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清VEGF、TRACP-5b含量分析对肺癌骨转移患者的检测意义

闵海燕;李娟娟;张航;钱科卿;岑岭

关键词:肺癌, 骨转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
摘要:背景与目的:肺癌易发生骨转移,本研究旨在探讨肺癌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artrate-resi Stant acid phosphatase 5b,TRACP-5b)两者表达对肺癌骨转移的诊断意义.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72例肺痛患者血VEGF及TRACP-5b的表达水平,比较ECT全身骨显像诊断为骨转移和未出现骨转移两组患者中VEGF和TRACP-5b的血清水平.结果:28例肺癌患者骨ECT诊断为多发性骨转移,这组患者血VEGF含量平均为342.85 pg/mL:血清TRACP-5b含量平均为5.45 pg/mL;44例患者骨扫描阴性或不确定,血清VEGF含量平均为234.55 pg/mL:TRACP-5b含量平均为3.93 pg/mL,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扫描与血清学VEGF和TRACP-5b检查对骨转移的检测效果经McNemar检验显示两者相似.结论: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时,血VEGF与TRACP-5b含量明显增高,取材及检测方便,可作为肺癌患者判断骨转移及监测病情演变的指标之一.
中国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长链非编码RNA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现状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IncRNA),有别于其他小分子非编码RNA,是目前非编码RNA研究的热点.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人们发现lncRNA与物种进化、胚胎发育、物质代谢以及肿瘤发生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功能的深入研究将使目前对细胞的结构网络和调控网络的认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也为未来临床疾病尤其是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非常有价值的科学依据.本文对IncRNA在人类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季青;李琦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RNAi抑制ALK1对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增殖的影响

    背景与目的:人活化素受体样激酶-1(activin receptor-like kinase-1,ALK1)可促进内皮细胞增殖,与肿瘤内血管生成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RNA干扰技术(RNA interference,RNAi)抑制ALK1表达,观察抑制效果以及抑制ALK1表达后对人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设计3条靶向ALK1基因的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克隆到真核表达质粒pGenesil-1,转染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分别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胃癌细胞ALK1 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变化,并检测细胞周期及生长曲线.结果:与阴性对照相比,第3条ALK1干扰RNA在mRNA及蛋白水平均可明显下调ALK1基因表达,并抑制SGC-7901细胞增殖.结论:RNAi技术导致的ALK1表达下调并抑制胃癌细胞增殖,ALK1可作为胃癌抗肿瘤治疗的理想靶点.

    作者:陈陵;梁光萍;王宗华;李学成;邹利全;刘志鹏;熊晓峰;张方征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69例复发鼻咽癌近距离超分割放疗远期疗效分析

    背景与目的:局部复发是鼻咽癌治疗失败的原因之一.复发鼻咽痛再治疗有放疗、手术、化疗及靶向治疗等,其中放疗是主要的方法.再放疗有多种方式,包括常规外照射、近距离治疗、三维适形及调强放疗等.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局部复发再分期为早期的鼻咽痛采用单纯腔内近距离超分割放疗或联合常规外照射的远期疗效及晚期放射性损伤,评估近距离超分割放疗在复发鼻咽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鼻咽癌首程放疗后局部复发再分期为T1和T2的69例患者,其中rT1 51例,rT2 18例.20例接受单纯腔内近距离超分割放疗,每次2.5~3.0 Gy,每天2次,间隔超过6 h,连续治疗5 d,休息1周后再连续治疗5 d.照射剂量为40~50 Gy,中位剂量50 Gy.49例在常规外照射剂量达30~65 Gy,中位剂量50 Gy,休息1~4 d后加用腔内近距离推量8~48 Gy,中位剂量20 Gy,近距离照射方式同前.结果:全组再程放疗后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59.66%和39.66%:3年和5年局部摔制率分别为86.3%和77.2%;晚期并发症中鼻咽溃疡发生率26.1%;张口受限39.1%;后组颅神经损伤30.4%;放射性脑病13.0%.再放疗后单纯近距离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张口受限分别为4例和23例(P=0.038),鼻咽溃疡分别为6例和12例(P=0.636).结论:鼻咽癌复发再分期为早期者采用腔内近距离超分割放疗临床实施可行,值得推荐.

