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炳智;董福生;归来
目的介绍活髓预备牙的临时性保护措施和效果.方法局麻下对活髓牙进行规范的牙体预备,414颗预备牙表面涂脱敏剂、底胶或牙本质粘结剂,用ProtempTM、自凝树脂Quick Resin或Unifast,通过间接法或直接法制作临时性修复体,再用ProemTM或丁香油氧化锌糊剂进行粘固.对应用临时性冠桥的牙齿情况、数目分布,修复体件数、使用情况等进行了总结.结果736件临时性修复体中,用直接法、间接法制作的分别为341件和395件.就位困难、咬合高是试戴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发生率分别为16.39%和13.11%.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术后多见的并发症就是牙本质过敏,发生率为3.91%.牙髓炎发生率为0.38%.涂脱敏剂、底胶或粘结剂组和不涂组,牙髓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93%和8.18%.结论制作和粘固临时性树脂冠桥能够保护基牙,防止基牙移位、牙龈增生,暂时性发挥修复功能.活髓预备牙表面涂脱敏剂、底胶或粘结剂可以减少术后牙髓并发症发生率,以应用脱敏剂效果好.
作者:汪大林;邱小倩;李笑梅;唐卫忠;齐文胜;张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牙尖斜度、腭穹隆形状、人工牙排列位置对上颌全口义齿固位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应用三维有限元方法研究牙尖斜度、腭穹隆形状和人工牙排列位置对上颌全口义齿基托位移状况的影响.结果颊侧基托边缘区垂直向位移均为压向粘膜方向,使基托下沉的移位;后牙从牙槽嵴顶向颊侧移动,前牙唇向偏离牙槽嵴时,唇、颊侧基托边缘区位移增大;牙尖斜度为0°和10°时,基托后缘区垂直向位移、唇侧基托的垂直向和纵向位移均为背离粘膜方向,牙尖斜度大于等于20°时,基托后缘区和唇侧基托边缘区的垂直向位移变为压向粘膜方向.腭穹隆低平和腭穹隆高者位移较腭穹隆适中者大.结论牙尖斜度、腭穹隆形状、人工牙排列位置对上颌全口义齿的固位与稳定有明显的影响作用.选用牙尖斜度为22°~24°的人工牙有利于义齿的固位与稳定.
作者:白保晶;张振庭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通过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研究探讨年轻恒前牙活髓切断术的愈后.方法临床上观察¨例露髓冠折的上颌年轻恒中切牙活髓切断术后的牙根形成情况,牙根形成后,行根管治疗术,并对取出的根髓进行常规组织学研究,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所有病例牙根均正常形成,根髓的组织学表现为与正常牙髓相比,出现根髓的退行性变,即成纤维细胞减少,胶原纤维增多,且有的牙髓出现玻璃样变性、钙变和细胞间质的颗粒样变性.结论活髓切断术是年轻恒前牙露髓冠折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在牙根形成后,根髓会出现退行性变,因此,需及时改做根管治疗,为进一步的永久修复做准备.
作者:郑树国;王晶;高岩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笔者在2001年5月至2002年9月间将氢氧化钙甘油糊剂用于根管封药治疗慢性根尖周炎,取得良好效果.一、一般资料慢性根尖周炎患牙197例,所有病例均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和X线摄片检查确诊,且患牙在就诊前未进行过治疗,并排除患牙周炎、隐裂等影响疗效评价的疾病.随机分成观察组(氢氧化钙甘油糊剂组)和对照组(FC)组,见表1.
作者:郑建新;吴莹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是人体内重要信号传递因子,由一氧化氮合酶(Nitric-Oxide synthase,NOS)催化而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调节作用,参与体内循环、消化、神经、免疫等多种系统的生理和病理过程.由于NO是一种不稳定、化学性能极活泼的自由基,体内半衰期极短,约5秒,合成后很快被氧化为二氧化氮,以硝酸根和亚硝酸根的形式存在和排出,尚无法直接检测,目前主要通过检测NOS的表达或活性以及NO代谢产物来间接推测NO的生成和研究NO的生物学作用.
作者:王霞;孙善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灼口综合征[1](burning mouth syndrome,BMS)是以舌部为主要发病部位,以烧灼样疼痛为主要表现、常不伴有粘膜病损及其他临床体征的一组综合征.又称舌痛症(glossdynia)、舌感觉异常、口腔粘膜感觉异常等.BMS的病因不明,多数学者倾向于多因素发病,并将之归纳为3个方面:局部因素、系统因素和心理因素.
