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炒熟后沙土局部涂撒治疗婴幼儿红臀30例分析(摘要)

王肖茜;喻广娟

关键词:红臀, 婴幼儿, 物理疗法
摘要:临床资料由急慢性腹泻引起的小儿红臀56例,男30例,女26例;年龄为生后6 d~2岁.临床表现为肛周、会阴区及臀股处皮肤潮红、红斑及糜烂,病儿多伴有哭闹不安.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26例.两组性别、年龄、治疗前发病天数及大便次数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组给予炒熟后沙土局部涂撒治疗.方法:将沙土放入铁锅中炒热至100℃,放置至感觉温凉后,盛入一干净器皿中.病儿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洗净局部皮肤,擦干,取温沙土少许,局部涂撒,每日4~8次.对照组给予氧化锌软膏治疗,方法同治疗组.两组均同时根据病情给予抗感染、补液、思密达口服等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时间1.5~2.5 d,平均2.0 d;对照组治愈时间3.5~5.5 d,平均4.5 d.
齐鲁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自身免疫病病人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

    目的了解自身免疫病病人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种类、分布及耐药状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应用ATB Expression自动细菌鉴定系统对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革兰阳性球菌进行鉴定,用K-B琼脂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428例自身免疫病病人并发细菌感染186例,感染率为43.5%.共感染285例次,例次感染率为66.6%,其中医院内感染42.8%;共分离出病原菌285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86株,占30.2%.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为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分别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的63.6%和70.0%.药敏试验显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呋喃妥因、头孢哌酮-舒巴坦及利福平对MRSA和MRCNS的抗菌活性高,对其余多种抗生素耐药,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和甲氧西林敏感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SCNS)对青霉素及红霉素的耐药率高,分别为87.5%~88.9%及55.6%~62.5%,对其他抗生素均敏感.粪肠球菌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青霉素及氨苄西林等敏感性高.屎肠球菌仅对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敏感,且屎肠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粪肠球菌.结论革兰阳性球菌是自身免疫病病人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耐药率高,细菌谱及耐药性监测对控制革兰阳性菌感染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蓬蓬;李伟;翟赞亮;徐志静;黄伟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89例临床分析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此病有很强的加重及复发倾向,药物治疗效果差,以往手术方法很多,如单纯胬肉切除或结膜下转移、胬肉切除并自体球结膜移植、胬肉切除并羊膜移植术等,但术后复发率为20%~30%,多次复发的翼状胬肉造成睑球粘连,甚至影响眼球运动造成复视,影响正常工作、生活.自2001年3月以来,我院采用显微镜下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侯承花;王学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可溶性Fas与恶性肿瘤

    凋亡是指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遵循一定的程序,终通过内源性DNA内切酶的激活,自我结束生命的生理性死亡.细胞凋亡与细胞增殖之间的不平衡是肿瘤形成的基础,细胞凋亡减少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Fas和Fas配体(FasL)的相互作用是介导细胞凋亡的重要途径之一[1].近有学者注意到肿瘤病人外周血中高水平可溶性Fas(sFas)的存在,尤其以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明显,其水平变化、来源、生物学功能以及在病情监测、疗效判断、预后预测中的作用已经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注意.本文对近年来关于sFas与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作者:张娜娜;刘班;刘成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静脉留置针在门诊输血病人中应用及固定方法改进

    静脉留置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以其操作简单、套管柔软且不易穿破血管壁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一般常用于长期输液及抢救的危重病人,而门诊临时输液特别是临时输血的病人却很少应用.他们所采用的穿刺工具仍然是头皮针,一旦发生静脉输液渗漏,将会导致病人局部皮下血肿、坏死、疼痛等.为减轻病人的痛苦,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降低护士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我们随机对66例门诊输血病人分组,分别采用普通头皮针与静脉留置针方法输血,比较两种方法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修红;姜艳;薛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尼莫地平对HL-60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NMDP)对HL-60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HL-60细胞并调整细胞浓度为5×108/L,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置24孔板培养,每孔加入HL-60细胞培养液1.5 mL,实验组各孔再加NMDP 0.01 g/L.分别培养0、8、16、24 h,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动态变化;采用Giemsa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的碎片;流式细胞仪检测DNA含量;细胞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的蛋白表达.结果实验组细胞从培养8 h起,可见不同程度的变形、出泡,细胞和小泡仍保持膜的完整性,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出泡细胞增加,细胞体积变小,部分细胞裂解;对照组细胞一直无形态学变化.Giemsa染色可见实验组细胞核膜裂解,染色质呈紫红色或蓝紫色,分割成块状,浓缩、靠近核膜,呈边集现象,并有典型的凋亡小体形成;对照组细胞保持大小一致,胞内染色质呈紫红色或蓝紫色,分布均匀.DNA凝胶电泳显示,实验组在8、16、24 h出现典型的梯形带.实验组细胞的凋亡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自8 h起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t=15.06~20.75,P<0.01).实验组Bcl-2蛋白表达下降,16、24 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3.66、5.62,P<0.05);Bax蛋白表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16、24 h有显著性差异(t=4.13、7.55,P<0.01).Bcl-2/Bax蛋白表达比值逐渐下降,与对照组比较,8、16、24 h差异皆有显著性(t=5.32~7.76,P<0.05).结论NMDP可诱导HL-60细胞凋亡.Bcl-2/Bax蛋白比值下降,可能是NMDP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作者:高彬昌;孙立荣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老年性白内障手术心电监护的临床观察

