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bFGF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及Bcl-2、Bax的影响

赵立民;徐忠宝;王得新

关键词: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细胞凋亡, Bcl-2, Bax, 脑缺血
摘要:目的:探讨bFGF对缺血后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用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于术前1h、术后第1天、第2天连续3天侧脑室注射bFGF,分1μg/d、2μg/d、4μg/d3组,观察缺血程度、梗塞体积、Bcl-2、Bax蛋白的合成.结果;bFGF能减轻脑缺血程度,减少梗塞体积(25.2%)及凋亡细胞数,提高半暗带内Bcl-2蛋白的合成,减低缺血灶内Bax蛋白的合成,各剂量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bFGF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神经细胞保护剂,保护神经细胞免受缺血的损害.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神经科学原理>出版主编韩济生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人脑肿瘤染色体位点特异性杂合性丢失的研究

    目的:通过检测脑肿瘤杂合性丢失(LOH)的集中区域协助有关肿瘤抑制基因(TSG)的查找.方法:选取9个微卫星多态标记,以PCR扩增-变性测序凝胶电泳检测67对瘤标本和相应正常组织DNA.结果:胶质瘤在13q、19q和22q等位点存在较高频率(>20%)的LOH,脑膜瘤在22q和1p出现高频率(>30%)的LOH,神经鞘瘤仅在22q位点出现40%的LOH.结论:脑肿瘤高频率的染色体位点特异性LOH与TSGs的失活密切相关.

    作者:林瑜;杨树源;蔡辉国;陈佩贞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小鼠实验性脑梗塞病理及生化的长时程动态变化

    目的:观察脑梗塞后,脑组织的长时程病理及生化变化规律,进而探索相应的治疗时间窗.方法:应用光化学脑梗塞模型,测定48h、1周、2周、1个月、2个月脑组织脂质过氧化产物(MnA)、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脑组织含水率、梗塞体积及巴曲酶等药物的作用.结果:缺血后NOS活性经历了升高、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过程,MDA含量于梗塞后1个月仍维持在高水平,梗塞后1周内脑水肿明显.结论:脑缺血后上述各生化指标及病理改变有各自不同的变化特征,可做为确定治疗时间窗的参考.除溶栓作用外,适时应用巴曲酶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李振光;伍其专;陈国钱;姚存姗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脑电压缩谱阵在正常人与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压缩谱阵(CSA)分析常规脑电图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正常人与30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CSA分析.结果:不同年龄组正常人与ACI患者的脑电图构型及其在睁眼与过度换气(HV)中的变化能以不同的谱阵图型式直观地显示出来;ACI患者HV前的脑电中心频率与谱边缘频率患侧明显慢于健侧与对照组,而δ、θ相对功率非常显著地高于健侧与对照组.结论:CSA分析与ACI定侧定位是一有效方法.

    作者:余巨明;龙存国;李秋茹;林正蓉;郑霞清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多系统萎缩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57岁,已婚,右利手.安徽省合肥市人.患者1998年9月4日因头昏,少汗1年余入院.1997年3月起感头昏,眼花,尤以站立位明显.1998年2月少汗,并出现发作性突发黑朦,后神志不清,无抽搐,历时短暂,数十秒后即清醒,醒后无不适,发作多在起床时发生,取卧姿即缓解.初时每日1~2次,后发作次数渐多,起立速度快时即发生,每日近10次.

    作者:樊汉青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尤其是因SAH引起的脑血管痉挛的治疗是神经内外科面临的难题.动物SAH模型的建立对SAH病理生理研究有重大意义.本文叙述了动物SAH各种模型的建立及其优缺点与应用范围.

    作者:杜固宏;周良辅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脊髓型颈椎病改变手术入路再手术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改变手术人路再次手术的疗效.方法:对68例改变手术人路再次手术的患者作随访,随访时间6~147个月,平均54.8个月.结果:不同病程组优良率明显不同.按等级分组资料的H检验方法作统计学分析,显示不同病程组间疗效差别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改变手术人路再次手术的疗效好坏相差甚远,病程长短是重要因素之一.所有病人首次手术后如脊髓压迫未能解除,就应改变术式再次手术.

    作者:俞永林;黄煌渊;陈文钧;张志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四氢小檗碱对β-AP诱导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目的:阐明β-AP诱导神经元凋亡的机制及四氢小檗碱的保护作用.方法:1.形态学观察β-AP25-35诱导离体海马培养神经元凋亡;2.玻片法培养海马神经元,分6组观察四氢小檗碱的保护作用;3.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情况;4.用Fura2技术测定细胞内游离Ca2+含量.结果:四氢小檗碱组的海马神经元凋亡数量均显著降低(P<0.05),及明显降低β-AP可诱导细胞内Ca+增高,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四氢小檗碱对神经元凋亡有保护作用,可能与降低细胞内Ca+含量有关.

    作者:许长庆;吴琪;钱采韵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高龄患者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与早期诊断

    近年来70岁以上的高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这可能与城市人口老龄化、CT及MRI的普及有关.我院自1990年4月~1998年12月共收治高龄(70岁以上)本病病人58例,现对本组病例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作初步探讨.

