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瑜;赵卫国
目的:探索建立一种慢性点燃抗脑抗体癫癎动物模型.方法:在SD大鼠的海马CA1区间断持续注射抗脑抗体--神经突触前膜蛋白(Munc-18抗体)1μL,隔天注射一次,5次之后每隔2周注射一次,共10周.监测注射前后大鼠的脑电图(EEG)和癎样行为.3个月后取脑切片,HE和尼氏染色后镜下观察.结果:实验组12只大鼠中有10只有癎样EEG(83%),6周之后有5只(50%)保留;9只有1~5级癎样行为(75%),第6周后保留4只(44%);而所有对照组中,仅2只大鼠有轻度异常脑波和1只有2级癎样行为,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镜下发现实验组损伤灶明显,胶质细胞增生,神经元细胞减少且形态异常.结论:Munc-18抗体能慢性点燃致癎大鼠,但其作用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功;江澄川;程介士;杨茹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肝豆状核变性是常染色体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本文就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作一报告.
作者:杨任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慢性硬膜下血肿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治疗方法也较为简单.但目前治疗方法也多样,效果不定,缺乏循证后的科学治疗方法.本文通过对华山医院自1995年1月一2002年12月诊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病例总结分析后,旨在结合文献归纳出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佳方法.
作者:魏社鹏;吴惺;周范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绿茶多酚多方位的生物学效应包括抗氧化损伤、清除自由基、MAO-B抑制作用、DAT的抑制作用、激活PKC和ERK1/2细胞存活信号转导通路等,提示该类药物在神经保护尤其是治疗帕金森病中具有良好前景.
作者:李锐;杜芳;乐卫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DGF-B)与白介素-1α(IL-1α)对动脉平滑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9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的组织抑制因子(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免疫组化与RT-PCR方法,研究体外原代培养的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在使用PDGF-B及IL-1α的情况下,MMP-2、9及TIMP-1表达的情况.结果:正常大鼠动脉平滑肌细胞有MMP-2与TIMP-1的表达,但没有MMP-9的表达,单独使用PDGF-B与IL-1α不能诱导MMP-9的表达,但是同时使用即可诱导其表达.结论:在病理情况下,PDGF-B与IL-1α协同作用诱导MMP-9表达,降解胶原蛋白,这可能是颅内动脉瘤形成机制中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者:刘兵;浦佩玉;高永中 刊期: 2003年第04期
Oudine's curse(翁丁咒语综合征Ondine--德语的水仙神)为一种极特殊的综合征,常因临床对该病不熟悉而漏诊、误诊,故实际发病可能更多.近年发现该病与中枢神经损害可互为因果,故更应引起神经科医生的重视.现结合文献将该病的发病机制,以及与中枢神经损害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解龙昌;黄如训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XA)的临床、病理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1例PXA资料.结果:本组肿瘤占神经上皮肿瘤的0.92%,平均年龄27.0岁.临床表现以癫癎和头痛为主,CT、MRI示81.0%的肿瘤位于大脑浅面,66.7%的肿瘤有囊变.病理上肿瘤细胞呈多形性为主,免疫组化GFAP均阳性.术后14例随访4~39个月,全切加放疗复发率12.5%.结论:PXA为罕见的胶质瘤类型,好发于青年,肿瘤全切者预后较好,辅以放疗可减少术后复发率.
作者:周慿;鲍伟民;张荣;陈宏;张福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原核表达、纯化PTD-XIAP融合蛋白,鉴定其血脑屏障的通透功能.方法:反转录大鼠脑组织RNA,用PCR法扩增编码XIAP蛋白BIR1-2、BIR3-RING及BIR-2的cDNA片断,重组入pTransVector表达质粒并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以IPTG诱导表达,用NTA-Ni层析柱分离纯化,Western blot鉴定.PTD-BIR3-RING经腹腔注入小鼠体内,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脑组织中的分布.结果:PTD-BIR3-RING得到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30×103,与6×His单克隆抗体有特异性反应.注入小鼠体内后,脑组织中广泛分布有阳性细胞.结论:重组PTD-BIR3-RING具有良好的血脑屏障穿透功能.
作者:樊永峰;吕传真;赵延欣;乔健;任惠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大鼠在慢性脑灌流不足状态下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探讨慢性脑灌流不足的代偿与适应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制备动物模型;运用Western印迹检测2 VO后1 d和6周时HIF-1α和VEGF的表达.结果:海马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1 d即上升,6周时进一步升高.结论:慢性脑灌流不足时HIF-1α和VEGF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慢性脑灌流不足的代偿与适应机制.
作者:周艳;章军建;张晓琴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初步探讨协同刺激分子CD40/CD40L在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学检测PM/DM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40、CD40L的表达,并与正常健康人对照.结果:CD40、CD40L在正常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几乎无表达,但在PM/DM患者表达增高,PM患者CD40平均荧光强度为10.24±4.15,CD40L平均荧光强度为1.35±0.77;DM患者CD40平均荧光强度为13.67±5.83,CD40L平均荧光强度为1.73±0.98.PM/DM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D40/CD40L的表达可能参与了PM/DM的发病.
