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荔枝黄酮提取和大孔树脂分离及其组分的HPLC分析

董华群;张英慧;黄剑波;董华强

关键词:荔枝, 黄酮, 提取分离, 大孔树脂, 高效液相色谱
摘要:目的:研究荔枝黄酮提取分离工艺及其产物黄酮组分构成.方法:采用紫外吸收芦丁标准曲线法测定荔枝黄酮含量,比较乙醇水溶液和酸化乙醇水溶液提取荔枝黄酮效果,优化大孔树脂分离荔枝黄酮粗提物,采用HPLC图谱法分析荔枝黄酮提取分离产物的黄酮组分.结果:采用紫外吸收芦丁标准曲线法检测荔枝黄酮含量方法简便、有效;70%乙醇水溶液提取荔枝黄酮较其酸化溶液有更好的提取效果,且粗提物黄酮组分更简单,该法提取荔枝皮黄酮粗提物得率达到(92.5±2.0)%,纯度(28.7±1.8)%;在比较的6种大孔树脂中,AB-8分离荔枝黄酮效果好,以80%乙醇水溶液为洗脱剂分离荔枝黄酮,得率为(86.5±2.1)%,纯度达到(68.6±1.5)%.结论:采用70%乙醇水溶液提取结合大孔树脂AB-8分离荔枝黄酮工艺简单而有效.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相关文献
  • 芪泽汤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内质网应激相关凋亡分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芪泽汤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大鼠内质网应激(ERS)相关凋亡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2.5%腺嘌呤ig24 d建立SD大鼠肾衰模型.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尿毒清组(2.5 g·kg-1·d-1)、芪泽汤高、低剂量组(50.4,12.6g·kg-1·d-1),每组10只.造模同时各治疗组ig给药,干预24 d后,观察体重变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应用TUNEL法检测肾组织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CHOP( C/EBP-homologous protein)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2( Caspase-12)肾内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BUN(17.21±4.63) mmol·L-1,SCr( 67.00±25.62) μmol·L-1较对照组BUN(4.19±0.77) mmol· L-1,SCr( 15.89±2.62)μmol·L-1明显升高(P <0.01);TUNEL结果显示空白组肾小管上皮细胞有少量凋亡,而模型组细胞凋亡数明显增多(P<0.01);模型组CHOP,Caspase-12表达显著增强(P<0.01).芪泽汤低剂量和尿毒清能抑制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和CHOP,Caspase-12表达(与模型组相比较P<0.05).结论:芪泽汤低剂量能保护腺嘌呤导致的大鼠肾损害,可能与其抑制ERS相关凋亡分子CHOP,Caspase-12高表达有关.

    作者:王盛飞;陈利国;屈援;颜亮;唐海兰;陈明义;王华强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美洲大蠊脱脂膏及其活性炭脱色物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目的:探讨美洲大蠊脱脂膏及其活性炭脱色物的体外抗菌作用.对比了美洲大蠊脱脂膏及其活性炭脱色物的抗菌谱和抗菌强弱.方法:美洲大蠊脱脂膏用活性炭脱色后进行冷冻干燥得到固体脱色物,然后用脱脂膏和脱色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as)、白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lb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痢疾志贺菌(Shigella dysenteriae)、甲型副伤寒沙门菌(S.paratyphi A)、乙型副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paratyphi B)、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 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ATCC25922(Escherichia coli)进行体外抗菌活性研究,测定小抑菌浓度(MIC).结果:在实验的各菌株中,脱脂膏仅对白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抗菌作用,MIC 31.25 g·L-1,对其他11株细菌均无抗菌活性.脱色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25923、白色念珠菌无抗菌活性,对其他10株细菌均有抗菌活性,MIC 15.63 ~250 g·L-1,其中对白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抗菌效果较好,MIC分别为15.63,62.5 g·L-1.结论:美洲大蠊中含有抗菌活性成分,脱色物与脱脂膏相比,抗菌效果优于脱脂膏.

