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义军;陈元仲;陈炳华;黄美娟;俞萍丽;林锦娟
腋窝淋巴结清除(axi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一直是乳腺癌各种根治术式的重要组成,其主要并发症如患侧上肢肿胀(16%~18%)、患侧上肢运动障碍(16%~42%)[1],常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近年来影像学的发展以及人们防癌意识的提高,使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极大地提高,乳腺癌手术范围逐渐缩小,对ALND的必要性提出疑问.
作者:李林;谷元廷;僧靖静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过去40余年中,对晚期大肠癌患者的治疗一直以氟尿嘧啶(5-FU)为主.近十年来,奥沙利铂(艾恒)、依立替康(艾力)、卡培他滨(希罗达)等新药的出现大大丰富了晚期大肠癌的治疗.
作者:郭建新;陶庆松;陈俊;谢国明;徐正阳;王锡恩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外科手术是局限性GIST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对于不能手术切除或复发转移的患者来说,对于传统的全身化疗和放疗不敏感性,使这部分患者的治疗相当棘手.约90%的GIST存在c-kit原癌基因获得性变异,使得酪氨酸激酶持续激活(无需配体即可使酪氨酸残基自体磷酸化),导致细胞分裂异常、肿瘤增殖.伊马替尼选择性地抑制KIT相关的酪氨酸激酶的活性,使得伊马替尼治疗GIST.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里我们回顾了GIST治疗的新进展和对于这些患者的佳治疗.
作者:张文;李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启动子区CpG岛高甲基化是导致基因转录水平下调的重要表观遗传学机制,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EphA7基因在部分胃癌中表达下调.本研究探讨EphA7基因下调的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株胃癌细胞及62例胃癌标本中EphA7基因甲基化状态.采用同位素掺入方法对胃癌细胞系的EphA7基因表达进行半定量RT-PCR测定;利用亚硫酸氢钠处理DNA后,进行DNA测序和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结果:对胃癌细胞系亚硫酸氢钠修饰后DNA测序发现,在EphA7基因启动子区内CpG岛存在超甲基化现象,利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胃癌标本证实,在部分胃癌组织中存在高甲基化.高甲基化与胃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关(P=0.03).结论:高甲基化是导致该基因下调的机制之一.EphA7基因在胃癌的发生过程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
作者:王建东;李国立;马恒辉;王绪林;盛蓁;饶秋;潘敏鸿;周志毅;董迎春;周晓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肿瘤疫苗作为一种肿瘤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的手段,在其生物学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免疫佐剂胞嘧啶鸟嘌呤二核苷酸-脱氧寡核苷酸(cytidine-phosphatte-guanonine oligodeoXynucleotides,CpGODN)1826在白血病动物模型中的抗瘤作用和毒副作用.方法:建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动物模型,在不同时间用灭活的L1210细胞和免疫佐剂皮下注射给DBA/2小鼠,观察小鼠一般状况、成瘤率、而且瘤块生长情况;通过病理切片了解瘤块中心及周围浸润细胞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灭活细胞加GpG ODN1826瘤苗可以降低小鼠成瘤率,而且成瘤小鼠瘤块有消退现象,瘤周单个核细胞浸润明显,瘤块内肿瘤细胞坏死明显;但生存期无明显延长.结论:应用GpG ODN1826瘤苗可以加强白血病小鼠的抗瘤作用,但非荷瘤小鼠有死亡现象,需对GpG ODN1826瘤苗进行改进或筛选其他适合临床应用的免疫佐剂.
