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松明;马敏敏;徐格林;刘新峰
目的:评估帕金森病(PD)患者中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发生比例、各症状分布的差异,及其与PD临床特点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SCOPA-AUT量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Hamilton抑郁量表和简易智能量表(MMSE)对116例原发性PD患者进行评估.结果:SCOPA-AUT总分和消化系统(GI)症状、排尿(UR)症状、体温调节(TH)症状、性功能(SX)症状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 1).SCOPA-AUT总分与UPDRS评分,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呈正相关(P<0.001),与生活质量ADL评分呈负相关(P<0.001).结论: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在PD早期就会出现,并随着疾病进展而加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干静;周明珠;刘振国;陈伟;陆丽霞;吴佳英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慢性低氧低糖对小鼠血脑屏障(BBB)上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RP-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系bEnd.3行不同时间的低氧低糖培养后,分别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RAGE、LRP-1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低氧低糖培养24、36和48h组bEnd.3细胞RAGE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以48 h组为显著.低氧低糖培养36和48 h组LRP-1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5);24、36和48 h组LRP-1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48h组LRP-1 mRNA和蛋白表达降为低.结论:慢性低氧低糖环境下,小鼠BBB上RAGE 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而LRP-1 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水平下降.
作者:郑莹;赵凤娣;闫福岭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神经生长因子作为神经营养因子家族的成员之一,在神经系统中分布广泛.其除具备营养神经元、保护和修复受损神经等生物学效应外,对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存活、迁移和分化等过程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成松明;马敏敏;徐格林;刘新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血纤溶活性变化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6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ACI组)和62名健康体检老年人(对照组),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超声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同时测定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活性.结果:对照组中有颈动脉斑块者与无颈动脉斑块者相比,血浆t-PA降低,PAI-1升高,P/t值升高(P<0.05)t观察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急性期血浆t-PA、PAI-1升高,P/t值减少(P<0.05).结论:颈动脉硬化时,机体纤溶活性处于减低状态;急性脑梗死发生时,纤溶活性处于相对亢进状态.
作者:汪效松;雷惠新;张旭;程琼;周秀珍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时机和技术.方法:本组74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其中急性出血66例)共82枚动脉瘤.使用Hunt & Hess分级法进行术前临床评价,采用翼点、半球间和眶上锁孔入路进行动脉瘤夹闭.早期(急性出血3d内)夹闭动脉瘤41例,其他行延迟手术.结果:良好60例,轻残2例,重残2例,死亡10例.结论:除术前Ⅳ和V级病例主张延期手术外,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应积极争取早期手术夹闭.正确的手术方案和熟练的显微操作技术是颅内动脉瘤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张晓彪;李秋平;江瀛川;周浩;胡凡;余勇;朱卫;张煜;崔尧元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比较不同时间离体培养黑质脑片与在体发育黑质结构的形态学变化.方法:选出生当天SD大鼠,制备中脑黑质器官型脑片(厚度350 μm).用Millicell-CM微孔膜脑片离体培养技术分别培养脑片至7、14、21和28 d,光镜观察,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及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化反应染色,并与同龄SD大鼠作形态学及TH阳性反应细胞计数比较.结果:培养0~28 d内器官型脑片黑质细胞的体积及细胞密集程度均小于同期在体发育的黑质结构,离体培养与同期在体发育的黑质结构比较,TH阳性反应细胞趋于幼稚,细胞间连接也出现较晚,两者细胞计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D大鼠黑质发育的成熟时间约为生后14 d;离体培养的黑质脑片与在体生长的黑质结构发育过程相似,但离体培养的黑质脑片发育滞后于在体发育的黑质结构.
作者:徐耑;孔岩;董万利;曹碧茵;刘春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对Kennedy病(KD)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收集7例K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与实验室辅助检查结果的特点及雄激素受体(AR)基因外显子1编码的CAG三核苷酸重复序列的检测结果.结果:KD患者均于中青年发病,进展缓慢.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和球部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面肌颤搐及上肢震颤常见,不对称的肢体无力及远端损害并不罕见,患者性激素水平正常,但部分患者可出现男性乳腺发育等轻度雄激素不敏感症状.患者的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普遍增高,部分患者三酰甘油水平轻度增高,肌电图呈广泛的慢性神经源性损害,有感觉神经元及脑神经运动核的受累.AR基因外显子1中CAG重复序列个数>40次.结论:KD的临床表现与以往文献报道基本一致,但也有诸如不对称的肢体无力及肢体远端起病等不典型表现.
