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危重症患者急诊呼吸阶梯性治疗分析

朱元记;罗伟冰;彭迎

关键词:急诊, 呼吸阶梯性治疗, 呼吸复苏率, 呼吸稳定时间
摘要:目的 分析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急诊抢救时采取呼吸阶梯性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08例急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传统呼吸支持组和呼吸阶梯性治疗组各54例.传统呼吸支持组给予传统呼吸支持治疗,呼吸阶梯性治疗组给予呼吸阶梯性治疗.比较2组呼吸支持方式下呼吸复苏的稳定率及呼吸稳定时间.结果 2组采取的呼吸支持方式位于前3位的均为鼻导管吸氧、复苏体位及呼吸机支持.呼吸阶梯性治疗组的呼吸复苏率明显高于传统呼吸支持组,呼吸稳定时间明显短于传统呼吸支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危重症患者采取呼吸阶梯性治疗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大肠息肉患儿300例无痛肠镜下电切术中配合及护理体会

    结肠息肉是肠道疾病中较为常见的良性疾病,结肠息肉高频电切治疗,手术简便安全,创伤小,患者易于接受.对于小儿结肠息肉的处理,传统肠镜因检查过程疼痛,患儿不配合,导致很多病情遗漏.采用无痛肠镜能让患儿在安静状态下完成全结肠检查及治疗[1].目前国内对于无痛电子肠镜下儿童大肠息肉电切对其麻醉及电切术中配合及护理专题报道少见,现通过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及粤北人民医院300例无痛肠镜下电切术结肠息肉患儿,旨在探讨其术中医护间合理配合及护理方法.报道如下.

    作者:朱春英;叶扬娥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肩锁关节脱位的影像诊断分析

    肩锁关节是由肩胛骨的肩峰和锁骨的肩峰端共同构成的微动关节,肩锁关节脱位占肩部脱位的12%,占肩部损伤的3.25%[1],属较少见且诊断有一定难度的外伤改变.现总结我院2008年5月-2011年5月部分肩锁关节脱位病例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王捷;宋国勇;王燕芬;马广骏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奥氮平与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奥氮平与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6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各33例,分别给予奥氮平与齐拉西酮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分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阴性改善情况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氮平与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均具有良好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但奥氮平起效较快,在改善病患阴性症状方面较优于齐拉西酮.

    作者:任尚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护理体会

    笔者现将妇科腹腔镜手术护理的心得体会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本组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108例,年龄17~58岁,中位年龄32.5岁;已婚80例,未婚28例;已产妇60例,未产妇48例;其中异位妊娠17例(15.74%),不育症7例(6.48%),子宫内膜异位症15例(13.89%),卵巢肿瘤30例(27.78%),子宫肌瘤25例(23.15%),盆腔炎症包块14例(12.96%).麻醉方法均为气管插管全身复合麻醉.全组无1例手术死亡,手术时间20~130min,平均75min;术中出血15~280ml,平均92ml;术后体温高37.5℃.

    作者:贾补兰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胸腔镜辅助腋下小切口治疗自发性气胸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胸腔镜辅助腋下小切口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2例自发性气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胸腔镜辅助腋下小切口治疗.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止痛和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并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止痛和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镜辅助腋下小切口治疗自发性气胸安全有效.

    作者:魏强;权亚梅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社区医师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用药分析

    分析社区慢性肾功能不全用药情况,根据肾功能不全时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特点,研究临床肾功能不全患者用药原则及抗菌药物的选择,以利提高社区临床医师的用药水平;研究肾功能受损时,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以及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均可能发生的改变,以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作者:王年春;陈义泉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咳嗽变异性哮喘65例误诊分析

    目的 探讨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临床特点和误诊原因,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 对65例CV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5例患者全部误诊,其中误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5例(38.5%),慢性支气管炎18例(27.7%),急性支气管炎13例(20.0%),慢性咽炎8例(12.3%),过敏性鼻炎1例(1.5%).治疗1周后,咳嗽基本消失21例(32.3%),明显缓解31例(47.7%),部分缓解13例(20.0%).结论 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基层医院缺少必要的辅助检查是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

    作者:董玉龙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钡餐造影在胃癌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钡餐造影在胃癌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上消化道造影患者126例,采用PHILIPS-EssentaRC数字胃肠机进行检查,予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654-2)20mg肌内注射,造影剂选择硫酸钡Ⅱ型干混悬剂.同时行胃镜活检,对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胃癌诊断率低于胃镜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检查方法胃癌诊断符合率为68.42%,其中胃窦癌诊断符合率略高于胃底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胃镜检查相比,钡餐造影存在着一定的误差,但其仍不失为一种简便、较准确、痛苦少、易被患者接受的检查方式,在胃癌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使用价值.

    作者:邱涛;王文斌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系统的改进与成效

    患者安全是医疗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医疗护理质量控制和管理的核心目标,维护患者安全是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护士是与患者接触多的群体,安全的护理行为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利益,也关系到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良事件上报制度是医院安全管理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等国家时间证明,医疗差错和不良时间报告系统能促进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1~3].

