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伟;刘剑仑;蒋奕;唐玮;韦薇;黄真
目的 观察芩丹胶囊(QD)的降压作用以及对血管外膜TGF-βl/Smad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探讨QD改善高血压血管外膜重构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老年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随机分为模型组(SHR组)、QD大剂量组(SHR+QDH组)、QD小剂量组(SHR+QDL组)、氯沙坦组(SHR+Los组),另设老年Wistar-Kyoto(WKY)大鼠空白对照组(WKY组)及正常用药组(WKY+QDH组).给药组分别灌胃给予相应药物,SHR组和WKY组灌胃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测量各组大鼠收缩压;免疫组化法观察TGF-β1和Smad7在胸主动脉外膜的蛋白表达;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显微镜下观察Ⅰ、Ⅲ胶原在胸主动脉外膜的表达;Image Pro Plus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与SHR组相比,SHR+QDH组、SHR+QDL组和SHR+Los组收缩压均下降(P<0.05);TGF-β1表达降低,Smad7表达增高(P均<0.05);外膜Ⅰ、Ⅲ胶原蛋白表达下降(P<0.05).SHR+QDH组比SHR+QDL组效果更好(P<0.05).结论 QD不仅能够有效降低SHR血压,而且能够干扰TGF-β1/Smad信号转导通路,从而抑制动脉血管外膜Ⅰ、Ⅲ胶原的表达,改善和逆转血管外膜重构.
作者:葛汝青;张继东;黄山英;王博;任敏;冯利;郭雪峰;吕怡静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泪膜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0例(70只眼),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观察分析术前,术后1 d、1周、2周、1个月的主观干燥异物感,通过角膜荧光素试验(FSC)、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测定泪膜功能,检测角膜知觉情况.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1 d、1周、2周术眼干燥异物感、角膜荧光素染色、SIT程度明显增加,BUT变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干燥异物感、角膜荧光素染色、SIT及BUT程度恢复至术前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角膜知觉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在短期内影响患者泪膜功能,导致部分患者发生干眼症;泪膜稳定性与角膜知觉呈正相关性.
作者:陈红梅;卓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糖尿病(DM)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糖尿病(COPD+DM)大鼠模型,测定其肺泡灌洗液(BALF)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观察上述不同疾病时BALF中SIgA含量的变化.方法 将48只大鼠随机分成COPD组、DM组、COPD+DM组和正常组,每组12只.大鼠实验环境中预饲养1周后,建立糖尿病模型,1周后用气道内滴入脂多糖(LPS)和被动吸烟的方法 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模型.大鼠成模后,取其右侧肺组织,做常规病理检查.同时对左侧肺组织进行肺泡灌洗,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肺泡灌洗液中SIgA的含量.结果 ①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正常组大鼠肺泡结构正常,未见炎性细胞浸润.COPD组大鼠支气管黏膜上皮脱落,肺间质及气道管壁有炎性细胞浸润,肺泡腔扩大,部分融合成肺大疱.DM组大鼠支气管上皮纤毛有倒伏现象,基膜下有炎性细胞浸润.COPD+DM组支气管黏膜上皮脱落严重,肺间质及气道管壁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肺泡结构破坏,部分融合成肺大疱;②各组大鼠肺泡灌洗液中SIgA含量测定结果:与正常组比较,COPD组的SIgA含量显著下降(P<0.01),DM组和DM+COPD组的SIgA含量升高(P<0.01);与COPD组比较,DM组、COPD+DM组SIgA含量显著升高(P<0.01);DM组和COPD+D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gA在肺部黏膜免疫中发挥正向的防御作用.COPD大鼠肺灌洗液中的SIgA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减低,揭示气道黏膜局部防御功能下降.DM大鼠及COPD+DM大鼠肺灌洗液中的SIgA增高,可能与晚期糖基化产物免疫应答和对病原微生物的代偿性免疫增高有关.
