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右美托咪定诱导睡眠平衡术对慢性顽固性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疗效观察

马国重;蒋晓江;乐发国;冯正权;刘雅贞

关键词:右美托咪定, 原发性失眠症, 过度觉醒
摘要: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诱导睡眠平衡术(DISBT)对慢性顽固性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慢性顽固性原发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DISBT组(21例)给予DISBT治疗和对照组(21例)给予常规治疗.DISBT治疗时间为3d,共行3次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l周分别对两组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过度觉醒量表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估,并检测治疗前后睡眠结构和脑电频谱差异.结果:①两组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分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降低程度DISBT组>对照组(P<0.05).②DISBT组睡眠结构中2期睡眠比例、脑电频谱β、γ频段相对功率值较治疗前减少(P<0.05),对照组则较治疗前上升(P<0.05);DISBT组治疗后3期睡眠比例及δ频段相对功率值较治疗前上升(P<0.05);对照组则较治疗前下降(P<0.05).③两组治疗后,过度觉醒量表总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降低程度DISBT组>对照组(P<0.05);对照组过度觉醒量表中极限数个数总和、反应因子及自省因子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ISBT组则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诱导DISBT能有效降低失眠患者的脑皮质过度觉醒水平,纠正紊乱的睡眠-觉醒通路,改善患者失眠症状,是治疗慢性顽固性原发性失眠症的有效方法.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线粒体自噬和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认为此病与多个因素有关.近年的研究表明线粒体自噬是PD发病机制之一,本文就线粒体自噬及其与PD的关联作一综述.

    作者:袁永胜;张克忠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前循环动脉瘤性颅内血肿的急诊手术疗效

    目的: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后形成颅内血肿的急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后致颅内血肿15例患者均急诊行清除颅内血肿术、责任动脉瘤夹闭术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采用综合治疗,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结果:15例患者均接受急诊手术治疗.术后6例患者出现脑梗死、出现手术相关性血肿2例、急性脑积水1例(行侧脑室外引流治疗)、肺部感染11例、应激性溃疡2例、褥疮1例和慢性脑积水2例.治疗后6个月随访时行RankinScale评分:良好6例,差9例(其中死亡4例).结论:急诊手术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性颅内血肿患者的有效方法.

    作者:淦作松;唐尤佳;高翔;刘俊;杨枫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抗癫(癎)药物对癫(癎)发作后状态影响研究进展

    癫(癎)发作后状态(PIS)是癫(癎)发作结束后患者的综合临床表现.PIS与癫(癎)患者持续的认知功能变化,抗癫(癎)药物(AEDs)的选择及长期保留率有关,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新、老AEDs对PIS的治疗效果至今未被明确阐述.目前,AEDs对PIS的疗效已被引起重视,并逐步纳入AEDs总体评价指标.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作者:郑乃智;潘楠楠;王敏;刘玉霞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肌电图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肌电图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在肌电图引导下采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46例(肌电图引导组)和非肌电图引导下治疗48例(非肌电图引导组)面肌痉挛患者,对两组治疗前后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对比.结果:肌电图引导组有效率100%(46/46例),不良反应率21.74%;非肌电图引导组有效率95.83%(46/48例),不良反应率47.92%.结论:肌电图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多点注射治疗面肌痉挛更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作者:徐常清;刘秀峰;马烈;陈伦斌;黄远桂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CI)患者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NT-proBNP)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头颅CT或MRI计算CI体积.将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8例分为大面积CI组(≥10 cm3)25例、小面积CI组<10 cm3)41例和无梗死病灶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12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28例为对照组.采用ECLIA法测定发病48 h内患者的血清NT-proBNP水平,比较各组NT-proBNP水平差异.结果:大面积CI组NT-proBNP水平较小面积CI组、TIA组及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小面积CI组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TIA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I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7分组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7分组(P<0.05).结论:血清NT-proBNP水平高低与CI梗死面积有关,急性期梗死面积越大,患者的血清NT-proBNP浓度越高.

    作者:王骞;蔡国栋;金小庆;顾扬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肝豆状核变性并发突发性耳聋2例分析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和突发性耳聋的相关性.方法:对2例住院治疗的肝豆状核变性合并突发性耳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临床铜代谢异常、电测听提示为神经性耳聋,头颅MRI检查排除桥小脑角病变,临床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和突发性耳聋.2例患者均在驱铜治疗的同时予以改善内耳循环、营养神经和激素治疗.1例患者获得临床痊愈,1例患者听力改善.结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合并突发性耳聋临床尚未见报道,两者相关性尚不明确;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时机尤为重要,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以获得临床痊愈.

