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金祥
目的:研究四物汤及其活性单体芍药苷和川芎嗪对辐射致血虚证小鼠骨髓细胞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为进一步阐明和比较其补血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3.5 Gy 60Coγ射线全身1次照射,制备血虚证小鼠模型;反向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骨髓细胞NF-κB和TGF-β1 mRNA水平.结果:四物汤显著上调血虚证小鼠骨髓细胞NF-κB mRNA,下调TGF-β1 mRNA;芍药苷和川芎嗪显著上调血虚证小鼠骨髓细胞NF-κB mRNA,但对TGF-β1 mRNA无显著影响.结论:四物汤及活性单体对骨髓细胞NF-κB基因表达的调节和四物汤对TGF-β1基因表达的调节可能是其补血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郭平;王升启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收集近十余年原发性痛经中西医研究的文献资料,从病因病机、针灸治疗及现代医学对本病发病及疗效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参考文献27篇.
作者:申松希;张玲;沈小雨;杨佳敏;罗丽;李晓泓;张露芬;朱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通过分析比较中医理论和量子理论思维方式的渊源、思维方法、思维过程等,提示中医理论和量子理论的思维工具具有较强的相容性,都蕴含着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取象思维、经验思维、直觉、灵感思维等.中医理论和量子理论的思维过程具有平行性,中医理论的思维过程基于实践经验,主要通过取象思维、经验思维,达到辩证思维,揭示人体甚至整个宇宙的物质关系及其规律.量子理论的思维过程是基于实验研究对象,主要通过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经验思维、灵感思维达到系统思维,揭示微观世界的物质本质和运动规律.中医理论与量子理论的研究范围趋同,量子理论的思维方式比中医理论的思维方式更具先进性,用量子理论转化中医理论可行而且必要.
作者:韩金祥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丁书文构建了心系疾病热毒学说,分析其采用益气化瘀解毒法治疗冠心病的机制、用药特点,认为治疗冠心病补气是基本治则,活血化瘀是治疗常规,清热解毒是主要治法,强调冠心病的治疗应分期论治.
作者:卢笑晖;张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通过对古代医家针药结合学术思想的探析,指出在规范医师培养、归纳针药结合适应证范围、优化临床治疗方案、评价针灸效应、研发新的针灸器具和药物剂型五个方面可借鉴古代医家的思路和方法,以更好地指导临床与科研.
作者:周树鹏;王耀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茶藨子叶状层菌发酵菌丝的营养成分.方法:以国家膳食营养素检测标准为依据,采用国家标准规定的多种方法,对茶藨子叶状层菌发酵菌丝进行了全成分分析检测.结果:茶藨子叶状层菌发酵菌丝蛋白质含量高达35.2%,脂肪含量7.2%,碳水化合物含量48.7%,膳食纤维含量19.9%,维生素B2含量0.014 mg/g,含有天门冬氨酸、谷氨酸和赖氨酸等17种氨基酸,总量为33.2%,并含有Zn、Fe、Mg、K、Ca等多种矿质元素.结论:茶藨子叶状层菌发酵菌丝具有较高的综合利用价值.
作者:邹昀员;卢连华;李凤华;徐凌川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怒的调控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国外研究发现下丘脑、前额叶、海马参与构成的脑区神经环路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在怒的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脑内5-羟色胺含量及其信号通路异常是目前研究热点.“怒伤肝”、“肝主疏泄调畅情志”是中医经典理论.现代中医学者证实“怒伤肝”实质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肝主疏泄调畅情志”与内分泌轴、神经递质、激素有关.参考文献27篇.
作者:李宁;高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优选凝胶膏剂的复合型基质,建立基于复合型基质的复配工艺专有技术.方法:以乳康凝胶膏剂、痹舒凝胶膏剂、骨平凝胶膏剂、复方蟾酥镇痛凝胶膏剂、蟾酥凝胶膏剂为模型药物,以膏体均匀性、皮肤追随性、涂布性、剥离强度、反复揭扯性能、膏体稳定性为指标,考察了不同种类及不同比例基质对膏体质量的影响.结果:保湿剂∶水∶聚丙烯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为(30~40)∶(20~ 45)∶ (4~ 6)∶(1~3.5)可作为凝胶膏剂基质的基本配比.结论:所确定基质基本配比和基质分析可为凝胶膏剂复合型通用基质的建立提供依据.
作者:盛华刚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调查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及焦虑、抑郁的发病情况,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方法:对128例PCOS进行中医证型及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的问卷调查,分析PCOS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比较PCOS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焦虑抑郁的检出率,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结果:PCOS的肾虚型比其他证型的发病率高,其次为肝郁型与痰湿型.与正常人比较,PCOS焦虑与抑郁的检出率显著增高(P<0.0001).肝郁组PCOS患者比与非肝郁组焦虑、抑郁检出率高(P<0.0001),而其他三组之间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COS中医证型以肾虚型为主,其焦虑抑郁检出率较正常人增高,在辨证用药时应依据焦虑、抑郁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
作者:张丹英;俞超芹;刘益群;翟东霞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滋补肝肾复方对脑梗死大鼠脑组织Rho激酶2(ROCK2)的影响,探讨其促进神经再生的机制.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假手术组(5只)、模型组(10只)和药物组(10只),用改良的Longa E Z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MCA0)大鼠模型,药物组灌胃滋补肝肾复方水溶液,余各组分别灌胃同剂量的蒸馏水.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模型大鼠梗死周边区脑组织ROCK2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显示,药物组大鼠脑组织中ROCK2表达明显减少,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滋补肝肾复方可抑制脑梗死后ROCK2的表达,从而促进神经再生.