作者:何爱丽;张王刚;曹星梅;陈虹;赵万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肺癌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状况密切相关,恶性肿瘤患者存在明显的免疫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本研究评价胸腺肽联合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毒副反应、生活质量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42例非小细胞肺癌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NP方案+胸腺肽.长春瑞滨(NVB)25 mg/m2,静脉滴注,第1、8天,顺铂(DDP)70~80 mg/m2,静脉滴注,第1天.化疗后第3天每日静脉滴注胸腺肽200 mg,连续7~10 d.对照组:单化疗,用NP方案,剂量、用法同上.结果:治疗组化疗后CD4和NK细胞活性显著高于化疗前和对照组化疗后水平(P<0.01),对照组NK细胞活性化疗后显著低于化疗前水平(P<0.05).治疗组KPS提高率为61.9%(13/21),而对照组为28.6%(6/2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有效率52.4%(11/21),1年生存率为52.6%.对照组有效率42.9%(9/21),1年生存率38.8%.两组间疗效、毒副反应及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胸腺肽联合化疗能提高肺癌化疗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顾爱琴;熊丽纹;忻宇;纪灏;包国良;韩宝惠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von Hippel-Lindau(VHL)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其突变在肾透明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了解VHL抑癌基因在中国人散发性.肾透明细胞癌中的突变特点,并探讨基因突变与肿瘤分期、病理分级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双向测序方法检测72例散发性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肾癌组织及正常肾组织中VHL抑癌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72例肿瘤组织中检测出VHL抑癌基因突变25例,突变率为35%.其中移码突变13例,错义突变8例,无义突变3例,同义突变l例.第1外显子6例,第2外显子5例,第3外显子12例,内含子区2例.25例突变中,6例突变位于密码子157~166区域.VHL抑癌基因突变与肿瘤分期、分级等临床病理指标无关(P>0.05).结论:中国人散发性肾透明细胞癌中VHL抑癌基因突变率较低,突变主要位于第3外显子,该外显子区可能存在一个突变热点区域.VHL抑癌基因突变与肿瘤分期、分级等临床病理指标无关,是肾透明细胞癌发生发展的早期遗传事件.
作者:宣寒青;黄翼然;刘东明;薛蔚;陈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高频电波刀电圈切除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Ⅲ)的诊治中.本研究主要探讨高频电波刀电圈切除术对CINⅢ及宫颈癌IA1患者的诊治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1月至2006年10月396例经阴道镜下宫颈活检后病理证实为CINⅢ及宫颈癌IA1且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将阴道镜下宫颈活检、LEEP(high frequency 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手术后的病理与进一步手术治疗后病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宫颈多点活检准确率为88.6%(351/396),级别不同程度升高者45例(11.4%);LEEP术前宫颈多点活检准确率88.3%(121/137),级别不同程度升高者16例(11.7%),切缘阳性者标本残留率为10.2%(6/59)、阴性者则为7.7%(6/78);LEEP手术后病理诊断准确率99.3%(136/137),级别不同程度升高者1例(0.7%).结论:阴道镜下多点活检有一定的假阴性率,LEEP手术可提供完整的病理标本,手术前行LEEP手术有助于提高宫颈CINIll及宫颈癌IA1诊治准确性,切缘阳性者易有残留,术后应适当处理.
作者:朱芝玲;鹿欣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是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较为特异的标志,近来研究发现一种新的蛋白clusterin在ALCL中也有较高的表达率,其可能在ALCL的发展中起作用,并对诊断和治疗具有潜在价值.本研究探讨ALCL中ALK及clusterin蛋白表达特点、相互关系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90例淋巴瘤组织中ALK及clusterin蛋白表达,其中包括47例ALCL及对照组周围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PTCL-u)22例,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21例.结果:ALK在ALCL、PTCL和CHL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0%(28/47)、0和0;clusterin在三者中的阳性率分别81%(38/47)、27%(6/22)和14%(3/21),ALK和clusterin在ALCL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PTCL和CHL的阳性率(P<0.05),clusterin在ALK阴性的ALCL中的阳性率为68%(13/19),也显著高于PTCL和CHL的阳性率(P<0.05).ALK阳性的ALCL中位年龄20岁(3~70岁),显著低于ALK阴性者(P<0.05),阴性中位年龄48岁(4~71岁),ALK阳性与否与发生部位、性别无关(P>0.05).clusterin的表达与否与年龄、部位和性别均无关(P>0.05).结论:ALK在ALCL中的特异性表达对其诊断、鉴别诊断并可能对临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clusterin作为一新的分子标志物,在ALCL中的相对特异性高表达对ALCL的诊断、特别是对ALK阴性的ALCL与PTCL和CHL的鉴别诊断将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文涛;陆永明;周晓燕;李小妹;姚晓红;李百周;张太明;金爱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由于下咽癌解剖部位的特殊性,传统仅作姑息性治疗.我们探讨下咽癌合并喉侵犯患者胃代食管术治疗下咽癌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胃代食管术,并辅助放射治疗和适量化疗治疗42例下咽癌患者.手术范围:喉、咽切除,食管拔脱,下咽成形以及胃、口咽吻合术.放疗包括术前放疗和术后放疗.结果:无院内死亡,手术并发症3例,其中2例吻合口瘘,1例血胸,均治愈出院.3年生存率37.9%.结论:下咽癌手术切除率高,胃代食管术有明显的优势,采用下咽、喉切除胃代食管术加辅助放疗可有效的提高长期生存率,影响远期疗效的主要原因是局部复发.