作者:陈嬿;赵桂宪;蒋雨平;吕传真;乔凯;甘世锐;王毅;吴志英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临床孤立综合征(CIS)为多种脱髓鞘疾病的首发表现,有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横贯性脊髓炎及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等多种转归.早期预测CIS的转归对选择优化治疗方案极为重要,本文就CIS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陈兴泳;唐荣华;雷惠新;李在望;胡伟;汪银洲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眼眶肿瘤手术入路的选择,报道2例眼眶血管平滑肌瘤,并对该疾病进行了文献复习.方法:2例眼眶血管平滑肌瘤分别采用额眶入路和额颞-眶颧入路手术切除.结果:2例眼眶血管平滑肌瘤均完整切除,术后半年患者视力均有改善,无永久并发症.结论:眼眶血管平滑肌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可采用经颅眶入路手术安全切除,手术入路的选择取决于肿瘤位于视神经的上方还是下方.
作者:徐铭;钟平;徐荣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氧化应激反应在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绿茶及绿茶多酚作为公认的抗氧化剂,可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抑制氧化性DNA损伤,进而调节细胞凋亡过程,并可能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干预淀粉样前体蛋白的生物合成,减轻淀粉样蛋白的沉积,从而干预AD的病理过程,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徐艳;章军建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在重症肌无力(MG)患者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液中的变化情况.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正常对照和MG患者,血清及PBMC培养上清液中sICAM-1的水平,并分析激素对上清液中sICAM-1的影响.结果:正常对照组与MG组血清slCAM-1的水平没有显著差异;而在PBMC培养上清液中,MG组高于正常对照组.加入地塞米松培养48h后,7例MG患者PBMC培养上清液中slCAM-1水平降低.结论:MG患者PBMC可分泌更多的sICAM-1,升高的sICAM-1可能是体内ICAM-1产生及循环过程的中间产物;ELISA检测MG患者PBMC培养上清液(加VBS)中sICAM-1的水平是一种有效的检测手段,此外,地塞米松可以下调PBMC分泌sICAM-1.
作者:顾悦华;肖保国;李翔;乔健;吕传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期痴呆主要类型.β淀粉样蛋白(Aβ)可诱导神经细胞凋亡,是AD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Aβ的神经毒性及其产生机制一直是对AD研究的热点问题,Aβ导致体外培养的神经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包括氧化应激和钙稳态失衡、NF-кB基因调控、糖原合酶激酶3β和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的活动等,这些机制的阐明对揭示AD发病原因及探索有效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书刚;张颖冬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密闭舱内亚致死剂量爆炸伤大鼠血浆和额叶皮质内5-羟色胺(5-HT)的变化及其对大鼠旷场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在密闭舱内亚致死剂量爆炸伤的大鼠模型,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分析爆炸伤后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浆和额叶皮质内5-HT浓度的变化,应用旷场行为观察箱观察大鼠旷场行为.结果:①舱内及舱外亚致死剂量爆炸伤大鼠血浆和脑组织内5-HT含量短暂升高后出现明显降低;②舱内爆炸伤后额叶皮质5-HT在48 h达峰值,随后下降,而舱外爆炸伤后在24 h即达峰值,随后下降;③亚致死剂量爆炸伤后大鼠旷场行为明显增加,且舱内明显高于舱外.结论:大鼠旷场行为变化与血浆5-HT浓度呈明显负相关.
作者:蒋晓江;李训军;赖西南;潘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γ-氨基丁酸(GABA)类抗癫(癎)药物在治疗量内对视觉功能影响的不良反应与药物的治疗作用机制有关,本综述探讨GABA类抗癫(癎)药对视觉功能的影响及可能的发生机制.
