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兆清;杜文军;史兆章;徐伟;刘倩雯;陈士俊
目的 观察人参皂苷Rb1和Re对Aβ25-35诱导损伤SK-N-SH细胞的保护作用进而研究其内在机制.方法 用Aβ25-35处理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K-N-SH细胞),模拟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元损伤,并以适当浓度人参皂苷Rb1或Re处理.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荧光探针法检测细胞内ROS水平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tau蛋白磷酸化水平及活性GSK-3β蛋白表达.结果 培养基中添加Aβ25-35后SK-N-SH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而人参皂苷Rb1和Re均能显著提高损伤细胞的存活率,降低细胞内ROS水平,降低活性GSK-3β的表达,造成tau蛋白396位点的磷酸化程度下降,缓解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结论 人参皂苷Rb1和Re对Aβ25-35诱导损伤的SK-N-SH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贾立云;潘晓华;刘晶;崔行;王墨林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抗抑郁药物去甲替林对氧糖剥夺损伤皮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体外培养的原代大鼠皮层神经元细胞,经不同浓度(1.0、2.5、5.0、10.0μmol/L)的去甲替林预处理后,建立氧糖剥夺模型.应用免疫细胞染色、MTT和台盼蓝染色检测去甲替林对神经元细胞状态、细胞活性、死亡率的影响.应用Western杂交测定去甲替林对线粒体细胞色素c、Smac/Diablo、AIF释放的影响.结果 去甲替林能够明显改善氧糖剥夺损伤后神经元的生存状况,提高细胞存活率,并且明显抑制了损伤后神经元线粒体细胞色素c、Smac/Diab1o、AIF 的释放.结论 抗抑郁药物去甲替林通过抑制细胞线粒体细胞凋亡因子(细胞色素c、Smac/Diablo、AIF)释放来保护氧糖剥夺损伤的皮质神经元,为抗抑郁药物去甲替林神经保护作用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文华;徐淑军;江玉泉;李刚;李新钢;周茂德;吴承远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RNAi技术经慢病毒载体介导的siRNA对Jiyoye细胞c-myc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 设计并合成RNA干扰序列,退火后连接到pLVX干扰载体上,构建PLVX-c-myc表达载体,经慢病毒介导转染人Jiyoye细胞株培养72 h.实验分为空白对照(未转染)、c-myc-neg、c-myc-1、c-myc-2、c-myc-3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转染率,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c-myc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构建pLVX-c-myc-neg、pLVX-c-myc-1、pLVX-c-myc-2、pLVX-c-myc-3重组表达载体.与c-myc-neg组相比,c-myc-1、c-myc-2和c-myc-3组c-myc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P<0.05),以c-myc-3组下降显著(P<0.05).结论 成功构建c-myc shRNA表达载体,利用慢病毒介导转染Jiyoye细胞的c-myc基因表达下调,为进一步探讨沉默c-myc基因在白血病和淋巴瘤靶向治疗中的作用奠定了实验基础.
作者:宋爱琴;鞠秀丽;孙立;王玲;李晓玲;于洪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糖尿病(DM)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糖尿病(COPD+DM)大鼠模型,测定其肺泡灌洗液(BALF)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观察上述不同疾病时BALF中SIgA含量的变化.方法 将48只大鼠随机分成COPD组、DM组、COPD+DM组和正常组,每组12只.大鼠实验环境中预饲养1周后,建立糖尿病模型,1周后用气道内滴入脂多糖(LPS)和被动吸烟的方法 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模型.大鼠成模后,取其右侧肺组织,做常规病理检查.同时对左侧肺组织进行肺泡灌洗,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肺泡灌洗液中SIgA的含量.结果 ①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正常组大鼠肺泡结构正常,未见炎性细胞浸润.COPD组大鼠支气管黏膜上皮脱落,肺间质及气道管壁有炎性细胞浸润,肺泡腔扩大,部分融合成肺大疱.DM组大鼠支气管上皮纤毛有倒伏现象,基膜下有炎性细胞浸润.COPD+DM组支气管黏膜上皮脱落严重,肺间质及气道管壁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肺泡结构破坏,部分融合成肺大疱;②各组大鼠肺泡灌洗液中SIgA含量测定结果:与正常组比较,COPD组的SIgA含量显著下降(P<0.01),DM组和DM+COPD组的SIgA含量升高(P<0.01);与COPD组比较,DM组、COPD+DM组SIgA含量显著升高(P<0.01);DM组和COPD+D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gA在肺部黏膜免疫中发挥正向的防御作用.COPD大鼠肺灌洗液中的SIgA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减低,揭示气道黏膜局部防御功能下降.DM大鼠及COPD+DM大鼠肺灌洗液中的SIgA增高,可能与晚期糖基化产物免疫应答和对病原微生物的代偿性免疫增高有关.
