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ELISA法检测人微小B19抗体及其临床应用评价

聂晓晶;李小青;张国成;许东亮;孙新;李志宏;张学红

关键词:人微小病毒B19, VP1独特区蛋白, 酶联免疫吸附法, 聚合酶链反应
摘要:目的 建立检测人微小病毒B19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原保存的XA-B19 VP1独特区蛋白包被ELISA板,优化该方法检测B19抗体的佳实验条件.与聚合酶链反应(PCR)、parvovirus B19 ELISA方法进行比较,评价其一致性.结果 佳包被量为25 ng/孔,标本血清佳稀释倍数为1:200.建立的间接ELISA检测体系与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疱疹病毒抗体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其检测B19 IgM敏感性为88.37%,特异性为96.15%,与PCR方法一致性好(kappa值>0.75,P>0.05);与parvovirus B19 IgM ELISA方法符合性好,符合率为96.8%.与parvovirus B19IgG ELISA方法比较kappa值>0.75,P>0.05,两种检测方法一致性好.结论 建立的间接ELISA检测B19抗体的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经济、快速、方便等优点,适合于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标本检测.
临床儿科杂志相关文献
  • 2005年与2007年手足口病325例临床对比分析

    目的 了解枣庄地区2005年与2007年手足口病发生情况及临床规律.方法 统计调查2005年与2007年325例手足口病资料,并进行临床对比分析.结果 2005年与2007年手足口病两次流行除性别分布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在病原、发病年龄、流行时间、地区分布、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治疗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枣庄地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原为EV71的2007年较病原为CoxA16的2005年发病年龄小、流行时间长、散居儿童多、临床表现及并发症重、实验室检查异常多,治疗较困难.

    作者:董兆华;隋萍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癫(疒间)患儿生活质量研究

    目的 研究癫(疒间)息儿生活质量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神经科门诊的93例癫(疒间)患儿进行生活质量评定,并与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方面严格匹配的93名正常儿童进行对比.生活质量评定工具:抗癫(疒间)药物的不良反应量表(SEP),青少年癫(疒间)患儿的生活质量-48项量表(QOLIE-AD-48),焦虑自评量表(SA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结果 患儿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有皮疹、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障碍;患儿生活质量损害的范围广泛(P<0.01),其中社会支持的损害明显;患儿焦虑抑郁的得分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发现抗癫疴药物的不良反应、焦虑、抑郁、羞耻感与生活质量有相关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除合理的药物治疗外,应对患儿进行包括心理干预的综合治疗以提高患儿的社会功能,全面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佶;王艺;吴冬燕;徐慧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儿童癫(疒间)发作期血清IL-8、IL-10、TGF-β1及TNF-α水平与临床的关系

    目的 探讨IL-8、IL-10、TNF-α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癫疴发作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新诊断的癫(疒间)病例16例,并设健康对照组10例,采用ELISA方法进行血清IL-8、IL-10、TNF-α及TGF-β1水平测定.结果 癫(疒间)组血清IL-10、TGF-β1和TNF-α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7-42.96.P均<0.01),癫(疒间)组血清IL-8水平较正常组儿童增高,但两者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Z=1.48,P>0.05).结论 癫(疒间)患儿发作后存在免疫功能的紊乱,下调免疫功能的因子(IL-10和TGF-β)水平显著增高,提示存在明显的免疫抑制现象,可能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下降;TNF-α显著增高,提示其可能参与了导致脑组织神经功能异常的活动.

    作者:吴洁;王廉文;葛欣;宋小青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婴幼儿巨细胞病毒感染致类白血病反应7例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巨细胞病毒(CMV)感染致类白血病反应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四川大学附属华西第二医院儿童血液科所收治的7例CMV感染后致类白血病反应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患儿中6例婴儿,临床上多有发热、出血、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升高,出现幼稚细胞,抗CMV-IgM(+),CMV-IgG(-),骨髓检查正常或未达白血病诊断标准,经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疗效满意,多数患者恢复良好,血象和骨髓象恢复正常.结论 婴幼儿CMV感染可能是类白血病反应病因之一,临床上类似血液肿瘤性疾病,应结合临床表现和有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鉴别,对疑难病例应密切观察和长期随访.