作者:李廷天;邵磊;翟聪颖;殷康;杨艳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双源CT仿真内镜技术(VE)在胸主动脉夹层破口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利用心电门控技术进行双源CT对比剂增强扫描并确诊的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50例进行分析,将原始数据在工作站上进行VE后处理重建.利用断面图像观测破口是否存在,利用VE对破口及内膜片成像.为确定对比剂浓度与破口显示情况的关系,测量破口附近真腔的CT值;根据VE对破口的显示情况将本组病例分为VE显示清晰组(n=40)及不清晰组(n=10),观察VE显示的主动脉夹层破口及游离内膜片的形态及特点,分析两组之间测得的CT值的差异.结果 50例主动脉夹层病例中Stanford A、B型分别为22、28例,其中40例(80%)VE图像可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破口;10例(20%)VE图像破口显示不清,其中4例VE及其他断面图像均未发现破口,6例破口显示不佳:VE图像显示清晰组与不清晰组之间破口附近真腔的CT值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但不清晰组破口周围均可见明显的伪影及噪声.VE图像显示清晰组中破口为梭形或椭圆形16例,其余24例为不规则型.50例主动脉夹层病例中VE图像能显示清晰撕裂内膜的为45例(90%),其中包括螺旋型35例,其余10例.结论 双源CT仿真内镜技术可清晰、直观地显示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内膜及其破口的三维立体结构,腔内对比剂的浓度并非是导致VE图像破口显示不清的因素.
作者:李刚;马祥兴;张化一;田本祥;韩武师;于德新;尉从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大量研究表明,老年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并发症密切相关,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3].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ACLA)与血栓形成关系密切,其与大血管病的关系国内外研究较多,而有关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与ACLA的研究报道甚少[4-5].
作者:李红;汪为民;李雪琴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Podoplanin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间质中的表达与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和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二步法,检测80例NSCLC患者间质及2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间质中PDGFR-β、Podoplanin的表达,用肌动蛋白α(α-SMA)标记CAFs,D2-40标记微淋巴管,计数微淋巴管密度(LMVD),分析PDGFR-β、Podoplanin表达情况及与CAFs、LMVD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NSCLC中PDGFR-β、Podoplanin在间质中的表达均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P均<0.05).NSCLC间质中PDGFR-β与Podoplanin的表达呈正相关(γ=0.380,P<0.05),且其表达与CAFs密切相关.癌组织中LMVD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P<0.05);且淋巴结转移组LMVD更高(P<0.05);PDGFR-β或Podoplanin阳性表达组LMVD明显高于阴性表达组(P均<0.05).间质中PDGFR-β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组织分化程度相关(P<0.05).Podoplanin的阳性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和淋巴结的转移相关(P均<0.05).结论 PDGFR-β、Podoplanin在NSCLC间质中的表达与CAFs有关,且与肿瘤淋巴管的形成密切相关.
作者:林文俐;刘杰;李哲;张楠;刘传勇;刘金锋;孙玉萍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用步态分析的方法 研究不同类型的足趾损伤对足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访术后2~8年拇趾远节部分缺损、拇趾远节缺损、二趾缺损和二趾列缺损四组患者40例,采用自身健足对照,用Footscan足底压力分析系统行足底生物力学分析.结果 拇趾远节部分缺损主要引起局部应力的改变,拇指远节缺损引起重心后移及前足蹬离期的缩短,二趾缺损可引起足底应力的外移,跖骨头缺损引起整个前足压力显著升高.结论 各类足趾缺损均会对足底步态产生不同影响,拇趾远节及第二跖骨头缺损对足底应力分布影响较大,应尽力予以保留.
作者:吴昊;丰荣杰;官士兵;许庆家;张立山;李淑媛;龚维明;贾堂宏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PARP-1基因在卵巢癌化疗耐药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探讨以该基因为靶向的小干扰RNA(siR-NA)能否有效逆转C13*细胞对顺铂(CDDP)的耐药性.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FQ-PCR)和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C13*、OV2008细胞中PARP-1 mRNA和蛋白表达差异;转染PARPl-siRNA后,通过RFQ-PCR和Western法验证干扰效果;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观察转染后细胞对CDDP敏感性变化及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 C13*细胞中PARP-1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分别是OV2008细胞表达量的(2.12±0.97)和(1.89±0.23)倍;特异性PARPl-siRNA能有效降低C13*细胞中PARP-1 tuRNA、蛋白水平及其对顺铂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下降(71.23±5.41)%、(73.84±3.78)%和(89.77±10.06)%(P<0.05),且C13*细胞的生长活力明显下降(P<0.05).结论 PARP-l蛋白在卵巢上皮性癌细胞中的表达与顺铂敏感性相关:靶向PARP-l基因的siRNA可在转录和翻译水平抑制PARP-l基因表达,并能有效逆转C13*细胞对CDDP的耐药性.