    作者:李洪文;耿玲;刘光明;李冬梅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柿叶多酚测定条件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目的:研究柿叶多酚测定条件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Folin-Gocaheu(简称FC)比色法研究多酚测定的显色条件,并测定柿叶多酚和阳性对照维生素C(VC)的抗氧化活性.结果:FC法显色的佳条件为:FC试剂1.5 mL,碳酸钠溶液(75 g·L-1)6 mL,温度25℃,反应60 min.其精密度试验的标准偏差为0.51%,重复性偏差值1.02%,回收率96.7%~100.4%;柿叶多酚体外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为:清除羟自由基(HO·)>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除1,1-二苯基-2-苦肼基自由基(DPPH·).对HO·,O2-,DPPH·的半数清除浓度(IC50)分别为39.33 mg·L-1,0.53,0.85 g·L-1.其中清除HO·和DPPH·的能力超过VC,清除HO·的IC50仅为VC的1/6,清除DPPH·的IC50约为VC的1/3.结论:采用FC法显色的佳条件测定多酚,结果重复性、准确度良好;柿叶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

    作者:赵丰丽;张云鸽;庞冠兰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火棘不同药用部位中槲皮素含量的比较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火棘中槲皮素含量的方法,并比较火棘不同部位中槲皮素的含量.方法:采用90%甲醇-25%盐酸(4∶1)为溶剂提取样品,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火棘不同部位样品中槲皮素的含量.色谱柱Hypersil ODS(4.6 mm×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0.1%磷酸水溶液(40∶ 60),流速1.0 mL· min-1,检测波长360nm,柱温25℃.结果:槲皮素在0.048 5 ~ 1.552 0μg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6.18%.结论:火棘不同部位中槲皮素的含量差异较大.

    作者:甘秀海;赵杨;周欣;赵超;梁志远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脑脉舒康胶囊对大鼠血瘀合并脑缺血模型能量代谢的影响

    目的:探讨脑脉舒康胶囊对大鼠血瘀合并脑缺血模型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注射地塞米松复制血瘀模型,模型大鼠灌服脑脉舒康胶囊0.9,0.6,0.3 g·kg-1连续10d,于第11天给药后1h,结扎大鼠两侧颈总动脉30 min,制造脑缺血模型;取大鼠脑组织匀浆,检测脑匀浆液Na+K+-ATPase,Mg2+ -ATPase,Ca2+-ATPase活力、乳酸(LD)含量、乳酸脱氢酶(LDH)活力.结果:脑脉舒康胶囊3个剂量组均可以提高模型大鼠脑组织ATP活力(P<0.01或P<0.05),高剂量和中剂量组可以降低LD含量(P<0.01),中剂量和低剂量组可以提高LDH活力(P<0.01).结论:脑脉舒康胶囊对大鼠血瘀合并脑缺血模型能量代谢有改善作用,减少乳酸堆积,可以减轻组织结构及功能损伤.

    作者:白明;高小玲;苗明三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不同煎煮方法对六味地黄汤浸出物及主成分含量的影响

    目的:考察煎药机煎法对中药复方汤剂总浸出物及有效成分的影响,为科学评价煎药机煎药和中药饮片“后下”提供依据.方法:以经典方“六味地黄汤”为代表方,以汤剂浸出物和汤剂中丹皮酚的含量为指标,评价汤剂质量.结果:丹皮酚在煎药机煎液中的含量为0.0187 g·L-1,显著高于传统煎液,而总浸出物则相反.结论:传统煎法与煎药机煎法煎煮的六味地黄汤剂在质量上存在较大差异.

    作者:谭家华;罗君;贺祝英;张建玲;于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肝尔舒微丸的流化床制备工艺优选

    目的:优选肝尔舒微丸的成型工艺.方法:以微丸得率、圆整度、堆密度、脆碎度等为指标,采用流化床侧喷制丸法,考察影响肝尔舒微丸成型过程中的处方、工艺因素.结果:优选的微丸成型处方及工艺参数为药液相对密度1.12 ~1.167g·mL-1,6%滑石粉为抗黏剂,泵速4 r·min-1,雾化压力300 kPa,转盘高度5 mm,转盘速度300 r·min-1,进风温度75℃,风机频率25~35 Hz.采用流化床侧喷制备的肝尔舒微丸外观光滑,圆整度高;粒径在600 ~ 900μm的微丸得率为86.7%.结论:优选的微丸成型工艺合理、稳定.