    作者:赵智勇;袁粒星;王惠霞;高举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儿童特应性皮炎血过敏原检测及分析

    目的 了解引起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主要原因,提出相应的预防治疗措施.方法 对350例特应性皮炎患儿,采用瑞典UniCAP100系统荧光酶联免疫法及其专用体外变应原试剂,进行血过敏原及总IgE、特异性IgE测定,分析其过敏因素和临床特征.结果 350例患儿中,总IgE升高161例(占46.00%),特异性IgE升高254例(占72.57%),食物过敏185例(占52.86%),Fx5E阳性175例(占50.00%).吸入过敏178例(占50.86%).3岁以下儿童以食物过敏为主,尤以牛奶、鸡蛋白为甚;3岁以上儿童以吸入过敏为主,尤以螨虫为甚.结论 应用UniCAP100系统进行体外血过敏原测定安全、方便、快速.3岁以下儿童主要检测食物过敏原,建议首次检测总IgE、Fx5E和F1、F2、Phadiatop;3岁以上儿童主要检测吸入过敏原,建议首次检测总IgE、Phadiatop,Fx5E和d1,再根据结果检测特异性IgE.随着家庭宠物的增加,3岁以下婴幼儿猫毛、狗毛吸入过敏有所增加.

    作者:钱秋芳;丁惠玲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有限元技术在儿童髋关节外科中的应用进展

    对髋关节生物力学的研究在诊断及治疗髋关节疾病中有重要的意义.有限元技术结合生物力学及工程结构计算机辅助分析方法,为骨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限元技术对于髋关节骨折机制的阐述及优化内固定等方面的研究已得到广泛应用.而在髋关节置换方面正逐渐在假体选择和取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儿童髋关节疾病的有限元分析也正在逐步开展,而其生长发育特性是不同于成人且必须考虑的组成部分.

    作者:卞勇;张菁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C反应蛋白与小儿呼吸道感染关系的meta分析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小儿细菌性和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关系和意义.方法 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相关文献进行定量综合分析.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有13个研究.血清ClIP含量细菌感染组(A组)比病毒感染组(B组)高,95%CI:2.33~3.94,细菌感染组比对照组(C组)高,95%CI:2.44~3.60,而病毒感染组比对照组高,95%CI:0.40~0.96.结论 血清CRP含量的增高有助于临床对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以减少抗生素的滥用.

    作者:夏尤佳;沈朝斌;戴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新生儿高氧肺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新生儿高氧肺损伤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其损伤机制涉及炎性水肿、血管生成、细胞外基质重建、组织异常修复和细胞凋亡等多种因素,且这些因素交织成网,相互影响,共同形成了高氧肺损伤的病理特征.文章综述了近年研究较多且在高氧肺损伤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分子系统,包括水通道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核细胞趋化因子和细胞凋亡相关因子.

    作者:彭琼玲;常立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甘珀酸对戊四氮点燃癫(疒间)大鼠海马GFAP和Cx43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甘珀酸(CBX)对戊四氮(PTZ)点燃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及其缝隙连接的影响.方法 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S组),点燃组(K组),点燃后干预组(CBX组),每组10只大鼠.NS组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K组和CBX组大鼠每日腹腔注射PTZ 35 mg/kg至点燃,再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CBX(10 mg/kg)干预3 d.观察三组大鼠惊厥行为的变化,以及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GFAP、Cx43在海马内的表达变化.结果 ①PTZ点燃癫(疒间)大鼠出现自发性抽搐,CBX抑制了点燃大鼠的自发性抽搐,各组自发性抽搐次数为K组>CBX组>NS组(P<0.05).②点燃癫(疒间)大鼠GFAP-IR星形胶质细胞增多,胞体肥大,突起丰富,Cx43的表达增加;CBX干预后,GFAP-IR星形胶质细胞无明显改变(P>0.05),Cx43的表达减少(P<0.05).结论 CBX对点燃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活化无影响,但抑制Cx43的表达和癫(疒间)活动,提示胶质细胞及其缝隙连接在癫(疒间)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CBX有潜在的抗惊厥或协助抗惊厥的作用.

