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身免疫病病人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

刘蓬蓬;李伟;翟赞亮;徐志静;黄伟丽

关键词:免疫系统疾病, 革兰阳性菌感染, 药物耐受性
摘要:目的了解自身免疫病病人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种类、分布及耐药状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应用ATB Expression自动细菌鉴定系统对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革兰阳性球菌进行鉴定,用K-B琼脂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428例自身免疫病病人并发细菌感染186例,感染率为43.5%.共感染285例次,例次感染率为66.6%,其中医院内感染42.8%;共分离出病原菌285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86株,占30.2%.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为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分别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的63.6%和70.0%.药敏试验显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呋喃妥因、头孢哌酮-舒巴坦及利福平对MRSA和MRCNS的抗菌活性高,对其余多种抗生素耐药,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和甲氧西林敏感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SCNS)对青霉素及红霉素的耐药率高,分别为87.5%~88.9%及55.6%~62.5%,对其他抗生素均敏感.粪肠球菌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青霉素及氨苄西林等敏感性高.屎肠球菌仅对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敏感,且屎肠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粪肠球菌.结论革兰阳性球菌是自身免疫病病人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耐药率高,细菌谱及耐药性监测对控制革兰阳性菌感染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齐鲁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宫外孕的诊断价值

    回顾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4年7月行阴道超声检查,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宫外孕38例,以探讨经阴道超声对宫外孕的诊断价值.

    作者:高榆秀;张蕾;张桂俊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一次性切开引流加挂线治疗肛周脓肿46例临床分析

    2001~2003年,我院对确切找到内口的46例肛周脓肿病人,采用一次性切开引流加挂线治疗,均一次性治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洪海;程相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低强度激光照射加速正畸牙移动的效果

    目的探讨低强度激光(LEL)照射对正畸牙移动的影响.方法采用LEL对36例错(牙合)畸形矫治病人右侧上颌尖牙进行照射,每日1次,每次15 min,共照射5次,左侧为对照侧.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仪于牙移动后7、14和21 d时,分别在石膏模型上测量尖牙远中移动距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侧牙齿移动距离均大于对照侧(t=2.176~3.190,P<0.05).结论 LEL照射能有效地促进正畸牙齿移动.

    作者:徐成伟;张则军;赵军;曹国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γ-干扰素对骨吸收及实体瘤骨转移的体外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体外实验中γ-干扰素(IFN-γ)对其他细胞因子引起的骨吸收及实体瘤骨转移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PBMCs)促进的骨吸收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新生鼠头顶骨进行体外骨吸收实验,分别验证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IFN-γ、粒-巨噬细胞生长因子(GM-CSF)在体外对骨吸收的影响.检测8例实体瘤骨转移阴性及11例骨转移阳性病人PBMCs的骨吸收活性(BRA).结果 IL-1、IL-6、TNF、GM-CSF均可促进体外骨吸收,以IL-1作用强.而上述因子联合培养,BRA明显增强.IFN-γ本身对骨吸收作用不明显,但能使IL-1及细胞因子联合培养引起的骨吸收减弱.IFN-γ可使实体瘤骨转移阳性病人PBMCs诱发的BRA增强明显降低(t=2.34,P<0.05).结论 IL-1、IL-6、TNF、GM-CSF在体外对骨吸收有促进作用;IFN-γ在体外可使部分细胞因子及实体瘤骨转移阳性病人PBMCs促进的骨吸收作用减弱,提示γ-干扰素可能存在抑制肿瘤转移作用.

    作者:张明泳;王红梅;孙文欣;唐华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冰冻血小板的制备及临床应用

    血小板是一种重要的凝血因子,常用于外伤大出血和血小板减少出血病人的治疗.由于血小板性质脆弱,离体后容易发生变形、破裂、损伤,只靠临时分离血小板已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我站自2002年12月起引进血小板冰冻保存技术,开始制备冰冻血小板.冰冻血小板除具有新鲜血小板的功效外,还具有副作用少、保存期长、安全、快捷、使用方便等优点[1,2],现将其制备及临床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王纪成;庄采梅;尹纪军;范晓娟;孙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可溶性Fas与恶性肿瘤

