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爱平
目的 观察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9月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8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行单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行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愈合时间为(6.4±1.2)个月,对照组患者为(8.7±1.4)个月,观察组骨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为92.9%,对照组为79.1%,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具有骨愈合时间短、治疗优良率高、并发症少、适应范围广、有利于软组织的修复等优点,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王洪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 研究分析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临床特征和临床诊治.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56例老年CAP患者为观察组,同期接受治疗的44例非老年CAP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观察组的基础疾病、双侧肺炎和胸腔积液发生率据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升高率、重症肺炎的发生率及好转率和死亡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掌握老年CAP患者的临床特点,有助于对其进行积极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节约治疗成本十分必要.
作者:王奎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 考察16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复方电解质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在25℃下,分别考察16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复方电解质注射液配伍后外观、pH值、含量及有关物质的变化.结果 注射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与复方电解质注射液配伍后,配伍液颜色不断加深,含量4 h降低21.8%,有关物质增加到2.92%;头孢西丁钠、美罗培南、头孢呋辛钠和头孢地嗪钠与之配伍后的4 h或6 h,溶液颜色开始加深;美罗培南与之配伍后含量降低,有关物质随时间延长显著增加;其他11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复方电解质注射液配伍6h内外观、pH、含量及有关物质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注射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不能与复方电解质注射液配伍;美罗培南与之配伍应现用现配,尽快用完;其余14种药物与之配伍后6 h 内稳定.
作者:戴诗颖;付春梅;张薇;吴微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 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2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140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70例.对照组患儿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患儿则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儿的显效时间、痊愈时间、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患儿均痊愈出院,其中对照组70例患儿治疗达到显效效果平均所花时间为(9.34±0.86)d,治疗达到痊愈效果所花时间为(13.7±0.98)d,治疗组70例患儿治疗达到显效效果平均所花时间为(6.32±0.74)d,治疗达到痊愈效果所花时间为(8.25±1.2)d.治疗组患儿达到显效及痊愈标准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2例,其中1例出现热源反应表现,具体表现为寒颤、头晕、乏力等.经过及时对症治疗,2例患儿的不良症状均消失,及时更换药品后,未发生同类不良反应.对照组则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 在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中复方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痊愈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龚俊飞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 对奥拉西坦注射液在急性脑卒中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抗脑卒中方案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奥拉西坦注射液进行治疗,而后对这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组患者急性脑卒中病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ADL评分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奥拉西坦注射液对患有急性脑卒中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张梅芳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 研究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对儿科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儿科2012年2月-2013年1月使用万古霉素治疗的70例患儿,万古霉素使用5d后,于药物使用前30min抽取患儿静脉血用来测定血液中万古霉素浓度,观察血药浓度与疗效之间关系.结果 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正常和偏高的患儿的疗效优于血药浓度偏低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正常和偏高的患儿的不良反应率高于血药浓度偏低患儿,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万古霉素治疗剂量对于感染性疾病的疗效是确切的,但其血药浓度轻微偏低,可以适当提高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以增强疗效.
作者:李秀娟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 探讨布地奈德联合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哮喘的疗效和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3月-2013年3月我院76例哮喘急性发作患儿住院治疗的临床资料和护理全过程,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将其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8例;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布地奈德联合异丙托溴铵雾化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上单用布地奈德雾化治疗,均治疗7d,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94.7%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地奈德联合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哮喘疗效显著,通过加强治疗期间的护理,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敏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防治及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56例乳腺癌患者,行介入治疗,总结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和护理方案.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肿瘤均有缩小,病情均得到缓解,面色好转,食欲提高,体质量增加,疼痛减轻或消失.并发症:发热57例(36.5%),呕吐56例(35.9%),疼痛23例(14.7%),穿刺点出血2例(1.3%),过敏1例(0.6%).针对发生并发症的患者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均治愈后出院.结论 乳腺癌介入疗法行之有效,精心、准确的护理方法能够预防或缓解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岳北平;倪丽丽;郭丽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创面的护理,并总结经验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11月-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04例,进行乳腺癌根治术后的创面护理,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 104例乳腺癌患者接受根治术后进行了科学的创面护理,显效62例(59.6%),有效32例(30.8%),无效10例(9.6%),总有效率为90.4%,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 有效的临床护理工作可以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增强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使患者及其家属能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加速疾病的好转和治疗的顺利进行.
作者:陈明明;张月;王华飞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 应用整体护理模式对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2月来我院治疗的68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34例.采用传统高血压社区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采用社区整体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结果 对照组患者病情控制有效率64.7%(22/34)低于观察组患者病情控制有效率91.1%(3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压恢复正常时间和干预方案实施时间均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整体护理模式对高血压患者的效果非常明显,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于海燕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 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后研究和分析.方法 选取2011年2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80例,按照治疗方法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腹腔镜组和开腹治疗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临床症状、并发症发生率、感染发生率.结果 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小于开腹组;腹腔镜组有1例患者发生感染,开腹组有3例患者发生感染;腹腔镜组没有并发症的出现,开腹组有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出血量少、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感染发生可能性小的治疗手段,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加了手术治疗的安全性,给广大患者带来了保障.