作者:李廷天;邵磊;翟聪颖;殷康;杨艳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赖氨酰氧化酶(LOX)在乳腺癌组织、正常乳腺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并与乳腺癌常规预后指标比较,探讨其与乳腺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56例乳腺癌组织、56例正常乳腺组织及2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LOX mRNA与低氧诱导因子1(HIF-1α)mRNA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相应组织中LOX蛋白及HIF-1α的表达,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OX mRNA在乳腺癌组织、正常乳腺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7.14%、32.14%、25.00%,乳腺癌组织中LOXmRNA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P<0.01);LOX蛋白在乳腺癌组织、正常乳腺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48.21%、26.78%、20.00%,乳腺癌组织中LOX蛋白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P<0.05);LOX mRNA及LOX蛋白在不同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中的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Ⅲ、Ⅳ期乳腺癌LOX mRNA及LOX蛋白的表达率明显高于Ⅰ、Ⅱ期(P均<0.01),但在不同年龄及肿瘤大小患者的癌组织中LOX mRNA及LOX蛋白的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X蛋白的表达与HIF-1α呈正相关(r=0.368).结论 LOX蛋白及LOX 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高于正常乳腺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LOX与乳腺癌的发生可能有关;LOX高表达的乳腺癌其恶性程度更高,更易发生远处转移;HIF-1α与LOX在乳腺癌的侵袭/转移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杨华伟;刘剑仑;蒋奕;唐玮;韦薇;黄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替比夫定(LdT)相关耐药的HBV聚合酶基因突变模式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LdT治疗中病毒学突破的HBeAg阳性CHB,经焦磷酸测序法证实为LdT耐药突变的1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检出4个耐药突变位点呈5种模式,分别为rtM204I 9例,rtM204I+rtL180M 3例,rtM204I+rtV173L、rtM204I+rtV173L+rtL180M和rtM204I+rtV173L+rtA181V各1例.治疗24周时患者血清HBV-DNA均<104拷贝/mL,其中60%(9/15)的患者<103拷贝/mL;耐药突变发生于用药后40~11周,均未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结论 rtM204I是LdT耐药的主要突变模式,对未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的患者,即使在24周HBV-DNA<103拷贝/mL,仍需关注其耐药突变.
作者:杨芳;王磊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亲属照顾者主观负担现状及其与一般社会性因素、家庭关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用一般社会学指标、照顾者反应评估工具、家庭关系指数和家庭功能评定问卷对71名住院肿瘤患者照顾者和45名普通内科住院患者照顾者(对照组)进行测量.结果 肿瘤患者照顾者的健康问题(P<0.05)、时间受打扰(P<0.01)和经济压力(P<0.001)显著高于对照组.家庭关系指数与健康问题(P<0.01)、时间受打扰(P<0.05)、经济压力(P<0.01)、家庭支持缺乏(P<0.05)呈显著正相关,与自尊(P<0.001)呈显著负相关;情感介入与健康问题(P<0.05)、家庭支持缺乏(P<0.05)呈显著正相关,与自尊(P<0.05)显著负相关.年龄、婚姻状况等与主观负担的部分维度呈显著相关.结论 住院肿瘤患者照顾者的主观负担高于一般内科患者照顾者;照顾者的主观负担与家庭关系、情感介入、年龄、婚姻状况等因素相关.
