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1例报告

胡成伍;周曾;吴家幂

关键词:基底动脉闭塞, 综合, basilar artery, 脑桥, 临床表现, 椎动脉, 中脑, 血液, 小脑, 合成, 供应
摘要:底动脉在脑桥下缘水平由左、右椎动脉合成.供应脑桥、部分小脑及中脑的血液.基底动脉闭塞后引起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临床上统称为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相关文献
  • Ⅰ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与癫(癎)

    在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中,谷氨酸是调节绝大多数神经突触兴奋性的主要神经递质.这种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激活以下受体来实现的,配基门控离子通道型谷氨酸受体(iGluR,简称离子通道型谷氨酸受体)和代谢调节型谷氨酸受体(mGluR,简称代谢型谷氨酸受体).

    作者:荆里;陆钦池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抗癫(癎)药物应用指南Ⅱ:新型抗癫(癎)药物的药力和耐受性:难治性癫(癎)的治疗美国神经病学学会治疗学和技术评定分委会和质量标准分委会及美国癫(癎)协会报告

    目的 对有关7种用以治疗儿童和成人部分性和全面性难治性癫(癎)的新型抗癫(癎)药物(AEDs):加巴喷丁(gabapentin,GBP)、拉莫三嗪(lamotrigine,LTG)、托吡酯(topiramate,TPM)、噻加宾(tiagabine,TGB)、奥卡西平(oxcarbazepine,OXC)、左乙拉西坦(1evetiracetam,LEV)和唑尼沙胺(zonisamide,ZNS)的药力(efficacy)、耐受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 由23位成人神经病学家、小儿神经病学家、癫(癎)病学家和药理学家组成的专家组,依据从1987年到2002年9月Medline,Current Contents和Cochrane上发表的相关文献和2003年以前的指南提供的证据进行循证医学评估.结果 所有新型抗癫(癎)药物都适用于成人难治性部分性癫(癎)的添加治疗,加巴喷丁对混合性(癎)性发作有效,加巴喷丁、拉莫三嗪、托吡酯和奥卡西平对儿童难治性部分性癫(癎)有效.有限的证据还表明,拉莫三嗪和托吡酯对成人和儿童特发性全面性发作和Lennox-Gastaut综合征的添加治疗也有效.结论 抗癫(癎)药物的选择要考虑癫瘌发作和/或癫(癎)综合征的类型、患者的年龄、合用的药物、药物的耐受性、安全性和药力等因素.循证医学评估结果提供了难治性癫(癎)患者的抗癫(癎)药物应用指南,但尚需更为有力的证据用以鉴定其在癫(癎)型或综合征中疗效.

    作者:陆钦池;冯智英;李颖;季伟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神经心理学改变

    概述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iseases,SIVD)是造成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重要原因,它所导致的认知损害是VCI中具有同质性和为常见的亚型(皮质下型VCI) [1-4].VCI覆盖了从轻微的认知功能下降至明显痴呆的各种认知功能障碍,可通过危险因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特征或对治疗的反应等多方面进行VCI分型,且它们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变异很大,因此必须对不同的VCI亚型进行临床研究 [4,5].

    作者:曹雯炜;李焰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应用瘤内切瘤技术切除大型、巨大型脑肿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应用瘤内切瘤技术切除大型脑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瘤内切瘤技术切除50例直径4 cm~7 cm的大型脑肿瘤.结果 45例获全切,5例获次全切.术中出血平均不超过400 ml,平均输血200 ml,无手术死亡.1例发生瘤腔积血再手术清除,术后出现面神经瘫痪2例,3月后康复.近平均18个月随访,复发4例.结论 在切除大型脑肿瘤时应用瘤内切瘤技术,肿瘤全切除率高,同时显著减少术中重要神经血管结构损伤,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李军;李春国;王步东;叶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TCD在脑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颅内血管病变是发生脑血管疾病的根本原因,因此对脑血管和脑循环的检测评估对于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动脉检测方法有颈部血管超声(Vascular Ultrasound,VU)、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磁共振血管显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等,其中TCD是一种简便有效、费用低廉的无创性检查技术.

