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波
现代生活压力较大导致人们自身免疫力较大程度地下降,加之抗生素和一些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导致细菌感染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1].一旦人体发生细菌感染,通常会导致局部发生炎性反应或菌血症,这些都将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目前,临床治疗细菌性感染主要采用静脉输液的方法,以便纠正患者机体的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从而恢复患者的内环境稳定,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并且杀灭细菌.因此,抗菌药物对预防感染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临床使用此类药物存在着一个难点,即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一些不良反应,并威胁人们的健康.因此,合理用药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2010-2013年,我院门诊收治头孢菌素类药物致不良反应患者100例,现对其临床治疗对策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杨利珍 刊期: 2013年第26期
通过Lemaster等人总结大量关于糖尿病足病的文献显示,约15%糖尿病患者会发生糖尿病足溃疡[1],糖尿病居截肢原因首位.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截肢率为非糖尿病患者的40倍.2004年我国14所医院开展糖尿病足病患病情况的多中心研究,共收集634例糖尿病足病与周围血管病变患者,男性366例,女性268例;平均年龄(65.65±10.99)岁.
作者:杜洪杰;孙向宁 刊期: 2013年第26期
近几年来,一系列医疗改革措施的实施,给医院药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迎接挑战,把握机遇,促进医院药学发展,已经成为药学人员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对军队医院提出了更广泛地体现社会服务性的新要求,门诊药房的工作不能局限于准确调配处方和照方抓药,而是根据新形势提出新要求[1],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提高门诊药房药师服务水平的有效措施.
作者:韩星天;仵利军 刊期: 2013年第26期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模式对口服肠溶阿司匹林(ASA)所致胃肠黏膜损伤的影响.方法 3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50例,对照组按常规用药宣传教育;干预组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并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观察2组服药后出血胃肠道症状的发生率.结果 干预组胃肠道症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护理干预模式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能明显减轻口服ASA对胃肠道黏膜的损伤.
作者:李静;范传玲;崔梅 刊期: 2013年第26期
随着全自动全血红细胞计数仪在产科检查的常规应用,产科中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检出率明显增多.在积极配合医师治疗的同时,护士更应主动有效进行各种护理措施,使并发症降低到低极限.本文分析我院产科近年来35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例,并总结其相应的护理经验.
作者:卢凌香 刊期: 2013年第26期
目的 比较氨溴索与溴己新2种方案辅治婴幼儿急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50例急性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氨溴索组、溴己新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仅予以常规治疗,氨溴索组、溴己新组分别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氨溴索、溴己新静脉滴注治疗.比较3组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结果 氨溴索组总有效率为98.0%、溴己新组94.0%,均高于对照组的88.0%,且氨溴索组高于溴己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溴索组咳嗽、啰音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短于溴己新组和对照组,且溴己新组咳嗽、啰音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溴己新组与对照组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氨溴索辅治婴幼儿急性支气管炎的疗效优于溴己新,但由于病例数量有限,此结果尚需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作者:唐喆 刊期: 2013年第26期
目的 探讨氯普鲁卡因骶管麻醉下行小儿下肢或会阴部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84例小儿骶管麻醉下行下肢或会阴部手术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平面固定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麻醉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各时间点的生命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在T2、T3时间点的MAP均较T1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氯普鲁卡因骶管麻醉下行下肢或会阴部手术切实可行.
作者:粟玉松 刊期: 2013年第26期
目的 分析常用抗菌药物的临床不合理应用情况.方法 对2011年2月-2013年2月该院各临床科室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住院病历50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常用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的首要表现形式为给药方法不当(22.0%),其他依次为剂量应用不当(18.0%)、无指征用药(14.0%)、选药不当(12.0%)等,少的表现形式为手术期用药不当和换药频繁(均为2%);临床各科不合理用药发生次数多的是骨科(18.0%),其他依次为普外科(14.0%)、肛肠科(12.0%)、呼吸内科(12.0%),妇产科发生次数少(10.0%).结论 住院患者具有较高的抗菌药物应用率,手术之后也需要较多地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因此,医院医护人员应切实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和规范化管理.
作者:黄良胜;许晓菲 刊期: 2013年第26期
鼻中隔偏曲在临床上比较普遍,是鼻科的常见病.传统的鼻中隔矫正术对鼻中隔高位偏曲及鼻中隔下端棘突较难彻底矫正,并且极容易分破鼻中隔偏曲部位黏膜.
作者:冯国泰;冯兴潮 刊期: 2013年第26期
目的 了解该院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回顾分析法,对该院2010-2011年抗菌药物年使用量前10名的药物进行排序、用药频度排序等,采用DDDs分析法进行估计分析.结果 以β-内酰胺类(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应用广,在抗菌药物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结论 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须加强抗菌药物应用规范、合理性的监管.