作者:李文杰;王峰;李树秋;吕丽;王力;薛艳;张红静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直肠病变3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特点及其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51例直肠癌及直肠周围病变患者的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3T双梯度短磁体全身磁共振系统,8通道相控阵表面线圈.应用3D F-SPGR序列,对比剂注射速度3mL/s,注射剂量0.1 mmo1/kg,自对比剂开始注射时启动动态增强扫描,15~20个扫描时相不间断连续进行,总扫描时间4~6 min.分析不同直肠病变及不同分化程度、TNM分期的直肠癌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测量病变强化达峰值时的信号强度(SIpeak),获取达峰值的时间(Tpeak)并进行比较.结果 将直肠病变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根据强化峰值出现的早晚及对比剂退出的情况分为A、B、C、D 4种类型.直肠腺瘤均为A型,直肠癌术后复发和肛周脓肿峰值出现较晚,均属B、C、D型.直肠癌表现不一,且随分化级别的降低,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的形态渐由A型向D型转化.各类直肠病变的Tpeak差别显著(P<0.05),由早到晚依次为直肠腺瘤、直肠癌、肛周脓肿和直肠癌术后复发.随分化级别的降低,浸润深度的增加,Tpeak逐渐延长.未穿透浆膜层的直肠癌Tpeak明显早于穿透浆膜层的直肠癌(P<0.05),无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癌Tpeak明显早于有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癌(P<0.05).结论 不同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形态对于直肠病变的诊断有帮助,Tpeak可作为直肠癌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预测的较为可靠的指标.
作者:张晓明;马祥兴;于德新;孟祥水;李传福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骨桥蛋白(OPN)和埃兹蛋白(Ezri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SP)法检测71例术中切除的原发性乳腺IDC和33例距癌灶约5 cm处正常乳腺组织中Caspase-3、OPN 和Ezrin的表达,分析3种蛋白间及其与乳腺IDC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乳腺IDC组Caspase-3、OPN及Ezrin 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66%、74.65%、64.79%,正常乳腺组织对照组Caspase-3、OPN及Ezr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76%、33.33%、39.39%,3指标在两组间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IDC组,3种蛋白的表达与乳腺IDC的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复发相关;Caspase-3、OPN及Ezrin蛋白的表达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原癌基因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Caspase-3与OPN、Ezrin的表达呈负相关(r=-0.258、-0.313),OPN与Ezrin的表达呈正相关(r=0.29).结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aspase-3、OPN、Ezrin 3种蛋白的异常表达在其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兴苗;李孟圈;王丽娟;苏静;胡荻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用标记滞留细胞(LRCs)及免疫荧光双标记法进行小鼠表皮干细胞可靠分子标记的筛选.方法 选择出生5 d的昆明小乳鼠进行腹腔注射5-溴,2-脱氧尿嘧啶(5-bromodeoxyuridine,BrdU),隔日注射,连续7 d.于注射后第90天进行取材,在冰冻切片上分别进行BrdU与整合素β1、P63和CD34的双重免疫荧光标记,观察这些标记物与BrdU的符合度.结果 90d后小鼠皮肤上皮细胞中仍有少数阳性细胞,主要存在于毛囊的隆突部位,另有少数阳性细胞散落在基底层.免疫荧光双标的结果 示,Brdu与整合素β1双标阳性的细胞占所有整合素β1阳性细胞的81%,占所有Brdu阳性细胞的94%;Brdu与P63双标阳性的细胞占所有P63阳性细胞的65%,占所有Brdu阳性细胞的86%;Brdu与CD34双标阳性的细胞占所有CD34阳性细胞的30%,占所有Brdu阳性细胞的62%.结论 整合素β1与BrdU的符合率高,P63其次.β1和P63是这些分子标记物中筛选干细胞好的指标.
