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海涛;李玉龙;郭伟国
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名词,1999年WHO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MPNST)包括了此病的过去一些称谓,如恶性施万细胞瘤、神经纤维肉瘤、神经源性肉瘤等.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MPNST)是一种比较少见的恶性肿瘤,约占全身软组织肉瘤的5%[1],常发生在躯干部,约占50%,其次是四肢,大约占30%,头颈部约占10%~20%[2,3].
作者:郑磊;张建国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Ⅱ类错(牙合)功能矫治前后牙、颌骨和软组织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对代表牙、颌骨和软组织的4项指标在功能矫治前后的数据进行曲线拟合.结果 功能矫治前后4项指标的关系发生明显改变.结论 功能矫治通过改变上切牙的突度和上、下颌骨的矢状关系可以改变软组织侧貌.
作者:崔丽娟;刘亚非;左艳萍;刘学聪;范素军;董福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五种冲洗液对根管内粪肠球菌的杀菌效果.方法 建立粪肠球菌根管内感染模型,将40个感染根管标本随机分为5组,每组8颗牙.器械预备时分别采用5.25% NaClO(A组)、2.5%NaClO(B组)、1%NaClO(C组)、17%EDTA(D组)、17%EDTA+1%NaClO(E组)冲洗根管.冲洗前、冲洗后即刻及冲洗后72h分别取样,37℃下CO2孵育箱中培养,48h后计数菌落数(CFU/ml).结果 冲洗后5组根管内的粪肠球菌量均显著下降(P<0.05),其中A组与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B组与C组、D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E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与D组、E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D组与E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根管冲洗后培养72 h均有细菌生长.结论 5.25%NaClO抗菌效果强;17%EDTA+1%NaClO的抗菌效果优于1%NaClO,与2.5%NaClO抗菌效果相近似.
作者:刘漪;李慧;黄辉;万腊根;廖晚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上下颌前牙扭转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其病因通常是乳牙滞留,造成后续恒牙萌出间隙不足,从而发生扭转.对于这种病例如果不及时加以阻断性治疗而任其发展,则会诱发错(牙合)畸形的进一步发展.比如:由于扭转牙与对(牙合)牙发生异常接触将会导致对(牙合)牙的唇或舌向错位;再比如,由于扭转牙的近远中存在间隙,邻牙会向此间隙中倾斜漂移,从而导致中线偏斜、邻牙错位和牙列拥挤等一系列的问题.
作者:贝珉;达式金;丁筱青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对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与固定矫治技术中远中移动尖牙过程的生物力学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深入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中牙齿移动的生物力学规律.方法 建立下颌双侧第一前磨牙拔除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载荷和固定矫治器载荷,比较两种载荷作用下牙齿及牙周膜的平均主应力和Von Mises应力的变化,以及牙齿旋转中心的变化.结果 模拟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载荷时下牙齿及牙周膜的平均主应力和Von Mises应力均小于固定矫治器载荷,同时,牙齿旋转中心更接近根尖.结论 两种矫治技术均使尖牙产生倾斜移动,但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尖牙的旋转中心更接近根尖,且应力分布更为合理.
作者:白玉兴;王凡;祁鹏;周洁珉;厉松;岐红恩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牙髓炎及根尖周炎是口腔内科常见的慢性、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根管治疗(root canal treatment, RCT)是目前牙髓病和根尖周病有效、彻底的治疗方法.
作者:高萍;郑广宁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测量汉、维、哈三民族上下唇红颜色并进行对比,以期为医学美学、口腔修复、牙科材料开发以及人类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用PR-650 分光光度计测定了汉、维、哈三民族18~22 岁的在校学生,共计429人的上下唇红颜色,按照性别和民族进行分组.为了清楚地表达色度属性,表色系统采用了CIELCh体系.结果 获得了汉维哈三个民族男性和女性的上下唇红的具体色度数值范围.结论 汉维哈三个民族的唇红颜色可以被测色仪准确测定,唇红色存在性别差异和民族间差异,上下唇红的之间的颜色差异尤其明显.结果 提示了唇红颜色差异可能与人种有关.