作者:阚艳艳;张敬敬;王哲;田永杰;戚晓霞;张捷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靶向羧肽酶B2(CPB2)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表达以及对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的影响.方法 将细胞分为siRNA-1组、siRNA-2组、siRNA-3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5组,设计并化学合成编码TAFI基因(CPB2)的特异性siRNA,用脂质体2000转染至MDA-MB-231细胞中,采用Western b1ot、RT-PCR分别检测各组TAFI蛋白及mRNA的表达,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癌细胞转移侵袭能力,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细胞存活和生长情况.结果 siRNA 抑制CPB2表达后,TAFI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siRNA-1组、siRNA-2组、siRNA-3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细胞侵袭力和细胞生长都明显受到抑制(P<0.05).结论 靶向CPB2的siRNA可有效下调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中TAFI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降低肿瘤细胞的侵袭力,抑制细胞的生长和转移.
作者:王泽筠;徐成伟;马晓丽;郑燕;郏雁飞;肖东杰;汪运山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骨桥蛋白(OPN)和埃兹蛋白(Ezri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SP)法检测71例术中切除的原发性乳腺IDC和33例距癌灶约5 cm处正常乳腺组织中Caspase-3、OPN 和Ezrin的表达,分析3种蛋白间及其与乳腺IDC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乳腺IDC组Caspase-3、OPN及Ezrin 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66%、74.65%、64.79%,正常乳腺组织对照组Caspase-3、OPN及Ezr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76%、33.33%、39.39%,3指标在两组间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IDC组,3种蛋白的表达与乳腺IDC的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复发相关;Caspase-3、OPN及Ezrin蛋白的表达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原癌基因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Caspase-3与OPN、Ezrin的表达呈负相关(r=-0.258、-0.313),OPN与Ezrin的表达呈正相关(r=0.29).结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aspase-3、OPN、Ezrin 3种蛋白的异常表达在其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兴苗;李孟圈;王丽娟;苏静;胡荻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早衰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的第2~3代雌性SD大鼠VSMCS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有或无不同浓度(10-10mol/L~10-8mol/L)雌激素受体激动剂(PPT/DPN)存在时,用150μmol/L H2O2诱导早衰.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衰老相关标志物(DcR2)、Pull down assay,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 检测原癌基因Ras的表达或活性.结果 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H2O2组血管平滑肌细胞DcR2表达率显著增高(P<0.05).H2O2+PPT及H2O2+DPN各浓度组血管平滑肌细胞DcR2表达率均低于H2O2组,且随激动剂浓度增高而降低,但不同激动剂之间无显著差别(P>0.05).H2O2组细胞内GTP-Ras/Total Ras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有10-8mol/L PPT或DPN存在时,细胞内的GTP-Ras/Total Ras比值明显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H2O2+PPT组和H2O2+DPN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介导雌激素的抗早衰效应上,雌激素受体a(ERa)和雌激素受体b(ERb)可能具有同等效应;雌激素抗早衰效应机制之一可能是抑制原癌基因Ras的激活.
作者:李群锋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高尔基体蛋白73(GP73)与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联合检测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132例血清,其中原发性肝癌(PHC)56例、肝硬化33例,慢乙肝患者23例,健康对照20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GP73的表达情况;应用甲胎蛋白异质体亲和吸附离心管洗脱获得AFP-L3,同时化学发光法检测原始血清中总AFP和AFP-L3,计算AFP-L3在总AFP中的比率.结果 PHC组、肝硬化组、肝炎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清GP73水平分别为247.05(228.35~287.72)、176.83(159.51~183.98)、152.58(135.19~162.85)、43.00(37.96~52.64)nG/mL,AFP-L3%分别为14.52(12.33~15.28)%、5.68(4.32~7.74)%、4.31(3.57~6.45)%、3.29(2.60~4.25)%.PHC组GP73和AFP-L3%均明显高于其他组(P均<0.01);GP73和AFP-L3%用于诊断PHC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5、0.828,佳截取值分别为187.60ng/mL、9.98%,此时的敏感度分别为69.6%、64.3%,特异度分别为86.8%、96.1%.二者联合诊断PHC的敏感度为82.1%,特异度为85.5%.结论 GP73和AFP-L3%均可作为诊断PHC的血清标记物,二者联合检测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可提高PHC的诊断率.