作者:王庆平;叶纹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是一种zn2+依赖性蛋白水解酶,能降解和重塑细胞外基质,破坏血脑屏障,介导炎症反应,促进神经细胞死亡,同时也有利于运动功能的恢复.MMP-9激活和调控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密切的关系.MMP-9是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新靶点,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为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治疗带来曙光.
作者:张晓蕴;李小刚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脑卒中后抑郁(PSD)大鼠蓝斑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期揭示雌激素在PSD的中枢调控机制.方法:雌性SD大鼠30只,经Open-Field行为学评分随机分成对照组、PSD组和雌激素治疗组,所有大鼠均行卵巢切除术(去卵巢).对照组为常规喂养;PSD组去卵巢后7 d,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并结合孤养、束缚应激制成PSD大鼠模型;雌激素治疗组对去卵巢后的PSD大鼠模型皮下包埋雌激素释放管(17β-雌二醇维持在生理浓度).观察雌激素对PSD大鼠自发性行为和蓝斑c-fos表达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SD大鼠旷场实验中水平和垂直得分明显减少,蓝斑c-fos表达明显增加.与PSD组比较,雌激素治疗组能增加大鼠在旷场实验中得分,蓝斑c-fos表达减少.结论:雌激素对PSD大鼠的脑保护作用可能与下调c-fos基因表达有关.
作者:范虹;邵蓓;王虹;林源绍;万丽;倪贵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观察6-OHDA单侧毁损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基底节内大麻素受体1(CBR1)表达特点,探讨其与PD的关系.方法:6-OHDA两点法立体定向单侧前脑内侧束(MFB)注射建立PD大鼠模型,采用免疫组化(IHC)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基底节内CBR1的表达水平.结果:IHC显示CBR1在大鼠基底节内广泛表达,PD组患侧纹状体(CPU)和苍白球(GP)CBR1较对照组显著增多(均P<001);但PD组患侧黑质网状部(SNr)CBR1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Western blot结果同IHC一致:PD组患侧CPU内cBRl较对照组显著增多(P<0.01).结论:PD时基底节内CBR,系统信号传导改变可能对PD的病理生理发展有重要调控作用.
作者:马雅萍;宋璐;刘振国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甲钴胺对周围神经损害后恢复的影响.方法:以SD大鼠坐骨神经建立周围神经损害动物模型,以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坐骨神经干病理切片(光镜、电镜)为观察指标,考察甲钴胺对周围神经损害后恢复的影响.结果:甲钴胺组给药4周后能显著改善大鼠坐骨神经损害.结论:甲钻胺对周围神经损害有确切的修复作用.
作者:苏建华;章莉萍;陈玉芳;唐金荣;肖杭;包德诚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制备不具有促红细胞生成作用的氨甲酰化促红细胞生成素(CEPO).方法:用氰酸钾使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氯甲酰化,对CEPO的蛋白酶(endoproteinase Lys-C)酶切产物进行电泳鉴定.分别给予成年KM小鼠腹腔注射EPO、CEPO和生理盐水,每周3次,于3,7和14d测定小鼠红细胞(RBC),网织红细胞(Ret)数及Ret百分数,观察其动态变化.另外,给予不同种属的成年C57/B6小鼠腹腔注射增加1倍剂量的EPO、CEPO和生理盐水,隔日1次,30d后测定各组小鼠上述的血细胞指标,以证明CEPO不具有促红细胞生成作用.结果:经SDS-PAGE电泳鉴定,EPO已成功地氯甲酰化为CEPO,并且有较高的纯度.KM小鼠和C57/B6小鼠分别接受EPO注射后,RBC数、Ret数、Ret百分数均随给药次数的增多而显著增加,而接受CEPO和生理盐水组均未见有明显的改变.结论:经氨甲酰化反应后,EPO成功地转化为CEPO,并消除了促RBC生成的作用.
作者:丁晶;任惠民;肖保国;汪昕;张玉晶;吕传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小字征(micrographia)作为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的一个重要体征早已被认可,国内、外教课书中已屡有提及(图1B).唯大字征自帕金森本人早报道6例起,迄今近200年的国内、外文献中均未提及.
作者:程源深 刊期: 200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