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鑫源;张彤;姜文洁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蛋白D1 (CyclinD1)和细胞分裂周期蛋白25A(CDC25A) mRNA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测定44例胆囊癌以及35例慢性胆囊炎黏膜组织中CyclinD1、CDC25A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胆囊癌组织中CyclinD1、CDC25A mRNA表达量与慢性胆囊炎黏膜组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5.84、11.44,P<0.05);但胆囊癌组织中CyclinD1、CDC25A mRNA表达量与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 CyclinD1、CDC25A mRNA的表达与胆囊癌的发病有关,但与病人预后无关.
作者:张桂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AP)病人血清降钙素原(PCT)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检测在AP严重程度早期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AP病人62例,其中中重症AP (MSAP) 22例、重症AP(SAP)10例(A组),轻症AP(MAP)30例(B组),对两组病人进行急性生理与慢性病评分系统Ⅱ(APACHEⅡ)、Ranson评分和血清PCT、sICAM-1检测,分析两组血清PCT、sICAM-1与Ranson、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血清PCT、sICAM-1对SAP的诊断效能.结果 入院第1天A组血清PCT和sICAM-1水平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t=9.36、7.63,P<0.05).人院第1、4、7天,两组血清PCT和sICAM 1水平均随时间增加逐渐降低,差异有显著性(F=19.65~33.58,P<0.05);入院第1、4、7天A组血清PCT和sICAM-1水平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63~13.90,P<0.05).AP病人血清sICAM-1、PCT水平与Ran-son、APACHEⅡ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0.493~0.726,P<0.05).血清PCT和sICAM-1对SAP诊断的ROC曲线AUC分别为0.971、0.863,灵敏度分别为87.35%、69.32%,特异度分别为98.67%、90.36%.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sICAM-1及PCT可有效预测AP的严重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习晓丽;张文礼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自适应迭代算法(Asir-V)技术在儿童腹部CT低剂量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腹痛病儿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均行CT扫描,扫描参数:螺旋扫描,管电压100 kV;自动管电流10~450 mA,层厚2.5 mm,螺距0.992,噪声指数为9.A组Asir-V为30%,B组Asir-V为50%,C组Asir-V为70%.分别测量3组病人肝门层面、右肾下极层面、耻骨联合层面背部肌肉CT值及标准差(SD)的平均值、剂量长度乘积(DLP),并换算有效剂量(ED).由两位医师进行独立阅片,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并比较.结果 3组间SD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着Asir-V的提高,DLP、ED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397、19.156,q=3.347~12.231,P<0.05).3组图片图像质量均符合临床诊断要求(≥3分),两位医师阅片一致性良好.结论 随着Asir-V水平的提高,图像噪声保持稳定,辐射剂量有效降低.
作者:李成龙;张欣贤;郝向东;李钱程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和前列腺癌组织中微小RNA(miR)-19b-1-5p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68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和77例前列腺癌组织中miR-19b-1-5p的表达,分析miR-19b-1-5p的相对表达量与前列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miR-19b-1-5p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高表达,而在前列腺癌组织内低表达,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4.87,P<0.05);miR-19b-1-5p的相对表达量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临床分期有关(t=13.08、7.55,P<0.05).结论 miR-19b-1-5p可能作为一种潜在的肿瘤标志物用于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
作者:黄振;穆克飞;杜建伟;刘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涎腺肿瘤的发病情况、病理类型等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我院口腔颌面外科1995年1月-2014年12月因涎腺肿瘤住院手术病人的相关资料,分析其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良恶性构成比等.结果 20年间共收治涎腺肿瘤手术病人2 187例.男女之比为1∶1.01(1089/1098);年龄10~93岁,中位年龄55岁,50~59岁多见(22.45%).良恶性之比为2.42∶ 1(1548/639).构成比前3位的肿瘤分别是多形性腺瘤(45.50%)、沃辛瘤(18.93%)、腺样囊性癌(7.86%),占全部病人的72.29%.65岁以上病人中,沃辛瘤(36.90%)、多形性腺瘤(23.66%)分别居前2位;恶性肿瘤中以腺样囊性癌(7.61%)、腺泡细胞癌(7.61%)常见,良恶性之比为2.32∶1.结论 涎腺肿瘤手术病人逐年增加,男女比例相当,其中以多形性腺瘤、沃辛瘤、腺样囊性癌常见,良性肿瘤约占70%.65岁以上老年病人中沃辛瘤常见,恶性比例较高.
