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玲丽;欧阳喈;张栋梁;G.J.King
目的研究上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的临床发现率.方法采用改良髓腔入口和探查近中颊根根管口与腭根根管口之间发育沟或暗线的方法研究上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的肉眼发现率.结果60例患者的64颗上颌第二磨牙中有19颗存在近中颊根第二根管,发现率为29.7%.结论改良髓腔入口和探查近中颊根根管口与腭根根管口之间发育沟或暗线的方法,有利于发现和治疗上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
作者:梁广智;范兵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分析严重恒牙先天缺失病例的缺牙特点,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37例多个恒牙(≥6个)先天缺失的病例按临床表现分为综合征型和单纯型先天缺牙两组,从恒牙先天缺失数目、牙位分布、余留牙畸形及牙齿大小等方面比较分析严重先天缺牙的表型特点.结果综合征型先天缺牙比单纯型先天缺牙在平均缺牙数目、现存牙齿合并畸形上都表现得更为严重(P<0.05);两组严重缺牙患者先天恒牙缺失的牙位分布在上下颌和左右侧之间均无差别(P>0.05),缺失牙位均呈对称分布,但易缺失的牙位有所不同;严重先天缺牙患者现存恒牙牙冠宽度较正常值偏小(P<0.05).结论多个恒牙先天缺失包含复杂的临床表现,综合征型与单纯型的严重先天缺牙在口腔缺牙特点上有明显差异,值得临床鉴别参考.
作者:张晓霞;冯海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笔者从2001年始用bFGF(商品名:贝复济)加转移因子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ROU)41例,并以传统方法治疗ROU41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代杰;张洪玲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随着牙体治疗修复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牙科材料的不断更新,许多残根残冠得到修复.笔者自1999年8月至2002年8月期间,共接诊髓室底穿孔磨牙37颗,采用VITAPEX与玻璃离子水门汀联合修补穿孔处,效果明显.
作者:曲红梅;张念;陶善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比较三种牙体充填材料体外充填后的边缘微渗漏程度.方法选择完整离体磨牙,清洁备洞后,充填不同牙科材料,模拟口腔温度进行贮存,采用染料渗透实验,用测量显微镜观测染料渗入牙齿的程度及电镜测量充填体边缘的缝隙宽度.结果三组充填物边缘均有染料渗入,程度不等,银汞合金胶囊>光固化充填树脂(非酸蚀型)>光固化充填树脂(酸蚀型).充填物与牙体间的缝隙宽度平均值为:银汞合金胶囊15.78±11.55微米;光固化充填树脂(非酸蚀型)12.09±9.13微米;光固化充填树脂(酸蚀型)9.61±4.13微米.结论充填物边缘密合性以光固化充填树脂(酸蚀型)为佳.经统计分析,与其他二组充填材料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作者:吴清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本研究对应用纯相β-磷酸三钙(Cerasorb)治疗牙周炎角形骨缺损的疗效进行了观察.方法选择5例牙周炎患者的12处角形骨吸收位点植入纯相β-磷酸三钙,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进行了探诊深度、附着丧失、出血指数及定位根尖片的检查,对各指标的变化进行了比较.结果植入骨粉后3个月、6个月,牙周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水平及出血指数均较基线有明显改善(P<0.001),但3个月与6个月各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骨量变化指标在术后6个月时较基线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应用纯相β-磷酸三钙治疗牙周炎角形骨缺损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周爽英;沙月琴;张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口腔粘膜的血管瘤,由于部位的关系,采用手术切除、冷冻、硬化剂治疗等,都不太理想.近年来,临床采用激光治疗口腔粘膜表浅的血管瘤,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曲晓复;高蔚虹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建立全颌单个标准牙冠及全牙列的三维数据库.方法利用探针式扫描仪扫描全牙列28颗标准牙冠模型,并结合国人牙冠平均值进行校正,处理数据,重建全牙列各牙冠的三维图形;将各牙冠在同一坐标系中排列成牙尖交错(牙合)全牙列.结果扫描仪所测数据处理、校正后重建了国人二十八颗标准牙冠的数据库以及标准牙尖交错(牙合)全牙列.结论单个标准牙牙冠以及标准牙尖交错(牙合)全牙列数据精确可靠,为口腔固定义齿CAD/CAM系统的开发打下基础,并丰富了口腔医学医疗与教学手段.
