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景仙;申更存;霍强;赵继广;李存娟
目的:观察小切口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取小切口手术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手术治疗方式。对比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康复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康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感染、肠粘连、肠梗阻及肠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急性阑尾炎患者,在手术治疗的方式上,采取小切口式的手术治疗方法,具有着手术创伤少、手术实施时间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低等多方面的优势,在临床治疗急性阑尾炎患者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卫兴华 刊期: 2014年第28期
骨质疏松在老年人群中是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慢性病之一,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并发症。桡骨远端骨折是绝经后常见的骨折,多见于老年女性。60岁以上的女性中每十万人每年就有300~400例出现桡骨远端骨折。对于桡骨远端骨折后的骨质疏松治疗尚未达成共识。研究发现骨折后尽快使用双磷酸盐可能会减少再次骨折风险[1],但是由于双磷酸盐的作用机制是抑制骨吸收,可能会影响骨折愈合。动物实验反复证实双磷酸盐阻止硬骨痂成为成熟骨板,但是双磷酸盐对临床上的骨折愈合是否存在影响尚未明确[2]。本文对阿仑膦酸盐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愈合的影响进行综述,旨在探讨阿仑膦酸盐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影响。
作者:徐明珠;张录青;陆建海;张锁欣;林枫;宋子英;岳国兰 刊期: 2014年第28期
目的: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对胎儿脐带NT-proBNP的影响。方法选取82例并发高血压的妊娠者为观察组,另选取于我院体检中心查体血压正常的100例妊娠者为正常组,调查入组者体质量指数(BMI)、年龄、是否早产、流产次数、家族高血压史,分析与妊娠者并发高血压的相关性,并于孕妇分娩后剪脐时取脐带血离心,制备血浆,经电化学发光法检测NT-proBNP水平,做组间对比。结果观察组BMI≥25kg/m2、年龄≥35岁、流产次≥2次、有家庭高血压史的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r=0.675、0.641、0.721、0.693,P均<0.05),但2组早产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014,P<0.05)。观察组胎儿脐带血清NT-proBNP水平为(503.8±34.9)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51.9±25.8)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的BMI、年龄、流产次数、家族高血压史为妊娠期高血压症发病的危险因素,而妊娠期并发高血压对胎儿脐带NT-proBNP水平有提升作用,因此临床可通过测定NT-proBNP水平,判定妊娠期并发高血压对胎儿心脏的损害情况。
作者:王淑丽;杨晓英;封志琴;崔晨迪;齐月梅 刊期: 2014年第28期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由理论转向实践,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互结合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其临床思维模式、科研能力、良好职业道德以及综合素质的关键性环节,也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务工作者的重点环节[1]。本文结合临床带教实践经验,分别从临床思维能力、医风医德、自我防护意识以及科研能力培养四个方面分析探讨了临床实习带教经验,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志良;孙武 刊期: 2014年第28期
目的:探讨小儿黄疸诊疗中经皮测胆仪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疑似黄疸患儿68例,采用经皮测总胆红素法进行测定,并与静脉血测总胆红素值进行比较。结果经皮测胆红素检查的灵敏度为90.0%(27/30),准确度为91.2%(62/68);2种方法诊疗测量值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测胆仪在小儿黄疸诊疗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杨会茹 刊期: 2014年第28期
目的:探讨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介导不同剂量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差异。方法收集该院2012年3月-2014年4月急性脑梗死患者212例,根据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是否超过4.0g/L分为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各106例,再次将高水平组随机分为A、B组,低水平组分为C、D组,各组均53例患者。在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A、C两组给予20U治疗剂量降纤酶,B、D两组给予10U治疗剂量降纤酶,比较各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经治疗,A组疗效佳,B、C疗效次之,D组差。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对A、C组,B、D组疗效进行比较,在不同剂量降纤酶水平对A、B组,C、D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经卡方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较高的患者中运用大剂量降纤酶具有更为显著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燚隆;王香芝;侯芳素;周文芝;焦书娟 刊期: 2014年第28期
目的:探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CPAP)配合健康教育及早期康复训练对重症脑出血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380例重症脑出血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30例、对照组A130例和对照组B120例。试验组给予CPAP配合健康教育及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A给予CPAP及早期康复训练;对照组B给予健康教育及早期康复训练。治疗3月后评价所有患者功能恢复情况和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和康复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A、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的治疗和康复效果略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AP配合健康教育及早期康复训练对重症脑出血术后功能恢复的效果较单纯CPAP及早期康复训练或健康教育及早期康复训练显著。