作者:陈萌;任宁;刘文君;秦晓敏;李劲松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PARP-1基因在卵巢癌化疗耐药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探讨以该基因为靶向的小干扰RNA(siR-NA)能否有效逆转C13*细胞对顺铂(CDDP)的耐药性.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FQ-PCR)和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C13*、OV2008细胞中PARP-1 mRNA和蛋白表达差异;转染PARPl-siRNA后,通过RFQ-PCR和Western法验证干扰效果;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观察转染后细胞对CDDP敏感性变化及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 C13*细胞中PARP-1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分别是OV2008细胞表达量的(2.12±0.97)和(1.89±0.23)倍;特异性PARPl-siRNA能有效降低C13*细胞中PARP-1 tuRNA、蛋白水平及其对顺铂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下降(71.23±5.41)%、(73.84±3.78)%和(89.77±10.06)%(P<0.05),且C13*细胞的生长活力明显下降(P<0.05).结论 PARP-l蛋白在卵巢上皮性癌细胞中的表达与顺铂敏感性相关:靶向PARP-l基因的siRNA可在转录和翻译水平抑制PARP-l基因表达,并能有效逆转C13*细胞对CDDP的耐药性.
作者:阚艳艳;张敬敬;王哲;田永杰;戚晓霞;张捷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脑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蛋白浓度的影响和临床疗效,探讨其对脑缺血的保护机制.方法 随机将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在药物治疗脑梗死的同时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技术,在发病后1、3、7、14 d进行NSE、S-100蛋白含量的测定,在治疗前和治疗后7、14、30 d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14、30 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P<0.01),发病后3、7、14 d血清NSE含量明显降低(P<0.01),治疗7、14 d S-100蛋白含量降低(P<0.05).结论 局部亚低温治疗技术对神经细胞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
作者:杨健军;杜怡峰;韩晔;胡浩然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Podoplanin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间质中的表达与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和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二步法,检测80例NSCLC患者间质及2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间质中PDGFR-β、Podoplanin的表达,用肌动蛋白α(α-SMA)标记CAFs,D2-40标记微淋巴管,计数微淋巴管密度(LMVD),分析PDGFR-β、Podoplanin表达情况及与CAFs、LMVD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NSCLC中PDGFR-β、Podoplanin在间质中的表达均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P均<0.05).NSCLC间质中PDGFR-β与Podoplanin的表达呈正相关(γ=0.380,P<0.05),且其表达与CAFs密切相关.癌组织中LMVD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P<0.05);且淋巴结转移组LMVD更高(P<0.05);PDGFR-β或Podoplanin阳性表达组LMVD明显高于阴性表达组(P均<0.05).间质中PDGFR-β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组织分化程度相关(P<0.05).Podoplanin的阳性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和淋巴结的转移相关(P均<0.05).结论 PDGFR-β、Podoplanin在NSCLC间质中的表达与CAFs有关,且与肿瘤淋巴管的形成密切相关.
作者:林文俐;刘杰;李哲;张楠;刘传勇;刘金锋;孙玉萍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大量研究表明,老年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并发症密切相关,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3].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ACLA)与血栓形成关系密切,其与大血管病的关系国内外研究较多,而有关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与ACLA的研究报道甚少[4-5].
作者:李红;汪为民;李雪琴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研究活化增视颗粒对兔眼实验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玻璃体中MCP-1以及TGF-β2的影响,探讨活化增视颗粒对PVR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5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平均分为模型对照组、沃丽汀组、活化增视颗粒组,采用兔眼玻璃体内注射巨噬细胞的方法 建立PVR的动物模型,各组于3、7、14、21、28 d分别随机处死3只,ELISA检测玻璃体液中MCP-1和TGF-β2的质量浓度.结果 活化增视颗粒组在7 d时可显著降低兔玻璃体内MCP-1表达,与沃丽汀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活化增视颗粒组在3 d时玻璃体内TGF-β2质量浓度开始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沃丽汀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14 d时达到高峰,与对照组及沃丽汀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活化增视颗粒主要在PVR炎症期及增生早期通过降低玻璃体中MCP-1和升高玻璃体中TGF-β2的质量浓度来抑制PVR的发生.