作者:李健;代成林;华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3H-TdR掺入粘附试验测定VEGF对体外培养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系TSCCa细胞同质性粘附作用以及Boyde Chamber观察VEGF诱导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转移作用.结果1ng/ml、5ng/mlVEGF诱导TSCCa细胞60min、90min、120min,3H-TdR掺入实验(dpm/min)分别为1773.67±289.64、2180.32±326.321、2256.43±310.31和1687.38±226.24、2045.68±273.26、1891.52±213.84,10ng/ml VEGF诱导TSCCa细胞60min、90min、120min,3H-TdR掺入实验(dpm/min)分别为1436.69±326.03、1380.32±201.04、1228.56±237.07,显著低于对照组60、90、120min的2184.49±314.72、2746.53±255.17、3560.14±377.35(P<0.05或0.01),用VEGF 1ng/ml、5ng/ml、10ng/ml培养口腔鳞状细胞癌2h,Boyde Chamber小室下室浸润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数分别为6.67±1.78、17.17±2.38、22.33±2.54×104/ml,分别高于对照组2.48±1.02×104/ml(P<0.05或0.01).结论VEGF可以促进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转移,与VEGF降低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的同质性粘附作用有关.
作者:金晓明;李雅馨;刘桂芳;李金荣;李宁毅;贾暮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为探索老年人群心理因素对全口义齿修复质量的影响,笔者对89例全口义齿修复者进行了随访,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男56例,女33例,年龄小62岁,大86岁,全口义齿戴用少1年,多29年,平均12.4年.排除标准:凡思维混乱,曾患脑血管意外,曾患颅脑、颌面部外科疾患者除外.
作者:彭青杰;李晓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颈动脉体瘤手术治疗中对颈动脉的处理是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我科1990年-2003年已成功完成颈动脉体瘤手术22例,现将手术中颈动脉的处理方式加以总结.
作者:姚宏;刘兰忠;王非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建立全颌单个标准牙冠及全牙列的三维数据库.方法利用探针式扫描仪扫描全牙列28颗标准牙冠模型,并结合国人牙冠平均值进行校正,处理数据,重建全牙列各牙冠的三维图形;将各牙冠在同一坐标系中排列成牙尖交错(牙合)全牙列.结果扫描仪所测数据处理、校正后重建了国人二十八颗标准牙冠的数据库以及标准牙尖交错(牙合)全牙列.结论单个标准牙牙冠以及标准牙尖交错(牙合)全牙列数据精确可靠,为口腔固定义齿CAD/CAM系统的开发打下基础,并丰富了口腔医学医疗与教学手段.
作者:田彬;高平;宋雅丽;李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弹性义齿与传统可摘局部义齿对牙周组织健康的影响.方法选择12例牙列缺损病人,每例受试者同时制作一件铸造卡环活动桥修复体和一件弹性义齿.先后戴用两种义齿,对基牙临床检查和龈下菌斑检查.结果戴用铸造卡环活动桥后PLI高于戴用弹性义齿后.戴用弹性义齿后BI及龈下菌斑螺旋体比例略高于戴用铸造卡环活动桥后.其他指标两者无差别.结论弹性义齿卡环设计时应尽量减少覆盖牙龈的面积,避免卡环边缘终止于龈缘处.
作者:刘亦洪;朱希涛;韩劼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筛选含有Tip30的涎腺腺样囊性癌高转移细胞,检测TIP30蛋白在涎腺腺样囊性癌高转移细胞中的表达,检测携带外源性TIP30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布变化.方法应用脂质体转染方法将TIP30导入ACC-M细胞中,G418筛选阳性克隆,用免疫印记杂交法(Western blot)检测转染细胞中TIP30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分布.结果筛选14天后,含有TIP30的ACC-M单克隆形成,TIP30蛋白在ACC-M中表达稳定;携带外源性TIP30的细胞G0-G1期比例增高,G2-M、S期细胞比例降低.结论ACC-M细胞能稳定表达外源基因TIP30,携带外源性TIP30的细胞G0-G1期细胞比例增高,G2-M、S期细胞比例降低,从而影响ACC-M细胞的生长,是TIP30抑制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生长的可能机制之一.