作者:周蓓瀛 刊期: 2013年第26期
氯化钾注射液是临床补液中常用的药物,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低血钾.钾离子是细胞内液的主要阳离子,对维持细胞内渗透压,心肌和神经肌肉的应激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浓度为150~160mmol/L,血清中钾浓度仅为3.5~5.0mmol/L.常因摄入不足、丧失增加、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而引起低钾血症(血清钾低于3.5mmol/L), 临床常采用静脉补充氯化钾来纠正低血钾.但静脉输注含有氯化钾的溶液时,由于钾离子的刺激,患者常感穿刺部位和穿刺侧肢体疼痛,有的因疼痛难忍而停止输注,影响药物疗效和治疗.笔者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氯化钾与不同药物配伍对血管刺激性有强弱之分,选择一定的输液顺序也可以减轻氯化钾引起的疼痛.因此在临床上选择合适的药物与氯化钾配伍,选择合理的输液次序,可以缓解氯化钾输注引起的疼痛.
作者:沈宏娇 刊期: 2013年第26期
本文通过对止吐类药物的概述,介绍了目前临床应用的止吐类药物的分类和样本医院的使用情况及国内外市场情况,并对止吐药市场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作者:牛桂珍 刊期: 2013年第26期
2010年4月-2012年12月我科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9例,经积极抢救,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其并发症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宋艳霞 刊期: 2013年第26期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预后差,严重影响生活质量.2011年至今共收治30 例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现将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陈莉 刊期: 2013年第26期
目的 探讨真武汤辅治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1例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60例和真武汤组61例,常规组予以糖皮质激素晨起顿服治疗,真武汤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真武汤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真武汤组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9.64%、91.07%,高于常规组的26.29%、67.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真武汤辅治肾病综合征,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增加完全缓解率,缩短病程,改善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蒋丙义 刊期: 2013年第26期
目的 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对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30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干预组实施全程监测并干预护理,对照组则予以常规新生儿护理.比较2组新生儿出生5d内经皮胆红素监测情况、体质量变化以及胎粪初排和转黄时间.结果 2组新生儿出生第1天黄疸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新生儿出生第3、5天黄疸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新生儿出生时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组新生儿生理性体质量下降恢复快,且胎粪初排和转黄时间明显提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全程护理干预对对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具有一定的临床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杨金凤 刊期: 2013年第26期
目的 分析2012年门诊药房药物咨询情况.方法 对门诊药房2012年230例用药咨询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咨询药物类别居前3位的分别为心脑血管药(23.91%)、抗感染药(20.87%)、消化系统药(19.13%).咨询内容以药品用法用量、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居多,分别占26.09% 和20.00%.结论 在门诊药房设立药物咨询窗口可为患者提供用药咨询,使患者用药更安全、更合理.
作者:何丽冰 刊期: 2013年第26期
目的 了解江苏大学附属医院2011年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情况并进行分析,以期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 对该院2011年收集的279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引发ADR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或系统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279例ADR涉及的药物类别有15类97种,排序前3位的依次是抗感染药物106例(28.96%)、抗肿瘤用药81例(22.13%)、心血管系统用药29例(7.92%);静脉滴注更易引发ADR,共246例(81.46%);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其次为胃肠系统损害、肝胆系统损害.结论 应加强与重视医院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提高上报意识,完善并提高ADR报告质量;重点加强严重的、新的ADR监测,降低漏报率;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用药监护的作用,以减少可以预见的ADR发生.
作者:周林辉 刊期: 2013年第26期
患者,女,27岁,因发现右侧乳腺肿物1年半入院治疗,在局麻下行右侧乳腺肿物切除术后.患者T 36.2℃,P 68次/min,R 17次/min,BP 118/82mm Hg(1mm Hg=0.133kPa),遵医嘱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组合包装1盒(成都天台山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为: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国药准字H20052572;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国药准字H20059032)静脉滴注,滴入约5min,患者主诉腰痛、左下肢疼痛.患者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考虑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组合装反应,立即停止药物滴入,给予更换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及输血器,同时通知医师,遵医嘱给予地塞米松10mg静脉推注,并给予吸氧3L/min,测BP 114/72mm Hg,P 72次/min,R 18次/min,血氧饱和度99%,10min后患者上述症状缓解,停用所有药物,患者未再出现上述症状,病情稳定.
作者:姜淑文 刊期: 2013年第26期
临时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对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及心肺复苏患者是一项非常有临床价值的技术,在抢救危重患者的生命中起着重要作用.现将其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郝银平 刊期: 2013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