    作者:陈锦乐;蔡丽娟;朱文献;曹培英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bFGF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及Bcl-2、Bax的影响

    目的:探讨bFGF对缺血后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用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于术前1h、术后第1天、第2天连续3天侧脑室注射bFGF,分1μg/d、2μg/d、4μg/d3组,观察缺血程度、梗塞体积、Bcl-2、Bax蛋白的合成.结果;bFGF能减轻脑缺血程度,减少梗塞体积(25.2%)及凋亡细胞数,提高半暗带内Bcl-2蛋白的合成,减低缺血灶内Bax蛋白的合成,各剂量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bFGF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神经细胞保护剂,保护神经细胞免受缺血的损害.

    作者:赵立民;徐忠宝;王得新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60例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治疗体会

    多发性肌炎(PM)是一组以许多骨骼肌的间质性炎变和肌纤维变性为特征的综合征,如同时累及皮肤则称为皮肌炎(DM).现已明确本病是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被各种环境因素触发后产生的免疫介导过程.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常作为本病的首选药物,但由于用药方法不同对其远期疗效影响颇大,至今尚无公认或普遍适用的治疗方案.本文总结自1990年以来收治的60例PM和DM,着重对首发和复发患者的治疗进行讨论.

    作者:梁决寅;赵忠新;黄坚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脑梗死急性期红细胞免疫功能与一氧化氮的相关性研究

    自1981年Siegel等[1]首先提出红细胞免疫系统后,关于脑梗死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2,3]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在脑梗死急性期与一氧化氮的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和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进行了测定,探讨两者在脑梗死急性期参与组织损伤中的相互关系.

    作者:张丽华;高华;李秀峰;孙红军;石星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CDKN2基因的丢失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CDKN2基因的丢失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81例脑、脊髓肿瘤手术标本中CDKN2基因的丢失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胶质瘤CDKN2基因丢失率为60%,且高级别胶质瘤基因丢失率显著高于低级别肿瘤;脑膜瘤、神经鞘瘤、垂体腺瘤及转移瘤亦存在不同程度CDKN2基因的丢失.结论:CDKN2基因的丢失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孙伟建;侯建毅;隋建丽;周平坤;范海涛;刘爱军;扬伟中;张保民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灯盏花对脑缺血神经元凋亡的防治作用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抑制剂灯盏花注射液对神经元凋亡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全脑缺血模型,观察脑缺血/再灌流后蛋白激酶C活性、神经元凋亡的变化及灯盏花对上述的影响.结果:脑缺血/再灌流可以导致蛋白激酶C的移位激活、神经元凋亡的增加.灯盏花可以阻止脑缺血/再灌流导致的上述变化.结论:灯盏花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流导致神经元凋亡有防治作用.

    作者:陈康宁;董为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斜坡脊索瘤的手术治疗

    目的:总结30例斜坡脊索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经多种人路手术切除肿瘤.结果:本组斜坡脊索瘤全切除6例,次全或大部切除18例,部分切除6例.随访20例,时间平均4.5年.11例患者病情好转或稳定,6例肿瘤复发再次手术后好转,3例死亡.结论:根据斜坡脊索瘤的侵及范围、大小,选择合适的手术人路;全切除肿瘤是治疗的有效方法,对于不全叨除者加用放疗可延缓肿瘤生长.

    作者:宋冬雷;顾宇翔;徐启武;宣宏飞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血清10kD蛋白在重症肌无力病人中的特征

    目的;探讨血清非免疫球蛋白成分10kD蛋白与重症肌无力的关系.方法:(1)用SDS-PAGE分析健康人与MG患者的血清蛋白.(2)用抗体测血清中10kD蛋白水平.(3)观察10kD蛋白对培养的健康人及MG单核血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1)10kD与14kD扫描面积的比值存在明显差异,97%的健康人面积之比>1,而MG患者仅有30%.(2)10kD蛋白浓度在健康人及MG患者两组问不存在有意义的差别.(3)10kD蛋白100μg/ml可抑制健康人未激活的和PHA激活的单核血细胞增殖,但该蛋白和PHA对MG患者的细胞增殖无影响.结论:(1)血清10kD与14kD蛋白扫描面积的比值可作为生化诊断MG的辅助参数.(2)10kD蛋白具有调节健康人单核血细胞增殖的生物活性.

    作者:任惠民;殷伟;乔健;黄俊;吕传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目的: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发生的影响.方法:临床筛选6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进行apoE基因位点的扩增,然后用HhaⅠ酶切DNA扩增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检测他们的apoE基因型,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并同时检测血脂水平及血流变学指标.结果:ICVD组与健康对照组apoE基因型分布无显著差异,不同类型ICVD组apoE基因型分布亦无显著差异.结论:apoE基因多态性不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邓芝蕙;叶文翔;姜昭;刘明洲;穆红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切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时注射乙醇

    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内直接注入无水乙醇,文献报道仅4例[1].作者手术中将无水乙醇直接肉眼下注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实质内9例,可见肿瘤质地变软,术中出血减少,有利于肿瘤的完全切除.

    作者:杨福兵;詹书良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我院的蛛网膜囊肿(1AC)病人7例,均在显微镜下操作行囊壁切除加分流手术,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张合林;齐再利;刘升华;王吉华;侯宗来;戚建国;张成钢;周范民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

    本病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现就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加以论述.

    作者:王文安;俞丽云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