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绍银;王志睿
烟雾病又称Moyamoya病、脑底血管网症,是一种以颅底Willis动脉环进行性狭窄为特征的慢性脑血管闭塞性疾病.因其在脑血管造影时形如吸烟时喷出的烟雾,故称为烟雾病[1].病因尚不明确,好发于儿童与青年,女性多见,在儿童中多表现为缺血性症状,而在成年人则主要为出血症状,多见发作性肢体无力或偏瘫,左右交替,反复发作.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以脑室出血为首发表现的烟雾病患者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叶春娟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乳腺增生症又称乳腺结构不良,是乳腺主质和间质不同程度地增生与复旧不全所致的乳腺结构在数量和形态上的异常,既非炎症、亦非肿瘤.目前现代医学认为乳腺增生症的发病主要与内分泌激素失调和精神因素有关,特别是与下丘脑-垂体-性腺激素紊乱有关,由于孕激素分泌降低,雌激素浓度升高,或雌激素浓度相对增高引起;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乳腺组织对性激素的敏感性增高,乳房局部雌激素浓度升高和雌激素受体增加所致;乳腺长时间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即可造成乳腺增生与复旧的紊乱而导致乳腺增生症.
作者:贾朝敏 刊期: 2011年第07期
自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入上腔静脉是临床测量中心静脉压、快速扩容、进行胃肠外营养等治疗的有效途径[1],然而在应用过程中也易出现各种护理问题而影响治疗效果.本科对肿瘤术后患者予以颈内静脉留置,现总结护理问题及对策如下.
作者:李邬红 刊期: 2011年第07期
脑出血多发生于50岁以上伴有高血压的患者,尤其是60~70岁更多见.但是,近年来50岁以下的患者有增加的趋势,性别差异不大,在一年四季中皆可发病,而以寒冷或气温骤变时节,血压易于升高及波动的时候发生较多;发病通常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剧烈活动、用力过度、咳嗽、排便等诱因下,使血压升高而发病,但也可在安静无活动状态下发病;多发生于体型肥胖、脸面潮红、颈短肩宽的患者,部分病例可有家族遗传史.起病常较突然,出血前多数无前驱症状,出血后症状轻重与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出血速度及代偿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作者:吉文飞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子宫不规则出血是妇女常见症状多见于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生、子宫黏膜下肌瘤、宫腔残留、子宫内膜癌等疾病,常规超声不能对以上疾病满意显示,容易误诊、漏诊.笔者将子宫造影联合宫腔镜用于子宫内膜疾病的诊断,提高子宫腔疾病诊断率,报道如下.
作者:肖琰;赵晔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原发性气管肿瘤临床上较为少见,只占上呼吸道肿瘤的2%[1],绝大多数均为癌,其中半数为鳞癌,多位于气管下1/3处,半数以上位于距隆突3~4cm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患者一般只有在75%的气管管腔被堵塞后出现呼吸困难、气急、不能平卧、烦躁不安等气道阻塞症状才急诊入院,故诊断常被延迟,多数均曾被误诊为哮喘、支气管炎等炎症性疾病,文献报道误诊率高达74%[2,3].现将我院2008-2010年6例气管肿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麻醉处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廖希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手术会引起患者不同程度的紧张和恐惧,对患者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源,常导致患者产生紧张和焦虑等心理应激反应.过于强烈的应激反应,不仅对神经内分泌及循环系统产生影响,而且会干扰手术和麻醉的顺利实施,影响治疗效果.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配合手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增加手术室护士对手术患者术前访视,可使患者以佳的状态迎接手术,可见术前访视在围术期护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我院手术室在对患者实行整体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实行术前访视,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武卫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血气分析是血液气体的检测手段,动脉血气检测是肺功能检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肺通气功能损害的程度,而且是评价换气功能的敏感指标[1].我院尘肺患者年龄偏大,合并症较多,行动大多不便,不能有效配合护士进行采血.为了快速准确采集动脉血,迅速为诊断提供依据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院采用1ml注射器进行桡动脉穿刺取血进行化验,效果良好,操作方便,现报道如下.
作者:胡青梅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替牙期年轻的恒前牙外伤后出现牙松动、移位、脱位,进行早期复位、固定是恢复正常咀嚼功能、保持牙列完整的有效方法.由于替牙期乳牙松动、脱落,恒牙萌出不全的特点,为牙齿的固定带来困难.近年来我科将2×4矫治技术应用在替牙期外伤的固定,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昀;张林红;刘双云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住院治疗对于肺结核患者是有好处的,因为住院后能在医护人员的密切观察和严格督导下进行彻底治疗.对于痰菌阳性有空洞、病变范围广泛、合并高热、呼吸困难、咯血、气胸、胸腔积液、结核性脑膜炎、肺源性心脏病等患者,住院治疗更是必要的.院外治疗是肺结核治疗的一大进展,原则上只要不排菌、无严重并发症,均可在家庭治疗.尤其农村因条件限制,在家庭接受治疗的排菌患者仍占较大比例.因此,家庭护理对肺结核患者的康复举足轻重.