作者:孔祥亘;韩绍磊;郑昭敏;杜文军;陈士俊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赖氨酰氧化酶(LOX)在乳腺癌组织、正常乳腺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并与乳腺癌常规预后指标比较,探讨其与乳腺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56例乳腺癌组织、56例正常乳腺组织及2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LOX mRNA与低氧诱导因子1(HIF-1α)mRNA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相应组织中LOX蛋白及HIF-1α的表达,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OX mRNA在乳腺癌组织、正常乳腺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7.14%、32.14%、25.00%,乳腺癌组织中LOXmRNA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P<0.01);LOX蛋白在乳腺癌组织、正常乳腺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48.21%、26.78%、20.00%,乳腺癌组织中LOX蛋白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P<0.05);LOX mRNA及LOX蛋白在不同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中的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Ⅲ、Ⅳ期乳腺癌LOX mRNA及LOX蛋白的表达率明显高于Ⅰ、Ⅱ期(P均<0.01),但在不同年龄及肿瘤大小患者的癌组织中LOX mRNA及LOX蛋白的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X蛋白的表达与HIF-1α呈正相关(r=0.368).结论 LOX蛋白及LOX 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高于正常乳腺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LOX与乳腺癌的发生可能有关;LOX高表达的乳腺癌其恶性程度更高,更易发生远处转移;HIF-1α与LOX在乳腺癌的侵袭/转移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杨华伟;刘剑仑;蒋奕;唐玮;韦薇;黄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服用消渴丸、瑞格列奈治疗前后空腹、30、120min真胰岛素量及其与放免胰岛素比值的变化特征.方法 初诊T2DM患者90例,随机分为消渴丸组44例,瑞格列奈组46例.留取治疗前后空腹、30 min和120 min静脉血,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真胰岛素(TI),放射免疫法测定放射免疫性胰岛素(IRI),并计算各时刻TI/IRI.结果 消渴丸组治疗后,30 min时TI/IRI较治疗前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峰在120min时,TI/IRI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增加(0.60±0.13 vs 0.53±0.14,P<0.05);瑞格列奈组治疗后,TI/IRI的高峰在30 min时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增加(0.63±0.08 vs 0.44±0.17,P<0.05).结论 初诊T2DM患者经消渴丸治疗后,可显著改善120min时胰岛素分泌的质与量,与瑞格列奈组治疗后早期相胰岛素分泌的质与量存在一定的差异.
作者:王冰;赵志刚;汪艳芳;袁慧娟;苏永;王遂军;虎子颖;张会峰;田睿;史晓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17(IL-17)对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及其对细胞周期变化的影响.方法 以体外培养的肝星状细胞为研究对象,分别以200、400、600、800、1000μg/L(终质量浓度)的IL-17刺激,并设空白对照组,分别培养24、48、72 h.用细胞计数法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MTT法检测IL-17刺激后肝星状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的IL-17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结果 IL-17对细胞的刺激增殖作用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性,200μg/L的IL-17对细胞无明显的刺激作用(P>0.05),800μg/L的IL-17在细胞培养72h后对细胞的刺激增殖作用明显(P<0.01),1000μg/L的IL-17对细胞则有抑制作用(P<0.01).IL-17刺激肝星状细胞后能促使细胞由G0/G1期进入S期,细胞增殖以S期细胞比例为主.在一定范围内,细胞增殖指数随着IL-17浓度的增长而增加,而1000μg/L的IL-17则抑制细胞周期,使细胞周期停滞于G1期(P<0.01).结论 IL-17能刺激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性,IL-17能够促进肝星状细胞由GO/G1期进入S期.
