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周细胞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郭新;李玉林

关键词:周细胞, 肿瘤转移, 肿瘤生长, 血管形成, 依赖性, 浸润
摘要:自70年代起Folkman首先提出肿瘤生长和转移与血管依赖性的关系以来,人们对血管形成和肿瘤转移、浸润的关系极为重视.
肿瘤杂志相关文献
  • 中线外周T细胞淋巴瘤

    目的总结13例中线外周T细胞淋巴瘤(MPTL)探讨其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用病理、免疫酶标方法对13例MPTL进行确诊,采用CHOP方案化疗并观察其预后.结果8例CR,2例PR,其中2例CR后复发,另3例NR死亡.结论CHOP方案对MPTL有效.血和尿β2-MG升高和血清LDH升高应视为预后不良因素.

    作者:谢永欣;陈钰;后盾;王爱华;沈杨;沈志祥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p14ARF蛋白在人脑胶质瘤中的缺失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人脑胶质瘤中p14ARF蛋白的缺失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链霉菌素-生物素(SP)免疫组织化学法对55例脑胶质瘤标本进行分析.结果在55例人脑胶质瘤标本中p14ARF缺失率为50.9%.Ⅰ级-Ⅱ级病例p14ARF缺失率为32%,Ⅲ级-Ⅳ级病例p14ARF缺失率为66.7%(P<0.05).结论 p14ARF蛋白缺失与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p14ARF基因的失活可能是脑胶质瘤恶性演变的重要因素.

    作者:曹晓运;陈衔城;张玉林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整合素β1(Integrinβ1)表达与脑胶质瘤恶性表型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整合素p1(integrinp1)与脑胶质瘤恶性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和原位杂交检测integrinβ1在Ⅰ~Ⅳ级脑胶质瘤中的表达.结果 53例Ⅰ~Ⅳ级脑胶质瘤组织integrinβ1免疫组化阳性率分别为36.3%、38.5%、72.2%和81.8%,Ⅲ~Ⅳ级脑胶质瘤阳性率明显高于Ⅰ~Ⅱ级脑胶质瘤,差异显著(P<0.05).原位杂交显示integrinβ1mRNA表达,与integrnβ1蛋白表达结果相近.结论 integrinβ1高表达与脑胶质瘤组织分化程度低、侵袭强等恶性表型密切相关,并可能对这些恶性表型起正性调节作用.

    作者:郭衍;章翔;费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与肿瘤侵袭相关的Lewis抗原在人肝癌细胞H7721上的表达及其合成的酶学分析

    目的研究人肝癌细胞H7721表面4种含岩藻糖类抗原一Lewis抗原的表达、它们与肝癌细胞在体外侵袭行为的关系,及其合成相关酶α1,3岩藻糖转移酶(FucT)5种亚型的基因表达.方法用单克隆抗体结合流式细胞仪测定Lewis抗原,用涂有Matrigel膜的转移小室测定细胞的侵袭行为,利用实时RT-PGR测定FucT的表达.结果 H7721细胞表面主要表达Slex和少量SDLex,而Lex和Slea表达极微.其中只有Slex和H7721细胞的侵袭明显相关.H-7721细胞中FucT的表达强度为FucT-Ⅳ>FucT-Ⅲ>FucT-Ⅵ≥FucT-Ⅶ,后两者表达少,而几乎完全缺乏FucT-Ⅸ.结论 Slex是H7721细胞表面多也是与细胞侵袭有关的Lewis抗原,因据报道FucT-Ⅵ催化合成Slex和SDLex的效率高于FucT-Ⅲ及Ⅶ,故可能是负责H7721细胞中Slex和SDLex合成的主要FucT,但也不排除FucT-Ⅶ和FucT-Ⅲ也参与Slex的合成.合成Lex中重要的FucT-Ⅸ的缺乏可能是Lex低表达的原因.