    白内障是老年人致盲的第一原因[1],眼科手术虽然创伤小,但精神恐惧、麻醉操作及手术引起的眼-心反射,均可增加并存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老年白内障病人的术中危险性.因此,术中行心电监护对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十分重要.我们对122例老年性白内障病人进行术中心电监护,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仁款;赵钧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评价冠心病病人左心室长轴功能的变化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技术测定冠心病病人左心室长轴功能,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病人48例,应用TDI技术获得二尖瓣环沿左心室长轴的运动频谱,测量收缩期心肌峰值运动速度(SM)、收缩期位移(DS)及收缩前期时间(PCTM),舒张早期心肌峰值运动速度(EM),心房收缩期心肌峰值运动速度(AM),计算EM/AM比值及左心室射血分数(EF).结果冠心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M和Ds显著减小(t=2.78、9.61,P<0.01);PCTM显著增加(t=2.49,P<0.05);EM显著减小(t=5.45,P<0.01);EM/AM比值显著减小(t=4.94,P<0.01);冠心病病人SM和DS与EF、EM呈明显正相关(r=0.58~0.72,P<0.01).结论冠心病病人存在左心室长轴功能受损,TDI技术为准确评价左心室长轴功能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作者:宋明芳;李荣;王志斌;徐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出院后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目前对住院病人开展的健康教育内容较多,出院后病人的健康教育内容较少.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与病人缺乏预防保健知识有关.为了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出院后的生活质量,预防再次发生心肌梗死,降低死亡率,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2003年8月~2004年5月,我们对6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于出院后进行了系统的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美玲;刘芝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氯沙坦与波依定联合治疗慢性肾衰竭并高血压的效果

    目的观察氯沙坦与波依定联合用药治疗慢性肾衰竭并高血压的效果.方法选择65例慢性肾衰竭并高血压住院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氯沙坦50 mg/d,波依定10 mg/d,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20 mg,每天2次,4周为一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血压、24 h尿蛋白、血肌酐(Cr)、尿素氮(BUN)的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血压均有显著下降(t=17.26、11.29,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1.82,P>0.05);两组治疗后24 h尿蛋白含量显著降低(t=9.81、6.47,P<0.01、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t=2.46,P<0.01);治疗组治疗后Cr、BUN明显降低(t=2.69、2.41,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t=0.17、1.65,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t=2.47、2.05,P<0.01).结论氯沙坦与波依定在降压的同时对慢性肾衰竭并高血压病人肾功能有明显保护作用.

    作者:梁淑兰;秦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病理证实的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超声声像图表现.结果浆细胞性乳腺炎声像图表现大体分两型:低回声实性包块型与囊性包块型,实性病灶边缘不规则,无包膜;囊性病灶壁厚,透声差.病灶多位于乳晕区及乳头深面,内部血流信号不丰富.结论超声检查对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诊断价值较大,但需与乳癌、乳腺囊性增生等疾病鉴别.

    作者:孙咏梅;房世保;赵诚;王建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冠心病病人心率变异性分析

    目的了解冠心病病人的心率变异性(HRV),探讨冠心病病人自主神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冠心病病人和正常对照组心电图的时域和频域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冠心病组24 h HRV指标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2.49~6.15,P<0.05).结论冠心病病人存在心血管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现象,以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

    作者:王艳;许军;顾国荣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γ-干扰素对骨吸收及实体瘤骨转移的体外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体外实验中γ-干扰素(IFN-γ)对其他细胞因子引起的骨吸收及实体瘤骨转移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PBMCs)促进的骨吸收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新生鼠头顶骨进行体外骨吸收实验,分别验证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IFN-γ、粒-巨噬细胞生长因子(GM-CSF)在体外对骨吸收的影响.检测8例实体瘤骨转移阴性及11例骨转移阳性病人PBMCs的骨吸收活性(BRA).结果 IL-1、IL-6、TNF、GM-CSF均可促进体外骨吸收,以IL-1作用强.而上述因子联合培养,BRA明显增强.IFN-γ本身对骨吸收作用不明显,但能使IL-1及细胞因子联合培养引起的骨吸收减弱.IFN-γ可使实体瘤骨转移阳性病人PBMCs诱发的BRA增强明显降低(t=2.34,P<0.05).结论 IL-1、IL-6、TNF、GM-CSF在体外对骨吸收有促进作用;IFN-γ在体外可使部分细胞因子及实体瘤骨转移阳性病人PBMCs促进的骨吸收作用减弱,提示γ-干扰素可能存在抑制肿瘤转移作用.

