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晚玲;唐汉庆;刘燕平;冯悦;庞路路;张世田;黄小珊;祝程程
目的:优选黄芪多糖的脱蛋白工艺,提高黄芪多糖的纯度,为该有效部位的后续药理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黄芪多糖,以黄芪多糖的含量和蛋白质的脱除率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考察酶解时间、酶底比、酶解液pH和酶解温度对黄芪多糖脱蛋白工艺的影响,利用酶-Sevage法除蛋白.结果:佳脱蛋白工艺为酶底比2.0%,pH 5.0,50℃水浴酶解24 h;在该工艺条件下,蛋白脱除率87.80%,黄芪多糖质量分数83.47%.结论:优选的脱蛋白工艺条件稳定可行,酶-Sevage法可显著提高黄芪多糖的纯度.
作者:胡媛媛;吕瑞红;纪永升;褚意新;杜志谦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同时测定补肾强身片中原儿茶酸、绿原酸、金丝桃苷、特女贞苷、朝藿定C和淫羊藿苷的含量.方法:以Agilent SB-C18色谱柱(4.6 mm×100 mm,2.7 μm),乙腈-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5 mL· min-1,柱温40℃,检测波长260,325,360,224,270 nm.结果:6个成分的检测范围分别为原儿茶酸0.78~201.00 mg·L-1(r =0.999 9),绿原酸0.79~202.60 mg·L-1(r =0.9997),金丝桃苷0.93~238.39 mg·L-1(r =0.9999),特女贞苷0.66 ~169.62 mg·L-1(r =0.999 9),朝藿定C 0.81 ~206.85 mg·L-1(r =0.999 9),淫羊藿苷0.74 ~ 190.85 mg·L-1(r=0.9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6% (RSD 1.0%),99.6% (RSD 1.5%),99.7% (RSD 1.5%),97.2% (RSD 0.8%),95.5% (RSD 0.4%),96.3% (RSD 0.9%).结论:该方法简便可靠,可用于补肾强身片的质量控制.
作者:林秀莲;宋粉云;李华;陈宇轩;周颖仪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观察七白颗粒对女性黄褐斑气滞血瘀证患者抗氧化作用及性激素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将126例女性黄褐斑气滞血瘀证患者分为治疗组(66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患者给予七白颗粒治疗,对照组给予氢醌乳膏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8周皮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和治疗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CA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丙二醛(MDA),雌二醇(E2),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安全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量表(WHOQOL-BREF)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结果均无明显异常.结论:七白颗粒治疗对女性黄褐斑气滞血瘀证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皮损症状、性激素水平和生存质量,抗氧化效果明显,安全性高,患者没有明显不良反应,对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无显著影响,可作为优选治疗方案.
作者:梁伟;李怀军;阎新佳;李洁;张翠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优选香茅醇微乳凝胶的处方及制备方法并对其进行体外抗菌试验研究.方法:以微乳区域面积百分比为指标,使用伪三元相图法优化香茅醇微乳的处方;以微乳凝胶的外观、黏稠度、延展性、油腻性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优化香茅醇微乳凝胶的处方工艺.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考察香茅醇微乳凝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白色念珠菌的低抑菌浓度(MIC)和小杀菌浓度(MBC),通过时间-杀菌效率试验考察香茅醇微乳凝胶及香茅醇微乳的杀菌效率.结果:香茅醇微乳凝胶的佳处方是15-羟基硬脂酸聚乙二醇酯-乙醇-香茅醇-卡波姆-980-甘油-水(0.518∶1.037∶0.667∶0.8∶5∶91.978).香茅醇微乳为淡蓝色透明均一液体,平均粒径54.9 nm,Zeta电位-10.22 mV.香茅醇微乳凝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白色念珠菌的MIC和MBC均为1.667 g·L-1;时间-杀菌效率试验结果表明香茅醇微乳凝胶及香茅醇微乳在2h对受试菌种的杀菌率达100%.结论:优选的香茅醇微乳凝胶处方工艺稳定可行,该制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均有杀伤作用,且起效快.
