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伏邪理论初探

丁宝刚

关键词:伏邪, 概念, 分类
摘要:通过文献整理的方式,对伏邪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并根据伏邪的来源分为外感伏邪及杂病伏邪两类,以期促进伏邪理论体系的完善,指导临床医师更好地把握病因.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穴现状

    总结近10年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文献,研究其取穴、配穴规律,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刺取穴大致归为三类:夹脊穴为主穴,背俞穴为主穴,他穴为主穴.以期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针刺取穴提供较规范的指导.

    作者:郎园园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入大肠经中药性能及功效特点的统计分析

    目的:统计人大肠经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功效及毒性的分布情况,依据中医理论系统分析人大肠经中药的性能及功效特点.方法:以黄兆胜主编的<中药学>为蓝本,构建人大肠经中药性能数据库,并利用Access中的VBA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入大肠经药物寒性占44.71%,温性占22.35%,平性占21.18%,凉性占8.24%,热性占3.53%.这与大肠经的生理、病理特点是相符的.五味中以苦味多,辛味次之,甘味位居第三,涩味位居第四,酸味位居第五,咸味位居第六,无淡味.人大肠经中药以沉降作用为主,约占药物总数的80.20%,升浮作用居次要地位,约占18.50%.人大肠经中药的毒性明显,占该经药物总数的18.82%.结论:人大肠经中药以苦寒、沉降为主,温平、升浮次之.

    作者:赖昌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钱学森与中医系统论研究

    我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有多方面的贡献,他不仅是中国航天之父,而且倡导和推动了系统科学和人体科学研究.他深入地考察和研究了中医,认为中医有深刻的系统论思想,人体科学研究需要中医的观点,中医现代化需要系统论.他对中医的热爱之至、评价之高、理解之深、思考之远,在科学界是仅有的.他站在现代科学发展的全局和前沿来研究中医,高屋建瓴地提出众多振聋发聩的重大见解,从理论和方法上为中医的现代发展指出方向.

    作者:祝世讷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黄芪注射液促进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黄芪注射液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的影响.方法:选取26例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恶性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移植后采用黄芪注射液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白细胞介素-11(IL-11)促造血治疗,对照组则只采用G-CSF、IL-11治疗.在移植后不同时期监测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及骨髓常规的变化,计算移植后3月内血小板输注量及感染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移植后60d治疗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50×109/L所需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移植后60 d、90 d治疗组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骨髓常规巨核细胞计数达到2~5个/片的时间及≥10个,片的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移植后2~3月治疗组血小板输注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的后期具有促造血作用,黄芪与G-CSF、IL-11 三药联用促进移植后造血重建疗效明显.

    作者:周凌;郝云良;孙道萍;杨允玲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腹针结合药物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腹针结合药物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3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腹针+药物组:腹针治疗,每周5次,连续3月;结合密钙息针50 IU肌内注射,每周2次,连续3月.药物组:密钙息针50 IU肌内注射,第1~2周,每日1次;第3~4周,隔日1次;其后每周2次,共治疗3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腰背痛的疼痛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而腹针+药物组治疗后的积分明显低于单纯药物组(P<0.05).结论:在减少药物用量、降低不良反应前提下,结合腹针疗法可明显提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的疗效.

    作者:施晓娟;吴翔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论肝窦内皮窗孔异常是肝脾失调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微观病机

    脾主健运与肝主疏泄在生理上相辅相成,协同运化精微,与现代解剖学的肝脏(在胁之肝)功能密切相关.肝脏脂质代谢紊乱是肝脾不调致动脉粥样硬化(AS)的重要原因,与肝窦内皮窗孔的结构和功能异常相关.因此提出假说:解剖学的肝脏可能是肝脾不调致 AS 的靶器官,肝窦内皮窗孔形成的肝筛功能异常是脂质代谢紊乱的重要因素,肝窦内皮窗孔异常可能是肝脾不调致AS的超微结构之一.