    作者:张明泳;王红梅;孙文欣;唐华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神经母细胞瘤骨髓转移1例

    病儿,女,9个月,因腹胀1月余于2004年3月6日收入我院.病儿家长于入院前1月余发现病儿腹胀,无发热,伴面色发黄,同时有腹泻,为黄色稀便,每日数次,近1月腹胀逐渐加重,于当地医院就诊,B超检查示腹膜后包块.病儿自发病以来,精神食欲一般,小便较频.入院查体:T 37.3℃,P 135 min-1,R 22 min-1,体质量为10 kg,心率135 min-1,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脊柱四肢无畸形,生理反射存在,巴宾斯基征未引出.外科情况:腹胀明显,腹壁静脉曲张,可触及腹部巨大包块,质韧,边界不清,无明显压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活跃,余无其他阳性体征.腹部CT平扫示腹膜后包块并淋巴结转移,双肾积水.

    作者:赵会霞;王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医院开设非处方药房的优势探讨

    我国已于2000年1月1日起实行处方药与非处方药(OTC)分类管理制度,OTC作为一个崭新的概念逐渐深入我国每个家庭,成为保障人们健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我国OTC市场即将形成,将对药品生产、经营、销售格局产生巨大影响,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权利,有利于我国药品管理模式与国际接轨.医院开设OTC药房也是医院服务方式的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改革.

    作者:薛学温;宋金明;张宏;王志;任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唑来膦酸联合化疗对多发性骨髓瘤病人骨痛的治疗效果

    目的评价唑来膦酸联合化疗对多发性骨髓瘤病人骨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4例多发性骨髓瘤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例,治疗组接受唑来膦酸联合化疗;对照组单用化疗,两组化疗方案相同,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4、6、2例,对照组分别为1、5、6例,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uc=5.36,P<0.05).在应用唑来膦酸的病人中,除2例出现轻度发热外,余未见明显毒副作用.结论唑来膦酸联合化疗可以显著缓解多发性骨髓瘤病人的骨痛.

    作者:史春雷;王玲;尹刚;袁成录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原发性肺癌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原发性肺癌的疗效.方法选择原发性肺癌病人80例,行支气管动脉单纯性化疗灌注64例,化疗灌注加栓塞16例,共治疗140例次.结果症状明显改善、肿瘤缩小58例,症状减轻14例,无改善8例.结论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原发性肺癌疗效较好,病人痛苦小,并发症少,能明显延长病人寿命,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作者:孙国臻;陈连义;曲申;姜荣;郝坤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家系分析(附2家系报告)

    目的探讨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的家族遗传性及诊断治疗的进展.方法对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2个家系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2家系均有家族性,对症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结论神经纤维瘤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基因诊断是其早期诊断的发展方向,症状性切除是其治疗的目的.

    作者:郑绪鹏;范基成;秦洪明;牛玉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颅内恶性肿瘤体外化疗敏感试验的临床应用观察

    目的研究颅内肿瘤组织标本体外化疗药物敏感性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为颅内恶性肿瘤病人个体化化疗提供依据.方法将新鲜的41例恶性颅内肿瘤组织标本应用MTT法进行7种脑肿瘤常用化疗药物以及与尼莫通(NIM)联合的体外敏感性测定,经筛选后将敏感药物经静脉或颈内动脉超选择应用.结果 41例颅内恶性肿瘤病理标本对7种化疗药物总体上较为敏感,其单独药物敏感顺序依次为卡氮芥(BCNU)、威猛(VM-26)、甲氨喋呤(MTX)、顺铂(DDP)、足叶乙甙(VP-16)、长春新碱(VCR)、阿霉素(ADM),与NIM联合药物的抑制率顺序依次为BCNU、VM-26、VP-16、DDP、ADM、VCR.药物治疗随访观察,1年以上存活71.9%(23/32),2年以上存活56.3%(18/32).结论常规脑肿瘤化疗药物对不同个体敏感程度不一,因此,体外化疗药物敏感试验可帮助临床医生制定合理的化疗方案,按其结果指导化疗可能有助于提高颅内恶性肿瘤病人的远期存活率.

    作者:王厚中;孔军;葛倩;吴唏;吴国庆;王伟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胸腔积液结核抗体检测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胸腔积液结核抗体检测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2例结核性胸腔积液和32例恶性胸腔积液进行结核抗体检测,并与浓缩涂片、培养法进行比较.结果三种方法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54.9%、6.9%、27.5%,结核抗体检测结果优于浓缩涂片和培养法(x2=27.6、7.9,P<0.01).结论胸腔积液结核抗体检测对结核性胸膜炎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华裕忠;江国锋;陈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肌肉注射阻断HBV宫内感染56例临床分析

    我国是乙型肝炎(乙肝)高流行区,乙肝携带者高达10%~15%,母婴传播是乙肝病毒(HBV)感染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宫内感染.为阻断这一传播途径,自2002年1月~2004年7月我们对56例HBV阳性孕妇于孕晚期肌肉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分析如下.

    作者:郭芝平;于栋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齐鲁医学杂志

齐鲁医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青岛大学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