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太子保心口服液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210例临床观察

朱秀春;张磊;李艳

关键词:太子保心口服液, 冠心病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 气阴两虚证, 心脉瘀阻证, 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评价太子保心口服液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气阴两虚、心脉瘀阻证)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临床试验为无对照的开放性试验,以治疗4周后心绞痛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心电图疗效、硝酸甘油停减率为疗效指标.共入组210例,口服太子保心口服液,1次1瓶,1日3次,4周为1疗程,于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进行安全性检查(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心绞痛症状评分、中医症状评分、硝酸甘油服用量以及不良事件等评价.结果:治疗4周后,FAS分析,心绞痛显效率46.67%,总有效率75.24%;中医证候显效率48.57%,总有效率90.48%.心电图显效率31.43%,总有效率80.48%.硝酸甘油停减率57.69%,减量率23.08%.结论:太子保心口服液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气阴两虚、心脉瘀阻证)安全、有效.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钩藤生物碱调节肠系膜动脉细胞增殖凋亡相关蛋白的研究

    目的:研究钩藤碱、异钩藤碱和钩藤总生物碱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肠系膜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方法:将SHR分组,分别给予钩藤碱、异钩藤碱和钩藤总生物碱,并以Wistar大鼠作为正常对照.采用HE染色法观测肠系膜动脉的病理形态,采用Masson染色法观察肠系膜动脉胶原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肠系膜动脉Bcl-2、Bax、c-myc、c-fos、MMP-9和TIMP-2的蛋白表达.结果:钩藤碱、异钩藤碱和钩藤总生物碱能减轻SHR肠系膜动脉的病理损害,降低动脉壁的胶原沉积,下调肠系膜动脉平滑肌Bcl-2、c-fos和TIMP-2蛋白表达,钩藤碱上调肠系膜动脉MMP-9蛋白表达.结论:钩藤碱和异钩藤碱可能通过下调原癌基因Bcl-2蛋白表达,促进SHR肠系膜动脉细胞凋亡,通过下调c-fos蛋白表达途径抑制SHR肠系膜动脉细胞异常增殖,并通过调节MMP-9和TIMP-2蛋白表达抑制SHR肠系膜动脉的胶原沉积,从而改善肠系膜动脉壁重塑.

    作者:焦华琛;李运伦;孙敬昌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抑郁症常见躯体症状的心理意义

    认为抑郁症患者的躯体化症状具有一定的心理意义.列举了抑郁症患者常见躯体化症状,对其可能的心理机制从中医的形神合一观、中国文化特点及现代心理学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作者:成永新;张伯华;宋婧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TNF-α、IL-8水平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纳入COPD稳定期患者40例,证属虚实夹杂,根据标实证分为痰浊证、血瘀证、痰瘀证,根据本虚证分为肺气虚证、脾气虚证、肾气虚证,检测痰液中TNF-α、IL-8水平以观察不同中医证型气道炎症水平的差异.结果:将标实证三组进行比较,IL-8水平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水平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痰浊证组与血瘀证组间、痰浊证组与痰瘀证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虚证三组进行比较,IL-8水平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水平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肺气虚证组与脾气虚证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NF-α水平血瘀证组、痰瘀证组均高于痰浊证组,提示血瘀证组、痰瘀证组气道炎症水平可能高于痰浊证组.TNF-α水平肺气虚组高于脾气虚组,提示肺气虚组气道炎症水平可能高于脾气虚组.

    作者:汤翠英;吴镇湖;庾慧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中风先兆及其防治

    中风“防”重于“治”,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中风先兆积极预防和治疗,是降低中风发病和复发的关键.关于中风先兆的防治,历代论述颇多,从涵义、病机、临床表现及防治等方面概述历代医家的相关认识.

    作者:孙蓉蓉;过伟峰;李婷婷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研究进展

    从病因病机、证候证型及临床治疗等方面,对近年来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参考文献28篇.

    作者:蒋志达;冯松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电项针治疗脑出血后认知功能障碍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电项针治疗脑出血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电项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测定两组治疗前后NCSE量表评分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30 d后,两组比较,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电项针治疗脑出血后认知功能障碍疗效确切.