作者:田彬;高平;宋雅丽;李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介绍活髓预备牙的临时性保护措施和效果.方法局麻下对活髓牙进行规范的牙体预备,414颗预备牙表面涂脱敏剂、底胶或牙本质粘结剂,用ProtempTM、自凝树脂Quick Resin或Unifast,通过间接法或直接法制作临时性修复体,再用ProemTM或丁香油氧化锌糊剂进行粘固.对应用临时性冠桥的牙齿情况、数目分布,修复体件数、使用情况等进行了总结.结果736件临时性修复体中,用直接法、间接法制作的分别为341件和395件.就位困难、咬合高是试戴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发生率分别为16.39%和13.11%.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术后多见的并发症就是牙本质过敏,发生率为3.91%.牙髓炎发生率为0.38%.涂脱敏剂、底胶或粘结剂组和不涂组,牙髓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93%和8.18%.结论制作和粘固临时性树脂冠桥能够保护基牙,防止基牙移位、牙龈增生,暂时性发挥修复功能.活髓预备牙表面涂脱敏剂、底胶或粘结剂可以减少术后牙髓并发症发生率,以应用脱敏剂效果好.
作者:汪大林;邱小倩;李笑梅;唐卫忠;齐文胜;张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埋伏牙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是导致(牙合)畸形的因素之一,若不及时处理,可导致颌骨囊肿、邻牙牙根的吸收、扭转、倾斜等.笔者从2000年3月~2003年3月3年间,对19例20颗埋伏牙进行翻瓣开窗,闭合性牵引,疗效满意.
作者:申秀梅;李显锋;李梅霞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比较研究国产聚四氟乙烯膜、几丁质膜和钛加强的聚四氟乙烯膜在牙即刻种植中引导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新骨生成的作用.方法12条杂种狗,拔除左侧下颌四个前磨牙,即刻植入4枚长10mm种植体,3枚种植体分别覆盖几丁质膜、聚四氟乙烯膜、钛加强的聚四氟乙烯膜,另一枚种植体不盖膜作为对照.术后于2、4、8、12周取材,通过X线、组织学定性及定量观察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盖膜的三组从第2周开始就有明显的骨再生,到第12周时骨缺损区已完全为新骨充填;对照组在任何时间点,新骨的量明显少于盖膜的三组;盖膜的三组之间新骨量没有明显的差异.结论聚四氟乙烯膜、几丁质膜和钛加强的聚四氟乙烯膜均能引导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的骨再生.
作者:王新木;刘宝林;董研;魏建华;马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前牙内倾型深覆(牙合)矫治的有效方法.方法总结该类病例的临床表现,正畸矫治器的设计及矫治方法,并对矫治前后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及配对T检验.结果患者上下颌骨关系明显改善,前牙牙槽高度、后牙牙槽高度、ANB角、上下中切牙轴角及16岁以下患者下颌体长度矫治前后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治疗前牙内倾型深覆(牙合)的关键在于升高后牙牙槽高度,降低前牙牙槽高度,改正前牙轴向,促进下颌骨的生长发育.
作者:姜萃长;黄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牙科焦虑症(dental anxiety,DA)又称牙科畏惧症(dentalfear,DF)是指患者对牙科诊治过程或其中某些环节怀有不同程度的害怕,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机能亢进的体征[1].本研究就心血管病患者拔牙前DA对其术中心血管指标波动即心率和血压增幅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为术前进行心理治疗和护理以消除DA提供指导.
作者:崔涛;刘晓化;赵焕丽;苏红;于丽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经阴道给予雌激素后对灼口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采用甲硝唑栓(对照组)和雌激素栓(雌三醇栓,E3栓剂,治疗组)分别经阴道用药,并对甲硝唑栓组行自身前后对照.结果甲硝唑使用后对灼口综合征无效,自身前后对照有统计学意义;雌三醇栓组与甲硝唑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雌三醇栓剂可作为治疗灼口综合征的有效手段,在治疗灼口综合征的同时明显地改善了更年期的症状,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其疗效肯定,使用简单,方便,长期使用对机体无不良刺激.
作者:周昌龙;张引成;李家伟;李丽;郑英;雷光杨;董述权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大涎腺癌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并不常见,据报道,腮腺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比例为16%,颌下腺、舌下腺癌为8%[1].但是,颈部淋巴结转移对于大涎腺癌患者的预后有着很大的影响,首次接受治疗的腮腺癌患者,如果没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其5年生存率为74%,而一旦出现病理证实的颈部淋巴结转移,其5年生存率仅为9%,颌下腺癌患者相应的数字为41%和9%[2].本文对大涎腺癌患者颈部淋巴结处理的现状作一回顾.
