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药师依据基因检测参与1例心房颤动并痛风患者个体化精准治疗

杨晓媛;苗苗;刘俊

关键词:心房颤动, 痛风, 基因多态性, 精准医学, 临床药师
摘要:随着精准医学在全球范围的兴起,个体化精准用药成为新的医疗模式.基因检测技术为精准医学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针对患者基因型差异探讨个体化治疗,从而大限度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患者用药风险,真正实现科学、合理用药的目标.临床药师作为合理用药的倡导者和执行者,更是应顺应医疗模式发展的趋势,秉承精准医疗服务的理念,为患者谋求医疗获益大化.本文主要回顾临床药师参与的1例心房颤动并痛风患者的个体化治疗,临床药师通过基因检测技术参与患者用药方案的制定和调整,并对患者实施药学监护,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甲苯磺酸索拉非尼原料药HPLC含量测定的方法学研究

    目的 建立了一种能简单准确地测定甲苯磺酸索拉非尼原料药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并对该方法进行了方法学验证.方法 采用HPLC梯度洗脱对甲苯磺酸索拉非尼原料药进行含量测定,色谱柱为Inertsil ODS SP(4.6×150 mm,5 μm),流动相A为10 mM磷酸二氢钾缓冲溶液(pH=3.0);流动相B为乙腈-乙醇(1∶1),检测波长为235 nm,柱温为40 ℃,流速为1.0 ml/min.在实验中通过对系统适用性、精密度、专属性、标准曲线与线性、回收率、重复性等的测定确保方法的准确性.结果 索拉非尼与相邻杂质峰之间的分离度良好;索拉非尼在0.02403~0.03605 mg/m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0.20%,RSD为1.05%.结论 该方法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准确度高,可用于甲苯磺酸索拉非尼原料药含量的测定.

    作者:毛依群;何永梅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住院患者490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横断面调查

    目的 了解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现状.方法 采用床旁现场调查与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医院2016年11月20日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490例住院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182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7.14%,其中不合理用药17例.不合理问题为:无指征用药以及品种的选择、给药途径、用法用量、联合用药不适宜.结论 该院呼吸科、儿科、微创外科、产科、泌尿外科抗菌药物使用量较大,横断面调查是实现常态化监管的较好措施.

    作者:马春梅;高苗苗;李嘉滢;唐云龙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泮托拉唑与兰索拉唑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活动性胃溃疡成本-效果对比分析

    目的 对比泮托拉唑与兰索拉唑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活动性胃溃疡的成本-效果.方法 将180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活动性胃溃疡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90例,A组给予泮托拉唑联合克拉霉素片、阿莫西林胶囊治疗,B组给予兰索拉唑联合克拉霉素片、阿莫西林胶囊治疗,对比分析2组临床疗效和成本-效果差异.结果 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经济学成本-效果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活动性胃溃疡患者采取泮托拉唑进行治疗不仅临床效果显著,而且其成本-效果明显优于兰索拉唑治疗方案,值得推广.

    作者:潘虹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联合小剂量劳拉西泮治疗焦虑性失眠症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观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联合小剂量劳拉西泮治疗焦虑性失眠症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焦虑性失眠症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劳拉西泮(起始剂量1.0 mg/d,大剂量不超过6 mg/d,睡前30 min顿服)治疗.观察组给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联合小剂量劳拉西泮(0.5 mg/次,每天2次)治疗.30 d为1个疗程,对比观察2组治疗前后睡眠障碍(SDRS) 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治疗前2组SDRS评分和WHO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SDRS评分均降低,WHOQOL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联合小剂量劳拉西泮治疗焦虑性失眠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睡眠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岳慈;任紫茹;周素彩;侯军英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人工周期疗法联合小剂量左甲状腺素钠片治疗卵巢早衰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人工周期疗法联合小剂量左甲状腺素钠片治疗卵巢早衰的效果.方法 将86例卵巢早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使用人工周期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小剂量甲状腺素片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血清性激素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9.0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促卵泡激素(FSH)水平均下降,雌二醇(E2)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周期疗法联合小剂量左甲状腺素钠片治疗卵巢早衰效果显著,可改善血清性激素水平,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作者:周翔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2016上半年我院中药注射剂应用合理性分析

    目的 对住院医嘱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进行专项点评,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通过查询HIS系统及手工翻阅纸质病历,对医院2016年1~6月住院医嘱含中药注射剂的病历进行点评,对不合理医嘱进行分析并归类统计.结果 医院中药注射剂存在不合理使用现象,主要表现为超适应证用药、溶媒种类与用量不当、用法用量不合理、配伍禁忌、重复用药等.结论 医院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水平有待提高,应加强管理,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作者:罗国义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子宫内膜病变采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临床意义

    在妇科疾病中子宫内膜病变十分常见,主要症状为阴道不规则出血及月经过多,有复杂病因与类型多样的检查手段,临床一般使用分段诊断刮宫以病理检查内膜将恶性病变排除,但研究发现子宫内膜活检诊断宫内膜疾病的敏感度为30%左右[1],说明相当部分子宫内膜病变存在漏诊现象,无法将肌层浸润程度及病变范围反映出来.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TDS)为近年来主流检查方式,探头有较高的频率与较强的分辨力,可更清晰显示子宫内膜,进而有效诊断子宫内膜病变.本文探讨TDS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价值.

