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双
目的 观察温针灸治疗虚寒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虚寒型膝骨关节炎的理想治疗方法和有效途径.方法 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来我科就诊的虚寒型膝骨关节炎患者13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5例.实验组给予温针灸方法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的针灸方法治疗.均治疗两个疗程,治疗期间密切观察临床效果,并及时做好记录.结果 实验组有效52例,无效13例;对照组有效39例,无效26例.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后实验组康复12例,对照组为4例;治疗2个疗程后实验组康复29例,对照组为18例.两组康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温针灸方法治疗虚寒型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明显高于传统的针灸方法,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温针灸法治疗虚寒型膝骨关节炎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康复率.显然温针灸法与传统针灸相比能够更为有效治疗虚寒型膝骨关节炎,值得更进一步地探究和推广.
作者:边爱东 刊期: 2013年第27期
目的 分析我院精神科门诊患者使用苯二氮(艹卓)类(BDZ)药物的情况.方法 随机选取2011、2012年我院精神科门诊使用BDZ的患者243例,统计两年BDZ处方诊断及使用药物情况.结果 2011年和2012年BDZ处方诊断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年均以抑郁、失眠诊断为主.2011年和2012年BDZ处方用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年均以氯硝西泮、阿普唑仑及艾司唑仑为主.结论 本院处方中BDZ治疗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失眠和抑郁,主要以中、长效BDZ药物为主.
作者:罗伟;黄健;张晓华 刊期: 2013年第27期
目的 分析精神病院门诊患者苯二氮(艹卓)类药物的使用情况,并评价其使用合理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2年9月我院门诊中使用的苯二氮(艹卓)类药物情况,对上述时间内的处方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本组研究中使用苯二氮(艹卓)类药物处方占据用药处方总数的17.80%,其中苯二氮(艹卓)类药物单用、联用或加用其他催眠、镇静、抗焦虑药物占据37.4%,联合抗精神病药物占11.6%,联合抗抑郁药物占49.7%,苯二氮(艹卓)类药物与抗抑郁和抗精神病药物联用占1.3%.结论 经研究显示氯安定和氯硝安定的使用具有一定程度的滥用倾向,联合用药比例较高,长时间使用该药物需加强临床观察和重视.
作者:徐勇 刊期: 2013年第27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8月-2013年1月收治的100例精神分裂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取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中药治疗,适当减少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比较两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对照组痊愈12例,有效16例,缓解6例,无效16例;治疗组痊愈21例,有效18例,缓解9例,无效2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因抗精神病药物所用的剂量不同,产生的不良反应也有差别,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出院后随访1年,对照组复发13例,治疗组复发7例,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效果显著,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卢琦 刊期: 2013年第27期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12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64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与对照组(84例),并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70例为健康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硝酸银还原法、化学发光法以及Olympus AU 1000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对Hcy、一氧化氮、空腹胰岛素及其他指标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 3组年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稳态胰岛素评价指数(HOMA-IR)、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PG)、一氧化氮、同型半胱氨酸(Hcy)、体质指数(BMI)、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A1c、HOMA-IR、FINS、Hcy、BMI、ALT、TG水平健康组、对照组、观察组依次上升(P<0.05);健康组的一氧化氮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低于观察组(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FPG、LDL-C、T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健康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一氧化氮、Hcy、TG、HOMA-IR、BMI进入回归模型.结论 一氧化氮、Hcy、TG、HOMA-IR、BMI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确认,以便为临床治疗的有效开展提供更多依据.
作者:苏婷;周杨 刊期: 2013年第27期
目的 分析中药饮片调剂过程中调配环节常见差错的原因和相应的解决对策.方法 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中药饮品调剂的处方资料,分析影响调剂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原因,并给予相应的解决措施.结果 调配不仔细、不规范,医师处方书写不规范,药品发放错误等是导致中药饮片调剂过程中调配环节差错的主要原因,加强领导对中药饮品调剂的重视,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加强饮品调剂的核对和审查,建立健全奖惩制度等是解决中药饮片调剂过程中调配环节差错的主要措施.结论 中药饮片调剂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事关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杜绝中药饮品调剂中常见的问题,严格把好质量关是保证医疗服务的重要措施.
作者:刘银彬 刊期: 2013年第27期
目的 观察缬沙坦联合维拉帕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并合并阵发性心房纤颤(房颤)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9月-2013年1月收治的住院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9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9例.缬沙坦联合维拉帕米组患者口服缬沙坦80~160 mg/d和维拉帕米120~480 mg/d;缬沙坦组患者口服缬沙坦80~160 mg/d.治疗3、6、9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的大小、血压变化及房颤发作次数.结果 两组患者左心房内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压控制较为理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房颤发作次数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缬沙坦联合维拉帕米组效果比缬沙坦组更好,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缬沙坦可抑制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左心房扩大,减少房颤发作,联合维拉帕米使用效果更明显.
作者:古丽塞·努胡斯曼 刊期: 2013年第27期
目的 分析老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增强医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意识.方法 随机抽取出院病历331份,采用规定日剂量(DDD)和药物利用指数(DUI)分析评价老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 331份出院病历中,207份使用抗菌药物,共计6类25种,有一种药品DUI>1,其余药品DUI <1.结论 老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有不合理现象,需要注意规范抗菌药的应用及个体化用药等问题.