作者:曹子昂;周梁;郑家豪;王家东;顾旭东;陈晓玲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具有嗜肝性的主要原因在于病毒衣壳(HBVE)上镶嵌的外衣壳蛋白PreS1,利用此生物特性有可能将HBVE改造成肝癌靶向性基因转移载体.本研究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衣壳作为基因转移载体对肝癌是否有靶向性.方法:采用PEG 8000病毒浓缩法、β-丙内脂法从Hep G 2.2.15细胞上清液中制备乙型肝炎病毒衣壳(HBVE),用它包裹绿色荧光蛋白质粒(pIRS2-EGFP)后得到基因转移载体复合物HBVE-GFP,用HBVE-GFP分别转染Hep G2、A549、HeLa、FB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情况,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发光率.结果: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各组均可见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Hep G2组较之其他3组具有更高的荧光强度;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Hep G2组的转染效率为(71.35±0.03)%,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01),且其荧光强度是其他3组的3~4倍(P<0.001).结论:乙型肝炎病毒衣壳作为载体对肝癌具有较好的靶向性.
作者:潘德键;王东林;陈正堂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植物多酚类成分不仅有防癌抗癌作用,也可增强放化疗的效果,还可以保护正常细胞免受放化疗的毒性.本研究探讨一种主要成分为多酚的寄主为夹竹桃的红花桑寄生提取物(简称Nispex)的体内外抗急性髓性白血病HL-60的效果.方法:采用MTF法研究Nispex的体外抑瘤作用;以对小鼠的近似LD50值评估Nispex的急性毒性;以HL-60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为对象,研究Nispex及其与多柔比星(阿霉素)联用的体内抑瘤效果.以相对瘤体积和瘤重来评价药物的体内抑瘤效果,以药物相互作用指数(CDI)来评价药物联合作用疗效.结果:Nispex显著抑制HL-60细胞的增殖,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24、48、72和96 h的IC50值分别是0.75、0.70、0.54和0.48μg/ml.Nispex对小鼠的近似LD50值为126.81 mg/kg.Nispex(ip)-剂量为30 mg/kg时,肿瘤生长抑制率达60.6%;10 mg/kg与多柔比星联用时,肿瘤生长抑制率达94.4%,CDI=0.21<0.7,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ispex体内外有一定的抑瘤效果,与多柔比星联用的协同作用非常显著,可能是一种有潜力的抗肿瘤植物提取物.