作者:张蕾;吕春堂;周中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一种矫治较大年龄骨性Ⅲ类错(牙合)的良好治疗方法,并评价其对软硬组织改变的效果.方法选取30例10-15岁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将治疗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给予上颌前方牵引配合快速扩弓治疗,约半年之后开始第二阶段多曲方丝弓技术治疗,直至咬合关系达理想状态,给予保持.结果所有患者经两个阶段治疗后,上颌及上切牙前移,下颌向后下旋转,伴下切牙后移,均显著改善了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凹陷型侧貌,且咬合关系调整理想,达到了功能与外形的完美统一.结论前方牵引可使骨改建,多曲方丝弓技术可产生牙性代偿及部分牙槽骨改建,将前方牵引与多曲方丝弓技术相结合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充分调动了患者的生长潜能,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孔凡芝;王玉玲;王春玲;丁双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本研究对应用纯相β-磷酸三钙(Cerasorb)治疗牙周炎角形骨缺损的疗效进行了观察.方法选择5例牙周炎患者的12处角形骨吸收位点植入纯相β-磷酸三钙,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进行了探诊深度、附着丧失、出血指数及定位根尖片的检查,对各指标的变化进行了比较.结果植入骨粉后3个月、6个月,牙周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水平及出血指数均较基线有明显改善(P<0.001),但3个月与6个月各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骨量变化指标在术后6个月时较基线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应用纯相β-磷酸三钙治疗牙周炎角形骨缺损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周爽英;沙月琴;张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复合矫治弓丝矫治个别牙齿错位时矫治力的作用变化规律.方法Solidworks建立模型,结合复合矫治弓丝临床应用状态,应用ANSYS对三种错位牙齿模型进行模拟受力计算.结果复合矫治弓丝对错位牙齿的施力要小于单纯应用不锈钢丝的施力,复合矫治弓丝对错位牙的施力大小与TiNi形状记忆合金段的直径成正相关,与其长度成负相关.结论掌握复合矫治弓丝对错位牙齿的作用变化规律,对于临床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朱宪春;孙新华;欧阳喈;邱小明;孙大谦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牙科焦虑症(dental anxiety,DA)又称牙科畏惧症(dentalfear,DF)是指患者对牙科诊治过程或其中某些环节怀有不同程度的害怕,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机能亢进的体征[1].本研究就心血管病患者拔牙前DA对其术中心血管指标波动即心率和血压增幅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为术前进行心理治疗和护理以消除DA提供指导.
作者:崔涛;刘晓化;赵焕丽;苏红;于丽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论证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后咬肌是否会发生相应萎缩.方法6月龄山羊12只,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行双侧下颌角弧形截除术,对照组行双侧下颌角区的咬肌剥离,并分别于术前1周和术后3日、1周、1月、2月、3月、6月测定血清中肌酸激酶的活性.结果术后血清中肌酸激酶的活性急剧升高,但是在恢复至术前水平的过程中两组所需时间不同.结论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会相应萎缩,故治疗下颌角肥大无需切除咬肌即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闫炳智;董福生;归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大鼠下颌牵张成骨过程中牵张速度对大鼠下颌骨形态的影响.方法对139只雄性SD大鼠施以单侧乙状切迹至下颌骨下缘的纵向骨切开,放置口外牵张器.3天的潜伏期后随机分成17组,分别以0mm/天、0.2mm/天、0.4mm/天、0.6mm/天的牵张速度连续加力5天,并在术后第3、6、10、24、38天处死.拍摄双侧下颌骨8×10 inch诊断颌片,利用NIH Image Software测量及分析下颌骨长度及牵张间隙面积的变化.结果①快速牵张组的下颌骨长度大于中、慢速组,但低于预期伸长量.②中、慢速组的下颌骨伸长量近乎一致.③牵张间隙的面积随牵张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牵张速度对下颌骨形态有很大影响.快速骨牵张可能导致下颌骨预期长度的减少,而这一变化为该治疗的风险所在.
作者:汪玲丽;欧阳喈;张栋梁;G.J.King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米诺环素对人牙周韧带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PDLCs)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及矿化结节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将不同浓度的米诺环素(0,1,5,20,100,200mg/L)加入体外培养的第4代HPDLCs中,孵育4天后,检测其对细胞ALP活性的影响;将第4代的PDLCs在体外进行长期培养,实验组加入矿化液和米诺环素(20mg/L或100mg/L),对照组只加矿化液.28天后用茜素红与Von-Kossa染色检测矿化结节的形成.结果20mg/L和100mg/L的米诺环素能显提高PDLCs的ALP活性,其中20mg/L具有大的促进效应,对体外矿化结节的形成,亦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结论米诺环素有促进牙周韧带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转化的趋势,从而有助于牙周新附着的形成.
作者:葛少华;杨丕山;赵宁;戚向敏;孙钦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比较研究国产聚四氟乙烯膜、几丁质膜和钛加强的聚四氟乙烯膜在牙即刻种植中引导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新骨生成的作用.方法12条杂种狗,拔除左侧下颌四个前磨牙,即刻植入4枚长10mm种植体,3枚种植体分别覆盖几丁质膜、聚四氟乙烯膜、钛加强的聚四氟乙烯膜,另一枚种植体不盖膜作为对照.术后于2、4、8、12周取材,通过X线、组织学定性及定量观察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盖膜的三组从第2周开始就有明显的骨再生,到第12周时骨缺损区已完全为新骨充填;对照组在任何时间点,新骨的量明显少于盖膜的三组;盖膜的三组之间新骨量没有明显的差异.结论聚四氟乙烯膜、几丁质膜和钛加强的聚四氟乙烯膜均能引导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的骨再生.
作者:王新木;刘宝林;董研;魏建华;马威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