    作者:孙萍;王明雷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人类作业模式在抑郁症精神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人类作业模式(MOHO)在抑郁症精神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抑郁症患者6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一般工娱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MOHO指导精神康复训练.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4、8、12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和社交技能评定目录(SSC)评分.结果 治疗前2组ADL评分和SS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8、12周,2组ADL和SSC评分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OHO应用于抑郁症患者的精神康复训练较传统工娱疗法能取得更好的康复效果.

    作者:吴晓静;朱秀丽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高清智能染色内镜联合卢戈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 通过白光模式、富士能智能染色内镜(FICE)、卢戈染色方法及在FICE模式下联合卢戈染色对食管病变进行内镜观察,比较不同模式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2016年来医院内镜中心进行胃镜检查发现食管部位存在病变并取活检的患者393例,根据检查方法分为普通白光模式组(A组)97例、高清智能染色内镜组(B组)97例、卢戈染色组(C组)96例和高清智能染色内镜模式下联合卢戈染色组(D组)103例,并进行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分型,取标本作病理检查,分析4种不同模式的检出情况.结果 D组对病变部位的检出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对早期食管癌及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检出率略高于B组和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对轻度不典型增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D组对于中度不典型增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FICE模式联合卢戈染色能够更清晰更快捷地显示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部位和范围,有助于进行更准确的活检,从而提高病变的检出率,进而更早、更准确的诊断出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

    作者:汪杰;卫双连;马金春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高剂量左氧氟沙星在ICU治疗医院获得性肺炎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高剂量左氧氟沙星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治疗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ICU病房的HAP患者84例分为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34例.研究组予左氧氟沙星500 mg/16 h治疗,对照组予左氧氟沙星500 mg/24 h治疗.对比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显效时间及疗程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细菌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ICU治疗HAP患者的过程中,高剂量左氧氟沙星的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佘正忠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层次分析法分析我院住院药房退药原因

    目的 分析住院患者退药原因,提出相应对策.方法 对 2015年1~12月医院住院药房退药4 354份原因进行统计,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退药原因.结果 退药原因影响:患者因素>医护因素>药房因素>药品因素,其中患者因素权重0.5265,医护因素为0.3077,各因素之间并非彼此独立,存在相互间交互影响.结论 加强退药管理,强化医师的责任意识,加强医患沟通,完善药物信息系统,规范退药程序,有效控制退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作者:郭鑫;赵泳波;李斌;张红;裴贵珍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四联药物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溃疡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四联药物治疗幽门螺旋杆菌(Hp)相关性胃溃疡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医院2013年9月-2015年10月收治的Hp相关性胃溃疡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采用四联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三联药物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总有效率、Hp根除率及复发率.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72.5%,Hp根除率为95.0%(38/40)高于对照组的70.0%(28/40),复发率为5.0%(2/40)低于对照组的15.0%(6/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四联药物治疗Hp相关性胃溃疡患者疗效显著,Hp根除率高,复发率低,临床推广价值高.

    作者:黄光礼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50例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50例.分别给予阿司匹林50 mg/d、75 mg/d、100 mg/d,3组均与氯吡格雷75 mg/d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年,均给予标准的冠心病二级预防.比较治疗后1个月和1年内各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个月时A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发现,A、B、C 3组之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C组轻微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A组与B组(P>0.05);但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3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阿司匹林50 mg、75 mg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相较100 mg的标准剂量不良反应更低,但50 mg剂量的阿司匹林在急性期(1月内)应避免使用.

    作者:周涛;刘强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多潘立酮联合阿米替林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多潘立酮联合阿米替林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医院收治的FD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予以多潘立酮,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阿米替林治疗.观察2组临床效果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44%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各项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饱胀、恶心及腹痛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多潘立酮联合阿米替林治疗FD可显著提高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杨敏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住院患者中药注射剂用药调查与合理用药分析