作者:姜丰;王益;严俊丽;江滟;周雪;沈祥春;陶玲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探索玄参对脾虚水湿不化大鼠模型的影响,并利用代谢组学方法对生物标志物和代谢通路进行分析.方法:高脂低蛋白饲料喂养加尾部负重游泳的方法建立脾虚水湿不化大鼠模型,玄参水煎液高、低剂量给药2周后检测各给药组肝脏指数、血清蛋白、血脂、胃肠功能和水负荷的变化情况,给药剂量分别为1.35,5.40 g·kg-1.利用UPLC-Q-TOF-MS检测肝组织中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电喷雾正离子模式(ESI+)和负离子模式(ESI-)对样品进行检测,m/z 100 ~1 500;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比较空白组、模型组,玄参高、低剂量组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情况;对差异代谢物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玄参高剂量组的胃排空率和D-木糖排泄率显著升高;玄参低剂量组能升高血清白蛋白、总蛋白含量;玄参高剂量组能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和水负荷指数.代谢组学方法共鉴定出21个生物标志物,找到7条主要代谢通路,主要涉及胰岛素分泌、甘油磷脂代谢、嘌呤代谢、胆汁酸分泌、磷脂酶D信号通路、糖基磷脂酰肌醇锚的合成、内源性大麻素的生物合成等.结论:玄参对脾虚水湿不化模型大鼠的影响与改善消化功能、抑制糖代谢、改善血脂代谢等有关.
作者:赵洪伟;刘树民;张宁;庞牧;王宇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研究益肾解毒方对小鼠溶骨性骨转移瘤细胞核糖核酸酶L(ribonuclease L,RNase L)蛋白及凋亡终末蛋白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将已经获得国家专利的肺腺癌溶骨性骨转移细胞株,给予裸鼠左心室注射,制备溶骨性骨转移模型,随机分为5组,益肾解毒方高、中、低剂量(24,12,3 g·kg-1)组,帕米磷酸二钠组及模型组,以MicroSPECT/CT显像及病理组织学方法观察骨转移发生情况,定时定量给药并于5周后取材,通过免疫组织化学、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以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等方法研究RNase L,Caspase-3及益肾解毒方的干预作用.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帕米磷酸二钠组、益肾解毒方高、中、低剂量组骨转移瘤细胞RNase L蛋白,mRNA表达降低(P<0.01),益肾解毒方中、低剂量组及帕米磷酸二钠组骨转移灶中Caspase-3蛋白,mRNA表达升高(P<0.01).讨论:肺腺癌骨转移灶中RNaseL高表达,而细胞凋亡过程中主要的终末剪切酶Caspase-3表达降低,其内在机制可能与肺腺癌骨转移细胞的凋亡逃避机制相关,益肾解毒方能够降低RNase L表达,增强Caspase-3表达,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肿瘤细胞的凋亡逃避,这可能是益肾解毒方抗肿瘤的内在机制.
作者:张平;孙凯;李永秀;邱成新;胡佩岩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观察三黄膏外敷治疗体表软组织感染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20例软组织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三黄膏大剂量组、三黄膏小剂量组和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感染部位局部肿胀、红斑、疼痛、硬结、温度、脓疱或溃疡的好转情况,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5,7天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指标谷氨酸-丙酮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变化.结果:三黄膏大剂量组病程(6.93±2.74)d,小剂量组(7.75±2.93)d,对照(鱼石脂软膏)组(8.77±2.82)d,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三黄膏外敷明显缩短了病程(P<0.05);三黄膏使患者一般状况综合评分明显下降(P<0.05),能促进局部肿块消散,红肿消退,减轻疼痛,降低局部温度,促进脓疱及溃疡愈合;治疗后第1,3天,三黄膏大、小剂量组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ALT,AST,BUN,Cr)恢复正常的人数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5,7天,各检验结果均基本恢复正常;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三黄膏对体表软组织感染具有确切治疗作用,可缩短病程,临床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作者:潘海邦;吴国泰;易剑锋;王波;董小鹏;易华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观察梓醇对纤维状β-淀粉样蛋白(amyliod-beta protein,Aβ1-42)诱导的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3)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bEnd.3细胞分为溶剂组,模型组(Aβ1-42 20 μmol·L-),梓醇低、中、高浓度组(Aβ1-42 20 μmol·L-+梓醇50,200,500 μmol· L-1);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梓醇及其对Aβ1-42 诱导的bEnd.3细胞活性的影响;Hoechst33258染色法检测梓醇对Aβ1-422诱导的bEnd.3细胞凋亡情况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自噬及凋亡相关蛋白(Beclin-1,LC3),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细胞色素-C(cytochrome-C),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及切割活化型Caspase-3(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MTT显示,梓醇对bEnd.3细胞无毒副作用;MTT与Hoechst33258染色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梓醇低、中、高剂量组能明显提高bEnd.3细胞活性,抑制Aβ1-42介导的bEnd.3细胞凋亡(P<0.05);Western blot显示,与模型组比较,梓醇预处理后,可明显降低Bax/Bcl-2,cytochrome-C/β-actin,cleaved Caspase-3/Caspase-3,Beclin-1/β-actin,LC3-Ⅱ/LC3-Ⅰ(P<0.05).