    作者:罗青芹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颅骨缺损早期手术修补的临床观察

    早期行颅骨修补术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除外伤术后有局部感染外,外伤性颅骨缺损都应在原切口愈合、颅内压恢复正常、减压窗凹陷、伤情已趋稳定后尽早手术,这不仅能尽早解除颅骨缺损带来的精神负担和改善严重的自觉症状,而且可终止或逆转颅骨缺损造成的继发性脑损害,改善神经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选择外伤后颅骨缺损患者60例,在颅骨修补前后进行生活质量评估,以探讨手术时机的选择.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艳州;刘永昌;梁新;曹栓柱;姜红升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外科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对照研究

    目的 调查该院外科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对比分析临床药师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作用.方法 收集2010年未经临床药师干预的外科手术病历180例(未干组组)及2011年经临床药师干预的手术病历180例(干预组),对比分析2组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 2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时机、用药合理性、平均用药天数、平均住院天数、抗菌药物费用比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不合理用药情况优于非干预组(P<0.05).结论 该院外科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渐趋合理,但仍需进一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临床药师的监督作用仍需加强.

    作者:陈陆根;黄锡清;袁丽华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缺血预处理对鼠肝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对肝组织的保护作用及肝组织耐受缺血的安全时限.方法 将42只SD大鼠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SO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再依3个不同时限(40、50、60min)各分IR40、IR50、IR60及IPC+IR40、IPC+IR50、IPC+IR60亚组.检测各组大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丙二醛、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含量,并行肝组织光镜、电镜观察.结果 对照组SOD水平低于SO组,TNF-α、ALT及MDA水平高于S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ALT、MDA水平和IPC+IR60亚组TNF-α水平均高于S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IPC+IR60亚组TNF-α、MDA水平与IR60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PC+IR组其余亚组SOD、TNF-α、ALT及MD水平与IR组各相应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预处理可明显减轻肝组织缺血再灌注所致肝损伤;预处理后肝门阻断50min可能是SD大鼠肝组织能耐受缺血的较安全时限.

    作者:李新辉;王淑敏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生津益气颗粒一步制粒的工艺研究

    目的 确定生津益气颗粒的成型工艺.方法 采用一步制粒制备生津益气颗粒,通过正交实验考察喷雾速度、浸膏相对密度、雾化压力、物料温度四因素对生津益气颗粒成品率、水分的影响.结果 优选的工艺为:喷雾速度15ml/min,浸膏相对密度1.13,雾化压力0.3MPa,物料温度65~75℃.结论 该工艺稳定可行,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依据、可在大生产中推广.

    作者:黄占周;唐建涛;张志刚;苏聪娟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护理干预对心内科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

    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对心内科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方法 将150例心内科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进行护理干预.2组均护理2周,每周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睡眠质量评估,观察2组入睡潜伏期、睡眠时间、觉醒次数.结果 干预组入院1周和2周PSQI评分均低于入院时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入睡潜伏期短于对照组,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觉醒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可改善心内科患者睡眠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周红;韩志乐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血液透析患者股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体会

    急性中毒抢救及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多采用股静脉置管建立临时血液透析通路.现将血液透析患者股静脉置管的护理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160例,男92例,女78例;年龄21~76岁,中位年龄50岁.选用11.5F、有效长度20cm的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北京天地和协科技生产)股静脉穿刺.

    作者:赵美容;杨怡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胃切除术后大出血的外科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胃切除术后大出血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胃切除术后大出血患者30例,就外科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患者中,治愈28例占93.3%,死亡2例占6.7%.手术后伤口感染1例,十二指肠残端瘘1例.结论 针对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胃切除术后大出血病因进行分析,采取有效措施行针对性治疗,可明显改善临床效果.

    作者:袁智勇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西罗莫司联合激素治疗增殖性狼疮性肾炎疗效观察

    目的 比较观察西罗莫司与环磷酰胺(CTX)静脉冲击联合激素诱导治疗增殖性狼疮性肾炎(LN)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3例经肾活检诊断为Ⅲ、Ⅳ、Ⅴ型肾功能正常的增殖性LN患者随机分为西罗莫司组17例和传统疗法组16例.西罗莫司组予西罗莫司+泼尼松治疗,传统治疗组予CTX+泼尼松治疗.比较2组治疗3个月、6个月的临床疔效及24h尿蛋白定量、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ALB)、血肌酐(Scr)、补体C3、补体C4、狼疮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AI)评分和血尿症、水肿、ANA阳性、抗双链DNA抗体阳性发生情况.结果 西罗莫司组治疗3个月末及治疗6个月末总有效率均高于传统疗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疗法组比较,治疗3个月后,西罗莫司组在尿蛋白下降、血ALB升高、SLEDAI减少及水肿消退诸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6个月后西罗莫司组以上各项指标与传统疗法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西罗莫司联合激素较传统疗法能更快速有效地诱导增殖性LN缓解,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娜;刘超;郑舒婷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新生儿洗澡护理问题探讨

    新生儿期是从胎儿出生到能适应周围环境的一段时期,一般为1个月左右(28d).由于新生儿的适应能力不完善,易发生疾病,必须重视保健工作.新生儿期小儿脱离母体开始独立生活,体内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新生儿皮肤娇美柔嫩,易引起损伤及感染,只有通过细心呵护才能保持它的娇美.沐浴是一种很好的皮肤护理方法,也是一种良好的卫生习惯,是新生儿护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每天给新生儿沐浴,不仅能清洁皮肤,使其清洁舒适,促进皮肤代谢与血液循环,增加抵抗力,还能观察了解新生儿的全身情况,协助皮肤排泄[1].

    作者:杨桦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院前急救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一般治疗,观察组实施院前急救.观察2组患者梗死部位和抢救情况.结果 2组梗死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急救能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患者病死率,急救效果显著.

    作者:詹阳君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手足口病患儿家属的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措施探讨

    手足口病是一种主要由柯萨奇病毒和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1].个别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绝大多数预后良好[2].

    作者:王平革 刊期: 2012年第19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