    作者:郭鹏;张英;张夏英;陈惠黎;张延;成松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食管癌病人检测血清β2-微球蛋白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β2-微球蛋白(β2-2 microglobulin,β2-MG)在食管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用免疫放射分析法(immunoradiometric assay,IRA)检测71例食管癌病人、32例食管良性疾病病人的血清β2-MG含量,以40例健康人做对照.并对食管癌病人做了手术前后动态检测.结果食管良性疾病组中血清β2-MG含量为1.69±0.51 mg@L-1,对照组为1.62±0.17 mg@L-1,食管癌组为2.41±0.56 mg@L-1.食管癌组高于对照组及食管良性疾病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周血清β2-MG明显降低,与手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转移及复发时,其含量又升高.结论食管癌病人血清β2-MG水平升高并与肿瘤的消长有一定的相关性,对食管癌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杨文锋;王善政;杨国涛;左传同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薏苡仁酯诱导人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薏苡仁酯诱导人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形态学方法,流式细胞术(FACS),DNA凝胶电泳等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的发生,应用RT-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Fas与FasL的变化.结果薏苡仁酯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凋亡细胞表现为细胞固缩,核染色质碎裂,DNA凝胶电泳显示清晰的DNA梯形条带,FACS检测到凋亡率高为13%.Annexin V标记的方法检测凋亡时发现,坏死与凋亡共存.在薏苡仁酯诱导人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过程中,凋亡相关基因Fas转录水平比用药前增强,而FasL转录水平减低.结论除了坏死,凋亡也为薏苡仁酯抑癌的机制之一.薏苡仁酯诱导人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可能与Fas基因与FasL基因表达有关.

    作者:韩苏夏;朱青;杜蓓茹;杜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hTERT转录调控区克隆及在人癌细胞的转录特异性分析

    目的通过克隆人癌细胞中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上游转录调控区并观察其在不同人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中的转录活性,探讨人hTERT基因在细胞癌变中的激活机制.方法用PCR方法克隆HeLa和PG癌细胞hTERT基因转录调控区,并进行DNA序列测定;将转录调控区重组于荧光酶报告载体,瞬时转染人癌细胞HeLa、PG、293和正常人二倍体细胞2BS后,测定荧光酶活性以确定调控区转录活性.结果于人HeLa和PG癌细胞分别克隆hTERT基因转录起始点附近636bp(-531~+90)和950bp(-531~+404)的转录调节区,其序列与GenBank人hTERT启动子序列相同.将两转录调控区分别重组于荧光酶报告载体pGL2,得到pGL2-636和pGL2-950,并同时构建了pGL2-X(-531~-272)和pGL2-S(第一内含子区).瞬时转染细胞后发现:pGL2-636和pGL2-950在癌细胞中的转录活性明显增高,而在人二倍体2BS细胞中几无转录活性.重组体pGL2-S和pGL2-X在端粒酶阳性肿瘤细胞中的转录活性明显降低,pGL2-S的转录活性略高于pGL2-X.结论人HeLa和PG癌细胞中hTERT转录调控区无基因突变并高度保存;hTERT调控区具有癌细胞特异性转录调节活性,表明hTERT转录水平的激活与端粒酶阳性及细胞癌变密切相关;hTERT上游-272为其核心调控区,第一内含子仅有弱的转录活性.在端粒酶表达不同的癌细胞中,hTERT调控区的转录活性有差异.

    作者:杨邵敏;张波;廖松林;侯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鼻咽癌放疗后颈淋巴结残留/复发的手术治疗分析

    目的对鼻咽癌放疗后残留/复发颈部转移灶采用手术治疗的疗效、并发症等进行探讨.方法对31例鼻咽癌放疗后残留颈部转移灶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进行病检以了解颈部转移灶的病理学基础;并进行随访,以确认手术治疗的效果和优缺点.结果手术治疗的3、5年生存率为65.52%和30.43%,3、5年无瘤生存率为58.63%和30.43%;死亡病例中死于远处转移者10例(52.63%),颈部术后复发者5例(26.32%),鼻咽部复发者4例(21.05%).本组病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标本行病理学检查见淋巴结外有大量的孤立肿瘤细胞团,仅4例患者未见淋巴结外肿瘤细胞.结论鼻咽癌放疗后残留/复发的颈部转移灶可首选采用手术治疗;术式应采用根治性颈清扫术.

    作者:张纲;李彩;刘磊;李声伟;谭颖徽;周立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高剂量二甲肼诱发大鼠大肠肿瘤模型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动物模型的建立,除人类瘤株移植裸鼠外,目前以各种化学物质诱发肠道的肿瘤,亦是常用的动物模型[1].

    作者:李威;朱晓玲;刘耐雪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恶性淋巴瘤的分类

    恶性淋巴瘤(ML)是淋巴结或结外部位淋巴组织的免疫细胞肿瘤,一般分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两大类.