    作者:兰莉;饶志仁;赵新;王宝西;段丽;曹荣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儿科综合性医院结核病发病情况分析

    目的 通过调查分析儿童结核病在非结核病专科的儿科医院的发病情况,进一步探讨儿童结核病的发病特点.方法 收集近九年收住的出院诊断为结核病的患者病史,并进行重新评估,对符合诊断的10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结核病诊断率增加,以7~14岁年龄段发病率较高(占35.92%);19.2%有明显的结核病接触史,主要集中在4岁以下的儿童,传染源多为日常密切接触的家人;28%患儿结核菌素试验阴性,其结核类型主要为粟粒型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等,中、重症结核病表现多见;结核病患儿中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者仅50%左右.结论 我国儿童结核病流行趋势严峻.各年龄段发病率不同,结核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多样化,临床诊断手段匮乏,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作者:周云芳;安晓霞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IL-11及其受体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外周血中的意义

    目的 了解再生障碍性贫血(AA)小鼠外周血中IL-11及受体(IL-11R)的含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AA)的发病机制,试图为IL-11治疗(AA)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 免疫法诱导建立AA的动物模型,分别用ELISA法及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AA)小鼠外周血中IL-11及IL-11R的水平.结果 试验组大部分AA小鼠血中IL-11及IL-11R的水平发生了变化,其中17/30只小鼠同时存在IL-11及IL-11R水平降低,而13/30只小鼠仅有IL-11R水平的下降.结论 IL-11及IL-11R在AA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但其发挥作用的原理和过程尚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顾艳;陈力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呼吸道感染常见细菌病原的变迁及对策

    呼吸道感染依然是小儿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其中肺炎仍是威胁儿童健康的第一杀手.呼吸道感染细菌病原及其耐药的变迁是动态的,肺炎链球菌是呼吸道感染的首位病原菌,其对青霉素、大环内酯类等抗生素的耐药性急剧上升.流感嗜血杆菌是又一重要病原菌,感染人群主要是婴幼儿和有基础肺部疾病者.卡他莫拉菌高产β-内酰胺酶,给抗生素的选择带来困难.金黄色葡萄球菌是社区和院内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阴性杆菌是院内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这些病原菌耐药机制的多重性和复杂性值得临床关注.

    作者:陆权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黑河市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与流行病学分析

    黑龙江省黑河市位于祖国的北部边陲,属高寒地区,为了解高寒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特点,现将2004-2006年我科收治的338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作者:李宗峰;于若舒;徐宏斌;郭丽丹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小儿不典型阑尾炎早期诊断探讨

    急性阑尾炎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由于小儿解剖生理及免疫特点,病情进展快、变化大,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为提高对该病的诊断率,现将我院2005年1月-2006年1月由儿内科首诊的47例不典型急性阑尾炎病例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谢晓丽;张琪琛;邓孝智;程默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儿童少年期高血压左室结构及心功能的超声评价

    目的 观察儿童少年期原发性高血压左室结构及心功能的变化,对高血压患儿靶器官异常进行评估.方法 应用超声心动图对47例儿童少年期原发性高血压患儿和62名健康体查者进行检查,测量其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结果 高血压组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D)、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T.D)、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ED.D)、收缩末期左室内径(LVES.D)、左室质量(LVM)、左室质量指数(LVMI)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均<0.01),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较正常组降低(P<0.05).舒张早期充盈峰速度(E峰)较正常组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晚期充盈峰速度(A峰)上升(P<0.05),E/A显著下降(P<0.01).11 例患儿存在左室肥厚(LVH),出现心脏构型改变.结论 在儿童少年期原发性高血压病中,作为病变累及的靶器官心脏存在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