    作者:王桂芳;元媛;崔海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提取工艺对补气升血方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目的:比较补气升血方药四种工艺提取液主要药理作用,研究提取工艺对药效的影响.方法:通过“气虚”模型家兔血黏度、致敏小鼠的免疫作用、60Co放射等实验,从多个方面比较补气升血方药的水提液(WE)、醇提液(AE)、半仿生提取液(SBE)、酶解提取液(EE)补气、免疫、升血作用.结果进行t检验,并综合评判.结果:补气升血方药四种提取液均能提高模型小鼠单核细胞吞噬指数和吞噬活性,免疫器官增重,增强模型小鼠溶血素抗体生成,降低模型家兔血黏度,提高60Co放射大鼠白细胞的再生速度.EE液较其他提取液作用显著,综合评判值EE液大.结论:补气升血方药四种提取液均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全血黏度、促进血细胞再生等补气升血功效,以EE提取液效果好.

    作者:张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太子保心口服液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210例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太子保心口服液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气阴两虚、心脉瘀阻证)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临床试验为无对照的开放性试验,以治疗4周后心绞痛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心电图疗效、硝酸甘油停减率为疗效指标.共入组210例,口服太子保心口服液,1次1瓶,1日3次,4周为1疗程,于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进行安全性检查(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心绞痛症状评分、中医症状评分、硝酸甘油服用量以及不良事件等评价.结果:治疗4周后,FAS分析,心绞痛显效率46.67%,总有效率75.24%;中医证候显效率48.57%,总有效率90.48%.心电图显效率31.43%,总有效率80.48%.硝酸甘油停减率57.69%,减量率23.08%.结论:太子保心口服液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气阴两虚、心脉瘀阻证)安全、有效.

    作者:朱秀春;张磊;李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从“谱-组关系”探索方剂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靶点的研究思路

    方剂配伍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方剂作用于机体,通过影响和参与机体代谢来发挥药效.影响和参与机体代谢的物质基础是方剂的化学成分,机体代谢水平表达的是其内源性代谢物质水平的变化,其药效体现为机体异常状态的改善.建立方剂化学成分差异与机体整体代谢组改变的相关性数学模型即“谱-组关系”表征体系,理解复杂体系间的相互作用,从系统论和还原论相结合的角度探索方剂化学成分谱与机体代谢组的宏观整体关联和微观成分关联,从而在方剂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靶点科学阐述及配伍意义的现代研究方面开辟新的思路.

    作者:蒋海强;李运伦;周洪雷;齐冬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皂矾的炮制工艺研究

    目的:对皂矾的炮制工艺进行研究,规范皂矾炮制方法.方法:采用EDTA滴定法测定FeO3的含量.以Fe2O3含量为指标,对煅皂矾的煅制温度和时间进行研究,对加醋明煅法和加醋煅淬法进行比较.结果:煅皂矾于800℃煅制30 min时Fe2O3含量高;加醋煅淬法质地比加醋明煅法质地疏松,且Fe2O3含量低.结论:研究结果可为规范皂矾炮制方法和皂矾炮制规范提供依据.

    作者:盛华刚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期中医PRO量表初步研制

    目的:借用量表测评的方法,探索乳腺癌术后内分泌治疗期中医治疗的PRO评价体系.方法: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参考PRO量表概念,提出量表理论模型,形成初始量表,再形成预调查量表,并进行现场调查,然后采用统计方法进行筛选,经可行性考察后形成终选量表,再进行考核和测评.结果:对选取的临床乳腺癌术后内分泌治疗期患者发放量表300份,收回281份,量表完成率为93.6%.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条目的粗筛选和再筛选,初步形成中医乳腺癌术后内分泌治疗期的PRO量表,共分4个领域8个方面.结论:中医乳腺癌术后内分泌治疗期PRO量表,可初步用于中医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疗效评价.

    作者:张珺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胃癌中医病机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临床病案,探讨胃癌中医发病机制.方法:运用证素辨证方法,对临床54例胃癌患者进行中医证素辨证,分析其病位证素、病性证素的频数频率和积分,探讨胃癌的中医发病机制.结果:54例胃癌患者中,病位证素积分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胃、脾、肝、肾、心、肺,其中脾、胃与其他病位证素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病性证素中排在前4位的是气虚、痰、瘀、毒,与其他13种病性证素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胃癌的病位主要在脾胃,正气亏虚为本,痰、瘀、毒相互搏结是胃癌发生的基本病机.