    作者:许良中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儿童颅内室管膜瘤术后放射治疗16例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儿童颅内室管膜瘤术后放射治疗的疗效.方法 1991年1月~1998年2月,16例儿童颅内室管膜瘤接受术后放疗.结果本组总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72.9%、54.7%.低分级室管膜瘤、肿瘤全部切除和照射剂量>40Gy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2.2%、64.3%、64.3%,分别高于高分级室管膜瘤、肿瘤部分切除和照射剂量<40Gy的47.6%、44.4%、0.本组死亡6例,其中3例死于局部复发,占死亡患儿的50.0%(3/6),2例死于局部残留病灶进展.结论室管膜瘤的术后放疗可明显提高患儿的生存率.病理类型、手术切除范围和照射剂量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局部复发或局部残留病灶进展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作者:谢丛华;向东华;张弓;张俊红;周云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裸小鼠大肠癌肝脏微转移模型的建立及肿瘤细胞微转移的检测

    目的建立一种裸小鼠大肠癌肝脏微转移模型的方法.方法运用盲肠造疝原位瘤块接种法建立裸小鼠的大肠癌模型,同时以Alu基因为标志,利用PCR法检测接种后不同时期的裸小鼠肝脏中发生微转移的肿瘤细胞.结果盲肠原位接种瘤块后2周,大部分裸小鼠均长出直径1cm的盲肠实体瘤,接种成功率为88%.接种后生长了四周以上的裸小鼠中有57.1%在其肝组织中能够检测到Alu基因,而常规病理检查未发现异常,表明在这些裸小鼠的肝脏中存在着微转移的肿瘤细胞.结论利用盲肠造疝瘤块原位接种法建立裸小鼠的大肠癌模型,其方法简单且成功率高,同时易于观察肿瘤的生长.大部分裸小鼠在接种后四周到六周就能够利用PCR法在肝脏中检测到微转移的肿瘤细胞.这一发现可为以后大肠癌微转移的基础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作者:陈路;王少华;王平治;兰澜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检测KAI1/CD82蛋白在结肠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 KAI1是一种特异性抑制肿瘤转移的基因,其蛋白产物为KAI1/CD82.通过检测64例结肠腺癌石蜡切片的KAI1/CD82蛋白表达,探讨其与预后等临床因素的相关性.方法肿瘤经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石蜡切片中KAI1/CD82蛋白表达水平.生物学统计采用x2检验法.生存曲线采用Kaplan-Meier软件绘制.结果 KAI1/CD82蛋白呈现棕褐色、细颗粒状物,弥漫性分布结肠腺癌细胞膜上.KAI1/CD82蛋白在结肠腺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51.56%.生物学统计结果表明,KAI1/CD82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肿瘤临床分期等密切相关,有统计学意义;而与肿瘤患者的年龄和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及肿瘤部位等无关.KAI1/CD82蛋白阳性结肠腺癌患者的术后生存期明显高于阴性患者,前者平均术后生存期为54.27±21.51月,而后者仅为37.55±15.17月,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KAI1/CD82表达水平与结肠腺癌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关系密切,可能和其它指标一起作为判断结肠腺癌预后的指标之一,对术后进一步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陈玉强;吴乔;纪元;史大林;谢静凯;张鸣青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人骨肉瘤组织中Ⅰ、Ⅱ和Ⅲ型胶原基因的表达

    目的研究人骨肉瘤组织中Ⅰ、Ⅱ和Ⅲ型胶原蛋白和mRNA的表达及其与骨肉瘤分型和分化的关系.方法用饱和苦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镜、免疫组化LSAB和原位杂交法检测46例人骨肉瘤组织中Ⅰ、Ⅱ和Ⅲ型胶原蛋白和mRNA的表达,EMAL-200真彩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和半定量测定.结果骨肉瘤组织中不仅有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阳性率87%,灰度值171.99±14.74),且出现了Ⅱ型和Ⅲ型胶原蛋白(阳性率分别为30.4%和43.4%,灰度值分别为153.07±18.82和168.29±18.36);Ⅱ型胶原在软骨母细胞型和混合型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它型(P<0.01),而Ⅰ、Ⅲ型胶原的表达在各型骨肉瘤间差异无显著性;高、中、低三组不同分化程度的骨肉瘤Ⅰ型胶原表达阳性率和灰度值分别为100%,157.38±5.49;83.33%,173.58±12.61;76.92%,186.59±6.92;三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分化越低表达越少;天狼星红与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基本一致.Ⅰ、Ⅱ型胶原mRNA原位杂交与蛋白免疫组化所得结论基本一致.结论Ⅱ型胶原可作为软骨母细胞型和混合型骨肉瘤的分型参考指标,Ⅰ型胶原的表达可作为骨肉瘤分化及恶性度判断的参考指标.天狼星红染色是鉴别Ⅰ、Ⅲ型胶原简便、经济的方法之一.