    作者:周志华;王训;韩咏竹;高伟明;喻绪恩;韩永升;严彦;徐银;石永光;饶娆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1例报道和文献复习

    目的:结合文献复习对脊髓前动脉综合征(ASAS)的发生、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方法:总结收治的I例ASAS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文献予以回顾性分析.结果:ASAS临床表现为脊髓损害,无特异性,临床上与其他脊髓损害的鉴别点为深感觉是否受累;影像学显示病变主要位于脊髓腹侧,且DWI可以早期提示诊断;完善相关检查,特别是脊髓血管造影是辅助诊断ASAS的重要方法;治疗采用激素冲击、抗凝、抗栓和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方案.结论:ASAS是一种少见疾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误治,ASAS难以痊愈,致残率高.

    作者:王海峰;李军;王鸿雁;王平;邢成名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脑内微出血研究进展

    脑内微出血(CMBs)在脑血管疾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对于CMBs与各种疾病的相关性研究及是否应作为临床抗凝或溶栓治疗的禁忌证等研究尚少.本文将对CMBs的研究现状及临床价值加以综述.

    作者:何金龙;韩晓东;葛丽红;牛广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不同严重程度帕金森病患者脑葡萄糖代谢变化特点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早、晚期帕金森病(PD)患者不同脑区葡萄糖代谢变化的特点,寻求PD严重度的新型生物学标志物.方法:19例早期PD(H-Y Ⅰ~Ⅱ级)组、14例中晚期PD(H-Y Ⅲ~Ⅴ级)组患者及50名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组接受静脉注射18F-FDG PET脑断层显像,应用参数图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比较各组间受试者脑内葡萄糖代谢变化的差异和特点.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早期PD患者的丘脑、豆状核、小脑葡萄糖代谢增高;中晚期双侧丘脑、豆状核、小脑代谢增高,双侧顶叶葡萄糖代谢减低.结论:PD患者存在双侧丘脑、豆状核、小脑葡萄糖代谢增高,双侧顶叶葡萄糖代谢减低的代谢异常模式,且随着病情严重度的不同而变化,应用于PD严重度的客观评价,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慧玮;左传涛;吴平;赵简;赵军;管一晖;王坚;林春颖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环境和职业危险因素与帕金森病

    近年来帕金森病(PD)的发病率日益增多.PD发病的危险因素受人注意.本文就与化合物1-甲基-4-苯基-丙氧哌啶结构相似的造成PD的可能毒物,以及PD发病机制作一简单介绍.详细介绍工业职业和环境因素如铅、锰污染等重金属导致PD的危险因素,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作者:蒋雨平;孙旭红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肿瘤化疗药物诱导性周围神经病的临床横断面研究

    目的:分析抗肿瘤药物导致的周围神经病(CIPN)临床特征及其发病时的药物累积剂量.方法:连续收集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于化疗后发生周围神经损害的84例肿瘤患者.对纳入的患者进行周围神经病量表(MNSI、MDNS、FACT/GOG-NTX)评估和肌电图检查.按责任药物将患者分为:奥沙利铂组、顺铂组、紫杉醇组、长春新碱组、沙利度胺组和联合用药组(紫杉醇+卡铂,紫杉醇+顺铂),分析不同责任药物所致CIPN的特征及其与累积剂量的相关性.结果:84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远端感觉障碍,少数患者伴疼痛和(或)肌力减退,肌电图结果异常者占82.14%.84例患者中使用奥沙利铂者60例,累积剂量(1 089.26±310.31)mg/m2;长春新碱8例,累积剂量(5.14±1.07)mg/m2;紫杉醇4例,累积剂量(640.00±306.17)mg/m2;顺铂3例,累积剂量(360.00±120.00)mg/m2.奥沙利铂组周围神经病量表分值与药物累积剂量呈正相关.结论:CIPN具有剂量依赖性特点,常见的责任药物为奥沙利铂、长春新碱、紫杉醇、顺铂.