作者:肖义军;陈元仲;陈炳华;黄美娟;俞萍丽;林锦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的标准治疗方法是放射治疗,但超过70%的患者确诊时已到晚期,单纯放疗后的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较高.放疗联合应用化疗可显著改善晚期鼻咽癌的疗效.因此本研究放疗联合含奈达铂(nedaplatin,NDP)化疗方案的新辅助化疗治疗晚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以含顺铂(cisplatin,DDP)化疗方案作为对照组.方法:64例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成奈达铂治疗组32例,顺铂对照治疗组32例.两组均在诱导化疗2个周期后行放射治疗.化疗方案:NDP 80 ms/m2,静滴,第1天,氟尿嘧啶(5-Fu)500 mg/m2,静滴,第1~5天;DDP 40 mg/d,静滴,第1-3天,5-Fu 500 mg/m2,静滴,第1-5天.放射治疗鼻咽部(7~9周)总剂量:66~74 Gy/(33~37)次;颈部淋巴结每(7~8.5周)总剂量:(60~70) Gy/(30~35)次;颈部预防剂量:(48~50)Gy.结果:NDP组有效率(56.25%),DDP组有效率(50.00%),差异无显著性(P>0.05);NDP组呕吐发生率(15.62%)显著低于DDP组(46.88%)(P<0.01);两组肾脏毒性差异无显著性;两组白细胞下降发生率分别为62.50%和56.25%,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小板下降发生率NDP组(59.38%)较DDP组(31.25%)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NDP治疗晚期鼻咽癌近期疗效与DDP相近,但NDP有较少的胃肠道反应发生,其毒副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所致的血小板减少.
作者:周翡;罗金红;王理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有关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发生发展的机制目前尚未阐明,过去多数研究仅单纯从上皮的角度进行探讨,忽略了问质(宿主)细胞的变异在OSCC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在不同分化程度OSCC旁的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其增殖活性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将前期冻存的第三代不同分化程度OSCC旁的CAFs和同部位正常成纤维细胞(NFs)进行复苏并鉴定,测定细胞生长曲线、有丝分裂指数曲线、MTT法,了解各类细胞的增殖活性是否存在差异.重复试验3次,每次检测3孔细胞,将平均值作为终结果,并用两因素方差分析对检测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AFs每天的细胞生长计数值、有丝分裂计数值、MTF检测值均高于NFs,CAFs的生长及存活能力均强于NFs(P<0.05),不同分化程度OSCC旁的CAFs增殖活性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分化程度较低的舌癌旁CAFs的增殖活性更强.结论:OSCC与CAFs存在交互作用,CAFs增殖活性的改变可能对OSCC的分化程度产生影响.
作者:刘英;李胜富;郑晓辉;申俊;周红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直肠癌Miles术会阴创口的处理主要有纱布填塞敞开引流和一期缝合两种方法,其中纱布填塞敞开引流法有较多缺点.本研究探讨会阴创口敞开引流的改进方法的特点.方法:89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填塞组44例,改进组45例,填塞组和改进组分别采用纱布填塞敞开引流法和先缝后敞法处理会阴创口.结果:填塞组和改进组的换药次数分别为7.39±0.14和3.42±0.07;换药费用分别为(372±7)元和(171±4)元;创口愈合时间分别为(64.6±1.3)d和(54.8±1.1)d.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采用先缝后敞法可缩短会阴创口愈合时间,是一种安全、简便、经济的处理方法.
作者:黄烨;王向阳;庞典付;张克难;冯安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Chk1/2(checkpoint kinase 1/2)和Plk1(polo-like kinase 1)是各细胞周期检测点启动DNA损伤修复的主要激酶.本研究主要探讨3种激酶蛋白在宫颈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差异、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3种激酶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3例宫颈癌组织和20例慢性宫颈炎性组织中Chk1、Chk2和Plk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Chk1、Chk2和Plk1蛋白在宫颈癌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6.7%、60.5%和32.6%,在慢性宫颈炎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30.0%、35.0%和0;Chkl和Plk1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慢性宫颈炎组织(P<0.01),而Chk2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Chk1、Chk2和Plk1蛋白的表达在不同年龄、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的宫颈癌患者中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Chk1和Plkl的表达在不同分化程度的宫颈癌患者中差异有显著性(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在43例宫颈癌患者中,Chk1与Chk2的表达呈正相关(r=0.492,P=0.001).结论:Chk1和Plk1可能成为比较理想的宫颈癌治疗靶点.