结论:梓醇可能通过抑制AβI42诱导的bEnd.3细胞凋亡及过度自噬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刘晨阳;白宽;于顾然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通过检测丹参注射液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少突胶质细胞(Olig-2)和Ⅲ型补体受体(OX-42)系转录因子-2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方法:SPF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丹参治疗组、丹参加雷帕霉素组和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组(n=10).采用Allen's法建立SCI模型(正常组除外)后,模型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L·kg-1),1次/d;丹参治疗组:腹腔注射丹参注射液(1 mL·kg-1),1次/d;丹参加雷帕霉素组:腹腔注射同等剂量丹参注射液(含雷帕霉素3 mg·kg-1),1次/d;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组:尾静脉推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30 mg·kg-1),1次/d.伤后1,3,7,14 d时采用联合行为评分法(CBS)评价大鼠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伤后14 d处死动物,采用免疫荧光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脊髓内Olig-2和OX-42的表达.结果:至伤后14 d时,与模型组、丹参加雷帕霉素组比较,丹参治疗组和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组大鼠CBS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Olig-2表达(免疫阳性细胞数及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而OX-42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丹参治疗组和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组Olig-2表达升高,而OX-42表达降低(P<0.05);与丹参治疗组和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组比较,丹参加雷帕霉素组大鼠Olig-2表达降低,而OX-42表达升高(P<0.05);上述指标在丹参治疗组和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组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丹参注射液可通过升高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mTOR信号转导通路的活性以调节Olig-2和OX-42的表达,从而表明其参与大鼠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可能与通过参与少突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增殖有关.
作者:刘杨;高玉亭;苗宇船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评价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味离子导图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NLBP)寒湿瘀阻证的临床疗效及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血栓素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影响.方法:将176例患者以入诊先后顺序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腰腿痛丸+电针治疗,观察组采用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离子导入+电针.两组疗程均为治疗4周.进行治疗前后简化McGill疼痛量表(SF-MPQ),压痛情况评分,并进行压痛和痛阈值的测量;功能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法评估;进行寒湿瘀阻证和总体感觉(PGIC)评价;检测治疗前后IL-1β,TXB2,6-Keto-PGF1α,CGRP和VIP水平;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观察组JOA总改善率为95.18%,高于对照组的83.95%(x2=5.564,P<0.05);观察组疼痛感觉评分、疼痛情绪评分、疼痛总分、目测类比疼痛评分和现在疼痛状况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硬度值低于对照组,压痛和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痛阈值高于对照组(D<0.05,P<0.01);观察组JOA量表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度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PGIC“明显好转”的患者为68.67%,多于对照组的50.62%(x2 =5.558,P<0.05);观察组IL-1β,TXB2,CGRP和VI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6-Keto-PGF1α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味离子导图治疗NLBP寒湿瘀阻证患者,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腰部功能的恢复,减轻疼痛,提高患者活动能力.