作者:曾艺;张进;肖波;周文斌;李静;章坚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汉语押韵假词认知与加工的脑机制.方法:用集中注意法进行耳优势检测.结果:健康青年组:①假词词对均数,左右耳未见显著差异(P>0.05);②左耳中假词的非韵字均数显著大于韵字均数,右耳却相反.健康成人组:①假词词对均数为右耳大于左耳(P<0.05);②假词中非韵字均数大于韵字均数(P<0.05).结论:汉语押韵假词的加工、认知以左侧半球占优势,右侧半球起协同作用,和西方语音文字相比,其参与程度更高或协同性更好,与年龄成反比.
作者:邵春红;王毅;王文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老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CyclinD1表达与小胶质细胞活化、神经元凋亡之间的内在关系.方法:建立光化学诱导的老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利用原位分子杂交、IsolectinB4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末端标记等方法,检测缺血4、24 h和3、5 d组大鼠脑组织中的CyclinD1 mRNA阳性细胞、小胶质细胞和凋亡细胞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CyclinD1 mRNA阳性细胞、小胶质细胞和凋亡细胞皆分布于缺血灶周围,发布空间相互重叠.CyclinD1 nRNA在多种形态细胞中表达,以胶质细胞为多见,其表达高峰与小胶质细胞活化高峰一致.在各时间点的病灶周围皆发现TUNEL阳性细胞,其高峰时点提前于CyclinD1 mRNA阳性细胞及小胶质细胞活化高峰.结论:CyclinD1可能参与了缺血后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及神经元的凋亡过程.
作者:郭瑞友;张苏明;方思羽;杨渊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线粒体功能的变化.方法:以50μL鼠尾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注血后分别于12 h及1、3、7 d处死大鼠,断头,取血肿周围脑组织,测定不同时相点血肿周围组织线粒体功能(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呼吸控制率).结果:出血后12 h线粒体呼吸控制率及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无明显变化,1 d后呼吸控制率较对照组下降,3 d时线粒体呼吸控制率及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均较对照组下降,出血后7 d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呼吸控制率则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脑出血早期(尤其在12 h之内)血肿周围组织线粒体功能无明显下降,晚期则明显受损.
作者:李玮;王景周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介绍Onyx治疗脑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方法:采用Onyx栓塞4例颅内中~大型动脉瘤和1例巨大型动脉瘤,以及3例巨大型脑动静脉畸形.结果:5例脑动脉瘤中3例获得100%栓塞,2例95%以上栓塞,载瘤动脉均保持通畅.临床恢复良好,仅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患者术后动眼神经麻痹症状略有加重.3例巨大脑动静脉畸形一次栓塞35%~40%左右.结论:Onyx栓塞中~大型和巨大型宽颈动脉瘤、栓塞脑动静脉畸形有独特的优越性,但长期疗效有待随访.
作者:宋冬雷;冷冰;徐荣;顾宇翔;周良辅;陈衔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暂时性脑缺血的价值.方法:从孕14 d SD胎鼠海马组织中分离培养出神经干细胞,将BrdU标记的神经干细胞经立体定向移植到SD大鼠暂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tMCAO)纹状体缺血半暗区.移植后2~12周以神经损害严重程度评分(NSS)评价各组动物神经功能状况.移植后12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移植后神经干细胞的分化、迁徙和整合情况.结果:分离和纯化出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呈nestin阳性,并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移植后的神经于细胞在宿主脑内迁徙,部分分化并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标记Neurofilament.移植后8周起,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大鼠NSS评分明显低于其他2组.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能改善缺血后大鼠的神经功能状况.
作者:朱巍;周良辅;汪洋;朱剑虹;毛颖 刊期: 2003年第04期
Ⅱ型神经纤维瘤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NF2基因突变及表达产物merlin缺乏是其主要的病理基础,merlin具有抑制细胞生长的功能,merlin表达下降将导致细胞的过度增殖和恶性变.本文就Ⅱ型神经纤维瘤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以及merlin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马爱梅;赵永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大鼠一氧化碳(CO)中毒后脑病的脑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实验组和健康对照组大鼠各10只,均被放入中毒室内,实验组通入体积分数15.0×10-4的CO混合气体,健康对照组通入空气,均通气12 h,中毒后出现明显智能减退者定为CO中毒后脑病大鼠.采用透射电镜技术对其脑组织进行观察研究.结果:实验组有4只大鼠出现脑病症状,其脑组织超微结构改变为大脑皮质和海马出现约5%~15%的神经元凋亡;健康对照组无类似症状及相同超微结构改变.结论:大鼠CO中毒后脑病脑组织超微结构改变为大脑皮质和海马出现约5%~15%的神经元凋亡.
作者:刘凤超;郭述苏;贺永文;吕保生;张宾;程正祥;陈春富;秦树理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胰岛细胞瘤较少见,而仅以发作性意识障碍、肢体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的更罕见,常易被误诊、漏诊,从而延误治疗,以至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甚至死亡[1].
作者:俞海泓;魏文石;李文贤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continued lumbarcerebrospinal fluid drainage,CLCFD)在临床已得到广泛开展[1].
作者:顾征;徐爱民;孙永权;孙兴武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评价托吡酯快速加量法治疗癫癎发作对病人的安全性影响.方法:将130例癫癎病人分成两组.一组为常规加量组,另一组为快速加量组.常规加量组为每周加25mg,4~8周达到治疗量,快速加量组为每3天加25 mg,在10~20 d达到治疗量.分别观察其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频度、分级和严重程度.结果:快速加量组和常规加量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1.54%和38.46%,而且其持续时间均相近.结论:托吡酯的快速加量法是安全的.
作者:朱国行;王晋阳;洪震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