    凋亡是指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遵循一定的程序,终通过内源性DNA内切酶的激活,自我结束生命的生理性死亡.细胞凋亡与细胞增殖之间的不平衡是肿瘤形成的基础,细胞凋亡减少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Fas和Fas配体(FasL)的相互作用是介导细胞凋亡的重要途径之一[1].近有学者注意到肿瘤病人外周血中高水平可溶性Fas(sFas)的存在,尤其以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明显,其水平变化、来源、生物学功能以及在病情监测、疗效判断、预后预测中的作用已经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注意.本文对近年来关于sFas与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作者:张娜娜;刘班;刘成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全口义齿舌翼区伸展固位2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下颌舌翼区伸展对全口义齿固位的影响.方法 23例病人全口义齿修复时舌翼区尽量伸展至下颌舌骨嵴后的倒凹区内.结果治疗3月内义齿固位力和稳定性增加明显,经随访,病人均表示满意.结论对于下牙槽嵴严重吸收萎缩低平的全口义齿修复者,舌翼区尽量伸展对义齿固位起关键性作用.

    作者:卢国华;姚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EB病毒相关胃癌组织中P53及P21蛋白的表达

    目的探讨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P53和P21蛋白表达异常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三者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3例EBV相关胃癌(EBVaGCs)、45例临床指标与之匹配的EBV阴性胃癌(EBVnGCs)以及58例相应癌旁组织中P53和P21蛋白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P53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极显著性(x2=50.000,P<0.01).EBVnGCs组织中P53蛋白阳性率与EBVaGCs相比差异无显著性(x2=0.072,P>0.05);但EBVaGCs组织P53蛋白过表达率明显低于EBVnGCs组织,差异有极显著性(x2=7.259,P<0.01).胃癌组织P21蛋白阳性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差异有极显著性(x2=12.500,P<0.01).EBVnGCs与EBVaGCs组织P21蛋白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胃癌组织中P21与P53蛋白共同表达率较高,但无显著相关性(x2=1.323,P>0.05,r=0.202 5).结论 P21蛋白表达存在p53依赖性和p53非依赖性两条途径;胃癌组织中EBV感染与P53蛋白的异常表达有关,而与P21蛋白异常表达无显著相关性.

    作者:孙迎娟;孙坚萍;黄葆华;赵鹏;罗兵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老年性白内障手术心电监护的临床观察

    白内障是老年人致盲的第一原因[1],眼科手术虽然创伤小,但精神恐惧、麻醉操作及手术引起的眼-心反射,均可增加并存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老年白内障病人的术中危险性.因此,术中行心电监护对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十分重要.我们对122例老年性白内障病人进行术中心电监护,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仁款;赵钧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新生儿低氧缺血性脑病的近期效果

    目的研究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HIVIG)治疗新生儿低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疗效和免疫学机制.方法设立HIVIG治疗组(30例)、常规治疗组(25例)及正常对照组(20例).比较两组HIE病儿治疗后HIE症状消失时间、病程中多脏器受累情况、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BB(CK-BB)水平变化、恢复期初NB-NA评分及生后3、6个月时精神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同时检测HIE病儿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白细胞介素(IL)2受体(IL-2R)表达率、血浆及PBMC体外产生IL-6、IL-8及IL-10水平.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HIVIG治疗组HIE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缩短(t=2.057,P<0.05),血清CK-BB水平下降迅速(t=5.574~8.573,P<0.05),恢复期初NBNA评分及生后3、6个月时MDI和PDI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t=2.234~2.793,P<0.05、0.01),而两组间多脏器受损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HIVIG治疗后第3天血浆及PBMC体外产生IL-6、8、10水平明显低于第1天,尤以前二者明显(z=3.362~3.910,P<0.01),而常规治疗组第1天、第3天间差异无显著意义(z=0.314~1.371,P>0.05).HIVIG组病程第5~7天血浆IL-6、8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z=1.707~1.779,P>0.05),但IL-10水平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z=3.664,P<0.01);常规治疗组病程第5~7天血浆IL-6、8、10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z=3.512~4.805,P<0.01).结论 HIVIG可通过抑制损伤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减轻免疫病理损伤,减轻低氧后脑损伤程度,缩短HIE病程,并明显改善HIE的近期预后.