    作者:孙学刚;符秀琼;冯沃成;黎春华;吕志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HPLC法测定花蟾胶囊中脂蟾毒配基的含量

    目的:测定花蟾胶囊中脂蟾毒配基的含量,控制制剂质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条件:La-bAlliance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检测器,Diamonsil C18色谱柱(5μm,250 mm×4.6 mm),检测波长 296 nm,流动相:0.5%磷酸二氢钾:乙腈(50:50),柱温30 ℃.结果:脂蟾酥毒配基在0.16~16μg范围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Y=25735876.5X+23179.5,r=0.99987,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良好,平均回收率99.42%.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可行,测定结果可靠,能准确监控该制剂的质量.

    作者:张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人参皂苷对阿片类药物作用影响的研究进展

    对人参皂苷拮抗阿片类药物成瘾有关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主要介绍了人参皂苷对阿片类药物成瘾后有关动物行为的拮抗作用,作用机制中的神经递质受体学说和阿片受体后机制学说.参考文献26篇.

    作者:齐冬梅;张超;刘南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经痛消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40例

    目的:观察经痛消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8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口服经痛消方)及对照组(40例,口服少腹逐瘀胶囊),观察其临床疗效,治疗组治疗前后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经血前列腺素F2α(PGF2α)含量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显著优于对照组(87.5%,P<0.05).治疗组治疗后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显著改善(P<0.05或P<0.01);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经血PGF2α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经痛消方对于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改善血液流变性及盆腔血液循环,降低经血PGF2α含量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刘金星;张莉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中西医比较与中医现代化思路

    早期的整体医学,由于运用了不同分析经验的方法,产生了中、西医对人体生命科学认知的差异.整体与局部的认知观是一对互有缺陷的分析方法,但这个缺陷迄今无法找到合适的弥补措施.故嗣绕如何实现中医现代化,及中、西医各自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整体医学进行了框架式的思考.从探讨中、西医的发展之路入手,寻找中医现代化的切入点,认为中医现代化的切入点首先是中医诊断技术的现代化,并对该切入点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思考.

    作者:李水贤;谢莉青;董国英;王永光;刘希双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伏邪理论初探

    通过文献整理的方式,对伏邪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并根据伏邪的来源分为外感伏邪及杂病伏邪两类,以期促进伏邪理论体系的完善,指导临床医师更好地把握病因.

    作者:丁宝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广州地区原发性高血压证候分布特点研究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证候分布规律,着重研究五脏相关病机在本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医院电子病历信息系统,将230例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一般资料、症状等转录生成SPSS 11.0统计软件数据库.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聚类分析.结合临床确定证候分布特点.结果:广州地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以风痰上扰夹瘀证比例高(47.0%),病位以心、肝两脏为主;其次是气虚痰瘀阻络证,占患者总数的23.5%,病位以脾、肾两脏为主,涉及心.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证以肝肾阴虚、脾气虚、气阴两虚为主,实证以肝风、肝火、痰浊、血瘀为主.脾虚痰浊为广州地区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重要病机,瘀血也占有重要地位,痰瘀阻络是所有证型的主要构成.

    作者:凌晓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益气固本健脾养心法治疗病理性低血压探讨

    通过对病理性低血压证治规律的探讨,提出心脾气虚是病理性低血压的重要病机,损阳、耗血、伤津、气陷和血瘀是病理性低血压的重要病机转归,补益心脾之气以固其本,温阳、滋阴、养血、升举清阳、行血通脉以治其标,参芪定眩胶囊是治疗病理性低血压的有效中药复方.

    作者:杨传华;李运伦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醒脑开窍法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促苏醒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法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开颅血肿清除术后的促苏醒作用.方法:将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6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1例,常规手术、西药治疗;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具有醒脑开窍作用的针刺、中药治疗.对比两组术后2月意识好转率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意识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79.4%,对照组54.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结论:醒脑开窍法能促进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后患者苏醒.