作者:严峻;刘胜军 刊期: 2013年第27期
目的 分析剖宫产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 选择150例剖宫产手术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对围术期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在抗菌药物评价中,合理63例,基本合理44例,不合理43例.结论 在剖宫产患者的围术期,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是存在的,因此要根据药物应用的原则加以干预.
作者:郭淑影 刊期: 2013年第27期
目的 分析静脉滴注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不良反应,探讨降低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方法 分析2007年3月-2013年2月105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住院患儿静脉滴注更昔洛韦时发生的不良反应,并给予针对性处理.结果 接受治疗的105例患儿中出现粒细胞减少13例,肝功能异常10例,恶心4例,药物热3例,腹部不适2例,静脉炎2例及大便变稀1例,实施对症治疗和相应处理措施后,不良反应全部得以缓解或消失.结论 应了解药物的特性,发现药品不良反应给予正确及时处理,可有效地避免并减少患儿并发症,保证治疗顺利实施.
作者:万正兰;肖佩玉;梁雪梅 刊期: 2013年第27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在脑卒中后疲劳康复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4月-2011年4月确诊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医方法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治疗前后测定两组患者的疲劳评定量表评分并做比较.结果 两组治疗后疲劳评定量表评分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疲劳效果较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疲劳状态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作者:刘永忠 刊期: 2013年第27期
目的 分析循证护理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将9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常规组(常规护理)和循证组(循证护理),每组各45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与护理满意度.结果 循证组痊愈率、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率及住院时间则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应用循证护理,能够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死亡率,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护患关系和谐.
作者:徐祥华;解梅;施春华 刊期: 2013年第27期
目的 观察三磷酸腺苷(ATP)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PSVT患者78例,给予ATP静脉注射,记录ATP的剂量及起效时间、转复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10mg时转复率为80.7%(63/78),当ATP剂量增加为15mg时,又有7例转复成功,当剂量增加为大量20mg时,共有75例(96.1%)转复成功.45例(57.7%)患者注射ATP原液后出现胸闷,38例(48.7%)患者出现头晕症状,8例(10.2%)患者出现呼吸困难,5例(6.4%)患者出现室性逸博.结论 ATP治疗PSVT具有起效快,操作简单,转复率高,不良反应持续时间短,安全性高.
作者:陆建军 刊期: 2013年第27期
目的 观察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加大口径气囊扩张术(ES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和ESBD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结石清除率、碎石器使用率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EST组与ESBD组结石数目、直径、取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SBD组在术中取石次数、碎石器应用及结石清除时间方面明显优于ES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BD组并发症较EST组少且症状轻微,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加大口径气囊扩张术是清除胆总管大结石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许合林 刊期: 2013年第27期
目的 观察心理干预在剖宫产孕妇围术期护理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8月-2013年4月我院产科接受剖宫产手术的产妇168例.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4例.对照组采取一般护理,不对产妇进行任何特殊的心理干预;观察组对围术期产妇全程进行心理干预护理.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阳性率,术中呼吸、心率、尿量,术后疼痛及恢复进食情况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恐惧的心理状况,调整好产妇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术中生命体征的平稳及手术的顺利进行,减轻了术后疼痛感,促进了术后进食.
作者:薛祖芳 刊期: 2013年第27期
目的 探讨向心式动静脉内瘘穿刺法在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脉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使用新成熟的内瘘开始血液透析患者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离心式穿刺方法;观察组采用向心式穿刺方法.结果 观察组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向心式穿刺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启用可降低内瘘动脉瘤的发生.
作者:朱连英 刊期: 2013年第27期
目的 观察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5年2月-2012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1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氟康唑局部频繁滴眼以及结膜下注射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15例患者经过治疗后,治愈12例,好转2例,无效1例.未治愈患者均行眼内容物剜除术.结论 采用局部频繁点眼以及结膜下注射的给药方法是一种安全可靠且疗效显著的治疗方式,且操作简单、费用低,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作者:邱华 刊期: 2013年第27期
目的 观察围术期护理在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00例老年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围术期护理和常规方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入院时和术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AS),以及手术相关情况.结果 术后观察组SAS评分改善更明显;护理组患者视力>0.8患者比率70.0%,并发症发生率2.0%,患者满意率96.0%;对照组患者视力>0.8患者比率45.0%,并发症发生率8.0%,患者满意率86.0%.结论 对老年白内障患者加强围术期护理有利于临床效果的整体改善,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尹帮蓉 刊期: 2013年第27期
目的 探讨壶腹部溃疡穿孔修补术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46例壶腹部溃疡穿孔患者,对其进行病情观察,并选取合适的治疗方法,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1例患者应用保守治疗,治愈出院;2例胃大部切除,1例并发十二指肠残端瘘;43例施穿孔修补术,其中1例转为胃大部切除术,其余痊愈出院.结论 壶腹部溃疡穿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修补手术法优势较多,是壶腹部溃疡穿孔首先治疗方法.
作者:于涛 刊期: 2013年第27期
目的 观察传统结肠根治术与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ME)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9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治疗的结肠癌患者102例,其中51例为研究组,采用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另51例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结肠根治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术后恢复情况,并随访3年统计术后生存率.结果 研究组平均淋巴结数和阳性转移淋巴结数均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情况、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及术后36个月生存率,研究组各项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ME更符合胚胎解剖学基础,较传统方法清扫更多淋巴结和阳性淋巴结.且术中出血较少,术后引流和患者恢复情况较好,随访3年生存率更高,适宜临床推广.
作者:吕发凯 刊期: 2013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