作者:毛广文;袁荣涛;贾暮云;尚伟;樊功为;李宁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睡眠剥夺及恢复对大鼠海马γ-氨基丁酸转运体-1(GAT-1)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睡眠剥夺组(D组)和睡眠剥夺+恢复组(D+R组),每组8只.各组大鼠实验前进行Morris水迷宫训练,C组于实验第5天行水迷宫测试;D组睡眠剥夺96 h,D+R组睡眠剥夺96h后恢复睡眠12 h,然后行水迷宫测试.测试完毕立即处死大鼠,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CA1区GAT-1的表达.结果 与实验前比较,D组、D+R组逃避潜伏期延长(t=-5.714、-3.069,P<0.05).与C组比较,实验后D组、D+R组逃避潜伏期延长(F=21.535,q=9.23、3.76,P<0.05),穿越原平台次数减少(F=19.096,q=8.72、3.88,P<0.05),D组海马CA1区GAT-1阳性细胞数减少(F=21.664,q=4.77,P<0.05);与D组比较,实验后D+R组逃避潜伏期缩短(q=5.48,P<0.05),穿越原平台次数和海马CA1区GAT-1阳性细胞数增加(q=4.85、4.54,P<0.05).实验前3组逃避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睡眠剥夺及恢复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与海马中GAT-1的表达有关.
作者:张丽伟;丁明;迟蕾;耿聪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脉冲振荡肺功能(IOS)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检测在儿童哮喘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3-11月在我院哮喘门诊初次诊断支气管哮喘的病儿87例为哮喘组,治疗前均采外周血查EOS比例,行IOS测试,同时对其中42例6岁以上的病儿行常规通气肺功能测试(PFT);规范化治疗(60±15)d后重新检测以上各项指标.另选择8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均采外周血查EOS比例,行IOS检测,对其中40例6岁以上儿童同时进行PFT.结果 哮喘组治疗前呼吸总阻抗(Z5)、总呼吸黏性阻力(R5)、中心气道黏性阻力(R20)、周边气道黏性阻力(R5-R20)、周边弹性阻力(X5)及外周血EOS比例显著高于哮喘组治疗后和对照组,哮喘组治疗后以上各值仍显著高于对照组(F=30.470~401.793,P<0.01).哮喘组治疗前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呼出50%和75%肺活量时的呼气流速(FEF50、FEF75)、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75/25)显著低于哮喘组治疗后和对照组,治疗后FEV1仍显著低于对照组(F=5.318~8.878,P<0.05).哮喘组治疗前Z5与用力肺活量呈负相关(r=-0.598,P<0.01),R5-R20与FEF25、FEF50、FEF75呈负相关(r=-0.651~-0.536,P<0.01),X5与FEF25、FEF50、FEF75、MMEF75/25呈正相关(r=0.528~0.625,P<0.01).结论 IOS与PFT有很好的相关性,检测IOS、PFT及外周血EOS比例对评估哮喘病儿(尤其是学龄前期儿童)病情、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卢旭;任建英;刘秀云;冯海荣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多发性骨髓瘤(MM)目前主要治疗方法为化疗和干细胞移植.虽然新药的研发及新技术的使用使其疗效和生存都得到明显改善,但仍不可治愈.三氧化二砷(As2O3)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As2O3联合化疗治疗MM,尤其是难治、复发性MM效果良好.本文对As2O3治疗MM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何靖;陈鹏;胡莉文;古学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固定移植皮片在儿童深度烧伤创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烧伤病儿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VSD固定移植皮片治疗29例(观察组),传统加压固定皮片治疗33例(对照组).比较两组病儿细菌培养阳性率、移植皮片成活率、外观和功能满意度及治疗费用.结果 观察组移植皮片细菌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观察组移植皮片成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3.89,P<0.01);观察组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4.11,P<0.01);观察组治疗费用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4,P<0.05).结论 应用VSD固定移植皮片能够降低创面感染率,提高皮片成活率及改善皮片外观,但治疗费用相对较高.
作者:渠开攀;李惠斌;李美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3种治疗盆腔脏器脱垂手术方式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5年3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盆腔脏器脱垂病人156例,其中行全子宫切除联合阴道前后壁修补术者72例(修补组),行经阴道放置网片全盆底重建手术者39例(网片组),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联合阴道顶端悬吊术者45例(悬吊组).比较3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生活质量.结果 3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1年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3.304~73.283,P<0.05),而术后排气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3种手术方式治疗盆腔脏器脱垂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各具优势,临床应用时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予以术前评估和个体化选择.
