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宋代国家医学藏书与医学学术史关系的探讨

尹桂平;田思胜

关键词:宋代, 国家医学藏书, 宋史·艺文志, 学术史, 统计学分析
摘要:以反映宋代国家藏书的《宋史·艺文志》记载的医书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探求国家医学藏书与宋代医学学术发展的关系;与《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分析比较,探讨国家医学藏书与宋代医学学术变化的关系.认为中医学发展到宋代,从基础到临床各科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中方书著作尤为繁盛,伤寒研究著作颇丰,并且出现了运气类著作,而魏晋隋唐时期盛行的寒食散和房中术等著作消失.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痤疮中医证型与性激素相关性研究概述

    从肝郁、肺(胃)热、湿热、痰湿和肾虚火旺五个方面,概述了近年痤疮中医分型与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关系研究.参考文献13篇.

    作者:申朝霞;陈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宋爱莉从痰瘀互结论治乳腺增生病经验

    痰和瘀在血液流变学、微循环及血液生化等方面都有相同或相近的病理改变,认为痰瘀互结理论可阐释乳腺增生病的形成与发展机制.乳腺增生病为气滞、痰凝、血瘀结聚而成,属本虚标实证,肾虚冲任失调为其本,肝气郁结、痰凝血瘀为其标,病位在肝、脾、肾.根据乳腺增生病痰瘀互结的临床特点,以及偏于肝郁气滞、冲任失调、脾虚湿盛等不同证候表现,提出以行气活血、化痰散结治其标,疏肝理气、健脾胜湿、温补肝肾调摄冲任治其本.

    作者:赵迎春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山东地区丹参种苗质量分级标准研究

    目的:初步制定丹参种苗质量等级标准.方法:对在山东地区搜集的26份丹参种苗进行初步分级,观察记录其植株高度、地上分支数、花序数目等生长状况,并比较收获时各等级丹参的产量;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初步将山东地区丹参种苗划分为四个等级,不同等级丹参种苗的生长发育状态、药材产量和质量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初步制定的丹参种苗质量分级标准可用于丹参生产过程中的种苗选择.

    作者:张芳芳;张永清;顾正位;李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对《针灸大成》中风记载的分析

    对《针灸大成》中有关中风的内容加以整理,包括中风的病因病机、辨证诊断、针灸治疗方案、中风病预防、预后和急救方法等方面的记载.分析认为《针灸大成》在中风病的辨治上具有以下特点:重视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注重辨证论治;治疗手法明确;针法灸法并重.

    作者:张晶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穴位埋线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60例临床观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1-3].笔者运用穴位埋线治疗NAFLD(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除外)60例,疗效较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黄振;宋双临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中医药对胃黏膜保护机制调控作用研究近况

    从促进胃黏膜分泌防御物质、维持正常黏膜微循环、加强胃黏膜免疫系统、调控胃黏膜损伤后的修复过程、对胃黏膜保护机制的调节作用等方面,综述了中医药在胃黏膜保护机制中的作用.参考文献19篇.

    作者:刘舸;葛惠男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艾灸联合缩宫素防治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穴位艾灸联合缩宫素防治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产后30 min内出血量≥200 ml,同时存在产后宫缩乏力高危因素产妇6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单纯使用宫缩素肌内注射,治疗组采用艾灸神阙、关元穴联合肌内注射缩宫素.观察产后2h、24h出血量及产后出血发生率.结果:治疗组产后2h、24h平均出血量较对照组减少,产后出血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穴位艾灸联合缩宫素治疗可显著减少产后2h、24h出血量,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

    作者:包玲燕;徐海冰;杨明群;褚桂莲;颜小玲;王家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抑郁症中医文献相关认识

    通过对中国古代医学文献的系统整理,探讨与抑郁症相关的中医病证之病因病机及理法方药特点,以期为本病诊断标准的制定、辨证的规范化、治疗方法研究等提供理论依据.论述的相关病证有郁证、百合病、癫证、脏躁、梅核气、奔豚等.

    作者:鱼浚镛;田金洲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丹栀逍遥散合温胆汤加减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对比丹栀逍遥散合温胆汤加减与西药盐酸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评价丹栀逍遥散合温胆汤加减治疗抑郁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共纳人治疗组(丹栀逍遥散合温胆汤加减)39例,对照组(盐酸帕罗西汀)39例,于用药前及用药后2周、4周、6周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中医症状评分量表评定药物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HAMD减分值、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减分值、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2周、4周时,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时(治疗组的中医症状控制率为46.15%,对照组中医症状控制率为20.51%)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栀逍遥散合温胆汤加减治疗抑郁症HAMD疗效与盐酸帕罗西汀基本相同;丹栀逍遥散会温胆汤加减治疗抑郁症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作者:时增科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基于系统分离的中药及其组分寒热药性矩阵判别与应用研究

    中药的寒、热药性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宏观药性是中药整体的寒热属性,而微观药性则是中药部位、单元、组分或成分的寒热之性.同一中药普遍存在寒、热药性相反的物质成分.中药的宏观药性是其各物质成分之间微观药性交互作用而综合呈现的结果,宏观药性值取决于所含各种药性成分的微观药性贡献力.将中药系统分离为着干相对独立的物质单元,以各物质单元的微观药性贡献力作为矩阵元素,构建寒热药性判别矩阵,可以实现对中药物质单元药性的预先理论判别,借此探讨和构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与中药组分配伍新药发现相偶联的研发模式.