    目的 了解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状况及用药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从医院信息中心提取2013年12月26日-2015年8月25日中药注射剂用药数据,按约10%的比例,从我院病案室抽取同期住院病历2769份,调查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采用药物利用指数(drug utilization index,DUI)及平均治疗日数(the average treated days,ATD)进行合理性分析.结果 我院住院患者共使用6个类别23个品规的中药注射剂,用药金额为1837.7万元,占全年住院患者总药费的14.0%.活血类中药注射剂品种多,占据了用药金额和DDDs的首位,用药金额占中药注射剂总用药金额的50.4%(927.0/1837.7),清热类虽然只有2个品种,但用药金额占中药注射剂总用药金额的16.9%(311.7/1837.7),高于抗肿瘤类的16.0%(293.5/1837.7),三者合计总的份额高达83.4%(1532.2/1837.7).在具体的品种上,丹红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和痰热清注射液位于金额排序及DDDs排序的前3位.2769例住院患者中有810例(29.3%)使用了中药注射剂,全院29个临床科室中有27个科室使用了中药注射剂,占93.1%.810例住院患者共使用23个品规的中药注射剂1021例次,住院期间只使用一种中药注射剂的630例(77.8%),使用2种中药注射剂的151例(18.6%),使用3种的27例(3.3%),有2例使用了4种(0.3%);其中采用中药注射剂单独应用的702例(86.7%),采用2种联合的100例(12.3%),8例(1.0%)联用了3种.DDDs排序前10位中,丹红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和注射用血栓通4种药品的DUI≤1.0,参附注射液和疏血通注射液的DUI接近1.0,而其他4种药品的DUI明显>1.0,占40%;ATD在15 d以内8种,占80.0%,复方苦参注射液和醒脑静注射液的ATD均超过19 d.我院共收集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77份,其中涉及中药注射剂5种共11例次,占14.3%.结论 我院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基本合理.

    作者:吴振营;宋志勇;刘玉霜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能量合剂治疗小儿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所致白细胞减少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能量合剂治疗小儿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所致白细胞减少的疗效.方法 将门诊和住院收治的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患儿96例按治疗方法分为试验组37例和对照组59例.试验组给予能量合剂联合鲨肝醇片治疗,对照组给予鲨肝醇片治疗.观察2组第3天及第7天白细胞正常率.结果 2组第3天白细胞恢复正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试验组白细胞恢复正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能量合剂可有效升高白细胞计数,缩短患儿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所致白细胞减少的治疗时间.

    作者:吕玉文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脑卒中后抑郁的中药治疗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发生于中风之后的郁证,是在中风表现的基础上出现以情绪低落、兴趣减少、缺乏主动性、悲观、失望、食欲不振等症状.研究表明,脑卒中后抑郁增加脑血管病的病死率,阻碍神经及认知功能康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本文就脑卒中后抑郁中药治疗进行综述.

    作者:狄美琪;姜亚军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阿莫西林所致不良反应及用药安全分析

    阿莫西林属青霉素类,其状态为粉末状,颜色为纯白色[1].由于其酸性条件下性质为稳定,所以在人体呈酸性的消化道中吸收性较强[2].青霉素类抗生素有很强杀菌作用,细胞膜穿透较为容易,是临床医学上运用为广泛的口服半合成青霉素,其制剂较为多样.随着阿莫西林在临床抗感染治疗的大量应用、许多病菌产生了相应的耐药性,导致不能快速有效控制感染,感染性疾病治愈难度变大[3].随之而来的还有用药后大量的不良反应,例如皮肤反应、过敏性休克、损伤肾脏功能、消化系统症状及精神症状等,同时对阿莫西林的规范化使用及安全用药的探讨已经到刻不容缓的地步[4].现对我院使用阿莫西林治疗的500例患者的治疗、康复过程进行观察与跟踪随访,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研究用药安全性,现详细整理如下.

    作者:刘昌庭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针灸、中药熏蒸联合静力功能训练治疗颈椎病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针灸、中药熏蒸联合静力功能训练治疗颈椎病的效果.方法 将180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90例,对照组采取针灸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静力功能训练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2组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症状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8%高于对照组的7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中药熏蒸联合静力功能训练可有效改善颈椎病症状.

    作者:毕可萍;丛海铭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经皮肾镜碎石术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中行硬膜外阻滞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行PCNL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行硬膜外阻滞,选取T12~L1进行穿刺置管(向头侧置管留置4 cm),穿刺成功后先注入2%利多卡因5 ml以确定硬膜外导管的位置,再注入不同浓度罗哌卡因6~8 ml.A组为0.4%罗哌卡因,B组为0.5%罗哌卡因,C组为0.7%罗哌卡因.观察3组患者入室时(T0)、麻醉后15 min(T1)、截石位时(T2)、俯卧位时(T3)、术毕(T4)各时段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比较3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及麻醉效果.结果 3组麻醉后15 min和截石位时生命体征均能保持稳定,但在转俯卧位后,C组患者血压低于麻醉前,且低于A、B组(P<0.05),心率出现代偿性增快(P<0.05).B组和C组麻醉起效时间显著短于A组,维持时间显著长于A组(P<0.05).B组、C组麻醉效果优于A组(P<0.05).结论 0.5%罗哌卡因在PCNL术中行硬膜外阻滞起效快,维持时间长,麻醉效果满意,血流动力学和呼吸稳定,是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作者:欧阳天纬;温舒婷;陈潜沛;邓家良;李夏桃 刊期: 2017年第10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