作者:王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为了更好地为临床服务、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我院从1992年开始加强对药品的科学管理,并于2003年开始实行了一系列新的管理措施.在人力、财力、资源和信息之间进行佳配置,取得了明显的收益.现将药库管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梁钰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调查医患关系现状,探讨医疗服务质量改进的对策.方法 选择该院就诊患者120例(患方)和医务人员60例(医方),就医患关系的总体评价及医患矛盾易发环节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现阶段总体评价中,正性评价均高于负性评价,但双方相互尊重率不高,分别为38.3%和34.2%.医患双方均认为缴费治疗、等待就医时是矛盾易发环节.结论 倡导人文关怀、改变医疗质控管理部门管理理念、提高医疗服务与技术水平是改善医患关系的关键.
作者:罗开芬 刊期: 2011年第07期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据报道我国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为(100~500)/10万,其致残率可达70%,严重影响了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使其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负担.因此,脑梗死患者康复训练应走向常规化、制度化,而且要不断的提高和完善.康复训练作为治疗脑梗死的一种重要方法,已被普遍应用于临床[1].目前一致认为,康复训练是根据脑可塑性和功能重组理论,利用中枢神经细胞的重组达到预防病理性的协同运用模式的一种治疗方法.
作者:田秀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超急性期脑梗死是指发病6h内的早期脑梗死[1].早期的明确诊断,及时的溶栓治疗,对降低脑部损伤,减少后遗症至关重要.CT检查是诊断脑梗死的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广大基层医院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对我院2008年1月-2010年6月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58例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建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参松养心胶囊对窦性心动过缓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0例心动过缓伴阵发性房颤患者给予参松养心胶囊治疗12周,观察参松养心胶囊对患者阵发性房颤、心率等的影响.结果 服用参松养心胶囊12周后患者自觉气短、心悸、乏力等症状减轻,显效39例(78%),有效8例(16%),无效3例(6%),总有效率为94%.治疗后阵发性房颤发生次数为(6.3±2.6)次/周显著少于治疗前(15.8±2.3)次/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静息心率为(59.5±5.7)次/min高于治疗前的(50.3±5.1)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参松养心胶囊能明显缓解心动过缓伴阵发性房颤患者的临床症状,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作者:朱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随阒近年老年胆道疾病的增多,老年急性胰腺炎(AP)发病率亦随之上升.但临床多因老年人感觉迟钝、合阈症较多等容易误诊、误治.
作者:孙敬斌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临床药物咨询情况,促进合理用药,提高药物咨询的服务质量.方法 收集整理375例门诊药物咨询资料,对咨询者身份、年龄、咨询药物类别和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咨询者年龄以30~50岁多,占51.5%(193/375);咨询药种前4位分别为抗菌药(25.6%)、心脑血管药(20.5%)、消化系统药(13.3%)和内分泌系统用药(11.5%);咨询问题以药物基本信息为主(20.3%).结论 药物咨询增进了药师与患者、医师、护理人员等之间的交流,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浦静雯;张全英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葛根素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及特点,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通过检索2000-2009年国内医学期刊,收集葛根素注射剂致不良反应病例190例,对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葛根素注射剂不良反应包括发热、药疹及溶血等症状,其出现时间多发生在用药1周左右,男性多于女性,46~55岁较多.结论 加强了解葛根素注射剂所导致的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设计个体化给药,以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李其国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笔者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修时遇急性白血病特殊病例1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54岁,20余天前因牙龈疼痛伴发热就诊于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医院,体温高38.7℃,给予青霉素静脉滴注5d后体温正常,牙痛缓解.10d前患者再次出现牙痛,于克拉玛依中心医院查血常规WBC 16.41×109/L,Hb 61g/L,PLT 62×109/L,行骨穿检查未成功获取标本,同时给予抗感染治疗.为进一步治疗来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0年8月4日检查WBC 11.92×109/L,Hb 83g/L,PLT 38×109/L,外周血可见原始细胞占78%.
作者:张文菊;徐双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甲胎蛋白(AFP)是胚胎发育早期的一种糖蛋白,随着医学的进步及其他肿瘤标志物相继问世,临床对AFP有了全新的认识,AFP可以出现于许多临床情况,因此其临床应用广泛.病理状态下,AFP与原发性肝癌、胃肿瘤、肺癌、睾丸肿瘤等相关.本文将血清甲胎蛋白的临床应用报道如下.
作者:田玲 刊期: 201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