作者:王靖;阿达来提·哈斯木;刘海山;高承志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不同fimA基因型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P. gingivalis)刺激下口腔上皮细胞表达细胞因子的水平.方法 P. gingivalis ATCC 33277(I fimA),W83(Ⅳ fimA),47A-1(Ⅳ fimA)分别与KB细胞ATCC CCL17共同孵育6h,在3h和6h收集细胞和培养上清液.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KB细胞IL-8,IL-6,IL-1β 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反应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L-8,IL-6,IL-1β的变化.结果 3h时,Ⅳ fimA组IL-6蛋白水平低于I fimA组(P<0.05),6h时,Ⅳ fimA组IL-6和IL-8蛋白水平均低于Ⅰ fimA组(P<0.05);IL-8,IL-6 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不一致,提示存在转录后水平的调节.3h,6h时,IL-1β对P. gingvalis刺激不敏感,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都很低.结论 P. gingivalis fimA基因型与上皮细胞表达细胞因子的水平相关,提示P. gingivalis致病性与其fimA基因型相关.
作者:郭永华;吴亚菲;刘天佳;肖晓蓉;张静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检测酸性环境对变形链球菌初始粘附相关基因srtA表达的影响.方法 变形链球菌分别在初始pH为5.5和7.0的条件下培养,提取总RNA,逆转录成cDNA,利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不同环境条件下变形链球菌初始粘附相关基因srtA的表达.结果 酸性环境中高粘附能力变形链球菌srtA基因表达明显上调,低粘附能力菌株的srtA基因表达也升高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中性环境中高粘附能力菌株srtA基因表达明显高于低粘附能力菌株,而在酸性环境中这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酸性环境促进变形链球菌srtA基因表达可能是变形链球菌抵抗酸性环境的机制之一;变形链球菌对牙面的粘附力可能与其srtA表达的量有关.
作者:姜颖;张铁柱;杨锦波;刘天佳;陈坤;贾淑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两种设计特点不同的机用镍钛器械Hero642和Mtwo预备磨牙根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需行根管治疗的60颗患有牙髓炎或根尖周炎的恒磨牙,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机用镍钛器械Hero642冠向下法预备根管和Mtwo改良逐步后退法预备根管,两组均使用冷侧压法充填根管.根据治疗前后的X线片评价根管预备效果,比较器械损耗、预备时间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均能形成较好的根管流畅度,但Mtwo组预备后根管锥度优于Hero642组(P<0.05).Hero642组预备时间短于Mtwo组(P<0.05).Mtwo组有两例发生器械分离、Hero642组未发生器械分离.结论 Mtwo用于磨牙根管预备的成形效果优于Hero642,但Hero642具有省时、成本低且安全性好的优点.
作者:郭惠杰;梁宇红;王嘉德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评估纯钛铸造支架义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为168例肯氏Ⅰ、Ⅱ类牙列缺损的患者制作71例纯钛支架义齿和97例钴铬合金支架义齿,通过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试戴情况、初戴义齿适应期的调改情况、义齿性口炎的发生情况以及满意度,评估纯钛铸造支架义齿的临床修复效果.结果 纯钛支架义齿比钴铬合金支架义齿就位顺利、调改少、患者满意度高,并且义齿性口炎的发生率低.结论 纯钛铸造支架义齿与传统的钴铬合金铸造支架义齿相比临床修复效果好.
作者:乔纪兰;王昉;江助子;曲娟;刘曼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舍格伦综合征(Sjogren syndrom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1998~2006年笔者在门诊收治符合舍格伦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和传统西医疗法进行治疗,报告如下.
作者:杨平;刘志良;刘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根尖片是口腔科医师诊断牙患的重要手段,是口腔临床中应用多的一种X线片.根尖片投照技术是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根尖片的密度、清晰度、对比度和失真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笔者把近三个月2002级学生在我科实习所拍摄的3378张牙片进行分析,研究根尖片投照失误的类型及其与牙位的关系,以便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改进,为今后实习学生减少失误,提高根尖片的质量,降低废片率、减少患者不必要的X线照射提供帮助.
作者:于美清;雍平;王好公;任贵云;栗兴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氮化钛(TiN)薄膜具有较高的硬度、较低的摩擦系数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已广泛应用于机械、微电子、半导体的扩散阻挡层、装饰行业等领域.近年来开始渗透到口腔医学领域,本文将以氮化钛涂层在齿科金属材料与器械表面改性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喻四化;段静静;曾利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对正颌外科手术矫治牙颌面畸形的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研究,以探讨研究牙颌面畸形的术式选择以及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预防和治疗.方法 通过收集大连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2004年1月~2007年8月牙颌面畸形53例患者,通过对术前术后面型、咬合关系的临床检查、X线头影测量分析,模型外科的设计分析,以对手术疗效进行临床分析和评价.结果 53例患者共行手术129例次,术后伤口均I期愈合,面部外形与咬合关系恢复满意;常见的并发症是下牙槽神经和颏神经的损伤(3/53),其次是咬合不理想(2/52),术中出血(1/52),术后感染(1/52),其他并发症较少.结论 牙颌面畸形患者的外科治疗,要根据牙颌面畸形严重程度,经过临床检查、头影测量分析和模型外科研究得出确切诊断和设计,制定治疗方案,作好术前预测分析,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坚持术前后正畸矫正治疗,才能达到良好咬合关系的效果.