作者:吴丽君;郑鸿伟;王坤红;周顺林;周梦夏 刊期: 2014年第28期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切除术与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治疗胃窦异位胰腺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胃窦异位胰腺患者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各40例。甲组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乙组采用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治疗。比较2组完整切除率、出血情况、穿孔情况和复发率。结果甲组出血率、穿孔率和复发率均低于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完整切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黏膜切除术及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均能治疗胃窦异位胰腺,但内镜黏膜切除术的操作更加简单,手术时间短,手术过程及手术之后所出现的并发症比较少,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云波 刊期: 2014年第28期
目的:探讨微量盐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硬膜外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将14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镇痛组和对照组各70例。镇痛组给予微量盐酸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麻醉,采用腰-硬膜外麻醉法镇痛,对照组不采用任何镇痛方式,按照常规产科检查处理。观察2组VAS评分、分娩方式、宫缩药物的使用率、产程时间、Apgar评分、出血量。结果镇痛前2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镇痛组镇痛后及第二、三产程VAS评分均低于镇痛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镇痛前后和第二、三产程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的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组的宫缩药物使用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组的第一、二产程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第三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量盐酸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硬膜外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确切,可缩短产程,明显减轻产妇的疼痛,保证母婴平安。
作者:成林树;袁蕾;高素英;赵志英;赵月芝 刊期: 2014年第28期
目的:观察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腺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7月该院就诊的子宫肌腺患者112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6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米非司酮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桂枝茯苓胶囊。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子宫体积、血红蛋白浓度变化。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9.3%高于对照组的73.2%,治疗后2组子宫内膜厚度及子宫体积小于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用于子宫肌腺症的治疗效果明显,对子宫内膜厚度缩小,子宫体积恢复,以及月经量的改善均作用明显,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王丽琴;温丽君;孔灵芝;王丽英;侯学丽 刊期: 2014年第28期
目的:探讨0.15%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麻醉用于无痛分娩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6例妊娠期孕妇随机分为试验组56例和对照组50例。试验组予0.15%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对照组给予常规分娩指导和治疗。观察2组孕妇产程时长、催产素使用数、产后出血量、产妇分娩疼痛程度评分( VAS)及新生儿Apgar评分和分娩方式。结果试验组产程时长短于对照组,产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而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催产素使用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自然顺产率高于对照组,器械助产、负压吸引、剖宫产率及其他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0.15%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麻醉用于无痛分娩具有分娩时长短、出血量少、VAS评分低、自然顺产率和新生儿Apgar评分高的优点,且催产素使用量无明显增长。
作者:郭培英;王继红;杨芳;安娜 刊期: 2014年第28期
目的:观察循证护理在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12例妊娠合并心脏病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6例。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结合常规护理的方法,对照组采取单纯常规护理方法。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和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以提高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的护理水平,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增强护理人员处理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规范临床护理技术以及培养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
作者:杨秀敏;王立群;王立超;王志敏;韩景霞 刊期: 2014年第28期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对冠心病患者血脂及血清C反应蛋白( 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给予所有患者常规治疗和密切护理,试验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对照组仅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血清CRP变化及血脂达标率。结果2组治疗前TC、TG、LDL-C、HDL-C等血脂指标及血清CR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TC、TG、LDL-C及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HDL-C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TC、TG、LDL-C、HDL-C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冠心病对患者血脂及血清CRP水平的影响更为显著。