作者:刘宜军;杨勇;孔丽敏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探索天然产物标准样品的长期稳定性和加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为标准样品的有效期确定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方法:在研制5个国家标准样品(肉桂醛、樱花素、长梗冬青苷、水苏糖和β-谷甾醇)的过程中,将置于0~8℃条件下的样品,分别于第0,1,2,3,6,9,12,18,24个月测定各标准样品的纯度,进行长期稳定性检验.将置于温度(40±2)℃和相对湿度(75±5)%条件下的样品,分别于第0,1,2,3,6个月时测定各标准样品的纯度,进行加速稳定性检验.结果: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长期稳定性检验和加速稳定性检验的稳定性均良好,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天然产物标准样品24个月的有效期可通过6个月的加速稳定性检验进行预判.
作者:马玉翠;吴翠;王尉;王淳;杜宁;吴晓毅;李春;巢志茂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加味香薷口服液(葛根、香薷、厚朴、陈皮、蚕沙、白扁豆)中葛根素、麝香草酚、香荆芥酚、和厚朴酚、橙皮苷、大豆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Hyper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01%冰乙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77 nm,柱温30℃.结果:葛根素、麝香草酚、香荆芥酚、和厚朴酚、橙皮苷、大豆苷分别在0.384 ~4.80 μg(r =0.999 3),0.048~0.60 μg(r =0.999 7),0.015 6 ~0.195 μg(r =0.999 8),0.018 2 ~0.227 5 μg(r =0.999 2),0.226 ~2.825 μg(r=0.999 6),0.228 ~2.850μg(r =0.999 5)进样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是葛根素97.98%,RSD 2.1%,麝香草酚98.88%,RSD 1.8%,香荆芥酚98.10%,RSD 2.1%,和厚朴酚100.12%,RSD 1.5%,橙皮苷100.40%,RSD 2.6%,大豆苷96.70%,RSD 1.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加味香薷口服液中葛根素、麝香草酚、香荆芥酚、和厚朴酚、橙皮苷、大豆苷含量的同时测定.
作者:李柯;卢茂芳;陈丹;侯茜;李若存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研究绒毛栗色鼠尾草(Salvia castanea)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HPLC柱色谱等方法对绒毛栗色鼠尾草7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绒毛栗色鼠尾草中分离出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正二十六烷(1),β-谷甾醇(2),3-O-乙酰基齐墩果醛(3),齐墩果酸(4),5,5'-二丁氧基-2,2'-双环呋喃(5),丁草胺(6),亚麻酸乙酯(7),咖啡酸乙酯(8),香草酸(9),原儿茶酸(10),原儿茶醛(11),5-羟甲基-2-呋喃甲醛(12).结论:化合物3,5,6为首次从鼠尾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7~10和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曹桂云;黄娇;张启航;李珂珂;申丽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通过UPLC-ESI-Orbitrap-MS技术对金钗石斛生物碱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Thermo Q Exactive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色谱联用系统分析,以Hypersil Gold C18色谱柱(2.1 mm×150 mm,1.9 μm)为固定相,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0 ~2 min,5%B,2~ 15 min,5% ~ 95%B,15 ~ 17 min,95% B),流速0.3 mL·min-1,柱温40℃,进样量2μL;质谱条件采用电喷雾离子化(ESI)方式,在正离子模式下,以full scan/targeted-ddMS2 扫描模式检测,研究金钗石斛生物碱的主要化学成分.结果:通过与对照品比对、结合参考文献,分析多级质谱数据,根据化学成分的质谱碎片,推测色谱峰对应的化学结构,共归属8种倍半萜类金钗石斛生物碱,分别是石斛碱(dendrobine),mubironine B,石斛氨碱(dendramine),石斛醚碱(dendroxine),石斛酮碱(nobilonine),6-羟基金石斛碱(6-hydroxynobiline),N-异戊烯基石斛碱(N-isopentenyldendrobinium),N-异戊烯基-6-羟基石斛碱(N-isopentenyl-6-hydroxydendroxinium).结论:建立了金钗石斛倍半萜类生物碱的主要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为金钗石斛药材的鉴别及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何芋岐;鲁艳柳;李利生;聂晶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从水通道蛋白4-心房利尿钠钛-非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aquaporin4-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particulate guanylate cyclase,AQP4-ANP-pGC)通路探讨附子理中汤温阳健脾祛湿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清洁级Wistar大鼠120只,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附子理中汤高、中、低剂量组共6个组,每组20只.空白组常态饲养.假手术组与模型组采用“肩胛骨间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切除术+高脂饲料喂养+隔日寒冷环境刺激”方法造模(假手术组只找到BAT但不切除).