    作者:苟玉琦;李焰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TNF-α、S-100b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TNF-α、S-100b的动态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发病24 h以内的符合试验人选条件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58例,同时收集相匹配的同期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6、TNF-α、S-100b浓度.病例组进行动态监测,并同时记录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发病后72h的脑CT扫描结果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TNF-α、S-100b发病当天就明显增高,IL-6、TNF-α发病后第1d即达高峰,S-100蛋白第3d达高峰.其后浓度随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血清IL-6、TNF-α、S-100b的峰值浓度和脑梗死体积、NIHSS评分呈正相关.发病后进展性脑卒中患者血清IL-6、TNF-α和S-100b蛋白高峰水平高于无进展性脑卒中患者.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TNF-α和S-100b蛋白水平升高,与进展性脑卒中相关.血清水平值能够反映脑缺血后病理损伤的程度和脑梗死体积大小,可能作为急性脑梗死病人病情的标志物.

    作者:江秀龙;季晓林;张旭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卒中后吞咽困难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尽早鼻饲饮食对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感染并发症及近期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160例脑卒中伴吞咽困难的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于发病后48 h内给予鼻饲肠内营养,对照组患者于发病10 d后给予鼻饲肠内营养.观察两组患者入院21 d的血清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比较两组神功能缺损改善程度及感染率.结果 研究组入院21 d的血清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结论 卒中后吞咽困难早期鼻饲肠内营养支持可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减少感染、改善近期神经功能.

    作者:王永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中枢性神经细胞瘤的影像诊断

    目的 探讨CT、MRI对中枢性神经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1例经MRI、10例同时经CT检查且经病理证实的中枢性神经细胞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肿瘤均起源于透明隔近室间孔附近;均有囊变及不均匀增强,8例CT显示有钙化,CT上肿瘤呈稍低密度,MRI上呈长T1长T2信号.结论 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典型CT或MRI表现可与脑室内其他肿瘤鉴别,CT显示钙化优于MRI,而MRI显示肿瘤起源及范围优于CT.

    作者:詹青;赵江民;艾林;潘庆刚;戴建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事件相关脑电位N400在精神科的应用

    目的 取得本实验室的事件相关脑电位(ERP)-N400实验方法.方法 应用中国广州润杰WJ-1型ERP仪,对46名20~54岁右利手正常成人受试者和38名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汉语成语正常结尾(匹配)与成语结尾歧义词(不匹配)的N400基本波型研究.结果 (1)正常成人N400波形较稳定.(2)波形分析所见,结尾词不匹配组的N400较匹配组潜伏期较长,波幅高.(3)精神分裂症组N400潜伏期延长和波幅下降.结论 正常成人N400是可靠的,可作为一个有临床价值的ERP而用于精神分裂症及伴有语言障碍疾病的评估.

    作者:楼翡璎;陈兴时;张明岛;梁建华;陈冲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诊断及鉴别诊断综述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细胞及锥体束的致命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其病理特征为进行性上、下运动神经元的变性,临床以上或/和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的肌无力、肌肉萎缩和锥体束征的不同组合为主要表现,患者终因呼吸衰竭致死,感觉和括约肌功能一般不受影响.ALS目前尚无特异性诊断指标,电生理、影像方面可提供帮助.

    作者:李佳莹;支惠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慢性肾脏疾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卒中发病的影响

    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较普通人群具有更多的血管危险因素,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更高,而后者又是脑卒中发病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随着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及高龄人群的不断增多,CKD和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1].有研究显示在>65岁的人群中,约11%患有CKD [2].同时,CKD本身对脑卒中发病的影响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拟就近年来国内外对CKD患者的传统与非传统血管危险因素的认识,以及CK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卒中发病的相关性研究予以综述.

    作者:钟根龙;李焰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自1996年首先提出至今已有12年,早先国外报道较多,国内随着对该病的认识及影像学技术特别是MRI技术的进步,临床发现该病逐渐增多,近年来报道也越来越多.