作者:郝延蕾;满晓飞;李志红;原越;于海群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泪膜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0例(70只眼),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观察分析术前,术后1 d、1周、2周、1个月的主观干燥异物感,通过角膜荧光素试验(FSC)、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测定泪膜功能,检测角膜知觉情况.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1 d、1周、2周术眼干燥异物感、角膜荧光素染色、SIT程度明显增加,BUT变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干燥异物感、角膜荧光素染色、SIT及BUT程度恢复至术前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角膜知觉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在短期内影响患者泪膜功能,导致部分患者发生干眼症;泪膜稳定性与角膜知觉呈正相关性.
作者:陈红梅;卓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肝癌衍生生长因子(HDGF)和微血管密度(MVD)在肝外胆管癌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链霉亲和素-过氧化物酶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5例肝外胆管癌患者术后组织中HDGF和MVD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 显示,HDGF和MVD在胆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2%和58.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HDGF和MVD有正相关关系(r=0.279,P=0.024);HDGF表达阳性患者的总生存率明显小于阴性患者的总生存率(23.3%vs 62.9%,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 表明HDGF是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 HDGF在肝外胆管癌中表达与MVD相关,可作为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HDGF可能通过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在肝外胆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郭森;刘炎锋;赵锐;崔夕军;牛军;陈雨信;吴小鹏;徐克森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三叶因子l(TFF1)、三叶因子2(TFF2)和环氧合酶-2(COX-2)在正常胃黏膜组织、癌旁组织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TFF1、TFF2表达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3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50例癌旁组织和50例胃癌组织中TFF1、TFF2和COX-2的表达.结果 在正常胃黏膜组织、癌旁组织和胃癌组织中,TFF1、TFF2表达呈逐渐减弱趋势(P<0.01),而COX-2的表达呈逐渐上升趋势(P<0.01),TFF1、TFF2的表达强度与后者呈负相关(P<0.01).结论 COX-2的表达增加抑制TFF1、TFF2的表达,细胞增殖与凋亡失衡,终导致胃癌的发生.
作者:石磊;赖铭裕;梁志海;刘诗权;黄杰安;唐国都;姜海行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慢性非胆脂瘤中耳炎引起的耳蜗瘘管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手术处理.方法 结合文献复习,回顾性分析1例非胆脂瘤中耳炎引起的耳蜗瘘管.结果 非胆脂瘤中耳炎所致的耳蜗瘘管骨导下降不明显,无眩晕,瘘管实验为阴性.瘘口骨内膜完整,术后骨导均仅有轻度下降.结论 机械因素可能不是骨质破坏的必要因素,术前研究全系列高分辨率图像有利于避免漏诊耳蜗瘘管,应尽量清除瘘口的病变上皮或肉芽,通过仔细操作能够保存耳蜗功能.
作者:李树峰;梁琴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17(IL-17)对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及其对细胞周期变化的影响.方法 以体外培养的肝星状细胞为研究对象,分别以200、400、600、800、1000μg/L(终质量浓度)的IL-17刺激,并设空白对照组,分别培养24、48、72 h.用细胞计数法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MTT法检测IL-17刺激后肝星状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的IL-17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结果 IL-17对细胞的刺激增殖作用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性,200μg/L的IL-17对细胞无明显的刺激作用(P>0.05),800μg/L的IL-17在细胞培养72h后对细胞的刺激增殖作用明显(P<0.01),1000μg/L的IL-17对细胞则有抑制作用(P<0.01).IL-17刺激肝星状细胞后能促使细胞由G0/G1期进入S期,细胞增殖以S期细胞比例为主.在一定范围内,细胞增殖指数随着IL-17浓度的增长而增加,而1000μg/L的IL-17则抑制细胞周期,使细胞周期停滞于G1期(P<0.01).结论 IL-17能刺激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性,IL-17能够促进肝星状细胞由GO/G1期进入S期.
作者:曾兆清;杜文军;史兆章;徐伟;刘倩雯;陈士俊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