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雪;傅继华
2011年,笔者参与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现将收集的ADR报告监测工作情况介绍如下.1 情况介绍1.1 ADR报告数量及报告科室 2011年全院共14个科室,填写ADR报告表58份.普内科2份,急诊科11份,消化内科3份,呼吸内科1份,儿科综合2份,骨科病区2份,门诊神经内科1份,门诊妇科1份,门诊心内科1份,妇科病区1份,康复科1份,药剂科24份,儿内科1份,门诊儿科7份.
作者:丁红丽;王蕾;陈华彪;王哲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前列欣胶囊联合不同剂量强的松治疗免疫性不育患者血清抗精子抗体(AsAb)转阴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67例男性免疫性不育患者随机分为治疗A组126例、治疗B组88例和对照组53例.治疗A组予以前列欣胶囊联合小剂量强的松治疗,治疗B组予以前列欣胶囊联合大剂量强的松治疗,对照组仅予以强的松治疗.观察并比较各组血清AsAb转阴情况.结果 治疗A、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65%、86.36%,均高于对照组的64.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治疗A组和B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列欣胶囊联合不同剂量强的松治疗免疫性不育患者血清AsAb转阴临床疗效明显.
作者:刘峰;徐计秀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灌注吡柔比星用于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清透明质酸(HA)和癌抗原125(CA125)的水平变化.方法 将12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术后分别采用丝裂霉素和吡柔比星进行膀胱内灌注治疗.对2组术后灌注有效率、平均复发时间及灌注治疗前、后血清HA和CA125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灌注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平均复发时间长于对照组,血清HA及CA125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灌注吡柔比星用于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能提高灌注有效率,延长复发时间,还能明显降低血清HA及CA125水平.
作者:张俭 刊期: 2012年第11期
胃管置入是临床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是鼻饲法和胃肠减压术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虽然大部分护士熟练掌握其操作方法,但临床胃管滑脱或患者自行拔出胃管的现象仍屡见不鲜.近年来,护理人员对如何有效固定胃管的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现综述如下.
作者:李美新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甲状腺结节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53例甲状腺结节患者进行CDFI检查.结果 良性甲状腺结节45例,恶性结节(甲状腺癌)8例,超声诊断阳性符合率为83.1%.良性甲状腺结节形态多规则,边界清楚,内部结构可表现为实性和囊性;恶性甲状腺结节形态多不规则、边界模糊,内部结构多为实性.甲状腺腺瘤与甲状腺癌0或1级较少,而结节性甲状腺肿较多.结论 CDFI对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可作初步诊断鉴别.
作者:周玉萍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临床药师对腺体外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作用.方法 对我院2010-2011年临床药师干预前、后腺体外科乳腺和甲状腺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临床药师干预后,腺体外科在抗菌用药时机、用药时间、药物选择方面均能做到合理使用.结论 临床药师的参与,促进了腺体外科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规范、合理.
作者:许沧海;黄国平;冯鹏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不同缝合方法 对会阴侧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将200例存在会阴侧切指征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可吸收线皮内缘连续缝合法;对照组采用丝线间断缝合法.观察并比较2组切口愈合及感染情况.结果 观察组切口甲级愈合率为99%,高于对照组的93%;感染率为1%,低于对照组的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法用于会阴侧切术,操作简单、安全,切口愈合良好,感染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闫胜菊 刊期: 2012年第11期
例1.男,23岁,农民工,2007年12月29日16时30分,因饮酒后摔伤急诊入院.入院检查,患者意识丧失,腹部膨隆,腹部穿刺抽出尿液,确诊为膀胱破裂.CT检查颅脑正常,脊柱、四肢无异常.向同伴了解病史,该患者在40min内饮52°白酒600ml、红酒500ml,在准备排尿时坠入坑内.
作者:贾凤斌;苏秀霞;李芳芳;刘玉晶;谷世恒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情况,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 对该院2009-2011年收集的237例ADR报告,根据患者性别和年龄、给药途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ADR涉及器官/系统及其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 该院237例ADR中,男性多于女性,好发年龄段为≥60岁;涉及的药品共74种,排序前3位的依次为抗生素152例(64.14%)、中药制剂35例(14.77%)、消化系统药物21例(8.86%);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共193例(81.43%);ADR所涉及的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为主,共107例(45.15%);报告者主要来源于药师,共143例(60.34%).结论 应重视临床ADR的监测,加强监测上报人员的培训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重复发生,确保临床安全用药.