    作者:刘华;王予川;何志旭;刘君实;梁勤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百日咳杆菌抗生素敏感性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百日咳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以2000年7月至2007年4月北京儿童医院临床分离的16株和20世纪70年代的4株百日咳菌株为研究对象,采用琼脂稀释法、E test法和纸片扩散法检测菌株对红霉素的敏感性.其中琼脂稀释法还检测了菌株对阿齐霉素、克拉霉素、克林霉素和环丙沙星4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 3种方法检测2000年以后菌株对红霉素的敏感性结果显示,琼脂稀释法MIC均为0.125 μg/ml,E test MIC范围0.047~0.125μg/ml,纸片扩散法抑菌环直径都>42 mm(范围45~55 mm).琼脂稀释法检测2000年以后菌株阿齐霉素、克林霉素的MIC范围分别为0.031-0.063 μg/ml、0.25~2μg/ml;克拉霉素和环丙沙星的MIC分别为1μg/ml和2μg/ml.与20世纪70年代百日咳菌株相比,2000年以后菌株对5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没有下降.结论 本研究未发现红霉素耐药株,2000年以后分离的16株百日咳菌株对红霉素均敏感,治疗百日咳仍可首选红霉素.

    作者:欧金玲;袁林;姚开虎;沈叙庄;杨永弘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儿童念珠菌感染138例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儿童念珠菌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2005年138例念珠菌培养阳性的住院儿童的临床资料.按1:1比例选择年龄和性别相似、同期住院的念珠菌培养阴性患儿作为对照.危险因素分析应用SAS6.12统计软件计算.结果 3年念珠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0.43%、0.50%和0.79%.气管内吸出物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培养阳性34例(24.6%),深部鼻咽吸出物培养阳性94例(68.1%),血培养阳性10例(7.2%).气管插管机械通气25例(18.1%);静脉插管13例(9.4%);全静脉营养11例(8.0%).抗生素使用率为100%,平均使用种类为(3.03±1.89)种;第三代头孢菌素使用率56.7%.抗生素平均使用时间15.5 d.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33例(23.9%).结论 儿童念珠菌感染的发病率有所增加.秋冬季阳性率较高可能与儿童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增高和环境真菌数量增多有关.粒细胞减少症、营养不良等基础疾病,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侵入性诊疗措施等均为念珠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乔蓉;陆权;裘刚;曹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年版)

    肠道病毒EV71感染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高.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传染源为现症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人群消化道、呼吸道和分泌物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作者:卫生部办公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 提高对儿童慢性活动性EB病毒(CAEBV)感染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确诊为CAE-BV感染患儿的临床、实验室特点、治疗反应及转归.结果 3例患儿临床表现和EB病毒学检查符合CAEBV感染的临床特征,3例中2例死亡(其中1例转为恶性淋巴瘤死亡),另1例失访.结论 CAEBV感染是一种罕见的并常致命的疾病,预后较差,对于CAEBV感染患儿应早期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免疫重建,彻底消除被病毒感染或克隆增殖的淋巴细胞.

    作者:赵晓庆;张宝玺;吴晓莉;李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哮喘儿童主观生活质量研究

    目的 探讨哮喘对儿童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生活质量测评在哮喘儿童健康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抽取9~12岁健康儿童189例,哮喘儿童128例,其中病情已控组60例,未控组68例,应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进行对照评估研究.结果 哮喘未控组儿童主观生活质量在认知、情感水平及总体满意度显著低于哮喘已控组及健康组(P均<0.05),哮喘已控组情感水平满意度高于健康组(P<0.05).结论 哮喘末控制影响患儿主观生活质量满意度,提高哮喘儿童主观生活质量关键是控制疾病.

    作者:张艺;静进;孙丽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临床儿科杂志

临床儿科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