作者:李阳;曲卫国;马卫东;郑延清;王兴;曲哲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固定矫治技术治疗牙周病致前牙间隙牙周应力分布的异同.方法 应用三维有限元的方法,建立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与固定矫治技术施加矫治力治疗牙周病导致前牙间隙研究模型,对比分析两种矫治技术表面应力的分布特点.结果 两种矫治技术平均主应力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但在相同载荷下,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应力绝对值小于固定矫治技术.结论 相对于固定矫治技术而言,无托槽隐形技术产生的应力分布更小,更均匀,有利于牙周病患者治疗时牙周组织的健康.
作者:杨斌;白玉兴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上颌第一磨牙牙周附着水平与牙齿固有振动频率的关系,为定量描述牙周附着水平和牙齿动度等牙周组织的生理、病理状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CT图像和3D-doctor图像成型软件对上颌后牙进行三维重建,在此基础上构建反映牙周附着水平和牙周组织弹性特征的动态三维有限元模型,对牙周附着水平与牙齿固有振动频率和动度的相互关系进行动力学分析.结果 上颌第一磨牙振动由多阶振动所构成,前四阶振动为主要的振动形式,振型方向与临床常见的牙齿动度方向基本一致.随着牙槽骨的吸收和牙周附着水平的降低,前四阶振动频率逐渐降低,下降趋势与牙周附着水平相关.结论 牙周附着水平与振动频率相关,通过牙齿振动频率可以描述出牙周附着水平的变化,牙周附着水平不同牙齿动度可以通过不同方向的振动频率和振型定量表达.
作者:辛海涛;李玉龙;郭伟国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抗腮腺导管抗体、抗核抗体及抗ENA抗体对于原发性舍格伦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诊断的意义.方法 采用生物薄片免疫荧光技术(BIOGHDP-IFA)及间接免疫荧光法,对32例确诊的原发性舍格伦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的抗腮腺导管抗体、抗核抗体(ANA)及抗ENA抗体进行测定,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原发性舍格伦综合征组抗腮腺导管抗体阳性率为50%,ANA阳性率为84.3%,抗ENA抗体阳性率达100%.抗腮腺导管抗体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探讨,抗核抗体和抗ENA抗体仍是目前该病血清学诊断的重要指标.结论 ANA和抗ENA抗体对于诊断pSS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较高.
作者:林琴;黄建荣;华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上颌前牙根管预备后距根尖4mm处根管壁的小厚度,为临床预备桩腔末端的宽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离体直单根管上前牙60个,随机分为3组(n=20)进行根管预备,A组:不锈钢根管锉常规法;B组:G型钻根管冠部预处理+不锈钢根管锉常规法;C组:手用ProTaper镍钛根管锉冠向下法.所有牙齿用金刚砂片分别在距根尖4mm处和釉牙骨质界处截断牙根,截断面垂直于根管.用游标卡尺测量断面根管近中壁、远中壁薄处厚度.结果 三种方法根管预备后距根尖4mm处和釉牙骨质界处剩余根管壁厚度均数都大于1mm.釉牙骨质界处与距根尖4mm处剩余根管壁厚度之间行直线相关分析,只有B组釉牙骨质界处与距根尖4mm处远中壁剩余根管壁厚度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其它组之间均不存在线性相关.结论 对于大多数病例,经三种方法根管预备后,推荐使用3#P型钻预备上颌前牙桩腔末端.
作者:池学谦;张成飞;曹翠丽;严晓燕;陈惠珍;张金廷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聚合方式对义齿基托树脂中残余甲基丙烯酸甲酯含量的影响.方法 按照不同的聚合方式,将实验分为3组,每组制备3块试验样块.按照YY0270-2003规定的气相色谱法实验方法测试各组样品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MMA)含量.结果 不同聚合方式得到的材料中MMA的百分含量明显不同,以微波聚合方式得到的基托材料残余单体含量低.结论 聚合方式对义齿基托材料残余单体含量具有显著影响.
作者:张殿云;郑睿;郑刚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