    作者:唐天兰;徐鹭英;潘建基;邱素芳;陈传本;林少俊;张春;杨凌;倪晓雷;杨百华;吴君心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血清VEGF、TRACP-5b含量分析对肺癌骨转移患者的检测意义

    背景与目的:肺癌易发生骨转移,本研究旨在探讨肺癌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artrate-resi Stant acid phosphatase 5b,TRACP-5b)两者表达对肺癌骨转移的诊断意义.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72例肺痛患者血VEGF及TRACP-5b的表达水平,比较ECT全身骨显像诊断为骨转移和未出现骨转移两组患者中VEGF和TRACP-5b的血清水平.结果:28例肺癌患者骨ECT诊断为多发性骨转移,这组患者血VEGF含量平均为342.85 pg/mL:血清TRACP-5b含量平均为5.45 pg/mL;44例患者骨扫描阴性或不确定,血清VEGF含量平均为234.55 pg/mL:TRACP-5b含量平均为3.93 pg/mL,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扫描与血清学VEGF和TRACP-5b检查对骨转移的检测效果经McNemar检验显示两者相似.结论: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时,血VEGF与TRACP-5b含量明显增高,取材及检测方便,可作为肺癌患者判断骨转移及监测病情演变的指标之一.

    作者:闵海燕;李娟娟;张航;钱科卿;岑岭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72例胃肠道间质瘤治疗的回顾性研究

    背景与目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组起源于胃肠道肌层的间叶性肿瘤,以往外科手术是唯一治疗手段,随着CD117和CD34在肿瘤中表达的发现及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GIST的诊治有了重大进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72例手术治疗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GIS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手术治疗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消化内镜、B超及CT等影像学方法,所有患者予手术治疗,对其术后病理、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4.3岁.本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以腹部肿物和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消化内镜、B超及CT等检查可发现肿瘤,免疫标记物CD117、CD34在GIST中有较高表达,通过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可明确诊断.术后发生胃瘫5例,吻合口瘘2例,胰瘘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治愈或好转,平均随访时间为36个月.31例恶性间质瘤患者中有16例术后采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400 mg/d),其中4例复发,15例未作治疗的患者中有8例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D117和CD34联合使用可协助鉴别诊断GIST.手术完整切除肿瘤仍然是首选治疗方法,分子靶向药物在新辅助治疗和术后辅助治疗中前景乐观.

    作者:葛晓明;孙晓光;梁正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人骨肉瘤细胞和成骨细胞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背景与目的:骨肉瘤是青少年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大多数患者发现时疾病己属晚期,虽然手术可以改善患者局部症状,但5年生存率低,所以治疗骨肉瘤的关键是寻找肿瘤特异性靶点,研制出针对性强的化疗药物.近年来,蛋白质组学的迅速发展,为发现肿瘤标志物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本研究采用比较蛋8质组学理论和技术,筛选在骨肉瘤细胞中差异表达的蛋白,以期发现可能用于早期诊断和治疗骨肉瘤的标志蛋白.方法:将人骨肉瘤细胞株SaOS-2细胞和成骨细胞培养后,经裂解提取蛋白,进行双向凝胶电泳,电泳图像扫描后应用ImageMaster 2D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比较分析,找到在骨肉瘤细胞中差异表达明显的蛋8质点,用MALDI-TOF-MS对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进行鉴定.为了验证蛋白质组学实验的结果,我们取8例临床确诊为骨肉瘤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对鉴定出的3个蛋白质进行Western blot实验.结果:双向凝胶电泳图像分析发现有13个蛋白质点在两组细胞中有显著差异(P<0.05).质谱分析并经过数据库检索后鉴定出在骨肉瘤细胞中热体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肌动成帽蛋白(actin capping protein)、ATP合成酶、线粒体热休克蛋白75(mitochondrial heat shock protein 75,Mthsp75)、泛醇细胞色素-c还原酶(ubiquinol-cytochrome-c reductase complex core protein I,UQCRC1)、Ras相关核蛋白、UCH-L1和PRDX4蛋白明显升高;丙酮酸脱氢酶(pyruvate dehydrogenase E1,PDH E1)、KIAA0088、抑制素(prohibitin,PHB)和锚定蛋白(Annexin V)表达明显降低.Western blot实验证实UQCRCI、UCH-L1和PRDX4蛋白在骨肉瘤细胞中明显升高.结论:蛋白质组学分析能很好地显示骨肉瘤细胞与成骨细胞之间差异表达的蛋白,这些鉴定出的蛋白质可以为进一步研究骨肉瘤的病理生理学提供新的分子标志物,并为研制新的治疗药物提供依据.