    作者:王常松;林昆明;吴同玉;闵莉;吴银盘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输卵管妊娠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输卵管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保守治疗120例输卵管妊娠临床资料,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予以宫外孕Ⅱ号方口服及中药灌肠,同时配合甲氨蝶呤肌内注射;对照组60例,只采用甲氨蝶呤肌内注射,比较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经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治愈52例,治愈率为86.7%;对照组单用西药治疗,治愈44例,治愈率为73.3%,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输卵管妊娠疗效确切.

    作者:刘文娟;张薏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健脾益气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探索中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有效方法.方法:将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健脾益气汤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治疗前后行小肠插管造影观察,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经健脾益气汤治疗后有效率为86.67%,小肠造影显示合格率83.33%;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后有效率为75.00%,小肠造影显示合格率76.67%.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具有明显优势,小肠插管造影能较好反映治疗效果和功能改变.

    作者:吴攀伟;张鹏天;李长泓;张兆国;师卫华;许永攀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加味散偏汤治疗偏头痛47例

    目的:观察加味散偏汤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7例采用加味散偏汤,对照组43例口服西比灵,疗程4周,疗程结束后随访3个月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6%,对照组总有效率83.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味散偏汤可缓解血管痉挛,调节颅内血管异常舒缩,改善脑血流量,治疗偏头痛效果满意.

    作者:徐冰;张金培;刘燕妮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针刺治疗高脂血症实验研究进展

    对近年针灸治疗高脂血症的实验研究进行综述,研究表明针刺对高脂血症及其病发症的治疗是基于多器官、多水平、多靶点、多途径的综合作用.参考文献32篇.

    作者:彭博;张莉;郭佳;霍则军;刘承;姬晓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秦伯未妇科膏方应用浅析

    秦伯未(1901~ 1970),名之济,号谦斋,上海人.出身儒医世家,早年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师从丁甘仁.诊病精审,辨证细致,处方善于变通,尤其对膏方应用有着深入的研究.《秦伯未先生膏方选集》、《秦伯未膏方集》两书记载了秦伯未先生在冬令用膏方调治疑难杂症的心得经验,颇具特色.两书共载秦老妇科膏方36案,月经先期7案,月经后期/量少11案,带下病7案,闭经2案,崩漏4案,产后病3案,月经过多1案,痛经1案,不拘于经方、时方,善于变通,对临床有很高的指导价值[1-2].兹就其妇科膏方应用的学术思想与经验浅析如下.

    作者:韦玮;常惠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寒凝证动物模型的建立

    目的:探讨建立寒凝证动物模型的佳温度条件.方法:将5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A、B、C、D、E5组,每组10只,A组为对照组,B、C组为-15℃冷冻组,D、E组为-25℃冷冻组,各组均冷冻5d,每天冷冻4h.C、E组同样冷冻后,正常喂养5d.观察大鼠体征和体重,在冷冻结束后第1天和第5天取血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与A组比较,B、C、D、E组大鼠体征变化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与A组比较,B组和D组冷冻期内大鼠体重下降,P<0.05,E组冷冻结束后体重增加较少,P<0.05;与A组比较,B组与D组全血还原黏度高切明显升高,P<0.05,红细胞刚性指数有升高趋势,但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每天-25℃、4h,连续冷冻5d,可建立寒凝证模型,结合整体体征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评价,符合中医寒凝证候特点.

    作者:张玲;申松希;朱世鹏;任晓暄;郭盂玮;赵雅芳;李晓泓;嵇波;朱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中药降脂作用机制研究初探

    在分析、归纳现代医学及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病因病机认识的基础上,对中医药降脂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抑制外源性脂质的吸收;抑制内源性脂质的合成;提高脂蛋白代谢酶的活性,促进脂质代谢;促进体内脂质的转运和清除;抗脂质过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减轻胰岛素抵抗,促进脂质代谢.

    作者:颉慧敏;王旭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的思考

    梳理近年来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分型及相关研究文献,分析了该病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中医证候辨识依据不统一,主、次症的划分欠合理,分型机械、按图索骥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证候要素理论为指导,基于病证结合建立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标准的思路,以期建立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新的诊断模式.

    作者:邓华亮;王玉娟;张少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山东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