特点是:①传道授业、济世活人的中医教育目的观;②心思灵变、志坚才敏的中医人才观;③立志有恒、以德统医的中医德育观.并归纳分析了云南医学堂中医教育理念对现代中医教育的启示.
作者:聂坚;李梦华;梁玲;张明;杨胜林;张建英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对翅果菊Pterocypsela indica(L.)C.Shih、多裂翅果菊P.laciniata (Houtt.) Shih和高大翅果菊P.elata (Hemsl.)C.Shih等该属主要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状况进行概述,为翅果菊属及近缘属药用植物的进一步研发提供参考.参考文献27篇.
作者:王冉冉;张琪;徐凌川;杨琪;张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明确养阴活血方药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证据,检验中风阴虚血瘀生风病机假说.方法:运用系统评价方法,检索养阴活血方药治疗中风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筛选合格研究,应用Jadad评分法评价研究质量,应用Meta-分析等方法合并统计相关数据,应用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分别定性、定量检验统计结果的稳定性,获得相对可靠的临床疗效证据.结果: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有效,且其Meta-分析统计结果稳定.结论:检验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阴虚血瘀生风病机假说的临床疗效证据相对充分,阴虚血瘀生风作为其基本病机认识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作者:马丽虹;李可建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疏肝和中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6例和对照组74例,治疗组服用疏肝和中汤,对照组服用泮托拉唑胶囊和莫思沙星片,两组均治疗4周后观察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疏肝和中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卢保强;姜蓉;范良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介绍了星点设计(CCD)-效应面优化法的基本概念、特点及适用范围,主要阐述了该方法在药学实验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分析认为:①变量是连续性的多因素试验分析,使用CCD-效应面优化法试验分析佳;②当因素变量范围较小时,可采用重复试验CCD以提高预测值的精度;③对于一些取值范围限制较明确的因素,采用三因素CCD为佳;④对于考察因素是非连续的自变量时,不能使用CCD-效应面优化法进行试验分析.并对CCD-效应面优化法与正交设计联用、CCD-效应面优化法与均匀设计联用、CCD-效应面优化法与Plackett-Burman设计联用问题进行了阐述.
作者:吴琳;彭欣;孙芳;洪光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