    作者:王飞;焉兆利;李春红;李先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肝郁失眠致病因素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目的:调查肝郁失眠常见的致病因素,评价肝主疏泄与睡眠的关系.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选取失眠患者204例,分为肝郁组117例与非肝郁组 87 例,分别填写性别、工作性质、感受压力、负性生活事件、负性情绪、心理特征.以及失眠的性质、特点、诱发因素、兼症、舌脉等相关内容.结果:肝郁失眠患者中生活压力大者、有负性生活事件、负性情绪者比例较大,与非肝郁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生活工作压力、负性生活事件、负性情志以及平素急躁易怒是肝郁失眠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庆祥;申艳红;沈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模型大鼠血清MDA、GSH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糖尿病(DM)周围神经病变(DPN)大鼠血清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水平的影响.方法: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分正常组、模型组、弥可保组及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低、中、高剂量组.观察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对并发DPN大鼠血清中MDA、GSH含量的影响.结果: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可降低血清MDA、提高GSH的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可减轻机体过氧化反应程度,对DPN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作者:边秀娟;王兴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罗勒胶囊对大鼠移植性肝癌TACE后HIF-1α和Bcl-2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罗勒胶囊对大鼠移植性肝癌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组织中乏氧诱导因子(α)(HIF-1α)和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的影响,探讨该药对肝肿瘤乏氧微环境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后,随机分为5组.对TACE+生理盐水组和TACE+罗勒胶囊大、中、小剂量组大鼠进行TACE,并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大、中、小剂量罗勒胶囊灌胃,对非TACE对照组大鼠只进行开腹操作,不进行TACE.10d后取出移植性肝癌病理标本,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HIF-1α和Bcl-2表达情况.结果:行TACE的4组大鼠瘤重与非TACE组比较均明显减轻(P<0.05),TACE+罗勒胶囊大剂量组瘤重较TACE+生理盐水组显著减轻(P<0.05);HIF-1α和Bcl-2 阳性表达率方面:TACE+生理盐水组与非TACE组比较显著升高(P<0.01),TACE+罗勒胶囊大、中剂量组较TACE+生理盐水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罗勒胶囊能使肿瘤组织中HIF-1α和Bcl-2表达降低,改善肝肿瘤局部的乏氧微环境并促进细胞凋亡,抑制大鼠移植性肝癌TACE术后肿瘤的复发.

    作者:冯兵;史传文;郑广娟;刘福利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原发性高血压肝阳上亢证判别模型的建立

    收集了古今医案中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的305例病例,对各种症状和体征进行语言规范化处理及量化赋值,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筛选出对肝阳上亢证与非肝阳上亢证有鉴别意义的指标,并利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其进行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原发性高血压肝阳上亢证佳的判别模,从而为原发性高血压肝阳上亢证证候客观化研究提供依据.

    作者:傅爽;李运伦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失眠症思虑过度状态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失眠症患者的思虑过度状态与焦虑、抑郁状态及其生活事件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失眠症思虑 过度状态评定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事件量表(LES)对83例失眠症思虑过度状态的患者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①失眠症思虑过度状态患者焦虑状况与正常人比较更明显(P<0.01);思虑过度状态总分与焦虑、抑郁总分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440(P<0.01)与0.405(P<0.01);思虑过度状态对焦虑的单独解释量为19.4%,对焦虑的回归系数为0.440;对抑郁的单独解释量为16.4%,对抑郁的回归系数为0.405,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1).②思虑过度状态总分与生活事件总分(尤其是负性生活事件得分)、家庭问题呈显著的正相关,分量表1(心理行为改变)的得分与生活事件总分、负性事件总分、家庭事件总分呈显著的正相关.结论:失眠症思虑过度状态患者的焦虑状况比正常人更明显,思虑越重的患者其焦虑、抑郁症状态越重,长期的思虑过度常伴发焦虑和抑郁的产生;生活事件造成的精神压力与思虑过度状态的产生、维持以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滕晶;齐向华;康秀丽;王利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解毒活血法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解毒活血法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方法:将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0例给予解毒活血方药,对照组30例给予辛伐他汀片,连续用药12周.利用高分辨力超声血管成像技术,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总积分(Crouse积分)、斑块面积及血流参数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颈动脉IMT、Crouse积分、斑块面积、血流参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解毒活血法具有一定程度地消减及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作者:李富玉;李军艳;许彦来;张美增;陈美南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山东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