作者:胡怀强;周永红;王树才;曹秉振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柴胡舒肝散加昧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治以柴胡疏肝散加味,对照组予阿米替林治疗,疗程均为4周.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7.5%,对照组79.2%,两组疗效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有较好疗效.
作者:宋彩霞;高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45例确诊的急性胰腺炎患儿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80例和西医常规疗法对照组65例,治疗7d后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住院时间和病程上明显缩短(P<0.01),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的时间也明显缩短(P<0.01),但腹部症状开始缓解和完全缓解时间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小儿急性胰腺炎比单纯西医治疗恢复时间更快,临床疗效更好.
作者:陈利阳;汪百福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分析亚急性甲状腺炎(亚甲炎)的临床文献类型,总结该病中药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重庆维普数据库中1999~2011年关于亚甲炎的文献,并进行分类选取中医治疗文献,录入复方药物组成,建立数据库,统计占方比率和占药比率,总结用药规律.结果:所得亚甲炎文献共计529篇,其中误诊文献397篇,易误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甲亢、桥本甲状腺炎、心肌炎等疾病.录入中药复方治疗亚甲炎文献99篇,其中含中药复方144首,药物185味,共计1 652频次.常用中药30味,以柴胡、甘草、连翘、夏枯草、黄芩较多;清热药为第一位占36.86%,多为清热解毒药物;归属十二经总计461频次,肝经为第一位占21,04%.中药复方治疗本病的总体治愈率高于单纯西医治疗,复发率低于单纯西医治疗.结论:中药治疗亚甲炎可以减少服用激素所致不良反应,缩短疗程,降低复发率,应作为临床重要疗法.
作者:史宏博;王镁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认为内毒形成机制为人体气机失司,蓄积内毒;脏腑积热,蕴结内毒;饮食偏嗜,久而中毒;痰瘀毒滞,发为痼疾.根据内毒致病的临床特点,提出了清热解毒、清热排毒、通腑解毒、利湿解毒、益气解毒等治法.
作者:李嘉庆;宋绍亮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滋肾育胎丸治疗脾肾虚弱型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脾肾虚弱型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患者共40例,采用年龄配对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自月经第5天开始予滋肾育胎丸5 g,日3次,对照组予戊酸雌二醇1 mg,日1次,连续21d,服用戊酸雌二醇的第11天加黄体酮胶丸100 mg,连续10d.两组皆以3个月为1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症状积分变化,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水平,酶标法检测抑制素B(INHB)、抗苗勒激素(AMH)的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在月经周期、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少气懒言、神疲乏力方面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FSH较前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LH水平较前下降(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AMH、INHB水平较前上升,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滋肾育胎丸对脾肾虚弱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史云;杨胜华;陶莉莉;张玉珍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隔药灸脐法对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IBS)血清脑肠肽含量的影响.方法:210例确诊患者随机分为隔药灸脐组(75例)、隔淀粉灸脐组(75例)和西药组(60例),治疗1疗程(4周).治疗前后采用酶标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患者血清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和5-羟色胺(5-HT)的含量.结果:治疗后隔药灸脐组血清SP、VIP和5-HT含量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各组间治疗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隔药灸脐通过降低IBS患者血清SP、VIP和5-HT含量发挥治疗作用.
作者:刘骁;郭刚;马玉侠;刘存志;高树中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肝郁证大鼠外侧膝状体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亚型1(NMDAR1)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视路疾病肝郁证的微观机制.方法: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法(CUMS)建立肝郁证大鼠模型,利用体质量测量、旷场实验、糖水偏好实验评价模型造模成功后,运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实验大鼠外侧膝状体中NMDAR1基因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郁证模型组大鼠外侧膝状体中NMDAR1基因表达面积、平均光密度、积分光密度均显著增高(P<0.05).结论:肝郁是导致外侧膝状体损伤的重要因素,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过度激活NMDAR1受体,介导细胞兴奋性毒性作用来实现的,这为从肝论治视路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苏娜娜;郭承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通过文献统计,分析针灸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功血)的取穴、组方规律.方法:查阅1911年1月~2011年12月针灸治疗功血的临床文献,对相关穴位和处方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符合纳入标准的46篇文献中,针灸治疗功血涉及12条经脉的55个穴位,共32个组方,其中只有三阴交、关元、隐白等11个穴位的使用频次超过10%,以1~3个穴位为组方的文献占56.52%.结论:针灸治疗功血在取穴组方上不统一,但仍有一定的规律性,即遵循少而精的原则.
作者:杜帅;陈少宗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王朝阳治疗杂病倡导头针运动疗法,强调针药并用.介绍了其具有临床特色的头针运动疗法、经络诊治、经验用穴和针药结合等经验.
作者:李涛;张毅;刘清国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对近5年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古方或专方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外治法、针灸推拿等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参考文献19篇.
作者:姜淑蓉;杨江成;李欣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