    作者:蒋志涛;严国俊;潘金火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玉米须醇提物对肝纤维化大鼠药效学研究

    目的:观察玉米须(stigma maydis or com si]k)醇提取物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四氯化碳( 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皮下注射为8周,腹腔注射为4周),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模型组(B)、秋水仙碱组(C,0.2 mg·kg -1·d-1)、玉米须醇提取物组(D,5.4g·kg-1·d-1).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3组均用四氯化碳(sc,每次3 mL·kg-1,2次/周)诱发肝纤维化.各组于造模第8周末处死动物,分别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层黏连蛋白(LN),m型前胶原( PCⅢ),透明质酸(HA)及Ⅳ型胶原(CⅣ);RT-PCR检测肝组织Smad3 mRNA的表达;作HE染色和胶原纤维特殊染色行肝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及电镜观察治疗前后大鼠肝脏的超微结构.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大鼠血清中LN(207.6±27.4)μg·L-1,PCⅢ(280.1±3.2) μg· L-1,HA(357.0±14.1) μg·L-1,CⅣ(180.0±7.0) μg·L-1,大鼠肝组织内Smad,mRNA(0.865±0.084)水平明显升高(P<0.01),经玉米须醇提取物治疗8周,大鼠血清中LN(162.4±2.2) μg·L-1,PCⅢ(193.2±1.8)μg·L-1,HA(219.4±3.7) μg· L-1,CⅣ( 138.0±2.5)μg·L-1水平明显降低(P<0.01);大鼠肝组织内Smad3 mRNA(0.410±0.026)表达明显下降(P<0.01);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检测改善显著.结论:玉米须能有效地抑制肝纤维化的发展,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肝组织内Smad,mRNA表达,降低ECM的分泌而达到的.

    作者:陈艳军;高旭珍;关大勇;耿丹;张敬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黄芩主要黄酮成分的抗抑郁活性筛选

    目的:对黄芩中4种主要黄酮成分进行抗抑郁活性筛选.方法: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10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氟西汀组(20 mg·kg-1)、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和汉黄芩素治疗组.其中4种黄酮各自分为10 mg·kg-1和20 mg·kg-12个剂量组.连续ig给药7d.末次给药1h后,分别采用强迫游泳、悬尾和开场实验对小鼠进行行为学观察.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20 mg· kg -1的黄芩苷、黄芩索、汉黄芩苷和汉黄芩素可分别将强迫游泳小鼠不动时间由(107.6±28.5)s缩短至(64.4±25.1),(73.2±30.B),(69.6±20.4),(79.7±32.6) s.并将悬尾不动时间由(85.2±27.3)s缩短至(43.1±16.4),(52.0±21.1),(48.3±25.9),(62.2±35.8)s,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其中以黄芩苷和汉黄芩苷的作用尤为显著.另外,4种黄酮成分对小鼠的自发活动无明显影响.结论:4种黄酮成分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抑郁活性,其中黄芩苷、汉黄芩苷的活性较强,这可能与这些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有关.

    作者:栗俞程;沈继朵;刘亚敏;易立涛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离体肾灌流技术在药理毒理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通过Pubmed和CNKI数据库查阅了近几年应用离体肾灌流(isolated perfused kidney,IPK)技术在药理毒理研究方面的文献,并进行了整理和分析.IPK技术的主要特点是一定时间内接近体内肾的外环境,通过不同时间点从输尿管和肾静脉流出的灌流液中采样,动态观察外源性物质进入肾脏所发生的变化.IPK技术可用于研究药物在肾脏的排泄过程、作用机制以及药物的联用等.此外,通过检测灌流液中蛋白质活性及含量的变化,结合肾组织病理学变化,还可用于研究药物对肾损伤特点、程度、机制等.该文对离体肾灌流的技术特点及其在药理毒理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介绍,以供药物研究和临床应用参考.

    作者:徐婷婷;李一飞;金若敏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HPLC测定鱼腥草配方颗粒中槲皮素含量

    目的:建立测定鱼腥草配方颗粒中槲皮素含量的HPLC方法.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优化鱼腥草配方颗粒的提取工艺,用HPLC测定鱼腥草配方颗粒中槲皮素的含量.色谱柱为Hypersil ODS C18柱(4.6 mm × 250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0.2%磷酸( 45∶55),检测波长372 nm,流速1.0 mL·min-1,柱温30℃.结果:槲皮素在0.09 ~1.44 μg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6%,RSD 1.68%(n=6).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可作为鱼腥草配方颗粒中槲皮索的含量测定方法.

