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明
据WHO发布的信息表明,目前全世界糖尿病患者人数约2.23亿,预计到2030年将增加1倍,达到4.46亿人.中国糖尿病与代谢紊乱研究组新调查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己达9200万人,糖尿病前期患者人数更多达1.48亿,总数已超过印度,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多的国家.
作者:孙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该院门、急诊处方用药不合理情况,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方法 随机抽取该院2010年3-10月门、急诊处方31 426张,对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归类分析.结果 不合理用药处方1553张,不合格率为4.94%.抗菌药物占44.8%,注射剂占26.3%,基本药物占52.2%,平均每张处方用药金额为134.5元.结论 提升医师用药水平,减少不合理用药处方发生率.
作者:孙国先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乳腺增生是一种妇科常见病、多发病,表现为乳房不同部位单发或多发生长的肿块.近年来该病发病率随着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年龄趋低龄化.目前我院针对其发病病因在预防和治疗方面有了一些认识和经验,报道如下.
作者:余文丽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了解乡镇卫生院剖宫产围术期抗菌药物用药现状及合理性分析,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抽取5家乡镇卫生院163例剖宫产手术病历,对其中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为100.0%,且全部为静脉滴注.抗菌药物应用率较高的前4位分别是甲硝唑(96.3%)、氨苄西林(40.5%)、头孢曲松钠(26.4%)、头孢噻肟钠(20.9%),联合用药中二联用药占90.8%.95.1%的患者持续使用抗菌药物>72h.所有患者用药期间均未暂停哺乳.结论 乡镇卫生院剖宫产围术期抗菌药物用药尚存在药物品种选择、给药时机和联合用药不当、用药时间过长和对产妇用药期间暂停哺乳重视不够等情况,应加强临床用药指导、监管,不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作者:荀绍银;王志睿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蒙脱石散治疗足月儿母乳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1例足月儿母乳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蒙脱石散组31例和光疗组30例.光疗组采用蓝光进行光疗,蒙脱石散组每天给予蒙脱石散口服.比较2组患儿胆红素日均下降值和治疗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患儿胆红素日均下降和治疗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蒙脱石散治疗足月儿母乳性黄疸有效,方便易行,花费低,且无不良反应.
作者:王平;张姣珍;秦刘青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在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84例住院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8例和对照组8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法,观察组采用心肌梗死标准健康教育.比较2组健康教育后对疾病认知程度的掌握情况.结果 观察组掌握率为76.5%高于对照组的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作者:赵晋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胸腔积液是结核性胸膜炎、晚期肿瘤、多发性浆膜炎等疾病及胸外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大量胸水可降低肺容积,使胸腔内压力增高,产生胸闷、气促、呼吸困难、胸痛等临床表现,甚至患者不能平卧,持续端坐或半坐位,使患者异常痛苦.胸腔反复穿刺抽液或闭式引流是常规的治疗方法,但存在较多缺点,如有创操作、出血量多,术后患者疼痛明显、活动受限、不敢用力咳嗽,易并发胸腔内或局部创口感染等,即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又使相应的医护工作量增加,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
作者:张立敏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缬沙坦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将65例肾病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2例给予卡托普利2~3mg· kg-1·d-1,分3次口服.治疗组33例给予缬沙坦≤7岁40mg、>7岁80mg口服,每天1次,2组均持续3~6个月.比较2组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8%高于对照组的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2%低于对照组的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缬沙坦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远明;杜惠容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方法 将68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中西药结合组34例和单纯西药组34例,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中西药结合组的显效率为88.2%高于单纯西药组的61.8%(P<0.01),显效时间为(5.1±2.7)d明显短于单纯西药组的(7.2±2.2)d(P<0.05).结论 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志文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术后用呼吸机湿化器湿化给氧对吸痰的影响.方法 将气管切开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持续用普通湿化瓶湿化给氧,试验组持续用呼吸机湿化器湿化给氧.比较2组患者痰液的性状和吸痰效果.结果 试验组痰液性状及吸痰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未发现痰痂形成,对照组4例痰痂形成.结论 呼吸机湿化器湿化给氧较普通湿化瓶湿化给氧痰液黏稠度明显降低,更容易吸出痰液,不易造成痰痂形成.
作者:白利洁;王梓凌;冯秋菊;许丽霞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介入放射治疗是应用影像设备将诊断与治疗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随着我国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中晚期肝癌的介入治疗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可使肿瘤缩小从而获得手术机会,或延缓肿瘤生长、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的心理护理也是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现将我院对20例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张秋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甲胎蛋白(AFP)是胚胎发育早期的一种糖蛋白,随着医学的进步及其他肿瘤标志物相继问世,临床对AFP有了全新的认识,AFP可以出现于许多临床情况,因此其临床应用广泛.病理状态下,AFP与原发性肝癌、胃肿瘤、肺癌、睾丸肿瘤等相关.本文将血清甲胎蛋白的临床应用报道如下.
作者:田玲 刊期: 2011年第07期
药学监护是21世纪医院药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实施药学监护是药师的重要职责和基本任务.
作者:李静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2例UA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1例.对照组常规使用硝酸脂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及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0.4ml皮下注射,每天2次;阿托伐他汀每天10mg,晚间顿服.2组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2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7%高于对照组的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UA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小,患者易耐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桂芹 刊期: 2011年第07期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老年人逐渐增多,并且有更多的老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或老化性疾病,因此有效的心理护理对恢复和增进老年患者身体健康十分重要.护士除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精湛的护理技术外,还要针对老年人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为恢复和增进患者健康服务[1].
作者:陆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中药药浴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4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2组,A组20例给予中药药浴治疗配合运动疗法,B组20例给予普通运动疗法,2组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定表(GMFM)对患儿进行粗大运动功能测评.结果 2组患儿治疗后GMFM评分均升高(P<0.05),且A组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中药药浴康复治疗对提高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童粗大动力功能的康复疗效具有影响作用,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刘丽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医疗机构是药品流通的终端环节,是百姓看病用药的主渠道.作为药品分销的主体-医院药房,管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用药安全有效.特别是基层医院,药房的设置及药品的购入、储藏、管理等条件影响药品使用终端质量[1].如何有效管理和规范医院药房,是摆在药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现就医院药房的规范化管理报道如下.
作者:谢光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葛根素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及特点,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通过检索2000-2009年国内医学期刊,收集葛根素注射剂致不良反应病例190例,对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葛根素注射剂不良反应包括发热、药疹及溶血等症状,其出现时间多发生在用药1周左右,男性多于女性,46~55岁较多.结论 加强了解葛根素注射剂所导致的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设计个体化给药,以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李其国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乳腺增生症又称乳腺结构不良,是乳腺主质和间质不同程度地增生与复旧不全所致的乳腺结构在数量和形态上的异常,既非炎症、亦非肿瘤.目前现代医学认为乳腺增生症的发病主要与内分泌激素失调和精神因素有关,特别是与下丘脑-垂体-性腺激素紊乱有关,由于孕激素分泌降低,雌激素浓度升高,或雌激素浓度相对增高引起;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乳腺组织对性激素的敏感性增高,乳房局部雌激素浓度升高和雌激素受体增加所致;乳腺长时间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即可造成乳腺增生与复旧的紊乱而导致乳腺增生症.
作者:贾朝敏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抗抑郁治疗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抑郁症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抑郁症患者6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3例给予常规心血管药物治疗,治疗组33例在此基础上加用黛立新治疗,比较2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硝酸甘油每周用量及住院次数.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每周用量、心电图ST段压低时间及住院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抗抑郁治疗可改善不稳定型心胶痛伴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和心绞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秀琴 刊期: 201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