作者:朱艳;王伟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我院住院病人急性肾损伤(AKI)的特点及预后,为早期建立AKI预防体系、改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6月-2016年6月我院住院发生AKI病人1432例,分析AKI的发生率、病因、科室分布、分期及预后.结果 我院住院病人AKI的发生率为3.61%(1432/39643).AKI病人男女比例为2.02∶1,平均年龄为(62.43±16.72)岁.肾前性AKI多,占62.4%,具体病因感染居首位(26.6%),其次为低血容量(24.2%),再次为药物性肾损伤(18.7%).内科病人占59.1%,以ICU常见(33.7%),其次为心内科(8.5%)和血液科(5.7%);外科病人常见于普外科(14.1%)和神经外科(6.8%).病人年龄越大,AKI发生率越高,病死率越高;分期越高,恢复的可能性越低,进入终末期或死亡的风险越大.结论 我院住院病人的AKI较常见,好发于男性,以肾前性多见,感染、低血容量及药物为主要病因,预后与年龄、分期、病因相关.
作者:王萍;刘勇;陆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病人,女,34岁,孕5产1.因“停经34+4周,上腹部疼痛加重2h”入院.既往体健,7年前因左侧输卵管妊娠开腹行左侧输卵管开窗术,4年前足月自然分娩1次,因胎盘植入、胎盘滞留应用甲氨蝶呤保守治疗促胎盘排出.此次系自然受孕,自孕2月余开始反复出现阴道少量流血,于外院住院保胎治疗3次.此次入院系停经34+4周,因上腹部疼痛考虑妊娠并阑尾炎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1 d,治疗过程中疼痛突然加重,急症转入我院.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145 min-1,呼吸25 min-1,血压10.0/5.9 kPa;神志清楚,贫血貌,痛苦面容;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膨隆,全腹部压痛、反跳痛.
作者:李岩;马春玲;李贵瑜;赵蕾;詹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及清蛋白(ALB)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识别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急性胰腺炎病人215例,其中重度急性胰腺炎(SAP) 71例,中度急性胰腺炎(MSAP) 78例,轻度急性胰腺炎(MAP)66例.病人发病24 h内检测血清PCT及ALB水平,分析病人PCT、ALB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及Balthazar CT分级的关系,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PCT、ALB预测胰腺炎严重程度的有效性.结果 SAP组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MSAP组及MAP组,差异有显著性(F=4.869,P<0.01),PC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及Balthazar CT分级呈显著性正相关(r=0.512、0.438,P<0.01).SAP组血清ALB水平明显低于MSAP组及M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31,P<0.01),ALB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及Balthazar CT分级均呈显著负相关(r=-0.441、-0.497,P<0.01).PCT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8(优选分界点为0.41μg/L),判断SAP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5.9%及94.5%,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8%及87.3%;ALB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6(优选分界点为33.45 mg/L),判断SAP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4.3%及87.2%,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1%及73.6%.PCT与ALB联合判断SAP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0.2%及76.1%,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6%及79.8%.结论 急性胰腺炎病人早期检测血清PCT及ALB水平,可及早判断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有无病情恶化趋势.
作者:蔡雪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扁鹊”六不治”行医原则对当今医务工作者医疗行为的影响.方法 分析”六不治”中“不治”的概念和“六”类情况病人的范畴,与当代医疗问题和医疗行为管理制度及措施进行比较.结果 现代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但各种医疗问题层出不穷,当代医务工作者如何控制规范医疗行为、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六不治”行医原则仍可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结论 扁鹊“六不治”行医原则对当今医务工作者规范医疗行为,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作者:亓卫国;赵俊;闫博民;桑勇先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影像学检查骨膜三角、针状骨膜反应征象与骨病变良恶性的关系.方法 收集行影像学检查并经病理检查证实有骨膜反应的病人897例,根据病理结果分成恶性病变组85例、良性病变组812例,比较两组骨膜三角、针状骨膜反应征象的出现情况.结果 恶性病变组影像学表现为骨膜三角征象43例(50.6%),良性病变组6例(0.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 =360.6,P<0.01).恶性病变组影像学表现为针状骨膜反应30例(35.3%),良性病变组4例(0.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246.1,P<0.01).结论 骨膜三角、针状骨膜反应征象在良恶性骨病变中均可出现,但多见于恶性骨肿瘤,少数情况下也可见于快速进展的多种良性骨病变.