    作者:梁洁;柳贤福;孙正伊;余靓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加味凉血消风散对豚鼠银屑病样皮损病理及PCNA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加味凉血消风散对银屑病样动物模型皮损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以及病理组织改变的影响.方法:健康豚鼠7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甲氨喋呤(MTX,5×10-4 g·kg-1)、加味凉血消风散高、中、低剂量组(5,2.5,1.25 g·kg-1).5%心得安诱导法建立豚鼠银屑病样模型,连续造模2周后各组开始按剂量ig空白组、模型组ig蒸馏水,连续2周.检测鼠耳组织形态学病理积分、鼠耳皮损组织中PCNA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鼠耳组织形态学肉眼病理积分、PCNA蛋白含量均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TX组及加味凉血消风散高、中剂量组病理积分[分别为(5.12±1.69)(4.65 ±2.15),(6.06±2.23)分]均明显低于模型组[(8.20±1.62)]分(P<0.05);MTX组、加味凉血消风散高剂量组PCNA蛋白含量[(9.00±1.07)%,(10.01±1.97)%]均明显低于模型组[(3.00±0.71)%](P<0.05).结论:加味凉血消风散可通过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的角化、抗炎及抑制PCNA表达发挥良好的治疗银屑病的作用.

    作者:郝平生;张婧;朱梅;艾儒棣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抗癌扶正方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研究抗癌扶正方(KFP)对肝癌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5MMC-7721,分别予以9.72,19.44,38.88 g·L-1的3个质量浓度的KFP作用于细胞,采用MTT法检测KFP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生长增殖的影响,并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KFP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 PI3K/AKT通路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KFP以浓度及时间依赖的方式抑制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增殖;Western Blot显示KFP作用于人肝癌细胞SMMC-7721后,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caspase-9的活性增强,p-AKT的表达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KFP能增加入肝癌细胞SMMC-7721 PTEN的表达,进而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继之激活下游caspase-9促凋亡分子的表达,诱导人肝癌SMMC-7721发生凋亡.该研究表明PI3K/AKT信号通路在KFP诱导的人肝癌细胞SMMC-7721凋亡中起了重要作用.

    作者:赵冬耕;孙佳;王明艳;赵凤鸣;皮文霞;叶丽红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土贝母总皂苷大孔树脂分离纯化工艺优选

    目的:优选大孔树脂分离纯化土贝母总皂苷的工艺条件.方法:以吸附量和解吸率为考察指标,通过静态和动态试验比较不同型号大孔树脂对土贝母总皂苷的分离纯化性能,选出佳树脂并对其纯化工艺进行优选.结果:HPD-750型树脂对土贝母总皂苷有较好的吸附分离性能,佳工艺条件为树脂径高比为1∶5,上样液质量浓度1.6 g·mL-1,大上样量为13 mL,1 BV水洗除杂,8 BV 95%乙醇洗脱,吸附和洗脱流速均为1 mL· min-1,收集洗脱液,回收乙醇至干,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总皂苷质量分数为63.53%.结论:该优选工艺简单易行,能较好地分离纯化土贝母总皂苷.

    作者:王常灵;朱翔;傅延龄;胡凯文;安超;倪胜楼;韩立炜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牛蒡根多糖提取工艺

    目的:优化牛蒡根多糖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多糖,以多糖得率为考察指标;采用响应面分析法研究影响牛蒡根多糖测定的因素,以多糖提取率为响应值作响应面和等高线.结果:牛蒡多糖提取工艺的佳条件为料液比1∶14.43,浸提温度84.85℃,浸提时间3.81 h.此条件下,牛蒡多糖的提取率为6.16%.结论:该优选工艺稳定、可行.

    作者:李瑾;侯淑珍;王景媛;王娜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RP-HPLC同时测定茅莓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

    目的:建立茅莓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方法:Kromasil C18色谱柱(4.6 mm ×250mm,5μm),流动相甲醇-1.0%磷酸溶液(90∶10),流速1.0 mL· min-1,检测波长210 nm,柱温30℃.结果:齐墩果酸、熊果酸分别在0.136 8~1.368 0,0.212 8~2.218 0 μg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7.5%( RSD 1.6%)和96.9% (RSD1.4%).结论:方法准确,操作简便,数据可靠,可用于茅莓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含量测定.