术后第1天始喂高脂饲料共30 d.在模型组基础上,高、中、低剂量各组分别予附子理中汤40,20,10 g·kg-1·d-1灌胃,其他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于给药30 d后(其中模型组于造模成功后第1天)取材,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胃窦与回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ANP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检测AQP4 mRNA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AQP4含量.结果:大鼠胃窦与回肠组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可见,附子理中汤各剂量组大鼠胃肠组织病理学改变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以高剂量组效果明显.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AQP4,ANP含量及AQP4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P <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高剂量组AQP4,ANP含量及AQP4 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P<0.01).结论:附子理中汤可能通过影响AQP4-ANP-pGC通路中AQP4,ANP含量及AQP4 mRNA表达以参与脾阳虚证大鼠水液代谢的调节.
作者:宁晚玲;唐汉庆;刘燕平;冯悦;庞路路;张世田;黄小珊;祝程程 刊期: 2017年第20期
黄连素是从黄连、黄柏等植物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生物碱,其具有显著的抗菌作用,用来治疗细菌性胃肠炎、痢疾等消化道疾病已有很长的历史.近年来,黄连素的其他药理作用逐渐被发现.研究结果表明,黄连素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均有明显影响,尤其是降血脂作用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效果良好.黄连素还能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来治疗糖尿病.黄连素被发现有明显的抗炎抗癌作用.黄连素能杀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黄连素还能影响钙离子、钾离子等离子通道来调节电解质平衡.由于黄连素的抗炎抗氧化作用,可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本文就黄连素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包括黄连素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影响以及抗炎、抗菌、抗癌等药理作用,还有对离子通道、周期蛋白、细胞外基质的影响.有关黄连素的作用及机制越来越引人关注,尤其是抗癌活性,表明对含有黄连素这一活性成分的中药及方剂的研究将会有新的进展.总结黄连素的作用及其机制,将有助于提高黄连素的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
作者:胡诚毅;莫志贤 刊期: 2017年第20期
中药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药用历史悠久,临床上主要用于肺热咳嗽,急性痢疾,肝火头痛等疾病.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黄芩苷为黄芩中有效成分之一,其具有抗菌消炎,镇静降压,保肝利胆等多种药理作用.镁作为人体必须常量元素之一,对人体正常新陈代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检索万方、知网和PubMed数据库,查阅近年来黄芩苷和镁的药理作用及其制剂的相关文章.发现黄芩苷除了具有抗炎、抗病毒、抗氧化作用外,在治疗肝炎、哮喘方面作用显著,并且具有抗肿瘤,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活性作用,能促进体外胚胎发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糖尿病肾病有保护作用.同时镁对先兆性流产、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肝损伤亦有保护作用.但有关黄芩苷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其水溶性差,绝对生物利用度低.为提高黄芩苷的生物利用度,研究人员开发了很多新型给药系统.而本课题组转换研究思路,前期研究已经证实黄芩苷在黄芩中的原本存在形式为黄芩苷镁盐.为探讨黄芩苷镁盐可能存在的药理作用及其制剂开发的可行性,本文对黄芩苷和镁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作一简要概括.对黄芩苷镁盐的药理研究和制剂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黄芩苷镁盐的研究提供参考,为黄芩苷镁盐的开发和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作者:金鹏;许海舰;徐宝欣;刘翠哲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结合传统性状观察,对不同炮制方式下不同炮制程度的制何首乌进行色彩色差分析,为何首乌饮片颜色的客观数据化提供研究基础.方法:观察何首乌炮制品性状,采用CM-5型测色仪测定样品的L,a,b,计算色差值△E与总色值E,运用SAS 9.2统计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分析炮制程度与色差检测结果的相关性.结果:2个产地的何首乌生品及其对照饮片粉末均为黄白色,E为70.31 ±3;制何首乌对照饮片粉末为棕褐色,E为52.24,与生何首乌对照饮片比较,△E为18.63;何首乌炮制后颜色加深,E降低,4种炮制方式显示相同的变化规律;且随炮制时间延长,颜色逐渐由棕黄色、浅棕色、深棕色、棕褐色直至变为棕黑色,其E也由61.11逐渐降至30.45,说明总色值能够表明何首乌的炮制程度.通过聚类分析可区分生品与炮制品,并将不同炮制程度的炮制品聚为一类.结论:色差仪的检测数据可以准确区分生何首乌与制何首乌,且能够客观准确地表达不同炮制程度的制何首乌粉末颜色变化.色彩色差检测可用于何首乌饮片的质量评价.