作者:刘树宁;徐文坚;陈海松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SLIPA喉罩全麻复合颈丛神经阻滞在沙滩椅体位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行锁骨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病人48例,随机分为SLIPA喉罩组(S组)和气管插管组(G组),各24例.两组均采用全麻复合颈丛神经阻滞,S组采用喉罩通气,G组采用气管导管通气.记录入室5 min后(T0)、颈丛神经阻滞成功后15 min静脉麻醉诱导前(T1)、喉罩或气管导管插入即刻(T2)、拔除喉罩或气管导管前(T3)、拔除后即刻(T4)5个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监测置入喉罩前(或插管前)、置入喉罩后(或插管后)30 min、插管后1h动脉血酸碱度(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气道压峰值(PAW).观察两组病人拔管后不良反应.结果 G组T2和T4时间点的MAP和HR均高于T1(F=10.682、26.713,P<0.05);与S组比较,G组T2和T4时间点的MAP和HR均明显升高(t=2.162~2.690,P<0.05);两组各时点的PAW、PaCO2在体位改变后均在正常范围.拔管后G组有6例发生呛咳;S组有3例诉咽干,2例诉胃胀气;两组均有1例拔管时出现渗血,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均无反流误吸发生.结论 SLIPA喉罩全麻复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沙滩椅体位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可取得与插管全麻相同的麻醉效果,但随使用时间延长密闭性有降低趋势.
作者:周民;许秋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作为目前诊断和治疗结直肠疾病的首选检查及重要手段,结肠镜检查的价值及重要性日益增加,而结肠镜检查的成功与否和术前肠道清洁准备是否充分密切相关,且肠道准备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结肠镜诊断的准确性及治疗的安全性.近年来国际上对于肠道准备的重要性及安全性日益关注,国际上及国内也陆续出台了相关肠道准备指南,本文就国内外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方法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龙怡凡;孙方利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不同容量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急性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80例,随机分为高容量组和低容量组,两组均在滤器保护下植入溶栓导管行接触性溶栓治疗,通过患肢腘静脉留置鞘管持续泵入肝素,低容量组给予尿激酶100 kU+生理盐水50 mL,高容量组给予尿激酶100 kU+生理盐水250mL,两组均每4h通过溶栓导管脉冲喷洒尿激酶,溶栓治疗过程中监测凝血功能.比较两组髂外及股静脉血管再通率、尿激酶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高容量组血管再通率高于低容量组,尿激酶用量少于低容量组,差异有显著性(t =2.33、3.05,P<0.05).结论 高容量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急性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显著.
作者:张利;李想;吴华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内皮素-1和E-钙黏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两者之间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58例食管鳞癌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食管组织内皮素-1和E-钙黏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食管鳞癌组织内皮素-1和E-钙黏蛋白的阳性表达与浸润深度、周围淋巴结转移与否、分化程度有关(Z=6.908~14.973,P<0.05);食管鳞癌组织和相应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中内皮素-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2.07%(7/58)和77.59%(45/58),E-钙黏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76%(48/58)和41.38%(24/58),两组两种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Z=-7.161、-5.593,P<0.01).食管鳞癌组织内皮素-1和E-钙黏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525,P<0.01).结论 食管鳞癌组织中内皮素-1呈高表达、E-钙黏蛋白呈低表达,二者对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可能存在反向调节作用.
作者:尹辉;姜长青;沈毅;矫文捷;李飞;王伦青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固定野动态调强放疗(Dmlc-IMRT)以及静态调强放疗(Step&shoot IMRT)3种技术在宫颈癌术后放疗中的剂量学差异和适用性.方法 选取20例宫颈癌术后病人,分别进行VMAT、Dmlc-IMRT和Step&shoot-IMRT计划设计,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比较3种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适形度、均匀性、低剂量受照体积、危及器官剂量分布,记录并比较机器跳数和治疗时间.结果 VMAT和Dmlc-IMRT在靶区的适形度和均匀性上均优于Step&shoot-IMR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34、31.64,P<0.05).VMAT的低剂量受照体积较Dmlc-IMRT和Step&shoot-IMRT略有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小肠和膀胱等危及器官的剂量分布,Dmlc-IMRT总体低于VMAT和Step&shoot-IMRT,计划质量较高.VMAT计划的治疗时间较Step&shoot-IMRT计划减少了49%,较Dmlc-IMRT计划减少了35%.结论 VMAT计划质量可以达到或优于Step&shoot-IMRT计划质量,较另两种计划极大缩短了治疗时间,适用于长时间放疗过程中控制力差的病人和繁忙的放疗中心.当采用Step&shoot-IMRT技术难以确保计划质量时,换用Dmlc-IMRT技术,基本可以优化所有剂量评价参数.
作者:童远和;罗东平;张玮婷;李樟;邹雄伟;倪晓雷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