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伟;窦彦玲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1-3].笔者运用穴位埋线治疗NAFLD(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除外)60例,疗效较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黄振;宋双临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益气化瘀胶囊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例心功能Ⅱ~Ⅲ级患者(LVEF≤45%)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0例口服益气化瘀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对照组100例口服安慰剂胶囊,服法及疗程同治疗组:两组观察期间均以常规西药抗心力衰竭为基础治疗,2个月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评估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治疗组心功能、LVEF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虚血瘀证候改善,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7%和48.4%,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提示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化瘀中药,能提高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效果,且具有安全性.
作者:苗建红;李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对地骨皮的药效成分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参考文献29篇.
作者:张秀云;周凤琴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从病名渊源、病因病机、证候表现、辨证论治四个方面,对历代中医古籍关于便秘的论述进行了系统归纳、分析与整理.认为虽然病名不一,但对便秘的病因病机认识基本一致,而且论述全面深刻,外及六淫,内涉五脏六腑与气血津液:治法有攻有补,有柔有润,标本兼顾,对于现代临床便秘的治疗和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董佳容;曹振东;毛旭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抵当陷胸汤对癌痛的镇痛及抑瘤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小剂量组、中药大剂量组、治疗对照组,灌胃给药后测定对小鼠热板致痛、醋酸扭体反应、小鼠腹腔冲洗液PGE2含量及小鼠S180肉瘤生长的影响.结果:抵当陷胸汤有较强的镇痛作用,且持续时间和镇痛效果与曲马多相当.其镇痛作用与剂量有关;抵当陷胸汤可明显降低小鼠腹腔冲洗液中PGE2含量,其降低程度与剂量有关.结论:抵当陷胸汤对实验性癌痛有显著镇痛效果和一定的抑瘤作用.
作者:张沁园;张健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评价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对慢性紧张型头痛(CTTH)风火候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析因设计,将80例CTTH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分别给予一般治疗、中药+一般治疗(中药组)、针刺+一般治疗(针刺组)和中药+针刺+一般治疗(针刺中药组),观察患者头痛指数、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的变化.结果:一般治疗组、针刺组、中药组、针刺中药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0.00%、75.00%、80.00%、90.00%;治疗1周、2周、3周、4周头痛指数,SAS评分,SD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P<0.05.结论: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可快速、明显改善患者头痛指数及心理状态.
作者:张树泉;王春霞;韩晗;徐西元;王小亮;郭延林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痰和瘀在血液流变学、微循环及血液生化等方面都有相同或相近的病理改变,认为痰瘀互结理论可阐释乳腺增生病的形成与发展机制.乳腺增生病为气滞、痰凝、血瘀结聚而成,属本虚标实证,肾虚冲任失调为其本,肝气郁结、痰凝血瘀为其标,病位在肝、脾、肾.根据乳腺增生病痰瘀互结的临床特点,以及偏于肝郁气滞、冲任失调、脾虚湿盛等不同证候表现,提出以行气活血、化痰散结治其标,疏肝理气、健脾胜湿、温补肝肾调摄冲任治其本.
作者:赵迎春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从促进胃黏膜分泌防御物质、维持正常黏膜微循环、加强胃黏膜免疫系统、调控胃黏膜损伤后的修复过程、对胃黏膜保护机制的调节作用等方面,综述了中医药在胃黏膜保护机制中的作用.参考文献19篇.
作者:刘舸;葛惠男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对比丹栀逍遥散合温胆汤加减与西药盐酸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评价丹栀逍遥散合温胆汤加减治疗抑郁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共纳人治疗组(丹栀逍遥散合温胆汤加减)39例,对照组(盐酸帕罗西汀)39例,于用药前及用药后2周、4周、6周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中医症状评分量表评定药物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HAMD减分值、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减分值、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2周、4周时,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时(治疗组的中医症状控制率为46.15%,对照组中医症状控制率为20.51%)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栀逍遥散合温胆汤加减治疗抑郁症HAMD疗效与盐酸帕罗西汀基本相同;丹栀逍遥散会温胆汤加减治疗抑郁症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作者:时增科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从止血机制和临床应用两个方面,概述了中药炒炭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研究近况.参考文献27篇.
作者:徐平;时昭红;张江春;石拓 刊期: 2012年第03期
运用文献学与现代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历代主要本草著作记载的中药毒性进行梳理,寻找其中的变化规律,探求规律产生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各个历史时期中药毒性(无毒、微毒、小毒、有毒、大毒)的排序虽有一定变化,但无毒、大毒、微毒的序次始终未变,有变化的只是有毒与小毒.无毒的频率沿着历史的发展呈现逐步升高趋势,有毒、大毒的频率则表现为逐步下降趋势.引起毒性变化的原因主要为社会背景的变化、医家对毒性驾驭能力的不同、药物自身的变化和人的体质变化.