作者:毛驰;俞光岩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米诺环素对人牙周韧带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PDLCs)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及矿化结节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将不同浓度的米诺环素(0,1,5,20,100,200mg/L)加入体外培养的第4代HPDLCs中,孵育4天后,检测其对细胞ALP活性的影响;将第4代的PDLCs在体外进行长期培养,实验组加入矿化液和米诺环素(20mg/L或100mg/L),对照组只加矿化液.28天后用茜素红与Von-Kossa染色检测矿化结节的形成.结果20mg/L和100mg/L的米诺环素能显提高PDLCs的ALP活性,其中20mg/L具有大的促进效应,对体外矿化结节的形成,亦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结论米诺环素有促进牙周韧带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转化的趋势,从而有助于牙周新附着的形成.
作者:葛少华;杨丕山;赵宁;戚向敏;孙钦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筛选含有Tip30的涎腺腺样囊性癌高转移细胞,检测TIP30蛋白在涎腺腺样囊性癌高转移细胞中的表达,检测携带外源性TIP30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布变化.方法应用脂质体转染方法将TIP30导入ACC-M细胞中,G418筛选阳性克隆,用免疫印记杂交法(Western blot)检测转染细胞中TIP30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分布.结果筛选14天后,含有TIP30的ACC-M单克隆形成,TIP30蛋白在ACC-M中表达稳定;携带外源性TIP30的细胞G0-G1期比例增高,G2-M、S期细胞比例降低.结论ACC-M细胞能稳定表达外源基因TIP30,携带外源性TIP30的细胞G0-G1期细胞比例增高,G2-M、S期细胞比例降低,从而影响ACC-M细胞的生长,是TIP30抑制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生长的可能机制之一.
作者:张蕾;吕春堂;周中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在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克隆、基因测序的方法来分析腮腺多形性腺瘤及正常腺体组织中PTEN基因第5、第6及第8外显子有无突变及缺失.结果通过对PTEN基因三个外显子的克隆测序,发现有2例外显子8发生突变,其中一例引起编码的氨基酸发生变化.结论初步判断,在DNA水平抑癌基因PTEN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存在突变,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作者:张茹慧;李春艳;王军军;欧阳红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评价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局部应用治疗慢性牙周炎的疗效.方法选择3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共80颗牙,全口洁治和根面平整后,以患者一侧患牙局部应用派丽奥盐酸米诺环素软膏为实验组,对侧同名患牙局部应用牙康(甲硝唑棒)为对照组,于基线、基线后8、16周检测临床指标: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基线时临床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基线后8周、16周,两组临床指标均显著比各自基线时有改善.基线后8周,实验组PLI、PD显著低于对照组,SBI无显著差异;基线后16周,实验组菌斑指数PLI、SBI、P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派丽奥局部应用治疗慢性牙周炎短期内可以显著缓解牙周炎症状,且效果优于牙康.
作者:吴勇;于晓霞;金艳;宋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弹性模量的桩系统对根管治疗牙修复后强度的影响.方法20颗近期拔除的完整人上颌中切牙,根管治疗后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颗.组一进行玻璃纤维桩ParaPost Fiber White(Coltene/Whledent Inc)、复合树脂核及铸造全冠修复.组二进行铸造镍铬桩核及铸造全冠修复.每组牙均保留1.5mm的牙本质肩领(Ferrule).实验标本包埋于自凝树脂块中,固定在DCS5000材料试验机上.加载头以1mm/min的速度,与牙长轴成130°进行加载直至标本断裂.断裂强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断裂方式采用Fisher's精确概率法(P<0.05).结果组一断裂强度为43.406±18.959kg,组二33.680±9.675kg,差异无显著性(P>0.05).可修复性断裂方式见于玻璃纤维桩核,而不可修复性的破坏多见于铸造镍铬桩核组(P<0.001).结论在牙体预备保留1.5mm牙本质肩领(Ferrule)的情况下,两种不同弹性模量的桩对根管治疗牙桩核加全冠修复后的强度影响无差异,可修复性的破坏见于弹性模量与牙本质近似的玻璃纤维桩组.
作者:谭建国;冯敏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