    作者:王厚伟;窦彦玲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中医情志学学科建立及其意义

    通过对中医情志学学科建立的自身和外部条件分析,认为在医学模式发生转变的今天,情绪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已成为医学、心理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社会迫切需要中医情志学的问世;作为与现代医学并立的中医学,迫切需要新学科、边缘学科的不断分化创立,以促进其自身整体水平的提高与发展,中医学的发展创新需要中医情志学的创建;对情志这一研究对象业已形成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概念、原理、范畴及学术原则,显示了作为一门学科所应具备的理论框架与知识体系,中医情志学创立的自身条件已经成熟.中医情志学的建立无疑将为人们认识丰富的情志活动与复杂的情志病证,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为中医学的发展创新开拓新的领域.

    作者:于艳红;乔明琦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复肝注射液对H22肝癌模型小鼠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复肝注射液对H22肝癌模型小鼠的疗效,并探讨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制备H22肝癌模型,分成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迈青组五组,观察对模型小鼠抑瘤率、生存时间、体重的影响及对低剂量环磷酰胺的增效作用.结果:复肝注射液对小鼠肝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能延长小鼠的生存时间,并表现出对化疗药物的协同增效作用.结论:复肝注射液治疗肝癌疗效明显.

    作者:唐晓勇;唐迎雪;唐由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从治风论地龙治疗支气管哮喘

    结合临床实践,从风药理论人手,探讨了地龙对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作用.认为外风引邪,哮喘发作;内风急作,加剧哮喘;治风为先,地龙首选.并从现代药理方面概述了地龙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机制.

    作者:姚莉;程娜娜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RP-HPLC法测定不同提取法首乌藤中大黄素含量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提取方法对首乌藤中大黄素含量的影响,为首乌藤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两种不同的提取方法对首乌藤中大黄索进行提取,用RP-HPLC法对其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两种提取方法的含量分别是0.44%和0.55%.结论:首乌藤药材的不同提取方法对其大黄素含量有重要影响.

    作者:巩丽丽;李佳;蒋海强;孙志翠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舒脉合剂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气滞血瘀肾虚证疗效观察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是老年高血压常见类型,也是老年患者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循证医学业已证实将收缩压降到合理水平可有效降低各种死亡或致残事件的发生[1].舒脉合剂是在我院已故著名心血管疾病专家周次清教授多年临床经验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功能活血化瘀、补益肝肾.我科自2003年以来采用舒脉合剂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91例,临床显示有较好的血压调节作用,并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报道如下.

    作者:杨清峰;张维福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骨痹古代中医文献研究

    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对古代中医文献中有关骨痹的资料进行收集、梳理、发掘和研究,揭示骨痹的病因病机、发病机制及预后,总结其辨治经验,为中医预防和治疗骨痹、供文献依据.提出骨痹病位在骨,与肾肝脾肺关系密切,关键在肾,治疗以填补肾精为主,兼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作者:张燕霞;张成博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胃癌前病变中医研究进展

    从对胃癌前病变病因病机的认识、对胃癌前病变辨证分型的研究及对胃癌前病变的治疗进展三个方面,概述了中医对胃癌前病变研究的进展.参考文献14篇.

    作者:周庆勇;孙志广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1994~2010年中医理论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目的:分析国内中医理论研究状况,为理论领域研究方向调整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1994-2010年有关藏象、经络、天人相应、辨证论治及药性的研究文献,通过Excel软件文献数据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17年间,国内有关藏象、经络、天人相应、辨证论治、药性的研究基本呈上升趋势,其中经络与辨证论治为主流研究方向,经络占文献总数的26.5%,辨证论治占文献总数的63.8%.2004年后,整体研究加强,文献数量增速较快.结论:经络与辨证论治研究占主导,藏象、天人相应、药性研究较弱,中医理论研究整体平衡需要调整.

    作者:韩奕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中药毒性认识变化规律文献研究

    运用文献学与现代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历代主要本草著作记载的中药毒性进行梳理,寻找其中的变化规律,探求规律产生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各个历史时期中药毒性(无毒、微毒、小毒、有毒、大毒)的排序虽有一定变化,但无毒、大毒、微毒的序次始终未变,有变化的只是有毒与小毒.无毒的频率沿着历史的发展呈现逐步升高趋势,有毒、大毒的频率则表现为逐步下降趋势.引起毒性变化的原因主要为社会背景的变化、医家对毒性驾驭能力的不同、药物自身的变化和人的体质变化.

    作者:郑君;张昆;张成博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防治大肠癌术后肠梗阻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术前大承气汤与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加氯化钾口服对于大肠癌术后肠梗阻防治的作用.方法:将50例大肠癌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5例,采取术前大承气汤及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加氯化钾口服;对照组25例,采用传统的肠道准备及术前处理方式,比较两组大肠癌术后肠梗阻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两组痊愈率均为100%,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平均肛门排气(胃管拔除)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分别为(40.04±10.72)h和(53.39±8.08)h,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平均引流管拔除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分别为(40.04±10.72)h和(53.39±8.08)h,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72 h后外周血CRP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0.17±2.72) ρ/mg· L-1和(13.60±3.18)ρ/mg·L-1,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WBC分别为(6.82±1.55)×109/L和(7.28±1.65)×109/L,两组比较P>0.05.结论:大承气汤加减防治大肠癌术后肠梗阻疗效显著.

    作者:朱欢欢;吕国强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山东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