作者:郑君;张昆;张成博 刊期: 2012年第03期
苦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物质组成影响着药材性状,也影响着药材性味.选取《中华本草》所载1 728种寒热药性明确的中药,运用数学统计方法,研究了中药苦味与药材性状的关系,认为药材质地、气味、味道、外观颜色共同影响着中药苦味.药材性状质脆、味苦或味涩越多的中药,药材性味越偏向苦味;药材性状气香、味甘、味咸、味辛和白色越多的中药,药材性味越远离苦味.
作者:纪玉佳;王鹏;李佳;张永清;滕佳林;王振国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初步制定丹参种苗质量等级标准.方法:对在山东地区搜集的26份丹参种苗进行初步分级,观察记录其植株高度、地上分支数、花序数目等生长状况,并比较收获时各等级丹参的产量;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初步将山东地区丹参种苗划分为四个等级,不同等级丹参种苗的生长发育状态、药材产量和质量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初步制定的丹参种苗质量分级标准可用于丹参生产过程中的种苗选择.
作者:张芳芳;张永清;顾正位;李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提取方法对首乌藤中大黄素含量的影响,为首乌藤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两种不同的提取方法对首乌藤中大黄索进行提取,用RP-HPLC法对其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两种提取方法的含量分别是0.44%和0.55%.结论:首乌藤药材的不同提取方法对其大黄素含量有重要影响.
作者:巩丽丽;李佳;蒋海强;孙志翠 刊期: 2012年第03期
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对古代中医文献中有关骨痹的资料进行收集、梳理、发掘和研究,揭示骨痹的病因病机、发病机制及预后,总结其辨治经验,为中医预防和治疗骨痹、供文献依据.提出骨痹病位在骨,与肾肝脾肺关系密切,关键在肾,治疗以填补肾精为主,兼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作者:张燕霞;张成博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从肝郁、肺(胃)热、湿热、痰湿和肾虚火旺五个方面,概述了近年痤疮中医分型与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关系研究.参考文献13篇.
作者:申朝霞;陈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对内皮祖细胞在冠心病发生、发展及中药干预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了综述,包括冠心病主要诱导因素与内皮祖细胞数量、功能的相关性,以及治疗冠心病中药单体、单味药、复方对患者或模型动物内皮祖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参考文献39篇.
作者:孟冰雪;郭栋;赵启韬 刊期: 2012年第03期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是老年高血压常见类型,也是老年患者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循证医学业已证实将收缩压降到合理水平可有效降低各种死亡或致残事件的发生[1].舒脉合剂是在我院已故著名心血管疾病专家周次清教授多年临床经验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功能活血化瘀、补益肝肾.我科自2003年以来采用舒脉合剂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91例,临床显示有较好的血压调节作用,并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报道如下.
作者:杨清峰;张维福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从促性腺激素-性激素-性激素受体表达角度探求女性衰老的现代生物学表征机制,揭示《内经》“天癸”理论的现代实质与内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观察不同年龄阶段女性血清E2、FSH、INHB水平;运用流式细胞仪免疫荧光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ER-β的表达.结果:与壮盛期及渐衰期相比,衰退期女性血清E2水平显著降低,FSH浓度明显升高;壮盛期血清INHB浓度高,渐衰期出现下降趋势,衰退期则明显降低;外周血白细胞ER-β表达在壮盛期到渐衰期呈逐渐增高趋势,渐衰期后逐渐降低,至衰退期达到低值.结论:女性衰老确有生物学独特表征,与《内经》“天癸”理论的时间阶段性变化特点基本吻合,其生物学机制与促性腺激素-性激素-性激素受体表达的变化密切相关.
作者:石作荣;王欣;张玉芳;王诗源 刊期: 2012年第03期
通过对中医情志学学科建立的自身和外部条件分析,认为在医学模式发生转变的今天,情绪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已成为医学、心理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社会迫切需要中医情志学的问世;作为与现代医学并立的中医学,迫切需要新学科、边缘学科的不断分化创立,以促进其自身整体水平的提高与发展,中医学的发展创新需要中医情志学的创建;对情志这一研究对象业已形成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概念、原理、范畴及学术原则,显示了作为一门学科所应具备的理论框架与知识体系,中医情志学创立的自身条件已经成熟.中医情志学的建立无疑将为人们认识丰富的情志活动与复杂的情志病证,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为中医学的发展创新开拓新的领域.
作者:于艳红;乔明琦 刊期: 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