    作者:董延妮;张秋业;隋忠国;衣明纪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阿希米治疗细菌性阴道病40例临床分析

    细菌性阴道病为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所致的一种混合感染,但临床及病理检查无炎症改变.细菌性阴道病由病人阴道内产生过氧化氢的乳杆菌减少而其他细菌大量繁殖,特别是加德纳菌、多种厌氧菌以及支原体呈优势生长而引起.治疗原则为选用抗厌氧菌药物,主要有甲硝唑、克林霉素,但对支原体效果差[1].2004年6月~11月,我院用阿希米治疗细菌性阴道病40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希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评价冠心病病人左心室长轴功能的变化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技术测定冠心病病人左心室长轴功能,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病人48例,应用TDI技术获得二尖瓣环沿左心室长轴的运动频谱,测量收缩期心肌峰值运动速度(SM)、收缩期位移(DS)及收缩前期时间(PCTM),舒张早期心肌峰值运动速度(EM),心房收缩期心肌峰值运动速度(AM),计算EM/AM比值及左心室射血分数(EF).结果冠心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M和Ds显著减小(t=2.78、9.61,P<0.01);PCTM显著增加(t=2.49,P<0.05);EM显著减小(t=5.45,P<0.01);EM/AM比值显著减小(t=4.94,P<0.01);冠心病病人SM和DS与EF、EM呈明显正相关(r=0.58~0.72,P<0.01).结论冠心病病人存在左心室长轴功能受损,TDI技术为准确评价左心室长轴功能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作者:宋明芳;李荣;王志斌;徐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急诊直接PTCA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的护理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支架安置术的应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治疗成功率显著提高.由于直接PTCA需要在导管室进行,须有专门医护队伍24 h处于待命状态,故我院成立PTCA急救小组,随时对来诊的急诊病人进行介人治疗.2002年我们共对37例病人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39例行直接PTCA术,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王琴;李京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氯沙坦与波依定联合治疗慢性肾衰竭并高血压的效果

    目的观察氯沙坦与波依定联合用药治疗慢性肾衰竭并高血压的效果.方法选择65例慢性肾衰竭并高血压住院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氯沙坦50 mg/d,波依定10 mg/d,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20 mg,每天2次,4周为一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血压、24 h尿蛋白、血肌酐(Cr)、尿素氮(BUN)的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血压均有显著下降(t=17.26、11.29,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1.82,P>0.05);两组治疗后24 h尿蛋白含量显著降低(t=9.81、6.47,P<0.01、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t=2.46,P<0.01);治疗组治疗后Cr、BUN明显降低(t=2.69、2.41,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t=0.17、1.65,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t=2.47、2.05,P<0.01).结论氯沙坦与波依定在降压的同时对慢性肾衰竭并高血压病人肾功能有明显保护作用.

    作者:梁淑兰;秦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病理证实的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超声声像图表现.结果浆细胞性乳腺炎声像图表现大体分两型:低回声实性包块型与囊性包块型,实性病灶边缘不规则,无包膜;囊性病灶壁厚,透声差.病灶多位于乳晕区及乳头深面,内部血流信号不丰富.结论超声检查对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诊断价值较大,但需与乳癌、乳腺囊性增生等疾病鉴别.

    作者:孙咏梅;房世保;赵诚;王建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小儿静脉穿刺血管的选择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小儿静脉穿刺是护理技术操作中的基本技能之一,是临床采血、给药、输液、输血的重要途径,静脉穿刺能否做到及时、准确、熟练,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对抢救危重病儿的生命尤为重要.现就小儿静脉穿刺中的技术问题谈几点体会.

