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颌面部良性肿块手术切除18例临床分析

尹明平;费伟;李铮;沈志浩;梁清军

关键词:颜面部, 良性肿瘤, 手术切除
摘要:目的:探讨颜面部良性肿块切除的新术式,以避免对颜面部美观的影响.方法:对18例良性肿块患者采用口内或发际内切口入路切除的疗效分析.结果:18例患者均取得良好效果,术后组织反应小,无不良并发症.结论:在临床上采用口内或发际内切口入路用于部分良性肿块切除是可行的,避免了颜面部切口,利于美观,不会对面神经及其他重要结构造成伤害.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可吸收小夹板内固定治疗髁突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颗突骨折应用可吸收小夹板内固定手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例12侧髁突骨折的患者行手术切开解剖式复位,应用可吸收小夹板进行内固定,术后观察骨折复位愈合、张口度及(牙合)关系等情况.结果:全部病例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X线检查髁突复位良好,无断端移位、骨不愈或缓迟愈合表现,术后(牙合)关系恢复良好,下颌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应用可吸收小夹板治疗髁突骨折,手术可达解剖式复位,固位效果可靠,能自体降解固定材料,无骨折不愈和缓迟愈合表现,其临床治疗效果满意,是髁突骨折较理想的内固定材料.

    作者:邹弘驹;刘泉;段瑞;陈丽虹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腭裂修复术松弛切口三种处理方法的疗效对比观察

    目的:研究腭裂修复术松弛切口裸露疗法、填塞碘仿纱条与术后松弛切口内放置生物蛋白胶三种方法对腭裂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近三年来300例腭裂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3组.A组,松弛切口直接暴露于口腔;B组,松弛切口内放碘仿纱条;C组;松弛切口内放置生物蛋白胶.观察术后创口出血、体温、创口愈合等临床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统计学分析证实A、C组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A、C组与B组在术后出血和伤口愈合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在术后体温变化方面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腭裂修复术裸露疗法与填塞碘仿纱条和放置生物蛋白胶比较具有相同的疗效,并且简单方便,值得推广.

    作者:袁奎封;来庆国;郭秀会;石荣纪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口腔颌面外伤150例治疗体会

    口腔颌面外伤分为软组织损伤及硬组织损伤(牙及牙槽骨损伤、颌骨骨折),我科近年来收治颌面外伤150例,经及时抢救,未发生感染、死亡病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薛国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颌面骨骨折小型接骨板坚强内固定术后并发症20例分析

    目的:探讨颌面骨骨折小型接骨板坚强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类型、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对82例颌面骨骨折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后20例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感染6例,错(牙合)5例,神经损伤4例,钛板外露2例,骨坏死1例,牙损伤2例.结论:掌握小型钛板应用手术适应证;术前、术后适时铺以颌间结扎固定;重视操作技术是防治并发症重要措施.

    作者:桂平;张兵;黄宇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UPPP、颏前徙术及舌骨悬吊术对OSAS患者上气道影响的初步分析

    目的:本研究通过不同手术方法对上气道影响的初步定量分析,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选择手术方法及术后疗效评估提供有关依据.方法:对10例经手术治疗的OSAS患者做头影测量分析,比较手术前后上气道结构的变化.结果: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术后腭后气道小矢径平均增加(2 0±0 58)mm,软腭切除长度与腭后气道小矢径增加程度无相关性;颏前徙术后舌后气道小矢径平均增加(4.1±2.2)mm,颏点前移与舌后气道小矢径增加值呈显著正相关;舌骨悬吊术后下咽气道矢径平均增加(2 93±1.2)mm,舌骨前移值与下咽气道矢径增加值呈正相关.结论:UPPP术式对扩大腭后气道矢径有意义;颏前徙术及舌骨悬吊术可以扩大舌后气道及下咽气道.骨组织的前移与咽前壁软组织的前移呈正相关.

    作者:温伟生;胡敏;王照五;石校伟;张晓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大型或多发颌骨囊肿的保存治疗

    1前言1 1保存治疗的释义保存治疗(conservative treatment),即通常所称的保守治疗,乃区别于根治性手术而言.保存治疗并非保存了囊肿病变,而是通过非根治性的手术方法,达到治疗颌骨囊肿的目的,保存了按根治性手术原则应切除的组织.