    作者:刘旭东;曾炳芳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拓扑替康治疗铂类耐药的复发性卵巢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背景与目的:卵巢癌初治后易复发是其主要的生物学特征,复发后如何进行二线化疗是目前临床上的难题,本研究旨在探讨拓扑替康(topotecan,TPT)对顺铂耐药的复发性卵巢癌患者的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共72例对一线含顺铂方案化疗耐药的复发性卵巢癌患者接受TPT化疗:TPT1.25 mg/m2静脉滴注第1~5天;21 d为1个周期,治疗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完全缓解(CR)或部分缓解(PR)病例继续化疗直至疾病进展或不良反应不能耐受.结果:全组病例均可评价疗效,总有效率为29.2%,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中位生存时间(survival,OS)分别为8.04和14.92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白细胞减少,III~IV度不良反应分别为43.4%和U52.8%,非血液学不良反应轻微.结论:TPT单药治疗对顺铂耐药的复发性卵巢痛患者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作者:任庆;熊锐华;王鸿智;周欣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戈舍瑞林联合阿那曲唑作为一线内分泌方案治疗绝经前伴中、高危复发转移因素乳腺癌的临床研究

    背景与目的:现已证实治疗绝经前乳腺癌患者,阿那曲唑疗效优于他莫昔芬,并有研究表明戈舍瑞林为安全有效的卵巢去势药物,然而两者联用作为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一线方案则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观察分析戈舍瑞林联合阿那曲唑作为绝经前伴中、高危复发转移因素的乳腺癌一线内分泌治疗临床疗效和预后.方法:分析本中心2002年至今应用戈舍瑞林联合阿那曲唑作为绝经前伴中、高危复发转移因素的68例乳腺癌患者一线内分泌治疗方案的疗效和预后:应用戈舍瑞林3.6 mg,每28 d皮下注射1次;阿那曲唑1 mg口服,每天1次;28 d为1个周期.所有患者按期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68例患者中2例出现肿瘤复发转移,其余66例患者随访至今未出现肿瘤复发转移;中位治疗时间为3.6年,中位随访时间为48个月,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为97.1%,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为98.5%.结论:戈舍瑞林联合阿那曲唑治疗绝经前伴有中、高危复发转移因素乳腺癌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较轻,是一种有效的一线内分泌治疗药物.

    作者:陈德滇;黄胜;周绍强;陈文林;杨庄青;张季;聂建云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p53基因245位点突变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H1299的影响

    背景与目的:p53基因突变是肺腺癌发生中的常见的分子生物学事件,第245位点突变为其突变热点之一,因此研究p53基因第245位点突变可能为肺腺痛的诊断、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研究旨在研究肺癌常见的245位点突变对p53缺失的人肺腺癌细胞系H1299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观察脂质体瞬时转染p53基因第245突变体(G245V)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同时用稳定转染观察克隆形成率和生长曲线的不同.结果:转染G245V突变体的H1299细胞凋亡平均数低于转染野生型p53基因的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大中克隆形成数量比导入野生型p53基因的细胞大中克隆形成数量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的生长速度也明显加快.结论:p53基因第245位点发生突变后基本丧失了野生型p53的功能,是肿瘤细胞增殖的原因之一.

    作者:王蕊;宫兆华;姜立新;孙等军;矫爱红;陈剑;张良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地西他滨抗套细胞淋巴瘤胞株Jeko-1作用机制的研究