    作者:史晓芳;董继宏;韩荣;朱一皓;周宇红;汪昕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认知功能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的变化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认知功能情况及其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变化.方法:选择132例脑动脉硬化症患者,应用彩超检查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测定血清NSE水平,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估其认知功能.结果:①与IMT<1.0 mm患者比较,IMT≥1.0 mm患者MMSE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认知领域分析显示两组间即刻记忆功能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IMT≥1.0 mm患者血清NSE水平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随着斑块积分的增加,MMSE总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认知领域分析显示两组间主要表现为即刻记忆功能、注意力、计算力和延迟回忆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NSE水平也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相关性分析:血清NSE与IMT、斑块积分呈正相关(r=0.654,P=0.015);斑块积分与即刻记忆功能、延迟回忆呈负相关(r=-0.672,P=0.009; r=-0.615,P=0.014);血清NSE与即刻记忆功能、延迟回忆呈负相关(r=-0.623,P=0.012;r=-0.522,P=0.024).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认知功能下降,血清NSE水平升高.动态监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及血清NSE水平,对早期干预认知功能下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卢万俊;仇圣刚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有氧训练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及再生的影响

    目的:观察有氧训练对Aβ25-35诱导的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及再生的影响.方法: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3组(均n=16):①假手术组(于大鼠侧脑室注射等量生理盐水+4周有氧训练);②AD+有氧训练组(于大鼠侧脑室注射Aβ25-35制作AD大鼠模型+4周有氧训练);③AD组(仅于大鼠侧脑室注射Aβ25-35制作AD模型).AD造模后第3天开始进行连续4周的无负重游泳训练,训练结束后各组大鼠分别行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检测认知行为能力、Hoechst染色观察海马神经细胞凋亡、BrdU/NeuN荧光双染观察齿状回(DG)区新生神经细胞分化及成熟.结果:①Morris水迷宫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D组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AD+有氧训练组逃避潜伏期较AD组显著缩短(P<0.05).②与对照组比,AD组齿状回区Hoechst阳性细胞显著增多(P<0.05);AD+有氧训练组Hoechst阳性细胞较AD组显著减少(P<0.05).③与对照组比,AD组齿状回Brdu、Brdu/NeuN双染阳性细胞明显减少(P<0.05); AD+有氧训练组较AD组相比齿状回Brdu、Brdu/NeuN双染阳性细胞明显增多(P<0.05).结论:有氧训练后,AD大鼠海马亚颗粒细胞区神经细胞的凋亡减少,齿状回神经再生增加,上述改变可能为有氧训练改善AD大鼠认知行为能力的机制之一.

    作者:史兆春;单春雷;李敏;汪琴;孙建国;吴婷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2家系的临床特点与spastin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探讨2个家系遗传3代以上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AD-HSP)的临床特点及其与spastin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对2个AD-HSP家系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总结所有患者临床特点,并应用PCR技术结合DNA序列分析方法,检测2家系先证者spastin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2家系中所有患者均具有HSP的典型表现,PCR-DNA序列分析2例先证者spastin基因的17个外显子均未发现有异常突变.结论:2家系HSP患者具有典型的AD-HSP临床表现,并非spastin基因外显子突变所致.

    作者:张文颖;欧阳志远;卢兴娇;岑志栋;罗巍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右美托咪定诱导睡眠平衡术对慢性顽固性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诱导睡眠平衡术(DISBT)对慢性顽固性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慢性顽固性原发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DISBT组(21例)给予DISBT治疗和对照组(21例)给予常规治疗.DISBT治疗时间为3d,共行3次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l周分别对两组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过度觉醒量表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估,并检测治疗前后睡眠结构和脑电频谱差异.结果:①两组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分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降低程度DISBT组>对照组(P<0.05).②DISBT组睡眠结构中2期睡眠比例、脑电频谱β、γ频段相对功率值较治疗前减少(P<0.05),对照组则较治疗前上升(P<0.05);DISBT组治疗后3期睡眠比例及δ频段相对功率值较治疗前上升(P<0.05);对照组则较治疗前下降(P<0.05).③两组治疗后,过度觉醒量表总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降低程度DISBT组>对照组(P<0.05);对照组过度觉醒量表中极限数个数总和、反应因子及自省因子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ISBT组则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诱导DISBT能有效降低失眠患者的脑皮质过度觉醒水平,纠正紊乱的睡眠-觉醒通路,改善患者失眠症状,是治疗慢性顽固性原发性失眠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马国重;蒋晓江;乐发国;冯正权;刘雅贞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大鼠脑出血早期应用他莫西芬的治疗作用