    作者:王能安;黄继贤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颞下窝手术与局部解剖相互关系的研究

    目的:针对颞下窝手术研究颞下窝的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为术中重要结构的处理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对20侧成人头部标本,红色乳胶灌注.采用巨-微解剖相结合的方法分层解剖,并对重要结构测量分析.结果:以翼外肌为参照,其浅深面均有丰富的静脉丛,颌内动脉多水平行走其浅面,下颌神经及分支多垂直行走其深面.颌内动脉翼肌段和翼静脉丛变异较大,下颌神经分支位置恒定.结论:熟悉颞下窝解剖及毗邻关系,术中认真处理,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胡延佳;翦新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新生儿唇裂修复

    目的:探讨新生儿唇裂修复术的可行性.方法:48例先天性新生儿唇裂患儿为治疗组,60例6个月以上婴幼儿唇裂患儿为对照组,行先天性唇裂修复术.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患儿均无麻醉意外,手术顺利,2~11a随访上唇部疤痕明显小于对照组,上唇外型与婴幼儿时手术无明显差异.结论:新生儿唇裂修复术安全可行.

    作者:王新铭;王尧森;陈德厚;毛玉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细胞周期G1-S的调控与癌症

    癌症的进展涉及无休止的基因突变,并通过进化选择成为具侵袭性的肿瘤表型.

    作者:桑至剑;朱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脑电双频指数结合镇静评分对清醒盲探气管插管中镇静作用的评估

    目的:应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结合镇静评分对清醒盲探插管中镇静作用的评估.方法:选择颌面部先天畸形或烧伤后瘢痕畸形导致困难气管插管患者38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Ⅰ组为咪唑安定、芬太尼组(n=21);Ⅱ组为咪唑安定组(n=17).Ⅰ组,盲探气管插管前,应用芬太尼(0.1mg),咪唑安定(首剂0 04mg/kg每5~10min追加半量直至警觉/镇静观察评分(OAA/S)为2分);Ⅱ组,仅给予咪唑安定,方法同Ⅰ组.记录用药前后BIS、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PO2)变化,当OAA/S评分为2分时,记录BIS并开始经鼻腔盲探插管,记录插管前后BIS、HR、MAP、SPO2变化.结果:两组患者BIS值随镇静深度加深而下降,且与OAA/S评分下降一致,镇静后BIS值与OAA/S评分5分时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组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血液动力学参数HR、MAP随OAA/S评分由5分降为2分而逐渐下降,两组HR、MAP与镇静前相比有显著差异;经鼻插管后BIS、HR、MAP均上升,与OAA/S评分2分时相比有显著性差异,Ⅱ组插管后HR上升较Ⅰ组明显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插管前后SPO2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镇静后均能耐受盲探插管操作.结论:BIS参数结合OAA/S评分能准确反映镇静深度,当镇静深度达到OAA/S评分2分、BIS76~85时行清醒盲探气管插管较适宜,咪唑安定联合芬太尼组镇静效果优于咪唑安定组.

    作者:徐辉;严伟民;耿清胜;姜虹;朱也森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颌面骨骨折内、外固定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比较颌面骨骨折内固定术和外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两者特点.方法:回顾105例112处各种类型颌面骨骨折病例的治疗过程和情况,对比分析内固定术和外固定术在复位准确性、固定稳定性、对颞颌关节的影响、手术操作简易、总疗效、和对一些特殊类型的颌面骨骨折治疗上各自应用效果.结果:105例患者在临床上都取得满意疗效,但在上述各方面的表现有差异.结论:内固定术和外固定术治疗颌面骨骨折在临床上均可取得满意疗效,但由于上述各方面表现的差异,在临床治疗上应优先考虑应用内固定术.外固定术也是不可或缺少,它在临床治疗上有其优特点,必要时需联合运用.

    作者:周晓亮;宋萌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腮腺舍格伦综合征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相关性分析

    目的:了解腮腺非霍奇金淋巴瘤与舍格伦综合征的临床及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正确诊断和治疗舍格伦综合征,尽早明确有无恶性变.方法:对142例口腔颌面部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中21例发生在腮腺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及3例从舍格伦综合征演变成淋巴瘤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21例腮腺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局部表现主要为肿块、反复肿胀,与类肿瘤型舍格伦综合征的一般特征和腮腺表现有相关性,其中3例腮腺淋巴瘤患者有明确的舍格伦综合征病史.结论:舍格伦综合征与腮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以及临床表现有相关性,部分类肿瘤型舍格伦综合征可演变为淋巴瘤,临床表现和免疫学改变可早期判断舍格伦综合征有无恶性变.