    作者:张惠忠;丘距世;申丽娟;郝亚萍;饶慧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凋亡相关因子在肿瘤细胞凋亡中的表达

    目前认为,肿瘤的发生发展不仅是细胞增殖失控、分化异常的结果,而且与细胞凋亡失衡有关.引发肿瘤细胞凋亡已成为目前临床应用的肿瘤治疗手段之一.

    作者:朱淼;王学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上海华联制药有限公司推出世界畅销的天然抗癌药物紫杉醇注射液

    作者:高方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裸小鼠高致瘤性K562-n细胞系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目的探索高致瘤性K562-n细胞系在胸腺缺陷裸小鼠体内致瘤的细胞生物学机理.方法通过极限稀释法建立K562-n细胞系致瘤率不同的克隆株,并以K562细胞为对照,对各克隆株进行裸小鼠体内外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结果高致瘤性的K562-B、K562-C、K562-E克隆株(致瘤率≥5/6),其软琼脂培养集落形成率,特别是大集落形成率,较对照K562细胞显著增高,(P<0.01),而无致瘤性或低致瘤性的K562-A、K562-D克隆株(致瘤率≤2/6),其集落形成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别(P>0.05);超微结构观察提示高致瘤性克隆株,常染色质成分增多,异染色质少见,胞浆内微丝增多且排列紊乱;流式细胞仪细胞周期分布分析显示高致瘤性的克隆株S期细胞比例增加.实验结果还表明裸小鼠NK细胞对高致瘤性克隆株的杀伤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的K562细胞(P<0.01),而低致瘤性克隆株与对照无显著差别(P>0.05);组织病理观察显示低致瘤性的克隆株及对照K562细胞,所成裸小鼠肿瘤组织内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大量肿瘤细胞被杀伤,血供丰富区尤甚,而高致瘤性克隆株所致肿瘤组织内炎性细胞浸润少见,肿瘤组织增殖旺盛.结论 K562-n细胞系的裸小鼠高致瘤机理在于:1.软琼脂集落形成率增高.2.细胞增殖和DNA合成活跃,涉及细胞周期调节因素和细胞骨架成分的改变.3.对裸小鼠NK细胞杀伤的耐受性增强,所接种宿主的免疫力受到抑制,形成肿瘤组织内炎性细胞浸润减少.

    作者:吕书晴;许小平;王健民;周虹;居小萍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脑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脑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生长、预后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2例脑星形细胞瘤瘤组织中VEGF表达、MVD,并分析VEGF表达与血管生成、病理分级、临床预后等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 VEGF表达与MVD呈正相关(r=0.63,P<0.01).星形细胞瘤病理级别越高,VEGF表达越强(P<0.05,0.01).瘤周水肿越重,VEGF表达也越强(P<0.05,0.01).VEGF表达与星形细胞瘤的大小、发生部位及男女性别无明显的相关关系(P>0.05).结论星形细胞瘤的VEGF表达与其血管生成、预后及病理分级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预后的独立指标.

    作者:张冬;张哉根;卞修武;徐维帮;邹利光;王文献;王亚丽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周细胞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自70年代起Folkman首先提出肿瘤生长和转移与血管依赖性的关系以来,人们对血管形成和肿瘤转移、浸润的关系极为重视.

    作者:郭新;李玉林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影响颅内星形细胞瘤术后放疗后生存因素的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颅内星形细胞瘤术后生存期的因素.方法对120例术后病理证实为颅内星形细胞瘤,按Kernohan分类法进行分级.给予术后Co60外照射,靶区中心剂量为30~60Gy.分析影响生存期的因素,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式.结果120例颅内星形细胞瘤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6.29%、43.36%、26.11%,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对生存期有影响的因素为:病理分级、手术方式、术后至放疗间隔时间、术后放疗的靶区剂量(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还显示生长部位也是影响生存期的因素之一(P值<0.05).结论要获得比较长期的生存,应在不加重脑功能损伤的前提下尽量达到肉眼全切,术后4周内行放疗,靶区中心剂量应达到55~60Gy.全脑照射剂量在35Gy以下.

    作者:王奕鸣;庄承海;郭良君;李萍;李力;郑坚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肿瘤杂志

肿瘤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上海市肿瘤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