    作者:邹盛勤;黄浩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优化刺齿凤尾蕨抗癌二萜的超声提取工艺

    目的:优选刺齿凤尾蕨抗癌二萜的超声提取工艺.方法:采用L9(34)正交设计试验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和料液比4个影响因素,以抗肿瘤活性二萜化合物Ent-11α-hydroxy- 15-oxo- kaur-16 -en-19 -oic -acid(5F)的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HPLC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超声提取佳工艺为A2B2C3D3,即加12倍量75%乙醇超声提取3次,每次65 min.结论:优选得到的工艺稳定可行.

    作者:范世锦;郑雅元;吕应年;苟占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消荨汤合穴位敷贴治疗慢性荨麻疹

    目的:观察消荨汤合穴位敷贴对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将8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口服消荨汤,加外用中药穴位敷贴,对照组予内服开瑞坦和法莫替丁片,两组均以30 d为1个疗程,连续使用3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血清IgE水平、疗效差异、复发率.结果:观察组在治疗30,60 d的疗效、血清IgE水平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90 d时观察组有效率(64.3%)优于对照组(37.5%),观察组血清[gE(87.44±8.79)U·mL-1低于对照组[( 124.31±9.47) U·mL-1],(P<0.05).观察组复发率11.9%,对照组复发率4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消荨汤合穴位敷贴对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良好.

    作者:卜俊敏;魏国健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参芎化瘀胶囊对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参芎化瘀胶囊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梗死体积、脑组织水含量及形态结构改变的影响,探讨参芎化瘀胶囊对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模型组)、参芎化瘀胶囊高、中、低剂量治疗组( 480,240,120 mg·kg-1).ig给药7d,每天1次,第7天ig2 h后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再灌注模型.采用TTC染色法观测脑梗死体积,干湿重法测量脑组织水含量,光镜和电镜观察脑形态结构改变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增大,脑组织含水量升高,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参芎化瘀胶囊治疗组大鼠脑梗死体积、脑组织含水量有不同程度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 <0.05,或P<0.01),其中以高剂量组 效果为显著.光镜和电镜下,参芎化瘀胶囊治疗组大鼠脑组织形态结构和超微结构损伤较模型组明显减轻,其中以高剂量组效果为明显.结论:参芎化瘀胶囊对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刘斌;蔡梅芝;李爱华;王新宇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藏药郎庆阿塔治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藏药郎庆阿塔对复合因素所致大鼠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清洁级Wistar大鼠90只采用复合因素(高脂低蛋白饲料喂养、含乙醇饮用水加皮下注射四氯化碳)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造模6周末随机处死12其造模大鼠,通过肝组织病理检查及血清肝功能指标来检查肝纤维化模型成功率.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阳性药复方鳖甲软肝片组(0.55 g·kg-1)、郎庆阿塔颗粒给药高、中、低剂量组(生药11.4,5.7,2.85 g·kg-1),另设正常对照组.各组大鼠于分组后即日(第7周)开始ig给药,每日1次,连续ig给药7周.治疗结束后,检测血清中生化指标和肝纤维化指标,并取肝脏组织,测定肝脏组织中羟脯氧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丙二醛(MDA)水平,另取肝脏组织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郎庆阿塔能明显降低肝纤维化大鼠增高的肝脏系数和肝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P <0.05~p<0.01),显著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血清中异常升高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氨端肽( PⅢ NP)及Ⅳ型胶原(CⅣ)(P<0.05~P<0.01),升高白蛋白(ALB)和A/G,比值,能明显升高肝组织中SOD活力(P<0.05~P<0.01)、降低异常升高的MDA水平(P <0.05~P<0.01),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郎庆阿塔高、中剂量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纤维组织增生、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P <0.05~P<0.01),并能显著降低肝组织中胶原纤维面积(P<0.05~P<0.01).结论:藏药郎庆阿塔具有明显的治疗肝纤维化作用.

    作者:彭蕴茹;丁永芳;罗宇慧;黄一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