作者:熊明 刊期: 2013年第33期
减少或杜绝门诊用药差错,保证患者安全、合理用药.结合工作实际,从处方差错、调剂差错、患者依从性差错三方面分析门诊常见用药差错的类型及原因.通过采取健全规章制度、加强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开展处方点评、设立药师咨询窗口等措施能够有效预防门诊常见用药差错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
作者:杨梅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在老年患者轻比重腰椎麻醉中的辅助镇静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收治的40例择期在轻比重腰椎麻醉下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开始的15min内泵入右美托咪定(1μg/kg)后麻醉维持,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开始前泵注丙泊酚(1mg·kg-1·h-1).观察两组患者在T0(用药前)、T1(用药后3min)、T2(用药后10min)、T3(用药后20min)、T4(用药后30min)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两组患者镇静评分到3级的时间、术中使用升压药的次数和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变化.结果 观察组在T1~T4的HR低于对照组,T1的MAP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余各时段的HR、MAP、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镇静评分到3级的时间和术中使用升压药的次数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在老年患者轻比重腰椎麻醉中的辅助镇静作用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谢秋媚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 分析产程中活跃期停滞产妇的临床资料,探讨产程中活跃期停滞发生可能的原因、处理对策以及对母婴的不良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7月-2012年7月145例单胎头位分娩,被诊断为活跃期停滞的产妇作为观察组,另选我院同期住院分娩的155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产妇符合以下几点要求:产程正常,单胎头位.比较观察两组产妇的潜伏期、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宫内缺氧及新生儿体质量.结果 两组产妇的潜伏期、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宫内缺氧及新生儿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程中,活跃期停滞可能是受胎方位异常、潜伏期延长、宫缩情况以及心理因素的影响.在产程中,一旦出现活跃期停滞,应立即进行检查,分析原因,针对原因给予及时、有针对性的处理,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这样可以有效减低剖宫产率,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出现.
作者:李梦轩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 分析产后出血的护理方法,观察产后出血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产后出血患者24例,对患者进行产前预防、产时监护、产后抢救,观察患者病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产后2h内出血患者16例,产后24h内出血患者8例;出血量500~1000ml患者6例,出血量1001~1500ml患者11例,出血量>1500ml患者7例.对患者进行治疗和精心护理,没有出现死亡或是后遗症、并发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达100%.结论 对于产后出血患者一定要准确、及时处理,同时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更好地促进产妇的康复.
作者:瞿燕荣;杨美娟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治疗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00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对导致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血压,血脂,收缩压等);此外还从西医治疗角度来详细阐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情况.结果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变化没有直接关系,与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高血压情况、血脂高低有关.结论 分析发现,导致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病情、高血压以及空腹血糖等,因此在临床上必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只有这样才能够降低致盲率,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作者:杨咏;熊东林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的人体药动学情况.方法 选择2011-2012年间的40例男性健康受试者,使用药物为恩替卡韦,探讨其在体内的即时浓度与药代学参数.结果 40例受试者单剂量口服恩替卡韦0.5mg后,血浆中恩替卡韦的即时浓度前期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服药后1h达到高,随后逐渐降低.药动学参数Cmax和Tmax分别为3.456和1.543.结论 恩替卡韦在健康人体内前期随着时间的延长,即时浓度逐渐增加,服药后1h达到高,随后逐渐降低,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作者:林茵;廖庆权;杨剑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 探讨剖宫产患者的术后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患者106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其术后针对性护理,观察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106例剖宫产产妇所需平均住院时间(6.9±1.8)d;术后有2例患者出现伤口脂肪液化,但并无感染;未出现产褥感染;下肢均未有深静脉血栓产生;患者均未出现产后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剖宫产术后进行针对性护理能够促使产妇尽快恢复,避免出现并发症,效果较为明显,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徐晓春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在新生儿溶血病患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9月收治入院的溶血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CNP实行护理;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家属满意度和健康教育内容掌握程度均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NP是一种新型的、科学的管理模式,应广泛推广于临床.
作者:李志慧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 观察骨科无痛病房的创建对镇痛的效果,探讨该护理模式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方法 选取我科需手术治疗的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200例纳入本次研究,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骨科无痛病房护理模式进行围术期的护理镇痛干预,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采用超前镇痛、多模式镇痛和个体化镇痛.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即在术后患者要求镇痛时给予药物镇痛.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次数、疼痛情况、睡眠情况、术后相关并发症等.结果 观察组术前与术后3d均能较好的降低疼痛,大部分患者疼痛得到控制,未超过3分;同时段对照组的疼痛评分和睡眠评分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需加用阿片类药物镇痛的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科无痛病房的创建可将患者疼痛控制在微痛/无痛范围,提高睡眠质量,从而安全、舒适地度过围术期以及功能康复期.
作者:张志英;丁美兰;苏桂娣 刊期: 2013年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