作者:张语凡;相乐康;王鑫;袁金凤;彭诗涛;李飞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以乌头汤为载体,研究加入半夏不同炮制品后对大鼠细胞色素P450酶系(CYP) 3A1/2的影响,为阐述“十八反”中半夏反乌头的反性内涵提供实验依据.方法:CYP3A酶活性采用体外温孵法和体内探针法进行检测,酶蛋白和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进行检测.结果:与乌头汤加生半夏组相比,乌头汤加法半夏各剂量组6β-羟基睾酮(6β-OH-Tes)生成速率未发生显著性变化,CYP3A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 <0.01,P <0.05),CYP3A1 mRNA的表达仅在0.60 g·kg-1剂量组显著降低(P<0.01);乌头汤加姜半夏在1.20 g·kg-1剂量组时6β-OH-Tes生成速率极显著降低(P<0.01),CYP3A蛋白表达仅在0.60 g·kg-1剂量组明显增加(P<0.05),CYP3A1 mRNA的表达在0.60,1.20 g·kg-1剂量组有显著降低(P<0.01);在体内探针法试验中乌头汤加法/姜半夏组6'-羟基丁螺环酮(6'-OH-BP)和丁螺环酮(BP)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比值(6'-OH-BP/BP),1-(2-嘧啶基)哌嗪(1-PP)与BP的AUCo-t比值(1-PP/BP)均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不同半夏炮制品增强乌头汤对CYP3A的抑制作用的程度不同,这将会导致乌头汤中的双酯型生物碱类成分(如乌头碱)代谢减慢,从而引起药理作用的增强或毒性的增加.
作者:程再兴;陈红;吴锦俊;林娜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观察八正散加减对痔瘘术后湿热下注型尿潴留患者排尿时间及自行排尿能力恢复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06例痔瘘术后尿潴留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3例.两组均予听流水声诱导、心理疏导和膀胱区按摩等基础治疗,对照组予溴新斯的明口服,研究组予八正散加减.检测尿动力学,评价膀胱功能和中医主要症状评分,记录排尿情况,比较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尿动力学参数大尿流量(Q-max),大尿率时逼尿肌压(Pdet-Q-max)升高(P<0.01),大尿意膀胱容量(VMCC),残余尿量(PVR)降低(P<0.01),逼尿肌受损、膀胱低顺应性和膀胱感觉缺失发生率降低(P<0.05),排尿无力、小腹坠胀和倦怠乏力症状评分降低(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Q-max,Pdet-Q-max升高(P<0.01),VMCC,PVR降低(P<0.01),逼尿肌受损、膀胱低顺应性和膀胱感觉缺失发生率降低(P<0.05),自行排尿、完全通畅排尿、排便、进食时间缩短(P<0.01),排尿无力、小腹坠胀和倦怠乏力症状评分降低(P<0.01),总有效率升高(P<0.05).结论:八正散加减可促进膀胱尿液排出,减少残余尿量,缩短自行排尿时间,提高自主排尿能力的恢复,有效治疗痔瘘术后湿热下注型尿潴留.
作者:陈爱霞;王欣;吴春晓;江雪;王梅青;周颖;刘占伦 刊期: 2017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