作者:黄晓园;高庆蕾;庄亮;曹阳;马全富;周剑峰;马丁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目前对进展期及转移性胃癌还没有标准的化疗方案,而且缺乏有效率高、毒副反应小、安全的化疗方案.毒副反应是晚期胃癌化疗的限制性因素,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观察及比较两种常用化疗方案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方案(XELOX)与氟尿嘧啶/亚叶酸钙联合奥沙利铂方案(FOLFOX4)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以期取得在较佳疗效保证的同时,毒副反应小,耐受性更好的效果.方法:48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XELOX组与FOLFOX4组.XELOX组25例,用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方案化疗,卡培他滨1000 mg/m2,口服,2次/日,第1~14天;奥沙利铂130 mg/m2,静脉点滴,第l天;2l d为1个周期.FOLFOX4组23例,用氟尿嘧啶/亚叶酸钙联合奥沙利铂方案化疗,奥沙利铂85 mg/m2,静脉点滴,第1天;亚叶酸钙200 mg/m2,静滴2 h后予氟尿嘧啶400 mg/m.,推注,后续600 mg/m2持续静滴22 h,第1、2天;每2周重复,4周为1周期.两组均治疗2周期以上.按wH0标准评价客观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入组48例均可评价疗效,XELOX组有效率56.0%,中位TTP 5.8个月,MST 10个月,FOLFOX4组有效率47.8%,中位TTP 5.7个月,MST 9.8个月.两组近期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毒副反应比较,手足综合征以:XELOX组显著(P<0.05),Ⅲ/Ⅳ级恶心呕吐发生率以FOLFOX4.组显著(P<0.05),其余毒副反应除腹泻外发生率以FOIFOX4组稍高,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XELOX方案与FOLFOX4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疗效确切,毒副反应能耐受.两组近期疗效相似,毒副反应以XELOX组更易耐受,尤其对一般情况欠佳及老年的患者耐受性好.
作者:陈绍俊;黄海欣;李桂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是威胁女性健康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从分子水平深入研究其癌变机制,对寻找新的标志基因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讨同源异型盒基因HOXD10基因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进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以18s rRNA基因作为参照,采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技术,以相对定量方法检测44例乳腺癌组织及16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HOXD10 mRNA表达情况.结果:HOXD10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显著低于乳腺良性病变组织.组织学分级为Ⅲ级的乳腺癌标本中H0XD10 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组织学Ⅰ、Ⅱ级标本.H0XD10 mRNA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TNM分期之间相关性不显著.结论:HOXD10基因在乳腺癌中呈低表达甚至表达缺失,由于这种基因可能为乳腺癌发生发展的抑制因素,因此对其我们应给予更多关注.
作者:侯晓玮;王雅杰;王梅;朱玉兆;李永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近20年来,胸腔镜下行肺切除术治疗肺肿瘤的相关经验在世界范围内迅速积累.很多医学中心可在胸腔镜下完成解剖学上彻底的肺叶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本研究旨在评价胸腔镜下肺切除术清扫纵隔及肺门淋巴结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2006年8-9月,选取我院行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下肺叶切除手术9例,观察手术时间、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淋巴结清扫情况.结果:全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及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共清扫100枚淋巴结,手术历时1.5~3 h,平均2.3 h;平均淋巴结清扫时间15.0 min.结论:小切口辅助胸腔镜下肺切除淋巴结清扫术在不增加手术难度及手术时间的同时,为肺叶或全肺切除术的淋巴结清扫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
作者:车嘉铭;邱维城;杨孝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进口盐酸托烷司琼(商品名为欧必亭)可有效预防化疗所致的恶心和呕吐,但价格昂贵,限制临床广泛使用.本研究旨在研究国产盐酸托烷司琼防治肿瘤化疗所致恶心与呕吐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应用随机、交叉对照的多中心研究方法,以进口盐酸托烷司琼为对照,比较新国产盐酸托烷司琼注射液防治顺铂或葸环类药物所致恶心和呕吐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新国产盐酸托烷司琼注射液和进口盐酸托烷司琼止吐有效率分别为88.68%和86.80%;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4%和15.3%,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药物均未出现死亡等严重不良事件,两药有效性和安全性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新的国产盐酸托烷司琼注射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止吐药物.
作者:傅强;王雅杰;宋三泰;谢广茹;侯梅;刘基巍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