    背景与目的: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是一种难治性的恶性肿瘤,预后差.地西他滨对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及难治性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治疗临床上已达成共识,但是目前鲜有地西他滨对MCL作用的报道.本文探讨地西他滨抗MCL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以MCL细胞株Jeko-1作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法检测地西他滨对细胞增殖的影响,Annexin V/PI双重染色法检测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DiOC6(3)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Jeko-1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的丢失,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及凋亡途径相关蛋白的表达,用亚硫酸氢盐测序(bisulfate sequencing PCR,BSP)技术检测地西他滨作用Jeko-1细胞前后PCDH8基因启动子CpG岛的甲基化水平变化.结果:地西他滨能有效抑制Jeko-1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凋亡率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增加,并引起MCL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丢失,Cyclin D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caspase 3、caspase 9表达水平增加.本研究另发现Jeko-1细胞中PCDH8基因启动子CpG岛的甲基化率为76.67%,经过0.5 μmol/L低浓度的地西他滨处理72 h后,其甲基化率下降至48.33%.结论:地西他滨在对MCL细胞的作用中,高浓度时起到细胞毒作用,低浓度时则具有去甲基化作用,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作者:耿梅;费爱梅;刘静静;聂瑞敏;王瑾;糜坚青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c-FLIP在人非黑素细胞性皮肤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背景与目的:非黑素细胞性皮肤肿瘤是皮肤肿瘤中常见的一组类型,近来研究发现,c-FLIP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c-FLIP在人非黑素细胞性皮肤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81例人非黑素细胞性皮肤肿瘤组织标本和20例肿瘤周围正常皮肤组织和正常包皮组织标本中c-FLIP的表达水平,81例人非黑素细胞性皮肤肿瘤组织标本中,光线性角化病(actinic keratosis,AK)18例(AK组),鲍温样丘疹病(Bowenoid papulosiS,BP)15例(BP组),鲍温病(Bowen's disease,BD)16例(BD组),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32例(SCC组).分别统计比较各组c-FLIP阳性表达率在各临床病理学分级不同的疾病组中的差异.结果:c-FLIP在上述4组疾病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组织中随着恶性程度的增高,c-FLIP的表达水平亦升高,但各组间c-FLIP表达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CC组II和III级中c-FLIP的表达率(86.7%)高于I期(9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SCC组中,c-FLIP阳性表达率与肿瘤浸润深度和肿瘤转移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c-FLIP在人非黑素细胞性皮肤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晓庆;涂亚庭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胰腺癌治疗方式评价及预后分析

    背景与目的:胰腺癌缺乏有效治疗手段,预后较差,预后因素不明确.本研究分析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与生存期关系,探讨胰腺癌的预后因素及佳治疗方式.方法:收集病理诊断明确的胰腺癌患者临床特征、治疗方式,电话随访生存期,评价其对预后价值.结果:302例胰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为6.1个月,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30.1%、10.6%和2.6%.Cox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部位、分期、治疗方式影响胰腺癌生存期(P≤0.01),未治疗或仅行支持治疗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手术、化疗、胆汁引流、经动脉介入化疗及多种方法综合治疗后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1.0、7.3、3.5、9.0和11.0个月,死亡风险显著降低(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期、治疗方式是胰腺癌预后因素(P<0.01).结论:肿瘤分期、治疗是胰腺癌独立预后因素.肿瘤部位位于胰头颈部、分期早,手术、经动脉介入化疗、化疗、胆汁引流及多种方法综合治疗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

    作者:戴月娣;张德祥;袁苏徐;陶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CEA水平与EGFR-TKI疗效的关系

    背景与目的:靶向治疗药物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中的疗效预测评估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NSCLC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与EGFR-TKI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83例(腺癌67例,非腺癌16例)经吉非替尼或厄罗替尼治疗且疗效可评价的晚期NSCLC患者,有完整的血清CEA检测结果,分析CEA水平与EGFR-TKI药物治疗疗效的关系.结果:血清CEA<5 ng/mL者的有效率(CR+PR)为15.6%(5/32),疾病控制率(CR+PR+SD)为34.4%(11/32);CEA≥5 ng/mL者的有效率为29.4%(15/51),疾病控制率为74.5%(38/51).两组EGFR-TKI治疗的疗效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血清CEA水平高的患者,服用EGFR-TKI药物后疗效更好,而CEA值较低的患者疗效较差.进一步分析血清CEA<5 ng/mL与CEA≥5 ng/mL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发现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EA水平可作为预测晚期NSCLC患者服用EGFR-TKI药物的疗效指标.