作者:曾兆清;杜文军;史兆章;徐伟;刘倩雯;陈士俊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研究活化增视颗粒对兔眼实验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玻璃体中MCP-1以及TGF-β2的影响,探讨活化增视颗粒对PVR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5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平均分为模型对照组、沃丽汀组、活化增视颗粒组,采用兔眼玻璃体内注射巨噬细胞的方法 建立PVR的动物模型,各组于3、7、14、21、28 d分别随机处死3只,ELISA检测玻璃体液中MCP-1和TGF-β2的质量浓度.结果 活化增视颗粒组在7 d时可显著降低兔玻璃体内MCP-1表达,与沃丽汀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活化增视颗粒组在3 d时玻璃体内TGF-β2质量浓度开始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沃丽汀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14 d时达到高峰,与对照组及沃丽汀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活化增视颗粒主要在PVR炎症期及增生早期通过降低玻璃体中MCP-1和升高玻璃体中TGF-β2的质量浓度来抑制PVR的发生.
作者:郝延蕾;满晓飞;李志红;原越;于海群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抗抑郁药物去甲替林对氧糖剥夺损伤皮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体外培养的原代大鼠皮层神经元细胞,经不同浓度(1.0、2.5、5.0、10.0μmol/L)的去甲替林预处理后,建立氧糖剥夺模型.应用免疫细胞染色、MTT和台盼蓝染色检测去甲替林对神经元细胞状态、细胞活性、死亡率的影响.应用Western杂交测定去甲替林对线粒体细胞色素c、Smac/Diablo、AIF释放的影响.结果 去甲替林能够明显改善氧糖剥夺损伤后神经元的生存状况,提高细胞存活率,并且明显抑制了损伤后神经元线粒体细胞色素c、Smac/Diab1o、AIF 的释放.结论 抗抑郁药物去甲替林通过抑制细胞线粒体细胞凋亡因子(细胞色素c、Smac/Diablo、AIF)释放来保护氧糖剥夺损伤的皮质神经元,为抗抑郁药物去甲替林神经保护作用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文华;徐淑军;江玉泉;李刚;李新钢;周茂德;吴承远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慢性非胆脂瘤中耳炎引起的耳蜗瘘管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手术处理.方法 结合文献复习,回顾性分析1例非胆脂瘤中耳炎引起的耳蜗瘘管.结果 非胆脂瘤中耳炎所致的耳蜗瘘管骨导下降不明显,无眩晕,瘘管实验为阴性.瘘口骨内膜完整,术后骨导均仅有轻度下降.结论 机械因素可能不是骨质破坏的必要因素,术前研究全系列高分辨率图像有利于避免漏诊耳蜗瘘管,应尽量清除瘘口的病变上皮或肉芽,通过仔细操作能够保存耳蜗功能.
作者:李树峰;梁琴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肝癌衍生生长因子(HDGF)和微血管密度(MVD)在肝外胆管癌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链霉亲和素-过氧化物酶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5例肝外胆管癌患者术后组织中HDGF和MVD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 显示,HDGF和MVD在胆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2%和58.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HDGF和MVD有正相关关系(r=0.279,P=0.024);HDGF表达阳性患者的总生存率明显小于阴性患者的总生存率(23.3%vs 62.9%,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 表明HDGF是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 HDGF在肝外胆管癌中表达与MVD相关,可作为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HDGF可能通过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在肝外胆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郭森;刘炎锋;赵锐;崔夕军;牛军;陈雨信;吴小鹏;徐克森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替比夫定(LdT)相关耐药的HBV聚合酶基因突变模式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LdT治疗中病毒学突破的HBeAg阳性CHB,经焦磷酸测序法证实为LdT耐药突变的1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检出4个耐药突变位点呈5种模式,分别为rtM204I 9例,rtM204I+rtL180M 3例,rtM204I+rtV173L、rtM204I+rtV173L+rtL180M和rtM204I+rtV173L+rtA181V各1例.治疗24周时患者血清HBV-DNA均<104拷贝/mL,其中60%(9/15)的患者<103拷贝/mL;耐药突变发生于用药后40~11周,均未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结论 rtM204I是LdT耐药的主要突变模式,对未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的患者,即使在24周HBV-DNA<103拷贝/mL,仍需关注其耐药突变.
作者:杨芳;王磊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