作者:李金玉;王磊;郝景玉;马殿梅 刊期: 2014年第28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是骨科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近年来,随着脊柱外科手术技术和难度的不断提高,术后DVT和肺栓塞仍为脊柱外科手术后常见及较为危险的并发症之一[1]。脊柱外科患者多需长期卧床,部分还合并神经损伤,血栓风险进一步增加,而且目前对于脊柱外科患者发生DVT的认识仍然不足,使得脊柱手术成为DVT的危险因素之一。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病在脊柱手术围术期至关重要。但是目前仅少数学者针对脊柱手术后DVT的发生及预防作相关报道[2]。笔者对脊柱术后DVT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以及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旨在为脊柱外科手术患者DVT的预防提供更好的防治指导,提高此类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伟;李渊深;王振兴;张英民;薛伟;庞海艳;孔永霞 刊期: 2014年第28期
目的:探讨药物流产和手术流产对未婚非意愿妊娠女性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将拟行人工流产的未婚非意愿妊娠女性320例随机分为药物流产组162例和手术流产组158例。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 SAS)与Zung抑郁自评量表( SDS)对2组患者流产前、后进行焦虑、抑郁状况评分。结果手术流产组焦虑、抑郁发生率均高于药物流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人工流产终止未婚非意愿妊娠的相当一部分女性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并且手术流产方式较药物流产方式更为严重。因此,患者心理状况也是临床医师选择流产方式的考虑因素之一,在流产前应做好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
作者:张艳娟 刊期: 2014年第28期
目的:探讨基于B型超声筛查分析产前胎儿先天性畸形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收集2013年3月-2014年2月于该院行B型超声产前筛查分析孕妇126例,其中存在胎儿先天性畸形35例(畸形组),胎儿发育正常者91例(正常组)。随访调查,记录信息,分析每例孕妇妊娠期特点,比较2组间孕妇妊娠期差异性,分析胎儿先天性畸形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结果胎儿先天性畸形组孕妇妊娠年龄、妊娠前疾病史、妊娠期感染史、妊娠期用药史、有害物质接触史、家族性遗传病史、饲养动物史、不良孕产史、妊娠期精神紧张发生例数、妊娠期家庭装修例数、丈夫不良生活习惯例数等指标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致胎儿先天性畸形的高危因素较多,加强对相关因素的控制有助于胎儿先天性畸形的预防。
作者:时彦丽;张夕彦;刘凤秀;洛丽红 刊期: 2014年第28期
目的:对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血常规检查受试者500例,分别采取其末梢血和静脉血常规检测,并对两种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静脉血WBC、PLT水平低于末梢血,Hb、RBC和Hct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抗凝后10min、30min血小板、白细胞水平均高于0min(即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抗凝后10min和30min血小板、白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静脉血检测0min、10min和30min血小板、白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检测中,末梢血与静脉血标本的检验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临床应依据具体情况下采取合适的血液标本,以提高临床检验准确性,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加可靠的参考依据。
作者:梁柏泉;黄燕莉 刊期: 2014年第28期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中药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西医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2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在疾病治疗中不仅疗效显著,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中药的合理应用需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作者:燕军玲 刊期: 2014年第28期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血清中的Delta like样配体4(DLL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探讨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9例。研究组采用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对照组采用ELF方案化疗。所有患者均接受>2个疗程治疗(>6周)。结果2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DLL4和VEG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DLL4和VEGF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周围神经毒性、肝肾功能受损、骨髓抑制及其他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卡培他滨和奥沙利铂联合治疗晚期胃癌患者的疗效可观,其原因可能通过调节胃癌血清DLL4水平和VEGF水平表达,两指标可用于胃癌早期的诊断和治疗评价。
作者:王国玉;武如芳;洪燕;杜娟;潘永奎 刊期: 2014年第28期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岩静脉保护的可行性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三叉神经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患者40例为A组,手术开始即行乙状窦后紧邻天幕下探查。2011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三叉神经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患者40例为B组,手术开始按照于炎冰等采用的手术探查方向,即行乙状窦后紧邻听神经根上方探查,比较2组手术中岩神经保护情况。结果 A组有效率92.5%(37例);术后并发复视1例,随访期间好转。 B组有效率95.0%(38例);术后并发病侧听力障碍2例,随访期间好转。结论三叉神经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时,手术开始即选用紧邻听神经根上方探查,并结合神经内镜辅助进行观察,多数情况下不需处理岩静脉即可获得对三叉神经根区的良好显露,避免了岩静脉属支切断可能带来的严重并发症。
作者:钱涛;王坤鹏 刊期: 2014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