    作者:李醒亚;成媛;刘杰;申淑景;贾永旭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以hsa-miR-491-3p为靶标的反义寡核苷酸对NCI-H446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背景与目的:miRNAs是一类小分子RNA,参与转录后调控.前期研究结果显示,hsa-miR-491-3p在肺痛和肾痛组织中高表达,目前鲜见其功能研究的报道.本研宄旨在探讨以hsa-miR-491-3p为靶标的反义寡核苷酸对人小细胞肺癌NCI-H446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合成以hsa-miR-491-3p为靶标的反义寡核苷酸和随机对照序列,转染NCI-H446细胞.实验分4组:空白对照组(组1)、空白转染组(组2) ⑺婊?对照组(组3)和反义寡核苷酸组(组4).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筛选佳作用浓度,Hoechst33258染色检测细胞核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周期变化,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转染反义寡核苷酸后细胞生长受到抑制,佳作用浓度为0.5 μmol/L.Hoechst33258染色各组的凋亡率分别为(6.67±0.58)%、(7.00±1.00)%、(6.67±1.53)%和(26.33±1.53)%,组4的凋亡率明显高于前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的凋亡率分别为(2.44±0.60)%、(2.59±0.85)%、(2.62±1.11)%和(5.22±0.40)%,组4的凋亡率明显高于前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G1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减少.划痕实验显示各组细胞24 h的迁移距离分别为(196.88±39.13)、(163.06±21.28)、(225.49±23.42)和(77.41±6.07)μ m,组4细胞的迁移距离小于前3组(P<0.05),迁移能力减弱.结论:以hsa-miR-491-3p为靶标的反义寡核苷酸能够抑制NCI-H446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并降低其侵袭能力.

    作者:官士珍;付玉荣;伊正君;李猛;裴景亮;高昆山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30岁以下青少年乳腺乳头状瘤7例临床分析

    背景与目的:30岁以下青少年乳头状瘤病例较罕见,目前研究报道多见于高加索入种,国内此类报道较少,其与乳腺癌的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了解中国青少年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及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对7例行手术治疗的30岁以下青少年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11~29岁,中位年龄23岁;随访截至2010年12月31日,随访时间13~15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5个月.结果:青少年乳头状瘤患者以乳房肿块为主要表现,具有多灶性特征;除1例患者临床仅有乳头溢血、1例为肿物伴乳头溢血外,其余5例仅表现为乳房肿块;4例可触及多发肿物(占57.1%),其中l例肿物位于2个象限,1例为双侧乳腺肿块;7例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诊断全部误诊;术后病理为重度乳头状瘤2例(占28.6%),为乳腺癌癌前病变,其中1例行全乳切除,病理证实除肿物外其他象限存在乳头状瘤病;随访中1例患者发生乳腺癌(占14.3%),此患者以多发肿物首次就诊,且具有乳腺癌家族史.结论:青少年乳头状瘤患者有较高的乳腺癌发生风险,乳腺癌家族史及多灶性病变是高危因素.

    作者:王彤;刘红;杨俊娥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肿瘤干细胞的多样性起源及其相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肿瘤干细胞理论认为绝大多数肿瘤起源于肿瘤干细胞,且只有肿瘤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多向分化和体内外形成异质性肿瘤的能力,然而关于肿瘤干细胞的起源仍有争论.目前的研究提示肿瘤干细胞的起源或许是多样性的,可以起源于组织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以及不同程度分化了的组织细胞,甚至非成瘤的普通肿瘤细胞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转化成肿瘤干细胞.本文就肿瘤干细胞的多样性起源及其相应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刘增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贝伐珠单抗联合多西他赛治疗Her-2阴性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观察

    背景与目的:贝伐珠单抗是首个抗血管生成的分子靶向药物,可以与多种化疗药物联合用于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本研究旨在观察贝伐珠单抗联合多西他赛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8例Her-2阴性的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均接受贝伐珠单抗联合多西他赛方案治疗,多西他赛75 mg/m2静滴,第1天:同时给予贝伐珠单抗15 mg/kg,第1天;21 d为1个周期.每个周期评价疗效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27例患者可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其中CR 1例,PR 21例,有效率(CR+PR)为81.5%.粒细胞减少及白细胞减少是主要的不良反应,Ⅳ度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85.2%.研究中观察到高血压3例,静脉血栓1例,分级均为1级.蛋白尿12例,鼻衄15例,均为1~2级.结论:贝伐珠单抗联合多西他赛是治疗Her-2阴性的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有效方案,其不良反应能够耐受.

    作者:黄红艳;江泽飞;王涛;张少华;边莉;曹阳;吴世凯;宋三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中国癌症杂志

中国癌症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