    作者:江秀叶;宋淑蔚;夏丽梅;孟丽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人疱疹病毒6型101K被膜蛋白主要抗原决定簇区原核表达克隆的构建和表达

    目的构建人疱疹病毒6型(HHV-6)101K被膜蛋白的原核高效表达克隆,并进行原核表达.方法PCR扩增HHV-6B 101K被膜蛋白的主要抗原决定簇区(666~834aa)编码基因片段(nt2 347~2 853),并导入T载体进行测序,与GenBank中HHV-6标准毒株序列比较以进一步鉴定.目的基因及表达载体pThioHis A分别经双酶切后连接,转化宿主菌E.coli BL21,应用PCR法及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双重鉴定原核表达质粒,并经测序证实.IPTG诱导蛋白表达,SDS-PAGE电泳鉴定重组蛋白.结果 PCR获得的目的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HHV-6B标准毒株Z29序列一致,重组质粒诱导菌表达产物出现相对分子质量为31 900的融合蛋白条带.结论HHV-6 101K蛋白的原核表达克隆构建和表达成功,为进一步完善HHV-6活动性感染的血清学诊断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阎丽平;王云;王笑峰;罗兵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炒熟后沙土局部涂撒治疗婴幼儿红臀30例分析(摘要)

    临床资料由急慢性腹泻引起的小儿红臀56例,男30例,女26例;年龄为生后6 d~2岁.临床表现为肛周、会阴区及臀股处皮肤潮红、红斑及糜烂,病儿多伴有哭闹不安.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26例.两组性别、年龄、治疗前发病天数及大便次数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组给予炒熟后沙土局部涂撒治疗.方法:将沙土放入铁锅中炒热至100℃,放置至感觉温凉后,盛入一干净器皿中.病儿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洗净局部皮肤,擦干,取温沙土少许,局部涂撒,每日4~8次.对照组给予氧化锌软膏治疗,方法同治疗组.两组均同时根据病情给予抗感染、补液、思密达口服等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时间1.5~2.5 d,平均2.0 d;对照组治愈时间3.5~5.5 d,平均4.5 d.

    作者:王肖茜;喻广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TC和MVP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前瞻随机研究

    目的评价TC和MVP两种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有效率、毒性和生存期.方法68例晚期NSCLC病人随机分为两组:TC组34例,MVP组34例.TC组给予国产紫杉醇(Paclitaxel)175 mg/m2静滴第1天;卡铂(CBP)300mg/m2静滴第2天.MVP组给予丝裂霉素(MMC)6~8 mg/m2静滴第1天;长春花碱酰胺(VDS)2~3 mg/m2,静滴第1、8天;顺铂(DDP)70~80 mg/m2,静滴第1、2天.两方案均为每周期21 d,每例完成2~4周期.结果 TC组有效率为62%(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20例),MVP组有效率为26%(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8例),TC组有效率显著高于MVP组(x2=8.589,P<0.05).恶心、呕吐及骨髓抑制为主要化疗反应.MVP组Ⅲ、Ⅳ度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TC组,差异有显著性(x2=7.503,P<0.01).Ⅲ、Ⅳ度骨髓抑制MVP组稍高于TC组,但差异无显著性.TC组与MVP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0个月与8个月,1年生存率为47%与20%(x2=5.321,P<0.05),2年生存率为17%与6%,3年生存率为2%与0.结论 TC组有效率高于MVP组,且恶心、呕吐和骨髓抑制发生率低,该方案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的较佳方案.

    作者:于杰;衣喜梅;张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中药肺痨宁对复治肺结核病人的免疫调节作用

    目的探讨中药肺痨宁对复治肺结核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将67例复治菌阳浸润型肺结核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n=34)和临床对照组(n=33).治疗组在常规抗结核治疗的同时加用肺痨宁,临床对照组只采用常规抗结核治疗,方案同治疗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3个月时病人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2(IL-12)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同时以3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治疗前,治疗组与临床对照组的IFN-γ、IL-12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F=13.962、5.275,q=2.898~6.975,P<0.05、0.01).治疗组治疗1、3个月后IFN-γ、IL-12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显著性(t=2.403~9.575,P<0.05、0.01).临床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IFN-γ、IL-12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显著性(t=3.396、2.951,P<0.01).与临床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1个月后IL-12水平升高,治疗3个月后IFN-γ水平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t=2.433、4.463,P<0.01).结论中药肺痨宁可显著提高复治肺结核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

    作者:李同霞;仇美健;纪海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齐鲁医学杂志

齐鲁医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青岛大学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