作者:陈壮;唐秀能;王宁 刊期: 2012年第11期
2011年3~10月我院收治手足口病患儿216例,在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给予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手足口病患儿216例,男145例,女71例,年龄7个月~16岁,其中<1岁6例,1~3岁145例,4~10岁64例,16岁1例.216例患儿均符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治指南(2010年版)>的诊断标准,均有不同程度发热与皮疹,手、足、臀部有米粒大小丘疹、疱疹及口腔溃疡,部分伴有咳嗽、流涕、精神差,其中25例患儿有高热、肌肉抽动、易惊、嗜睡,且手脚凉等末梢循环差等表现,2例呼吸急促,1例呼吸衰竭死亡.
作者:段晓利 刊期: 2012年第11期
药品是用于防病治病的主要武器,用药得当,可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用药不当,则引起非期望的反应,或者不应有的不良反应.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550份住院病例用药境况,讨论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产生原因及不良反应,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赵利 刊期: 2012年第11期
复方丹参注射液是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纯中药制剂,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清除自由基,保护心肌及肝脏,镇静和改善血液流变学等作用,适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心绞痛、脑栓塞、脑血管痉挛、颈椎病、糖尿病等治疗.
作者:荆夏敏;吴刚 刊期: 2012年第11期
快速室性及房性心律失常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对机体造成严重并发症,如低血压、脑、肾脏重要脏器供血不足、心力衰竭等,故临床上需有效及时控制快速房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室率,以保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胺碘酮为苯丙呋喃衍生物,作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同时具有钠通道阻滞、钙通道阻滞、β受体阻滞等作用,具有Ⅰ、Ⅱ、Ⅲ、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特点,疗效确切,广泛应用于多种心律失常的治疗[1].
作者:蒙凯凤;林春明;刘月玲;李彩红 刊期: 2012年第11期
在重症监护病房,经常出现心跳骤停现象,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正规实施心肺复苏,医护之间密切配合.笔者在ICU病房工作中发现了心肺复苏中的一些误区,现分析总结如下.1 心肺复苏时间对心肺复苏未能成功的患者,何时放弃抢救,并无任何资料给出明确的时间规定,所以临床上医师往往需要依靠自己的主观经验判定.
作者:任雪莲 刊期: 2012年第11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其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并呈进行性发展[1].COPD患病率高,病死率高,现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健康问题.世界卫生组织2008年资料统计,全球共有2.1亿COPD患者,我国患病率为8.2%[2].
作者:易敏春 刊期: 2012年第11期
静脉输液在儿科临床上较为常见,但<5岁小儿不合作者占1/4.静脉留置针的推广应用减少了小儿输液静脉穿刺时的痛苦,避免了材料的浪费,规避了医疗纠纷的发生,且可使患儿及家属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配合.回顾我科2009年1月-2011年4月2.5~5岁急诊输液不配合患儿108例情况,总结心理护理经验,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晓秋 刊期: 2012年第11期
过敏性紫癜是指因变态反应所致的广泛性无菌性毛细血管炎症,其引起的肾损害称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临床表现除有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血便外,常见的是血尿和蛋白尿,仅个例为无症状性尿异常[1].2007年2月-2011年1月我科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HSPN患者20例,经过精心护理,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兴红 刊期: 2012年第11期
剖宫产患者产褥期因怕手术切口疼痛、裂开而不敢活动,易发生感染、尿潴留、腹胀等并发症.因此,2008年我院妇产科将自护理论应用于剖宫产患者的护理中,以期提高其自护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在临床实践中,部分产妇不愿意接受自护技能的指导,针对以上问题,我院对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同时对剖宫产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使患者接受自护技能的依从性得到提高,并发症亦明显减少.
作者:郭月香;张丽华;杨瑞倩 刊期: 2012年第11期
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称为异位妊娠,包括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阔韧带妊娠及子宫颈妊娠,其中以输卵管妊娠为常见,约占95%,病因:输卵管管腔或周围炎症引起管腔通畅性不佳,阻碍受孕卵子正常运行.临床表现主要是停经、腹痛、阴道出血,部分伴肛门坠胀感.异位妊娠延误诊断常发生破裂、出血,导致患者晕厥、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作者:赵静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真菌性角膜炎(FK)是一种严重危害视力的感染性角膜病.通常被认为与眼外伤的增加、广谱抗生素及激素的滥用和接触镜的应用增多有关,也可能与就医条件改善、眼科医师对其认识的加深和诊断方法及仪器的普及有关[1~3].
作者:余业明 刊期: 201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