    目的:本研究探讨大鼠实验性脑出血(ICH)早期应用不同剂量他莫西芬(Tam)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56只,予右侧基底节注射100 μL自体动脉血制作ICH模型,并分为3大组.①24h脑水含量及病理观察组(各亚组均n=6):大鼠在ICH后2h分别接受不同剂量Tam (Tam 2.5 mg.kg-1组、Tam5 mg·kg-1组)和4% DMSO生理盐水(24h对照组)腹腔注射,24h后处死进行脑水含量及病理观察.②72h脑水含量观察组(各亚组均n=6):大鼠在ICH后2h和24h分别接受不同剂量Tam (72h Tam 2.5 mg.kg-1+2.5 mg.kg-1组、72h Tam 2.5 mg.kg-1+5 mg.kg-1组、72h Tam5 mg·kg-1+5mg.kg-1组)和4% DMSO生理盐水(72 h对照组)腹腔注射,于术后72 h处死测量脑水含量.③28 d影像学及病理学观察组:大鼠在ICH后2和24 h分别2次给予Tam (28 d Tam5 mg·kg-1+5 mg·kg-1组)(n=6),4% DMSO生理盐水(28 d对照组)(n=8)腹腔注射,分别在术后1、7、14和28 d随访MRI和行为学变化,并在第28天处死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Tam 5 mg.kg-1能明显减轻ICH后3d时脑水肿(P<0.05),改善术后行为学评分(P<0.05),并能明显减轻ICH术后28 d同侧尾状核的脑萎缩(P<0.01),但MRI提示2例大鼠出现幕上脑室异常扩大.结论:Tam作为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在ICH后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但发生了脑积水的不良反应,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谢清;叶子;宫晔;陈衔城;黄峰平;奚国华;华亚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21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1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经脱水降颅内压、清除氧自由基、改善脑循环等脑保护治疗后,存活16例,存活率76.2%;16例存活者均遗留偏瘫,生活部分自理.死亡5例,病死率为23.8%.结论:大面积脑梗死起病急、临床症状重、治疗效果和预后差.急性期应给予积极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以及脑保护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

    作者:胡勇;李玲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认知损害患者注意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SIVCI)患者注意亚型障碍的特征.方法:对30例非痴呆型SIVCI(SIVCIND)患者(SIVCIND组)、15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SIVD组)和15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用计算机上持续操作任务(CPT)、Stroop试验及双任务测试法测试持续注意、选择注意和分散注意功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IVD组CPT反应时延长,漏报率增加(P<0.05); SIVCIND组漏报率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加,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SIVD患者冲突及中性条件下,反应时与错误率及干扰量均增加;SIVCIND患者Stroop试验冲突条件反应时延长(P<0.01)、双任务法耗时差无明显增加(P>0.05); SIVD患者耗时差增加(P<0.01).结论:SIVCIND早期主要以持续:注意及选择注意功能损害为主,晚期则持续注意、选择注意和分散注意功能普遍受累.

    作者:李玲;郑健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磁共振成像T2* WI检测在临床自发性脑出血含铁病灶演变过程中的应用

    目的:旨在研究用磁共振成像(MRI)T2*WI检测临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脑内含铁病灶的演变过程.方法:收集临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10例,于发病后第1、7和14天行头颅MRITIWI、T2WI、DWI和T2*WI系列扫描,记录图像特征,由Image J软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患者脑出血后MRI T2*WI序列显示的含铁病灶图像与其他MRI序列比较明显清晰;发病后第7和14天含铁病灶范围测量显示T2*W1序列比T2WI序列所测得的体积更大(P<0.05).结论:在自发性脑出血脑内含铁病灶的检测中,MRI T2*WI序列较其他MRI序列图像更为清晰,与MRI T2WI相比也更为敏感.

    作者:黄焕斌;沙龙贵;韩东华;胡枢坤;吴刚;常川;郑康;黄峰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探讨皮肤交感反应测定以及在神经传导正常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皮肤交感反应(SSR)测定在小纤维感觉神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例神经传导速度(NCV)正常但具有典型小纤维损害症状的患者(NCV正常组)和26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取刺激强度为20 mA,脉宽为0.2 ms,刺激右侧正中神经,记录波形(P/N)、潜伏期、波幅和曲线下面积测定SSR值.分析SSR的波形特征,评价受试者的交感节后C类小纤维功能,探讨具有典型小纤维损害症状但肌电图和NCV正常患者是否有小纤维损害的证据.结果:NCV正常组与对照组比较,手部SSR无明显差异;而足部潜伏期(P<0.01)和曲线下面积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NCV正常组患者足部SSR有长度依赖性损害表现,提示有早期罹患交感节后C类小纤维损害的可能.

    作者:周夏俊;乔凯;陈向军;王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