    作者:俞创奇;张志愿;杨驰;郑凌艳;胡北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口腔医学主题词(摘录4)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湿润烧伤膏治疗颌面开放性软组织创伤4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湿润烧伤膏(MEBO)治疗面部开放性软组织创伤的临床效果,探讨新的治疗途径.方法:对1999~2002年共收治颌面创伤患者70例,采用MEBO法治疗40例,按常规外科疗法治疗30例.结果:两组患者均治愈,MEBO治疗法无明显疤痕增生,平均愈合期5.8d;常规外科疗法有7例产生疤痕,平均愈合期7.5d.结论:湿润烧伤膏治疗面部开放性软组织创伤优于常规外科疗法.

    作者:王新俊;王宝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地塞米松对A系小鼠胚腭突间充质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DEX)对A系小鼠胚腭突间充质细胞表皮生长因子(EGF)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DEX(10ng/ml)加入培养的A系小鼠胚腭突间充质细胞,并在培养第1、3、5天时收集细胞,提取RNA,应用RT-PCR技术半定量检测腭突间充质细胞EGF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DEX可显著促进腭突间充质细胞EGFmRNA的表达,并在加入DEX培养第3天时,这种促进EGFmRNA表达的作用强.结论:DEX显著促进腭突间充质细胞EGF基因的表达,可能干扰腭突间充质细胞EGF基因的表达而影响了腭发育.

    作者:孙晋虎;石冰;王大章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口腔颌面部创伤并发呼吸道梗阻急救50例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创伤并发呼吸道梗阻的急救.方法:对1988~2002年收治的50例口腔颌面部创伤并发呼吸道梗阻的患者,抢救治疗总结分析.结果:50例患者全部抢救成功.结论:口腔颌面部创伤并发呼吸道梗阻应分为吸入性梗阻、肿胀性梗阻、组织移位性梗阻,根据不同梗阻分别处理、及时救治,必要时应紧急气管切开或预防性气管切开,才能提高呼吸道梗阻急救成功率.

    作者:鲁伟;毛永惠;汤文山;黄金莲;白园;李双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口腔医学主题词(摘录5)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绿色荧光蛋白在牙周组织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1994年,Chalfie [1]等在研究维多利亚水母(Aequoreg victoria)发光机制时,发现水母发光蛋白(Aequorea)与Ca2+结合后,激发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m,GFP),使其发出绿色荧光.其后,他们成功地分离出GFP基因,早用野生型GFP作报告基因,在原核和真核生物中得到表达.此后,人们对GFP的性质和应用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现在,GFP已成为一个在完整细胞膜内或组织内监测基因表达和蛋白定位的理想标记,广泛应用于多种生物体[2].目前,GFP在研究牙周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探讨牙周疾病病理机制、组织工程进行牙周重建等方面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作者:赵丙姣;华咏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舌下腺囊肿血栓形成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目的:研究舌下腺囊肿血栓形成与囊肿病程等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口腔医院1986年1月~2003年2月间收治的229例舌下腺囊肿.对切片行HE、免疫组织化学SP法CD34、CK染色,采用腺样囊性癌组织作CD34和CK染色对照.结果:229例舌下腺囊肿的血栓形成率为58.52%.有导管扩张的病例血栓形成率(64.33%),明显高于未见导管扩张的标本(9.72%)(P<0.005);囊肿直径大于3cm的血栓形成率(72.22%)高于直径小于的3cm血栓形成率(46.28%)(P<0.005);口内型血栓形成率(49.37%)低于下陷型(77.19%)和混合型(85.71%)(P<0.01);病程大于3月者血栓形成率(69.77%)高于病程不足3月的血栓形成率(51.75%)(P<0.01);术后复发病例(51.85%)与初诊病例(6.85%)血栓形成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舌下腺囊肿血栓形成与囊肿大小、类型、导管扩张及病程有一定关系,与囊肿复发没有关系.

    作者:贾玉林;张文峰;陈新明;赵怡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羟基磷灰石-煅石膏复合材料植入增高牙槽嵴的临床应用

    目的:了解羟基磷灰石-煅石膏复合材料植入增高牙槽嵴的效果和并发症.方法:采用羟基磷灰石-煅石膏复合材料植入增高37例萎缩牙槽嵴患者,术后随访3月,观察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结果:37例患者牙槽嵴均恢复良好,效果满意,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羟基磷灰石-煅石膏复合材料植入增高牙槽嵴简便、易行,操作简单,手术效果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磊;郑晓辉;汤炜;田卫东;李声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同济大学