    作者:仇一青;丁素菊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种以日间难以抗拒的睡眠发作、猝倒、睡眠瘫痪及睡眠幻觉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长期困扰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到生活的各方面,甚至可以导致职业能力丧失,提前退休 [1],严重者可酿成意外危及生命.临床工作中对此病认识不足,容易误诊误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十分必要.本文就发作性睡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沈沸;张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焦虑障碍患者的多导睡眠图研究

    目的 探讨建立焦虑障碍(AN)的多导睡眠图(PSG)模式.方法 应用日本1518K多导睡眠生理仪.采用眼电图和下颌肌电图及脑电图技术,对25例AN患者和33名正常对照者(NC)进行PSG整夜监测.结果 与NC组比较,AN组PSG主要有:REM睡眠潜伏期前移[NC组(87.8±11.7)分,AN组(59.9±19.7)分,P<0.01],醒觉时间增加[NC组(17.7±6.4)分,AN组(36.9±11.9)分,P<0.01],睡眠潜伏期延迟[NC组(19.9±9.8)分,AN组(37.7±16.7)分,P<0.01],睡眠效率下降[NC组(94.6±5.1)%,AN组(90.5±5.7)%,P<0.05],第1阶段睡眠[NC组(9.1±1.9)%,AN组(19.7±10.9)%,P<0.01]增高,第2阶段睡眠[NC组(56.2±4.7)%,AN组(47.7±22.3)%,P<0.05]降低.结论 焦虑障碍患者有REM睡眠潜伏期前移、慢波睡眠S2降低等多项睡眠脑电指标的异常,应与神经生化结合进一步追踪研究.

    作者:路英智;宗文斌;任清涛;蒲金玉;陈冲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面神经损伤的修复机制研究

    面神经是极易受损的颅神经,外伤、手术操作、炎症或肿瘤等均可造成它的损伤.至今对于修复和重建受损神经的技术并未达到令人满意的地步,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神经修复及再生生物学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新文献表明,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不仅与神经细胞自身密切相关,而且周围非神经细胞也参与了神经组织的再生 [1,2].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这方面的实验研究进展.

    作者:沈晨;郭智霖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心境障碍患者的非匹配负波研究

    目的 了解心境障碍患者非匹配负波(MMN)的特点.方法 应用美国脑诱发电位仪,对34例心境障碍患者和30名正常成人进行了MMN检测.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心境障碍患者MMN潜伏期延迟,同时波幅降低.结论 MMN可反映心境障碍患者诱发脑电波的自动加工过程,可用于精神科临床应用.

    作者:马俊;胡斌;陈宪生;周平良;徐水泉;涂远亮;陈冲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1例报告

    底动脉在脑桥下缘水平由左、右椎动脉合成.供应脑桥、部分小脑及中脑的血液.基底动脉闭塞后引起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临床上统称为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

    作者:胡成伍;周曾;吴家幂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AEEG、MRI与MRS对非惊厥发作癫((癎))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动态脑电图(AEEG)和头颅MRI与磁共振波谱分析(MRS)检查对临床非惊厥发作癫(癎)的诊断和和鉴别诊断意义.方法 对76例临床拟诊非惊厥发作癫(癎)患者行AEEG、MRI与MRS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确诊癫(癎)56例,其中MRI异常57.1%、1HMRS异常76.8%.结论 AEEG、头颅MRI与MRS对非惊厥发作癫(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陶爱华;史良玉;王月梅;何效兵;孙永安;苗重昌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促醒康复护理

    目的 探讨促醒康复护理对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作用.方法 选择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的颅脑损伤昏迷患者70例,分为治疗组(促醒康复护理组)及对照组(常规护理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给予促醒康复护理,6个月后比较两组的清醒率、清醒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者昏迷转清醒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清醒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临床疗效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促醒康复护理对于促进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早日清醒、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改善预后均有明显疗效.

    作者:徐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关注血管因素与痴呆

    美国心脏病协会、美国卒中协会举办的2008国际卒中大会(ISC)于2008年2月19日~22日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市举行.本届会议就卒中的基础和临床进展、防治、康复等内容进行讨论.血管因素与痴呆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加拿大Western Ontario大学的Cechetto教授指出每3个人中间就有一个人会经历卒中或痴呆,在卒中患者中,64%有认知功能障碍,其中有1/3以上的患者发生痴呆.尸体解剖发现34%的痴呆患者具有脑血管病变的病理损害.

    作者:王少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